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研究进展

2022-02-11 08:44孔德凤胡晓阳
中医药信息 2022年12期
关键词:紫癜病机淋巴细胞

孔德凤,胡晓阳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dogic thrombocytopenic purpara,ITP)是一种以皮肤黏膜出血、外周血小板计数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既往被称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临床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严重者可引发内脏出血、脑出血等疾病,甚则危及生命[1−2]。现代医学对于ITP 的治疗主要包括:一为皮质类固醇、免疫球蛋白等,二为脾切除术、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利妥昔单抗、口服艾曲波帕等,三为免疫抑制剂等疗法[3−4]。这些方法虽能在ITP治疗中取得一定的疗效,一定程度上缓解病情,但是长期应用会对患者产生副作用,并且其中一些治疗药物价格昂贵,且停药后存在较高的复发率,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及困扰[5]。而中医学在整体观、辨证观指导下,能够针对患者身体状况和疾病特点进行调整,在ITP 治疗中不仅具有较好的疗效,且复发率较低,预后良好。现就中医药治疗ITP 的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1 中医病名

中医古籍中虽无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名记载,但对本病症状表现有所记录,通过整理发现,本病可归属于以下范畴。

1.1 肌衄

“肌衄”是血证中的一种,是指皮肤表面出现瘀斑瘀点,乃是离经之血泛溢于肌肤所致。《证治针经》言:“皮肤出血曰肌衄”,《医宗金鉴》言:“肤出肌衄齿牙宣”。当ITP 患者以皮肤出现瘀斑瘀点为主要临床表现时,可将其归属于肌衄的范畴[6]。

1.2 葡萄疫

皮肤上出血点的形态大小为青紫斑点,色若葡萄,被称为“葡萄疫”。《通园医书》中言:“大小青紫斑点,状若葡萄”。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宗·卷之四·杂疮毒门·葡萄疫》中载:“葡萄疫多生小儿……色若葡萄,发在遍体头面”,而儿童及成人ITP 患者急性发病期的临床表现与其描述极为相似,故可按“葡萄疫”命名[7]。目前临床常将葡萄疫与过敏性紫癜等同,但是据典籍中对葡萄疫临床表现的描述,过敏性紫癜只是“葡萄疫”的一种疾病[8]。

1.3 虚劳

ITP 患者在有自发性出血症状的同时,常伴有乏力动辄益甚、面黄、易疲劳、头晕及腰膝酸软等临床症状,依据这些症状,ITP 也可归属于“虚劳”的范畴。《外科正宗》中指出此病“久则虚人”,表明若未及时治疗,病久便会损伤人体的正气。多数长期病患都会出现“虚劳”的临床表现。《内经》中也言:“精气夺则虚”,《诸病源候论》中言:“血则妄行……皆由伤损极虚所致也。”ITP 的患者,未经治疗往往会致使脏腑、气血、阴阳亏损,故可归属虚劳范畴[9]。

1.4 发斑

《临证指南医案》记载:“斑者……或布于胸腹,或见于四肢。”这与现代ITP 的临床表现极为一致。吴又可在《瘟疫论》中言:“伏邪不得外透而为斑”,指出了血分“发斑”的病因病机,当ITP 中医辨证归属此范畴时,便可参考“发斑”治疗[10]。

1.5 血证

血证又称血病、出血,血证在《伤寒杂病论》中首次提出,在《诸病源候论》中单列血证一门进行论述[11]。狭义的血证泛指所有通过人体孔窍、皮肤出血的疾患,如衄血、溺血、便血、呕血等[12]。

由于中医古籍中ITP 的病名繁多,为确保现代中医对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和普遍适用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专家共识[13−14],沿用1993 年颁布的《中医病证分类编码》中脾系病类“紫癜病”作为参考范畴[15−16]。

2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本病病位主要涉及肝、脾、肾三脏,外感六淫、先天不足、内伤饮食以及毒邪为主要致病因素。本病基本性质以实证为主,日久渐虚,实邪乃以火热为主,兼有瘀血、毒邪,虚证乃以气血虚衰为主,兼有阴伤、阳虚。《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载:“热至……鼽衄头痛……血溢、血泄……之病生矣”,其中“鼽衄”“血溢”“血泄”皆为火邪居于阴血中,扰动血液,致使血液妄行所致;《丹溪心法》中言:“内伤斑者,热之病发于外,微汗以散之”,言明斑证乃热所致,且应散其热以为正治;《景岳全书》言:“血本阴精……动则为病……盖动者,多由于火,火盛则逼血妄行”。此皆认为血行异常,不循经而走可由火邪引发,血溢于脉外,而为离经之血,故发为本病[17−18]。《诸病源候论》中言:“凡荣卫大虚,脏腑伤损,血脉空竭……致令腠理开张……故九窍出血”,其中“荣卫大虚”为气血虚损,乃病程缠绵日久所致,损伤人体正气;《血证论》中言:“去血既多,阴无有不虚者矣……久且阳随而亡。”血液为阴精,血液损伤较多,导致阴血不足,独阳不长,致使阳随阴伤而伤。此皆为病程日久,气血阴阳虚衰所致[19]。

随着现代中医学对于ITP 认识的不断深入,多认为“热”“瘀”“虚”“湿”杂合而发病为主要病因病机。蔡小平认为[20],ITP 病因以火毒为主,但应分虚实,一为火邪偏盛,迫血妄行,二为阴虚火旺,气虚失摄,血不归经,且火应分为肝火、脾火、相火,其中肝火为致病之要。张永健[21]认为,此病主要病机为“火盛”“气伤”两方面,且兼有“瘀血”,气虚不能行血致瘀,血热灼伤津液致瘀,故而热盛、气伤往往伴发瘀血,虚、瘀、热相互为病。此外,本病通常缠绵难愈,张教授认为此多与湿邪围困有关,湿邪重浊黏滞,导致病势缠绵[21]。李铁[22−23]认为,ITP 根本的病机在于《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出的“阴阳失调”,ITP 发病除了“热”“瘀”“虚”是主要的病机变化外,湿毒也常为此病致病因素,湿热互结,津液气化不利,水湿内蕴,气机受阻,无力行血,瘀阻经脉,发为本病。徐瑞荣[24]认为,ITP 可按病情进程分为早期与后期,早期多属实证,多为热邪偏盛,灼伤血络,使脉中之血溢出;后期多为虚实夹杂,并渐渐由疾病早期的实证向虚证转变,多以气虚、阴虚、血虚等为主,病久入络,致使血不循经而溢出脉外。

3 中医药治疗ITP的相关机制研究

近年来,对于ITP 的发病机制,众多专家与学者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大多认为其发病机制较复杂,可能与体液免疫、细胞免疫、血小板的生成减少和破坏增加等方面相关,现笔者从细胞免疫(T 淋巴细胞、B 淋巴细胞)和体液免疫等方面进行概述。

3.1 细胞免疫

3.1.1 T淋巴细胞

在细胞免疫中,以T 淋巴细胞和B 淋巴细胞异常为本病的主要发病机制。在复杂的免疫细胞中,T 淋巴细胞的免疫失调被认为是ITP 发生的中心环节[25]。T 淋巴细胞亚群主要包括CD4+及CD8+两大亚群细胞,其中CD4+淋巴细胞主要分化辅助性T 淋巴细胞、抑制性T 淋巴细胞、调节性T 淋巴细胞。其中,辅助性T 淋巴细胞主要包括Th1、Th2 及Th17 等细胞,调节性T 淋巴细胞主要包括Treg 细胞。CD8+淋巴细胞主要分化抑制性T 细胞和细胞毒性T 细胞。权学莲等[26]发现,加用大菟丝子饮后患者血小板数升高,PA IgG 水平降低,IL-2 的水平显著降低,同时IL-2/IL-4的比值也显著降低。Th1 细胞主要分泌细胞因子IFN-γ、TNF-α 和IL-2 等参与免疫应答,而Th2 细胞则主要分泌细胞因子IL-4、IL-6 和IL-10 等参与免疫应答[27],因此上述结果表明加用大菟丝子饮有效降低了ITP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改善了免疫功能,对于ITP的作用机制可能与IL-2、IL-2/IL-4的比值相关。张小亮等[28]发现不同剂量的加味四君子汤均可使患病小鼠的IL-10、TGF-β 水平升高,IL-6、IL-17 和IL-22水平下降,且Treg 阳性细胞百分比明显增加,Th17 阳性细胞百分比明显减少,由于Th17细胞可分泌细胞因子IL-17、IL-6 和IL-22 等参与免疫应答,Treg 细胞可分泌细胞因子IL-10 和TGF-β 等参与免疫应答,而既往研究发现ITP 患者可出现Th17/Treg 比例失衡,表现为Treg 细胞被下调,Th17 细胞被上调,经过加味四君子汤治疗后,Th17/Treg 的比例失衡被改善,免疫功能的紊乱也得到了纠正。吴侠[29]研究发现,服用归脾汤后的ITP 小鼠的外周血Treg 细胞含量显著增加,Th17 细胞含量显著降低,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Treg细胞含量,降低Th17 细胞,提高TGF-β 水平,来抑制T 细胞激活,调节Th17/Treg 细胞使其尽量保持在平衡状态下,避免了向炎症方向的进一步发展,在有效防止抗血小板抗体生成的同时,有效地防治了ITP。相关研究发现,体内检测血小板抗体阴性的ITP 患者可检测到异常的CD8+细胞,说明CD8+细胞可诱导ITP 患者血小板数量的减少。王海燕等[30]在探究通脉止血方对ITP 患儿T 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中,在为期3 个月的观察与治疗后,发现经通脉止血方治疗后,CD3+和CD4+都显著升高,CD8+则明显降低。可见,含有通脉止血方的治疗组促进了T 淋巴细胞亚群的恢复,减轻了血小板的负担,起到了升血小板的作用,最终改善了患儿的症状。

3.1.2 B淋巴细胞

B 淋巴细胞异常可导致抗血小板自身抗体的产生,引起血小板的破坏,继而发病。也可通过调节性B 细胞(Breg)分泌的一系列细胞因子,如IL-10、TGF-β 等引起发病,研究发现,未切除脾的患者Breg减少,且Breg 分泌的IL-10 减少,活化的B 细胞对单核细胞TNF-α 的抑制降低,单核细胞活化减弱,说明ITP患者的B淋巴细胞受损,抑制单核细胞的活化能力降低,可见B 淋巴细胞的异常也是引发ITP 的机制之一[31]。宋滨阳等[32]采用流式细胞术进行B细胞及亚群分析,其中CD19+和CD27+作为记忆B 细胞进行标记,CD19+、CD24+和CD38+作为调节B 细胞进行标记。结果发现,ITP 患者B 淋巴细胞比例明显高于正常组;在检测槐耳清膏对B淋巴细胞的增殖影响及其亚群的变化情况时,发现槐耳清膏可以较好地抑制B 细胞的增殖,CD19+和CD27+以及CD19+、CD24+和CD38+比例下降,即记忆B 细胞和调节B 细胞比例下降。王明镜等[33]选取42 例ITP 患者和26 例健康者观察其Th1、Th2、Th17、Treg 和Breg 细胞表达情况,结果轻、中、重三组的Breg 细胞表达均被有效降低,Th1 细胞表达及Th1/Th2 比值均明显升高,表明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因为Breg 细胞分泌不足,不能有效抑制该细胞,导致Th1细胞过度分泌,从而使Th1/Th2 比值出现失衡,引起了细胞免疫的变化。狄正霞等[34]为了分析ITP 患者CD19+、外周血Breg 细胞分泌的IL-10 mRNA 以及TGF-β1 mRNA 的表达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和RTPCR 检测法对相关指标进行检测,发现治疗前ITP 组CD19+表达率较对照组高,Breg 细胞表达水平较对照组低,治疗后IL-10 mRNA 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TGF-β1 mRNA 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说明患者CD19+表达被增强,免疫反应被过度激活,且Breg 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因子IL-10 发挥免疫调节的作用,表明ITP 的发病机制可能与Breg 细胞对于淋巴细胞的调节相关联。

3.2 体液免疫

ITP 患者在自身免疫缺陷的基础上,感受到抗原刺激后,会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IgA、IgG 及IgM 等),同时认为抗血小板自身抗体的产生为体液免疫的重要机制之一[35]。研究发现ITP 患者的B 细胞在体内产生抗血小板自身抗体(IgG)后,与血小板相结合,最终在肝脏和脾脏中发现血小板被吞噬分解[36]。B 淋巴细胞活化因子(BAFF)为肿瘤坏死因子(TNF)家族成员之一,BAFF 可以与B 淋巴细胞进行特异性结合,之后诱导B 淋巴细胞增生、成熟、分化等,在体液免疫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37]。倪蔚文等[38]通过检测ITP 患儿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相关实验室指标,发现ITP 组患儿血清IgG 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CD4+/CD8+比值、NK细胞水平、CD4+和Treg 细胞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B细胞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说明ITP患儿均存在着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异常,可能与ITP 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尹凤雷等[39]发现,对照组(100 例健康者)外周血CD40、CD40L表达及BAFF水平均明显低于观察组(80 例ITP 患者),治疗后的观察组治疗反应组患者外周血CD40、CD40L 表达及BAFF 水平均明显低于观察组治疗无反应组患者,说明了ITP 的发病与CD40、CD40L 及BAFF 有着紧密联系,且这3 项指标与疗效呈负相关。仲玉强等[40]研究发现,ITP 患儿与健康儿童相比较,ITP 患儿的外周血BAFF、IgG、IgA 和IgM 水平均高于健康儿童,但PLT 计数低于健康儿童,所有患儿的BAFF 含量与IgG、IgA 和IgM 的含量呈正相关,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说明BAFF 在ITP 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BAFF 表达的提高可能是ITP 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BAFF 含量的多少也可说明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抗体含量的多少,这为今后ITP 的进一步诊断及预后的判断提供了参考指标。研究发现,在补气消癜方联合糖皮质激素的治疗中,联合治疗比单纯的激素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TLR2 mRNA 的含量与TNF-α 及IL-6 的含量呈正相关,实验进一步表明了补气消癜方可能通过降低TLR2 mRNA 的水平,参与体液调节及细胞调节,进一步提高患者血小板计数,改善其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41]。

4 小结

本文从中医学角度分析了ITP 的病因病机,并对其发病机制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发现主要与T 淋巴细胞、B 淋巴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异常、血小板生成减少和破坏增多有关。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角度出发,认为本病由于外感六淫、先天不足、内伤饮食等因素以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出血,中医药从整体调节了脏腑、气血、阴阳功能,最终提高血小板的数量,改善其出血的临床症状,结合中药多成分、多靶点、低毒副作用的优势,通过影响人体的多条通路和多个环节,起到了协同治疗的作用。中医药弥补了西药治疗副作用大、易反复、易抗药的不足,在治疗ITP方面有很好的疗效。现代实验技术及临床研究发现,中医药可以从血清炎性因子、免疫系统等诸多方面对ITP 发挥作用,这对今后ITP 的治疗及发病机制的探寻方向有所启发。但目前仍存在作用机制研究不够深入、机理研究不够透彻、实验类相关研究较少的不足,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猜你喜欢
紫癜病机淋巴细胞
遗传性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儿童过敏性紫癜IL-17、HPV-B19检测的临床意义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与冠状动脉病变复杂性的相关分析
蒙药治疗干燥综合征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解毒利湿汤治疗紫癜性肾炎42例临床研究
小鼠胸腺上皮细胞的培养、鉴定及对淋巴细胞促增殖作用的初步研究
老年痴呆病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
代谢综合征中医病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