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贞 戎 娜 代 敏 张嘉怡 曹中萍
股骨颈骨折是临床骨科较常见的骨折类型,常见于中老年人群直接、间接暴力因素所致,股骨颈骨折严重影响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因此临床首选骨折复位内固定术或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1],达到解剖学复位尽可能恢复患者髋关节运动功能与下肢活动功能。但受骨折病情以及手术医源性损伤的影响,股骨颈骨折术后康复期患者多存在持续、剧烈的疼痛感觉,极易产生焦虑、恐惧、抗拒等负性情绪,同时受长期卧床以及手术创伤、麻醉等因素的影响,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极易发生腹胀、嗳气等消化功能减弱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心理状态以及康复进程,因此患者需借助相应的疼痛管理措施缓解疼痛,镇痛药物虽然可发挥理想的止痛效果,但其安全性以及对患者血液循环功能的影响导致其无法长期应用[2],且存在明显的时间效应,因此并不利于广泛、长时间应用股骨颈骨折术后康复期的镇痛管理中。近年来研究切实、有效、安全、可靠的股骨颈骨折术后康复期疼痛管理方法已成为临床研究热点,本研究通过对8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探讨穴位艾灸配合按摩在股骨颈骨折康复期疼痛缓解中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41~72岁,平均年龄(59.2±4.8)岁;手术类型为切开复位内固定26例,髋关节置换术14例;左侧股骨颈骨折22例,右侧18例。观察组40例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38~70岁,平均年龄(60.5±6.1)岁;手术类型为切开复位内固定25例,髋关节置换术15例;左侧股骨颈骨折23例,右侧17例。2组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意识清楚;经临床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为股骨颈骨折;完全满足外科手术治疗指征。
1.3 排除标准原发性凝血功能障碍;精神疾病;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全身急慢性感染;长期卧床以及不配合研究调查患者。
1.4 方法对照组患者术后常规进行康复训练,若发生疼痛可采取转移注意力、略抬高患肢等常规方法,必要时可采用药物辅助镇痛。观察组采取穴位艾灸配合按摩的方式进行辅助镇痛,患者取仰卧位,暴露施灸穴位,本研究选择关元、梁丘、气海、足三里进行艾灸,点燃艾条后放入艾灸盒内,与皮肤相距2~3 cm进行艾灸,同时将另一艾灸盒置于患者脐部,艾灸神阙、天枢、气海穴,随时调节燃烧距离。距离于术后第2天开始艾灸,每日上午8时及下午4时进行艾灸,每个穴位15 min,以穴位皮肤出现红晕为宜,保持温热而无灼痛感,手法穴位按摩则选择足底、足三里以及神阙穴,每个穴位按摩15 min。7 d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2组患者康复初期、康复中期、康复后期时的疼痛程度,分数越高则表示疼痛越严重;比较2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记录患者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与首次排便时间;记录2组下床锻炼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采用关节活动功能评分量表(Harris)评价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采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通过生理功能、精神状态、健康状况、躯体疼痛4个维度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2.1 2组患者术后康复期疼痛程度比较观察组术后康复期疼痛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术后康复期疼痛程度比较 (例,
2.2 2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观察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例,
2.3 2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观察组术后下床锻炼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随访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例,
2.4 2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比较治疗前2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比较 (例,
2.5 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2组均顺利完成治疗及康复,均未发生任何严重不良反应。但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例,%)
股骨颈骨折术后康复期患者往往因骨折损伤、局部组织缺血再灌注而产生持续、剧烈的疼痛,而术后康复期疼痛、患肢肿胀则会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与康复进程,最终导致股骨颈骨折患者预后结局不理想,因此采取科学、高效、合理的干预措施缓解股骨颈骨折术后康复期疼痛具有重要的临床研究意义[3]。目前临床多采用局部冰敷、口服镇痛药、抬高患肢等方式改善康复期疼痛症状,但在实际疗效表现与可行性方面交叉。而中医学角度认为骨折手术作为侵入性操作必然会对患者机体产生一定程度的损伤,进而导致气血不畅、气滞血瘀、经络不通则痛,再加上股骨颈骨折处经络受损,阻塞经络而瘀滞于肌肤,最终表现为局部肿胀疼痛[4]。因此中医对股骨颈骨折术后康复疼痛缓解方法以活血止痛、消肿祛瘀、益气理气为核心。而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康复期疼痛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下床锻炼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而随访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治疗后各维度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表明穴位艾灸结合穴位按摩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感觉,且术后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通过进一步回顾分析可知,艾灸疗法是医学常用的康复治疗手段之一,艾叶作为辛温之物燃烧后火力温和,借助艾叶燃烧热能、光能对腧穴产生刺激作用,进而发挥温通经络、散寒止痛、温养补气、消瘀散结、拔毒泄热的功效,还有研究显示艾叶燃烧后可产生具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胆碱,对骨折断端神经功能的恢复以及缓解疼痛、水肿具有重要作用,并且艾灸的热疗、光疗与药物治疗集合为一体,对改善局部血液流变学与血液动力学性质具有一定作用,有研究显示艾灸能够有效减少关节炎症部位的炎性因子含量,对减轻局部炎症刺激、提高疼痛阈值、减轻疼痛、提高肌力具有一定作用[5]。在本研究中艾灸关元穴具有填补真元的功效,梁丘穴可通经活络、调和气血,气海可培补真元、通行经络,足三里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功效,多穴配合艾灸可调气机之升降、脾胃之清浊,可有效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与新陈代谢,对减轻术后疼痛与术后元气的恢复具有积极作用[6]。同时通过对脐部神阙、天枢、气海穴的艾灸可有效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由于股骨颈骨折多为中老年人群,身体机能往往较差,长期卧床胃肠功能减弱,并且受麻醉药物、手术创伤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缓慢,极易出现腹胀、肠麻痹等不良情况,而通过艾灸神阙、天枢、气海穴可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祛湿散寒止痛的功效,发挥健脾和胃理肠的作用,进而促进股骨颈骨折术后胃肠功能的尽早恢复[7]。而足三里和足底部位的穴位按摩能够刺激患者足部与疼痛区的诸穴,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并提高神经功能的恢复,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进而减少红细胞外渗以及炎症渗出,协助尽快恢复通畅,达到活血化瘀、舒筋续骨的功效,对神阙穴的按摩刺激则可达到调和气血、温中止痛、活血消肿、培补真元的功效[8]。结合本研究认为采用穴位艾灸与按摩可有效缓解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康复期疼痛程度,对促进骨折愈合、加快康复进程、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在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康复期采取穴位艾灸配合按摩可显著缓解患者疼痛感觉,对促进患者术后早期康复以及预后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缺点与不足,如纳入的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相对较少,可能对结果结论的客观性与准确性产生影响,并且本研究并未结合其他穴位艾灸、按摩开展进一步研究,股骨颈骨折术后康复期止痛最佳艾灸、按摩穴位选择及配伍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