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雅诗
为更好地贯彻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推动“体医融合”发展,2019年3月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体医融合学生健康分会成立,分会旨在整合医学理论指导学校体育工作,解决学生体育运动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体医融合”的重要载体,“体”与“医”的融合将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推到了历史新高度,为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发展开辟新路径。以“体医融合”统一发展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模式可以激励学生参与、探究、发现科学锻炼的价值,了解健康的意义,并能逐步养成健康行为。“体医融合”是帮助学生习得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树立健康体育的意识,养成其健康体育行为的重要手段。在教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遵循“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让学生掌握保持健康所必备的知识,帮助学生实现个人健康,为健康梦、中国梦奋斗。学校教育应把“健康第一”的信念纳入学生价值体系,把“体医融合”落实到体育工作中,推动学校体育改革,推动“健康中国2030”规划的实现。
为保障学生锻炼的安全性、科学性,让学生成为体育锻炼的第一监护人,将“体医融合”落地生根,促进学生健康意识的养成,本文设计了《运动强度》一课。
《运动强度》一课源于北京出版社《体育与健康》教师用书三年级心肺功能章节,本课为第一课时,共分为五个部分:课堂导入—知识学习—实践运用—运动建议—家庭作业。
观看《心脏的跳动》视频,回顾心率的概念,并通过心脏跳动的音频材料将心率和最大心率联系起来,让学生理解最大心率的概念。
1.最大心率的计算公式
教学策略:通过一道选择题和一道应用题,帮助学生深度学习最大心率的计算公式。
选择题:你认为运动后心率能达到多少?A.160次/分;B.170次/分;C.180次/分;D.190次/分,引出理论上最大心率的计算公式为“220-年龄”。
应用题:“教师今年30岁,那么教师的最大心率是多少?”帮教师算最大心率。
学生活动:在学习单上列出最大心率的公式并算出自己的最大心率是多少。
2.运动强度
教学策略:通过“对应运动强度小游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度学习运动强度的计算公式。
学生活动:
(1)通过最大心率计算出低强度运动、中强度运动、高强度运动对应的心率区间,并要求学生将对应的心率区间填写在学习单上。
(2)教师通过课件向学生出示一名三年级学生连续8天一分钟跳绳后的即刻心率(分别是110次/分、124次/分、148次/分、150次/分、159次/分、162次/分、180次/分、190次/分),让学生将跳绳运动后即刻心率与运动强度对应。
思考与讨论:根据判断结果分析该名学生的运动强度是否合适?
教师总结:通过分析得出该名学生有两天的运动强度偏低,可以适当增加跳绳速度来提高运动强度,有两天运动强度偏大,可以通过适当休息来缓解。有4天运动强度适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心肺功能。在运动中通过心率来监测运动强度,能够使我们的运动更加科学有效,减少运动损伤。
1.学习并实践触摸法测心率
教学策略:通过小彩笔做记号,帮助学生学习触摸法测心率。
学生活动:通过自测和帮助学生测试两个环节,提高测试的准确性。两个测试环节各测试3次,测试时间20秒,测试后,将数据填写在学习单上。
自我评价:对比3次测试数据,如果有两次以上包括两次测试数据是一样的,或者有两次测试数据相差1,说明测试数据是有效的。
2.运动强度的判别
教学策略:通过和体育教师及明星视频共同完成6个锻炼动作(原地慢跑、开合跳、勾脚跳、高抬腿、左右小跳、原地摆臂快跑),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学生活动:学生跟随示范,最后一个动作结束后,测运动后的即刻心率并在学习单上记录且勾选运动后的主观感受。
通过运动强度的判断可以有效指导学生体育锻炼,本课主要通过运动后的心率和主观感受两种方法来判断运动强度。
方法一:根据60秒心率数据,对照自己的运动强度区间划分,判断运动强度。
方法二:根据已经勾选的自己的主观感受,划分不同主观感受对应的运动强度。
教师总结:相同物理强度下,不同人的生理强度可能不同,运动能力强的人生理反应小,相反,运动能力差的人生理反应更大一些。
运动前,做好准备工作,选择适宜的场地,穿着适宜运动的服装与鞋;体育锻炼以中低强度的运动为主,并能根据所学《运动强度》的知识调整运动时的强度,保障生命健康;运动后,注意放松调节,恢复心率。
1.将知识“带回家”,帮助家人测心率,计算运动强度,家校联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建立运动强度锻炼记录表,养成科学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科学锻炼是一个系统的过程,《运动强度》一课帮助学生学习了科学体育锻炼的知识,认识到了体育的科学性。科学锻炼是锻炼安全的重要保障,“体医融合”为学生健康上了份“双保险”,将体育活动中可能造成的运动损伤防患于未然,同时提高锻炼的效果。
“知信行”理论模式是用来解释个人知识和信念如何影响健康行为改变的最常用的模式,该理论将人类行为的改变分为获取知识、产生信念和形成行为三个连续过程。“体医融合”的发展性体育教学模式是“知信行”理论的实现形式,可以激励学生参与、探究、发现体育运动的价值,了解体育对身心健康的益处,逐步养成健康习惯。
莱布尼茨说:“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没有性格完全相同的人。”同样青少年的健康水平也不是完全相同的,要想科学地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就需要“体医融合”,让每个学生了解自己的健康水平,并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健康知识与技能,真正实现“健康第一”,建立终身体育意识。
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中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单元是“体医融合”的“融合”所在,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单元包含了体育卫生保健、运动生理、运动医学等“体医融合”的知识,构建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单元课程体系,是落实“体医融合”的重要保障,在此基础上,体育教师要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课程教学的基本方法,运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将体育与医学知识循序渐进地教授给学生,使学生成为科学锻炼的践行者,让体育锻炼既安全又有效,使学生成为“体医融合”的受益者,收获健康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