四川省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及对策

2022-02-12 12:22李青芝刘光迅
四川农业科技 2022年12期
关键词:水域水面渔业

李青芝,李 华,龚 全,周 剑,林 珏,刘光迅,周 波,杜 军,刘 亚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成都 611731)

大水面生态渔业是四川省淡水渔业生产的重要组成,在乡村振兴战略建设、水生生态保护、绿色水产品供给、渔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大水面渔业概念最早于1979年提出[1],广义上指利用内陆湖泊、水库、河沟水域发展的增养殖,狭义上指在此基础上限定了333.4hm2及以上的水域范围[2]。全国大水面渔业先后经历了70年代的施肥养鱼,80年代“三网”养殖(网箱、网围、网栏),为解决吃鱼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也间接造成了水环境污染、藻华爆发等不利影响。21世纪以来,大水面渔业开展从集约化养殖向生态养殖转型,“养鱼”发展为“养水”,如何协调处理好大水面渔业和资源环境保护是今后的一项重要课题。

1 四川省大水面渔业发展现状

1.1 水域资源概况

四川水域广阔,类型众多,有湖泊1000多个,山塘40余万口,水库8148座,冰川约200余条,是全国内陆淡水养鱼的重点地区。全省共有大小河流1400多条,号称“千河之省”。除北境若尔盖北流的黑、白河属黄河水系外,绝大部分均属长江水系。长江上源金沙江、川江及其支流雅砻江、岷江、沱江、嘉陵江、与次一级支流大渡河、青衣江、涪江、渠江等,流域面积均在2.5×104km2以上,河长均超过600 km。四川天然湖泊多在西部,其中以川滇界湖的泸沽湖为最大,其次为邛海、马湖、小南海、新路海等。全省平均降水量约为4889.75×108m3,水资源量总计约3489.7×108m3,其中,多年平均天然河川径流量为2547.5×108m3,占水资源总量的73%。

1.2 渔业发展现状

四川是西部水产大省,2021年四川省渔业经济总产值达655.27亿元,渔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50%。其中养殖产值327.81亿元,位列全国第7。休闲渔业产值52.25亿元,位列全国第5。2021年四川省水产品产量共计1.67×106t(全为养殖产量)、居全国第7位。全省水产养殖面积1.91×105hm2,居全国第10位。2021年,全省稻田养鱼产量4.66×105t、稻田养鱼面积3.21×105hm2,均居全国第4位。在统计的39个淡水养殖品种中,四川省有12个品种(鲢、鲤、鲫、泥鳅、鲶鱼、鮰鱼、黄颡鱼、、长吻鮠、鲑鱼、黄鳝、鲈鱼、蛙)养殖产量居全国前5位,其中,鮰鱼9.15×104t、鲶鱼7.24×104t、长吻鮠1.12×104t,均居全国第1位,分别占全国总量的25.18%、22.44%和50.16%。

1.3 大水面开发利用情况

1981年全省水库已养水面5.35×104hm2,利用率83.65%,总产成鱼6.79×106kg,全省水库渔业产值1068.89万元。养殖方式上开始推广网箱养鱼,多以人工投草和施肥为主,全省水产工作划归水电厅领导,设置水产局管理全省水产行政业务[3]。90年代初期,全省水库9095座,可养鱼水面达7.7×104hm2,全省水库约有近百种淡水鱼品种,其中经济鱼类20多种,全省小型水库以化肥养鱼为主,全省水库养鱼水面已达6.13×104hm2,水面利用率为89%,水库成鱼产量达到1.92×104t[4]。到2015年,全省水库渔业养殖面积8.1×104hm2,产量2.36×105t,水产健康养殖大力推行,网箱逐步拆除,到2021年,全省大水面养殖面积已达8.83×104hm2,产量2.5×105t,占全省总产量的15%。

表1 四川省近年大水面渔业面积及产量

2 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成效

2.1 政策导向明确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省松原市查干湖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指示精神为大水面生态渔业指明了发展方向。2019年底,国家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林草局三部门联合发文《关于推进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其后各省市也相继出台了地方大水面渔业发展实施意见,吉林、广西、山东、贵州等地已出台省级大水面渔业规划,四川内江发布了首个《大水面净水渔业技术规程》,四川省委省政府也对川鱼产业振兴作出了基本要求。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给大水面渔业的长远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

2.2 空间布局优化

2016年12月,农业部关于《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规范》的相关文件下发,各县市州省相继颁布了地方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划定了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养殖区,并设定了相关要求,进一步保障了不同类型水体的主要功能和渔业发展。2020年12月,《四川省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9~2030年)》公布,其中养殖区中明确划定了湖泊、水库养殖区,对大水面渔业的生产方式进行了优化管理。

2.3 生态效益显著

草食性或滤食性鱼类、藻类、贝类具有净水、抑藻、固碳等功能[5]。实验发现,1kg滤食性鱼类可转化氮25g、磷2g,有效抑制水体出现富营养化[6]。2003年,刘其根[7]基于千岛湖利用鲢、鳙来控制蓝藻水华的渔业实践,提出了“保水渔业”的概念。徐跑[8]等自2007年起在无锡市蠡湖实施了“净水渔业”技术后,到2010年总氮下降了80%、总磷下降了88%,水质由Ⅴ类上升为Ⅲ类,生态修复的同时,新增渔业产值179.72万元。大水面生态渔业可以通过合理放养滤食性水生生物,达到“以鱼控草、以鱼抑藻、以鱼净水”的目的,是新时代满足居民对优美水域、生活休闲需求的有效途径。

2.4 典型案例带动

广元两湖亭子湖和白龙湖水面面积186.6km2,可利用面达160km2。2016年8月,广元市成立了生态渔业发展有限公司,在“两湖”探索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实现了“统一投放、统一捕捞、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目前白龙湖水质保持在Ⅰ类标准,亭子湖水质保持在Ⅱ类标准,两湖“有机鱼”荣获“四川省优质品牌农产品”,累计实现销售收入近1000×104元。绵阳三台县鲁班水库以及成都的三岔湖、眉山仁寿县黑龙滩,近年主要以增殖渔业方式实施大水面生态渔业,年产各类优质生态品牌鱼超200万kg,年销售额6000余万元,三产收入达600余万元,注册的品牌包括:“鲁班湖郪海鱼”“三岔湖野生鱼”“黑龙滩天然鱼”,实现了渔旅结合的有机融合,三岔水库每年都会举办“中国简阳三岔湖钓鱼节”“国际钓鱼赛事运动会”,通过各类大型活动传播影响力。

3 现存问题

3.1 发展空间受挤压

受环保督查等专项检查影响,部分地区存在“一刀切”等过度反应,将合理范围内的“三网”和“防逃”“截污网”设施一并拆除,未经合理评估的盲目禁止影响了经营主体的渔业生产,导致了大水面渔业规模大幅缩减,同时未经科学论证的全面拆除也易导致公众认知的偏差。另一方面,禁渔禁捕范围扩大,也导致大水面渔业衰退严重。此外,随着建设用地的扩张,水产养殖空间也受到进一步挤压,渔民失去工作,养殖水域面积减少,加剧了水产品价格波动风险,影响了居民正常消费,连锁反应增加了水产行业的不确定性。

3.2 部门合力未形成

湖泊、水库等大水面水域,通常涉及多个县市级行政区,部分水域的管理权限在省级部门,行政管理上受农渔业、水利、环保、自然资源等多个部门管辖,同时还有河长制、湖长制等多重管理,缺少跨地区和跨部门的共同管理共识,未形成合力,水域间渔业生产经营纠纷易发,经营主体的生产积极性受打击,导致部分大水面资源未合力开发利用,“一水多用,多方共赢”的格局尚未形成。

3.3 技术管理待提高

大水面生态渔业的技术核心是鲢、鳙等滤食性鱼类以及贝类、螺类等摄食天然饵料,把水体中过多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转化为优质水产品,需要对水生生物资源进行定期监测以合理开展鱼种增殖投放,但部分地区缺乏相关技术指导,导致投放的品种、密度等不合理,水面未合理充分利用,同时影响了水域生态平衡,造成土著珍稀品种的生境受损,以及外来物种的侵害。另一方面,渔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休闲渔业发展滞后。大水面涉及范围广,管理难度大,个别地方还有电鱼、毒鱼、炸鱼等违法活动发生,进一步影响了产业发展。

3.4 产业融合程度低

目前省内大水面渔业生产仍以第一产业为主,加工流通、休闲垂钓、渔旅结合等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足,仍然有不少地区大水面产业链条较短,在具有高附加值的餐饮、体验、休闲、观光、游憩与文化等业态方面挖掘不足[9]。品牌建设工作依旧任重道远,现有品牌“两湖”生态有机鱼、“三岔湖野生鱼”“黑龙滩天然鱼”等虽然在地方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离全国知名品牌还有很大的距离。

4 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建议

4.1 保障发展空间

严格保障养殖水域滩涂规划中划定的渔业水域空间,加强滩涂养殖证的发放和管理工作,做到应发尽发,对于集体承包经营的,加强统一登记,建立完善登记信息共享机制,稳定长期租赁关系,保障渔业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对于明确划定为养殖区的大水面,禁止占用或擅自改变用途,确保大水面渔业的发展空间[10]。

4.2 完善管理机制

农业、环保、资源、林草、水利、公安等部门要形成合力,明确分工、加强执法监督力度,加强大水面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良好的水域生态环境,严防外来种、种质退化和疫病传播。协调大水面承包经营关系,建立健全退出补偿机制,鼓励企业、合作社等机构开展大水面渔业规模化经营,引导成立大水面生态渔业产业化联合体、行业协会、商会和研究中心。

4.3 加强科技研发

加强对大水面生态渔业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结合四川省淡水鱼创新团队项目,整合省内重点院所和企业,开展产学研联合研究,建立大水面生态渔业专家大院或研究中心,建立四川省大水面生态渔业和净水渔业复合技术及模式,加快形成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和著作,在加工、品牌、文化等方面形成技术支撑体系。加强生态监测,根据水环境情况及水生生物监测结果合理评估养殖容量和水域承载力,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科学布设网箱网围,合理控制养殖规模和密度,加快推进环保型网箱设施设备升级改造。

4.4 借鉴先进经验

借鉴省内外大水面渔业典型模式。千岛湖作为践行“两山”理论的行业标杆,目前湖区内鱼类资源达114种,水质长期保持在I类水体,“鲢鳙治水”成为了全国生态典范,营造了“以鱼护水、以鱼名湖、以渔富民”的产业生态,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千岛湖设立的“中国大水面生态净水研究中心”,合力打造“产业+技术”的大水面生态净水渔业发展示范,为全国大水面渔业发展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查干湖坚持“计划捕捞、永续利用”的原则,做到渔而不绝,形成了“育、投、管、捕、加、销”的完整产业链条,建设苗种培育基地,高标准、定向订单培育,实行线上线下多渠道销售。

4.5 普及民众宣传

政府及科研、公益等机构要加强对水面生态渔业的科学宣传,普及相关的基础知识、产业发展及技术核心,厘清少部分群体对于“三网”、投饵等的“偏见”,宣传滤食性以及草食性鱼类的净水、抑藻、固碳等效应,提升大众甚至环保部门对大水面生态渔业的客观认识。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渔、文、旅的多方面融合,打造全产业链,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实现“大水面+”的综合发展,集成水产品电子商务、展览贸易、品质检测、大型拍卖、科普宣传等于一体的综合旅游体验中心。通过渔业体验、民俗文化、特色餐饮、休闲住宿等形成三产融合发展模式。

猜你喜欢
水域水面渔业
湖南省2021年渔业经济形势
提升水域救援装备应用效能的思考
进博会水域环境保障研究及展望
水黾是怎样浮在水面的
柳江水域疍民的历史往事
欢迎订阅2020年度《河北渔业》
城市水域生态景观设计探讨
休闲垂钓 传统渔业新引擎
中菲渔业合作重启 菲渔业代表团来华培训交流
争夺水面光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