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力学小学厉行“厉学报国”,研究儿童,研究儿童成长,表现出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学校将教育的核心主题定位于培养儿童的“研究素养”,使之成为学生带得走、带着走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将儿童“研究素养”与儿童“创造性成长”相结合,培养儿童的创造性人格,营造良好的育人生态;依托系列主题研究活动,落实儿童“研究素养”培养和儿童“创造性成长”,为儿童学习开辟新赛道。
关键词:创造性成长;研究素养;主题研究活动
我们应该永远记住并感谢南京市力学小学。20多年来,学校一直孜孜以求,只为一件事:促进儿童创造性成长。我从他们的实践探索中,看到了四个“关键句子”。
一、 厉行“力学报国”,让儿童有远大志向和抱负
儿童自然会长大,至于长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又似乎无法解答的问题。世界多姿多彩、五彩缤纷,儿童自然会成为百花丛中的一朵,至于是什么样的一朵,并不重要。
果真如此吗?力学小学不轻信,更不盲从,而且秉持一种信念:如果这一根本问题不解决,还要教育做什么呢?如果这一根本问题不解决,是教育的失职、失责,终将导致教育的失误。
力学小学自有她的精神气质。当年,邵力子与傅学文夫妇二人创办了这所学校,从两人名字中各取一字,合成“力学”二字。这是历史的逻辑,也是时代与未来热烈而又坚强的呼唤。大凡校名,总有一种积极的暗示,渐而成了学校的文化符号,最终成为一种隐喻,具有无穷的哲学意味,并且推动着学校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力学,正是这样的极富解释力、充溢生命力的校名。学校曾经对此做过好几层意思的解释。其一,是努力学习、学会学习、享受学习、创造性学习。其二,是学以成人。学习是为了内心的丰盈,改变自己,提升自己。其三,凝练成四个字:力学报国。这几种解释都好,都有深意,而且层层递进。第一种解释,是就儿童本身的学习而言,即儿童应该怎么学,涉及学习的方式、状态、心理感受等。第二种解释,是就儿童的学习本质和目的而言,主张学习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人,这是中华文化深厚意蕴的折射。2018年的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的主题就是这四个字:“学以成人”。第三种解释,更显力学小学“厉学报国”的志向与抱负:努力学习是为了报答祖国,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颇有岳飞《满江红》感人肺腑的气势与激情、责任与荣耀。
多年来,力学小学研究儿童、研究儿童成长,有正确的方向感,表现出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正因如此,力学小学显现出办学的厚重感。儿童喜欢的学校应当是生动活泼、朝气蓬勃的,但是在喜欢的背后或深处,应当有志向、抱负的支撑。力学小学在这方面做得特别好。
二、 凸显“研究素养”,让儿童拥有带得走、带着走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力学小学研究儿童,形成了核心主题和基本路径。他们将核心主题定位于“研究”,即培养儿童的“研究素养”。“研究素养”是儿童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内涵,以“研究素养”为导向,即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这就超越了知识,甚至超越了能力,走向了儿童发展,走向了素养综合,成为学生带得走、带着走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以往儿童的“研究素养”很少被提及,深层原因可能仍在于我们对基础教育性质、任务、特点的認识还不足,对儿童发展还缺少有深度的研究。基础教育重在基础,否则会偏离基础教育的本质属性;只有夯实基础,儿童未来的发展才会有更宽、更多、更大的可能性。但加强基础性与重视儿童的可能性并不相悖,况且,基础也具有发展性,其内涵也应与时俱进。我们以为,“研究素养”正是应该得到重视的儿童发展的重要基础性素养。力学小学凸显对“研究素养”的培养,是对基础教育性质、任务、特点的新发展。
再从儿童发展的特点看。爱想象,有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观察并提出问题、研究问题,都是儿童的天性,是抑制不了的;倘若对其进行抑制甚至遏制,就违背了儿童发展规律。中国的古典智慧概括得极为准确和传神:“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力学小学一直致力于儿童天性的研究,致力于儿童发展规律的研究,凸显“研究素养”的培育,正是在研究和实践中自然生成的。
假若我们再将两点整合到一起,从时代要求出发,儿童的“研究素养”就具备了战略意义。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以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需要将人才作为第一资源。人才从哪里来?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小学教育如何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奠基?力学小学以儿童的“研究素养”培养为突破,鲜明而坚定地作出了回答。对此,我们当然要关注、要重视、要支持,要向他们学习、致敬。
三、 将“研究素养”与“创造性成长”相结合,培养儿童的创造性人格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是经验的改组与优化。他强调儿童自然、健康地成长。这是教育学原理的一大进步。但是力学小学又做了深度思考,并受张华教授的影响,将儿童成长的命题凝练成一句话:“儿童创造性成长。”张华教授说:与其让孩子们长大以后去创造,还不如现在就让孩子们创造性成长。这是对成长定义的深化与发展,本身就具有创造性。的确如此,孩子们长大后总得要创造,如果现在成长中缺少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那长大以后就很难创造了。反过来说,孩子现在就是创造性成长的,那么长大以后一定能更好地创造。
力学小学接受这一理念,并将其与“研究素养”结合起来,作为一个统领性的理念与目标,即培养“研究素养”为的是让儿童在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同时创造性成长,培养创造性人格。这样,“研究素养”培养的宗旨更鲜明,着眼点更高,也更深刻地阐明了“力学报国”的意义和最终价值追求。我们也不难发现,这是一个具有内在关联的教育命题,不是为“研究素养”而培养素养,而是带动整个学校文化理念的提升,促进学校教育思想的整体构建。
至此,我们可以厘清力学小学文化理念的系统:力学报国—努力学习、学会学习—发展“研究素养”—创造性成长—学以成人。这一系统形成育人的理念闭环,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生态。这是近几年来力学小学办学的新进展、新提升。
四、 依托系列主题研究活动,为儿童开辟学习的新赛道
“研究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学习活动。在力学小学,儿童主题研究活动是结构化、系列化的。他们进行了整体规划、精心设计与科学安排,推出了系列主题研究活动。
其一,开展让学生做有深厚情怀的中国人的培根铸魂主题研究活动。“读懂故乡”主题研究活动中,学生自主选题、自主组织团队、自主合作规划、自主反思调整、自主评价,在名家、名画、名作等系列探究中读懂了故乡,记住了乡愁,锻铸了灵魂。他们开发了“研究手记”,支持学生的创造性研究;举办了数十场“研究发布会”,为学生的创造性成长铺好了赛道。
其二,创新小学思政教育活动,为“孕穗拔节”中的学生上好关键一课。“科学家精神”主题研究活动是具体、鲜活和生动的,具有大视野、大格局,让学生在道德学习中体悟科学家、爱国者的情怀与精神,蓬勃生长。
其三,开发创造性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小就懂得劳动最伟大。“劳动最光荣”主题研究活动中,学生依循“在劳动中磨炼—在劳动中研究—在劳动中创造—在劳动中成长”的实践路线,体认创造性劳动的育人价值,让劳动成为学生创造性成长的“第一支点”。
总之,主题研究活动将儿童“研究素养”培养和儿童“创造性成长”落实在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中,为儿童学习开辟了新赛道。
(成尚荣,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国家督学。教育部特聘课程改革专家,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