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补样本:高段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2022-02-12 01:45黄吉鸿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习作样本动作

文| 黄吉鸿

加强习作过程指导,对于提高学生习作能力是非常有效的,作前、作中及作后三个阶段都可以实施。问题在于,这三个阶段的指导很难达成“统一”“聚焦”,即教师在学生开始习作前就有了明确的指导方向,学生习作时及习作后都延续这一指导方向实施指导行动,可以称之为“目的明确”,或者是“一练一得”。同样,学生如果明明白白地知道本次习作重点是要习得、操练某一方面的习作知识和技能重点,知道朝哪一方面努力,练得明白,写得清楚,那么这些行为的尝试都是极为有意义的。

通常,教师会在全面阅读、评析了学生习作之后,发现、罗列学生习作上存在的共性问题,采取讲评、指导。笔者以为,这样操作是“事后诸葛亮”,可能为时已晚。即使学生在听了教师的指导、讲评之后,进行二次修改,但由于习作时间、热情等方面的因素,效果不见得好。如果在习作开始之前,教师知晓学生习作上存在的某一方面普遍不足,学生清楚习作应该如何写才能弥补不足,双方就习作的某方面训练达成共识之后,再开展有针对性的习作,效果定然不错。

由此,笔者想到了医生治病大体走这样的程序:了解病情(询问、检查)—得出结论—开出方子—实施治疗—回来复诊。医生治病的目标是非常明确的,什么病吃什么药,什么病用什么方法治疗。习作教学也需要这样,学生的作文得的“什么病”,教师就给吃“什么药”,就采用“什么方法”给予“治疗”。

在生活中,还有这样一些特殊职业,如敦煌壁画的恢复、故宫文物的补救等,暂且把这些专家称为“修补者”。经他们精心修补,使得一些因火烧、水淹或人为破坏而残缺不全、面目全非的文物恢复如初,真是相当了不起。

文物修补是一项艰辛的工程,也可以看作为“得病的文物”进行“治疗”。从研究文物原貌、了解文物品质、寻找相关材料、绘制复原图样、制订复原程序等,都要反复谋划,仔细考虑。关键是,和医生职业一样,这项工作高度专业化,一般人根本无法参与其中。

受以上启发,笔者尝试开展了一种“修补式”习作训练。习作前,为学生精心挑选共同的带有某种“病症”、有着某种“缺失”的习作“样本”。习作中,先对这一“样本”进行必要的研究、分析,找到不足和问题。再经师生共同讨论,制订“修补”方案。然后,让学生按照“修补”方案展开写作,加以完善。最后,师生共同评议习作,力求呈现较为理想的习作“样本”。屡次实践后,效果很好,深觉这是一种值得尝试和探索的习作教学新路径。下面对整个过程的操作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

一、选定“问题样本”

这是个方向问题,极为重要。“问题样本”必须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其表现出来的“问题症状”是多数学生习作上常见的通病。并且,这种通病不是细微的“小毛病”,错别字、病句、标点符号不规范等不算。表达不具体、描写不细致、条理不清楚、选材不新颖以及没有贴近自我、写出自我的真情实感等,都可以作为挑选“问题样本”的重要参考条件。当然,最佳的选择是遵循“一改一得”原则,每次“问题样本”承载一个“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即可。

“问题样本”的选择绝不能随意,要反复考量,慎重确定。比如,“问题样本”一定要真实,绝不能虚拟、编撰,就像生活中的真实“病人”一样,就像历史上的某个真实“文物”一样存在。唯一的途径是来自于学生的习作,来自于生,用之于生。问题是,如果教师把本班某个学生有着某种明显不足的习作当作“问题样本”来修补,这个学生的自尊心势必受到严重伤害。这种事做不得,要呵护每一个学生在习作上的尊严,尤其是那些在班里学习处于后进地位的“弱势群体”。除非有学生愿意拿自己的习作当“标本”。

问题也很好解决,拉开时空距离就行。可以找别班学生的“问题样本”,而且最好这个别班是别校、别区、别市的更好。或者,也可以考虑本校上几届学生的习作。一般语文教师都建有学生的习作档案库,像笔者就有收藏学生习作本的习惯。

“问题样本”不能选那些相对后进、写得真不怎么样的“漏洞百出”的学生习作。因为这样的习作拿来让学生修改,等于是全方位、全面地改,等于重写一篇。这样训练目标过散,全面训练、平均用力,会冲淡效果。相对来说,要选一些看上去还不错,但实际存在着一处或两处明显不足的中上等习作。

最理想的是,“问题样本”有着学生习作中较为突出、普遍的某种“缺失”。而学生习作中的这种普遍“缺失”,恰恰是教师试图加以指导、完善的一个训练点。所以,在“问题样本”选择上可以充分考虑和体现教师对学生习作训练的意图,教师在充分了解、研究本班学生习作需要提升、修改的问题现象之后,根据教学需要,想要训练、提升学生哪一方面的习作知识、技能,就“按图索骥”,寻找“问题样本”进行选取。比如,笔者曾选取了这样一篇“问题样本”:

食堂趣事

星期五中午,我在食堂吃饭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

当时,我打了一块肉排、几只虾和一碗汤。我把饭拌在肉排的汤里,这是我最喜欢的一种吃法。吃完饭后,我吃虾。吃得只剩一只虾的时候,我准备吃肉排。

突然,有一个大约是二三年级的同学走到我对面,轻轻地问:“哥哥,你的这个吃不吃?”我点了点头。我们班规定吃饭不能说话,说了要罚作业的。

坐在我对面的张胤帆推了他一下,叫他走开。他没有走,还在等待。然后,他可能明白了我不会给他,就说了句:“那就给我一点吧!”

我看着他的眼神,满是乞求。沉默了一会儿,就点了点头。他拿起肉排,开心地吃起来。

看着他的吃相,我和张胤帆对视一眼,不由得笑了。老实说,我见过不少贪吃的小孩,可还真没见过这样贪吃的小孩。

这是一位其他学校五年级学生的习作,文中人物已化名。整体上来看,文章还算不错。文通字顺、标点规范、条理清楚、朴素真实,还带点童真童趣。但问题也很明显,全文仅300 多字,显然是不符合高段习作字数上的要求。而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在于,文章重点不突出,该详写的地方没有详写,平均用力了。

重点是什么呢?题目是《食堂趣事》,重点当落在“趣”上。纵观这件事中,有趣之人,当属那个低年级的同学;有趣之事,当是他向高年级同学讨要肉排吃。这么一思考,重点就明晰了:一是他讨肉排吃的举动有趣,二是他吃肉排的样子有趣。这是笔者的预设,当然,教学时不会直接、明白地“塞给”学生,要让他们自己悟出才是最好的。于是,就有了第二个过程。

二、充分展开讨论

“修补样本”习作模式,重过程,重意识,重参与,重自主,重发现。习作指导不能以教师一个人讲为主。实践证明,教师指导一味地呈现一些貌似有用的陈述性知识,实际对学生是没有用处的。整个讨论的过程,可以分以下几个步骤。

1.整体阅读,自由评价

除了在课件上出示完整的“修补样本”外,还要给每个学生提供样本打印稿,让他们带着评价的视角去阅读文章。这不同于平日的课文阅读,课文阅读是带着欣赏的目光,而现在,学生读了样本之后,要提出两方面的收获:这篇文章好在哪里?有什么不足之处?

无论是哪一个问题的回答,都是对学生一次习作意识的唤醒和激发。当然,对文章不足之处的发现意义更大。如果学生能够自主发现习作中的不足,那意味着他的意识已经充分觉醒。关键是,他还有着一种成功感和自豪感,因为本次习作训练就是要解决这一问题,而这一问题,是他发现、提出来的。

2.确定主题,商讨对策

这一环节是“修补样本”习作教学的重点。“主题确定”就是本次习作教学重点目标的确定,“商讨对策”就是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形成便于理解、易于操作、切实可行的“程序性”知识,为下面的“修补”环节打下坚实基础。

比如《食堂趣事》中,师生最终发现文章最大的不足后,开展解决问题行动。

第一步,提出了核心问题:如果把这个小孩子贪吃、可爱的形象写出来,文章就精彩了。这是方向。

第二步,提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建议:抓住动作,展开细致描写。请注意,“修补”的切入口仅为一个点———抓住“动作”。这是笔者反复思考、精心设计的结果。聚焦一点,锁定一处,便于训练,易于提升。这是策略。

第三步,“抓住动作,展开细致描写”,这还停留在陈述性知识层次。还要将其细化,最终以程序性知识形态呈现给学生。经过师生又一番讨论,借助一些经典作品中描写人物动作的精彩片段,最终获得较为具象、细致的习作秘诀。

例1: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挤过去。

——《窃读记》

例2:我把碗端到嘴边,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我悄悄背转身,擦擦眼睛,大口大口地咽着鱼汤。

——《金色的鱼钩》

例3:扁鼻子军官的目光立刻变得凶恶可怕,他向前弓着身子,伸出两只大手。啊!那双手就像鹰的爪子,扭着雨来的两只耳朵,向两边拉。雨来疼得直咧嘴。鬼子又抽出一只手来,在雨来的脸上打了两巴掌,又把他脸上的肉揪起一块,咬着牙拧。

——《小英雄雨来》

写好动作的秘诀1:要写出动作的连续变化,要连用至少三个以上不同的动词。

例4:母亲瞟了一眼盆里,那里还有一块红烧肉,静静地躺着。她又看了看我的碗,还有小半碗米饭。母亲的眼睛里闪着柔和的光,她伸出筷子,轻轻地夹住那块红烧肉,右臂轻移,把红烧肉轻轻地搁在我的碗里。然后,她轻轻地用筷子尖指指红烧肉,下巴一抬,脸上漾出一波笑意。“孩子,多吃点!”从她的嘴巴里,飘出一股春风般温柔的叮咛。

——《红烧肉》(笔者散文)

写好动作的秘诀2:不光要写出“手(脚)”的动作,还要写出“眼睛、鼻子、嘴巴、身体……”的动作。这样描写就更加丰富、细致了。可以采用“叠加法”进行修改。

这两个“写好动作的秘诀”相当于学生“修补样本”的方案和“药方”,在此基础上,就可以进入“修补”环节了。

三、独立“修补”文稿

和一般的习作训练不同,“修补样本”习作通常是局部“修补”,而非全篇进行。而这个“局部”可能不止一处,可以是多处,具体视实际需要而定。比如,《食堂趣事》一文,笔者就确定了两处让学生自由选择,加以修补连续动作描写。

第1 处:

突然,有一个大约是二三年级的同学走到我对面,轻轻地问:“哥哥,你的这个吃不吃?”

这个相对来说,难度系数低一些,主要考虑一些中、下习作水平的学生。

第2 处:

“他拿起肉排,开心地吃起来。”

这一处可以展开写得更加细致。

他见我点头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处“修补”要求学生结合“吃肉排”的场景、画面,展开想象,用上一系列连续动作加以描写,要求相对会高一些。

局部“修补”的好处在于时间上的节约,便于学生当堂习作,而且人人动笔,独立完成。还有,对每个学生所能达到的“修补”程度,教师并没有严格要求,尽己所能,努力“修补”。可以肯定地说,经过“修补”,每个学生都能超过“样本”,都能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功体验。

四、交流比较感悟

学生完成各自的“修补”工作之后,接下来是展示、交流和评价环节。展示的形式可以多样,可以请学生读出来,也可以把学生的习作投影呈现出来。不管用哪一种方式,必须全班共同参与,同时,必须充分肯定学生的“修补”成果,必须充分尊重学生习作的个性化表达。比如,同样写“吃肉排”,有些学生可能写手的动作多一些,有些可能写嘴巴的动作多一些,也有些可能除了写动作之外,还不知不觉中加上一些心理描写、丰富联想等。这就需要教师保持高度的文字敏感,及时发现,及时肯定,并及时点醒,形成文字。这样操作,实际上给部分习作水平优秀的学生一个新的要求和引领。

这一环节中,还要特别指出的一点是,必须把“修补”好的片段回归到整体习作语境之中。让每个学生把自己“修补”好的习作片段送回到整篇“样本”中,读一读,体会一下。甚至有必要让学生数一数字数,经过“修补”之后,原来仅有300 多字的文章,现在可能达到400 字、450 字,甚至500 字了。关键是要让学生体会到,文章一经“修补”,重点突出了,有画面感了,细节出来了。所以,也可以布置这样一个家庭作业,把“样本”和自己的“修补片段”合二为一,工工整整地抄写在作文本上。并且规定,这一次习作,人人可以得高分。这难道不是好事吗?

总之,以“修补样本”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习作能力训练有着诸多优点。在训练目标上,更加精准,教师和学生都清楚这次要练习什么。在操作上更为轻松,不是写整篇文章,可以减轻学生负担,学生在心理上更便于接受。在指导上更具针对性,更具策略性,效果就更明显了。

当然,也不是没有不足之处。比如,经过师生共同思考、商讨后写下的“修补片段”,相对而言个性化不足,以致习作大体雷同等。“修补样本”模式习作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进行,而不可一味生硬操作、机械运用。

猜你喜欢
习作样本动作
用样本估计总体复习点拨
推动医改的“直销样本”
动作描写要具体
随机微分方程的样本Lyapunov二次型估计
村企共赢的样本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