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洪波,李 励,王艳武
天津市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肢体康复科,天津 300000
近些年来,经济水平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脊髓损伤发病率逐年呈上升趋势,此病常见致伤原因包括交通事故、高处坠落、跌倒摔伤、重物砸伤等,患者症状较为严重,且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致死率,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极大痛苦,严重降低了我国国民的生活质量[1]。对于脊髓损伤患者,早期急救措施主要包括现场救护、急诊救治、专科治疗等,可有效保证患者生命安全与脊髓功能的恢复。但此症患者多引起下肢功能障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能力,因此,采取有效康复设备对患者步行功能进行训练具有必要性,本文对多种步行功能康复设备进行相关综述,为临床提供相关参考。
参照美国脊髓损伤分类国际标准(ASIS)[2],对脊髓损伤主要分为五级:A 级,完全损伤,患者于骶段即S4-S5,未出现任何的感觉功能、运动功能丧失;B 级,不完全性损伤,于神经平面以下处,包含S4、S5,具有一定的感觉功能,但无任何运动功能;C 级,不完全性损伤,于神经平面以下,具有运动功能,且大部分关键肌的肌力在3 级以下;D 级,于神经平面以下,存在一定的运动功能,并且大部分关键肌的肌力在3 级及以上;E 级,患者感觉功能、运动功能均为正常状态。根据患者不同脊髓损伤程度,应在不同阶段选择针对性康复训练方法,于早期、中期,应对其进行步态训练,于晚期,应对其进行步行功能训练。
步态康复训练主要是借助于相关仪器设备,对其肢体功能进行康复、辅助性练习,既往多依赖于人力,患者训练强度具有一定局限性,多不可进行较高强度的训练内容,康复效果不佳。借助于步态康复训练设备,可更好地达到对患者的训练要求,并且还可对患者步态姿势进行更准确的指导,避免出现偏差,以使其保持正确的姿势完成训练内容,为后期步行功能的恢复奠定基础。
下肢康复机器人主要应用悬吊的减重方式,于医用跑步机上,在其腿部上穿戴外骨骼,帮助患者进行步态的训练,患者进行训练过程中,下肢康复机器人可通过传感器,对患者运动状态进行实时的检测,从而对其姿势进行正确指导,还具有评估系统,对于多数患者均可适用,可显著提高患者的主动性。纪亮等[3]研究提出,Flexbot 下肢康复机器人自带有减重支持系统,可促使患者骨盆早期实现自由摆动,通过机器人辅助进行全程步行步态训练,可使其相关肌肉群进行充分的收缩;其步态训练模式包括主动模式、被动模式,在初始阶段对患者进行被动模式的训练,逐渐增强其主动训练的意愿,提高主动性,循序渐进,改善康复训练效果。
程雪等[4]研究显示,A3 下肢康复机器人主要由外骨骼机械腿、跑台、减重系统等多结构组成,可为患者提供主动与被动两种训练模式,并于髋膝关节处,设置相应的传感器,由系统进行反馈,使医师全面掌握患者运动状态,此种设备的应用对患者神经重塑具有促进作用,对于患者恢复正常的步态可起积极作用。
其主要是由大艾机器人进行自主研发所得,在脊髓损伤患者早中期康复训练中的应用价值显著,此种设备主要是采用可移动性的支架,对患者脊柱进行支撑,对其盆骨具有稳定作用,借助于外骨骼的装置,从而协助患者保持自然、真实的步态,长期还可实现站立、原地步行等训练模式,操作较为简单。有研究提出,艾康设备适用于各种类型的下肢功能障碍患者,于早中期对其进行康复训练辅助,可以实现减重、站立、原地步行等,对于患者步态训练具有重要意义[5]。
有研究认为[6],Lokohelp 训练系统主要以现代康复医学理论、人机合作机器人原理为基础,对其股四头肌两端的本体感受器进行有效的刺激,于大脑皮质下对其步行姿势功能区进行重建,从而使其步态能力有所增强,减少痉挛的发生,使其关节活动度得到有效增加,拉伸其挛缩的肌肉。田强元等[7]报道显示,Lokohelp 康复机器人,是一种多样化的跑台的步态训练装置,在进行训练过程中,无需使治疗师对患者下肢进行手动的引导,并且具有上坡训练的特有设计,此种设备可对患者膝关节伸展进行有效触发,倾斜的跑台设计,对于髋关节的牵拉具有促进作用,从而可激活其步态,此外在患者行走过程中,可对其进行姿态控制训练,有效增强行走速度的同时,还可实现步态的对称性。尹正录等[8]研究发现,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应用德国生产的Lokohelp 下肢康复机器人系统,根据患者情况对其减重装置进行有效调节,并调节步速、坡速,可使患者进行不间断的重复性学习步行,有效的稳定躯干,转移重心,使其步态保持完整,促进下肢能力的恢复。
脊髓损伤患者多会具有下肢运动功能障碍,且程度严重者会出现残疾症状,对其正常生活带来极大困扰,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对于脊髓神经损伤下肢运动功能障碍严重的患者,需应用适当的辅助型设备,以对其肢体功能进行代偿,协助患者行走,实现行走能力的重建。辅助型行走设备的应用可进一步加强患者的康复训练工作,还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9-10]。霍金月等[11]报道显示,对于步态紊乱者应用髋关节双电机主动驱动、膝关节被动四连杆机构的下肢外骨骼穿戴式机器人,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下肢外骨骼行走过程中,髋关节电机力矩对其膝关节自然弯曲、踝关节行走等可发挥带动作用,使其角度变化与正常人保持一致。
马刚[12]在相关研究中发现,给予患者互助式步行矫正器,与应用常规矫正器的患者比较,此患者的步行速度更快,步行距离更远,主要是由于采用互助式步行矫正器的患者,在步行过程中,根据钟摆的工作原理,随着自身重心的前移、惯性的作用,向前进行跨步,可有效降低患者步行时所需的体力消耗,降低步行难度,从而提高了其步行速度,增加了步行距离。
智能助行康复机器人主要以患者骨盆结构减重为基础,适用于脑外伤、脑卒中、脊髓损伤等中枢神经疾病,所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此设备可对患者进行步态、步行、平衡、身体协调性等多方面的训练,对于患者骨盆运动的自由度可进行有效调节,控制适宜的步行速度与阻力,从而对患者的训练强度、难度进行有效调节。华艳等[13]研究发现,对患者进行减重支持训练,可有效使其平衡能力得到改善,从而可对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进行改善;通过对患者的患肢进行声音、感觉等刺激,可提高患者对患肢的感知度,改善其偏侧症状与下肢功能;与传统康复训练比较,应用智能助行康复机器人,可对患者的安全问题进行有效保证,对其下肢进行高难度、高强度等康复训练工作进行更有效的辅助,可有效促使患者神经重塑,从而改善其下肢运动功能。
脊髓损伤主要是机体脊髓结构遭到破坏,从而引起患者出现感觉障碍、运动障碍、生活功能障碍等情况,严重者会导致患者死亡[14]。中枢神经损伤所导致出现的步行障碍,对患者日常生活质量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是康复治疗的重点与难点,给予患者何种康复训练方式,对于改善其步行功能最有效,为临床一热点话题[15]。功能康复辅助设备通过应用相关原理,对患者进行步态、步行训练的指导,操作较为简单快捷,还可监测患者运动形态,进行及时调整,以改善其康复训练效果,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本文根据脊髓损伤不同分级情况,分为早中期步态康复训练、晚期的步行康复训练两个阶段,对下肢康复机器人、AIWALKER(艾康)、Lokohelp 康复仪、助行机器人进行了相关综述,发现对患者应用辅助型行走设备,可显著对其步态姿势进行引导,改善步态、步行功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但本次研究参考的文献有限,关于步行功能康复设备的应用有待进行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