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颖 王中英 赵淑敏 刘 艳
1.菏泽医学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山东菏泽 274000;2.菏泽医学专科学校临床系,山东菏泽 274000;3.菏泽医学专科学校护理系,山东菏泽 274000
糖尿病是当今社会常见病与多发病,其中90%是2 型糖尿病,2 型糖尿病发病率增加是全球医疗保健的主要关注点[1]。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阐明,研究发现2 型糖尿病与肥胖以及随后的免疫代谢反应紊乱、氧化应激等密切相关[2]。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是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家族中最保守、含量最丰富的一类,在抑制自由基的释放和炎症细胞浸润中发挥重要作用。相关研究表明HSP70 在导致2 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3]。一项对通过2 型糖尿病患者和健康对照者体内稳态模型进而评估胰岛素抵抗和HSP70 之间关联的研究表明,HSP70 可能通过增加胰岛素抵抗来促进2 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4]。二甲双胍是当前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之一,具有抗氧化、预防和抑制肿瘤的作用,目前国内外指南均一致推荐二甲双胍作为2 型糖尿病控制血糖的一线用药,其降糖的疗效已得到普遍认可。然而二甲双胍对2 型糖尿病的益处是否与HSP70 有关目前国内外鲜有报道。本研究探讨二甲双胍对2 型糖尿病患者血清HSP70 的影响。
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菏泽医学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92 例2 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49 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饮酒、降糖药物使用情况、病程、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胆固醇(cholesterol,Chol)、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in,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患者年龄24~71 岁;②患者符合《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糖尿病诊断标准[5];③患者为初次应用或近3 个月未应用过二甲双胍;④患者的相关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因糖尿病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乳酸酸中毒)或无法配合完成治疗者;②合并精神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者;③合并呼吸道疾病及肝、心、肾等脏器功能严重异常者;④长期营养不良者;⑤酗酒或药物滥用者。所有收集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菏泽医学专科学校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对照组患者采用饮食运动控制,试验组患者给予口服二甲双胍片(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ABR2308)及饮食运动控制,若血糖控制不达标则给予胰岛素降糖。两组患者均治疗6 个月。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体重指数 (body mass index,BMI)、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P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及血清HSP70 水平。BMI=体重(kg)/身高2(m2)。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测定血清HSP70 的水平,测定内和测定间CV 的范围为5~7.5。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者用中位数与四分位数间距[M(P25,P75)]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BMI、FPG、HbA1c 及HSP7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PG 及HbA1c 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MI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血清HSP70 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血清HSP70 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血清HSP70 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MI、FPG、HbA1c 及HSP70 水平的比较[M(P25,P75)]
糖尿病作为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HSP70 是HSP 家族中最具特征性的一种,在人体生理与病理状态下均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显示,在人类1 型糖尿病的应激反应中,处于不同疾病阶段的糖尿病患者中主要应激蛋白是HSP70,1 型糖尿病发作时炎症加剧了受损细胞应激反应性,导致了疾病的发生发展[6]。有研究发现在2 型糖尿病患者中血清HSP70 水平升高,可作为2 型糖尿病患者的生物标志物,同时血清HSP70 的浓度与2 型糖尿病病程长短、进展程度及血糖浓度均具有相关性[4];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胰岛β 细胞进行性功能衰竭和胰岛素抵抗,与HSP70 的浓度密切相关[7-8],Krause 等[9]发现,HSP70 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 细胞功能障碍及死亡相关,细胞外HSP70 的升高可致2 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炎症和功能障碍,增加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研究发现,高脂饮食的小鼠更易增重并出现葡萄糖不耐受,细胞外HSP70 明显升高[10],二甲双胍是糖尿病一线用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研究发现服用二甲双胍的受试者中各种癌症的发生率较低[11]。癌细胞衍生的分泌蛋白在肿瘤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证实二甲双胍通过抑制HSP90α 的分泌来抑制肿瘤转移[12]。用不同浓度的二甲双胍处理HER2 阳性乳腺癌细胞,发现二甲双胍可抑制HER2 阳性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这可能与抑制HSP90 有关[13]。二甲双胍在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受益已被证实。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一种日益严重的大流行病,糖尿病是COVID-19 相关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在诊断出COVID-19 之前服用二甲双胍的受试者死亡风险显著降低[14]。二甲双胍可通过促进HSP90 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的结合来改善糖尿病的血管内皮功能[15]。二甲双胍在2 型糖尿病中获益巨大,但是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益处是否与HSP70 有关目前国内外鲜有报道。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PG 及HbA1c 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MI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血清HSP70 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血清HSP70 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二甲双胍可明显降低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HSP70 水平。
综上所述,二甲双胍可能通过下调2 型糖尿病患者血清HSP70 表达延缓糖尿病的发生发展,需要进一步进行基础实验探究其可能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