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永安
(1.西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5;2.咸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咸阳 712000)
大数据环境下审计人才培养面临许多新挑战。在大数据背景下,审计环境、程序、方法也越来越凸显时代特征,逐渐具备科技性、系统性、综合性的特点。在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已经逐渐呈现出紧迫性和重要性。但是,部分高校在审计人才培养过程中仍然运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课程体系,与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人才需求相脱节。因此,高校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培养现状亟待改善。针对当前高校复合型审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必须提出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方面的相关措施和路径,真正形成大数据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科学的监督体系对国家发展和新制度的落实都具有重要意义。监督体系已经成为国家在发展进程中新规落地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进步,审计在国家治理和经济领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成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和廉政建设的重要手段,同时也为依法治国和国家长治久安做出巨大贡献。
在大数据环境下,审计面临的是多学科、多领域的审计项目。在全覆盖的审计模式下,对审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我国审计行业的工作人员大多数是财务会计专业,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审计专业与财务会计专业之间的区别不了解。许多人认为具备财务会计技能,就能够从事审计工作。但实际上,审计工作更为复杂。尤其是在审计全覆盖之下,审计工作细化为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而且两者的业务也存在区别。随着人们对审计作用的不断肯定,从审计工作中见到真正的审计效能,内审工作从对某一单位的内部财务监督升级为风险控制[1]。内审不仅是对本单位基础经济活动进行审查,进而提出建议,还要对单位管理问题提前给出预见性解决办法,进一步实现单位增值的目标。社会审计对于单位内控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提示并给出整改意见。从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功能进行分析,审计工作在大数据环境下不再只是单一的审计工作,更多的是实行单位相关工作的事前预测与评判,将审计工作应用在对具体的财务数据审查活动上,同时尽可能控制经济活动中的问题源头,从而避免审计工作中出现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大数据环境下审计工作的职能转变。因此,面对如此复杂性、综合性强的审计工作,必须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
大数据环境下,必然要运用大数据工具进行审计工作。随着大数据技术在社会各行业广泛应用,大数据价值密度低、处理问题速度快等特征也越来越明显,这些特征有利于行业发展。审计工作中的数据结构多数属于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使其在运用大数据管理技术时产生一定的困难,不利于审计工作的发展。在大数据环境下,审计工作者不但要会使用审计系统工具处理与分析财务数据,还要熟练运用审计系统软件挖掘数据价值[2]。除此之外,审计工作人员还必须具备创新型的审计思维模式,与时俱进地探索新审计工作的大数据处理方法,以便高效应对大数据环境下庞杂的财务数据。基层审计工作者用原始的数据抽样法进行大数据分析存在偏差较大的问题,其分析结果与实际财务数据相差较大。随着审计全覆盖工作的推进,就更要求审计工作要精细化、完整化,突破以往对经济活动进行纠偏转向追责治乱,更要将审计工作延伸到经济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全面建立起事前预防、事中追责、事后治乱的审计体系。通过大数据技术应用全面凸显财务数据的精准性、完整性,大数据分析的规律性能够实现预判经济活动的财务数据结果,以期达到审计效益。在大数据环境下,审计工作无论从工作方法和目标实现方面都有着质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催生许多的经济组织,需要审计人才的数目逐渐增加,审计工作任务量也逐渐繁重。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解决传统方法处理数据速度慢、易出错的问题,有效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为审计全覆盖提供技术支撑[3]。大数据技术的运用能够进一步使审计工作人员对审计单位风险点的精准定位,对于审计方法所取得的成效给予肯定。大数据技术给审计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是一把双刃剑。审计工作人员要配合大数据技术应用所具有的审计组织管理、模式等创新思维。2017 年,世界审计组织大数据审计工作会议探讨了大数据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提出必须转变审计模式和理念。2018 年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善于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坚持科技强审,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大数据审计。大数据环境下,必须运用新思路应对审计工作,必须采用新方法进行审计工作的探索。
在大数据环境背景下,如果高校不能及时转变培养人才的方式方法,在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征程上就会出现不利于审计工作创新发展的问题,新时代审计事业就会受到严重影响。高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阵地,在大数据环境下,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成为有效推动我国审计事业发展的巨大力量。
大数据环境下,需要进一步明确审计全覆盖的工作要求。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也使审计行业发生新变化,审计方法与技术等都需要变革与创新。从这些层面分析当下我国高校审计人才培养现状存在的问题。
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对人才的培养普遍存在诸多审计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文科与理工科之间的相互融合。大数据技术是现代信息化技术发展的重要体现。在时代背景下,社会发展已经越来越需要大数据技术的支撑,大数据技术俨然成为“社会工作工具”的文科学科,掌握大数据技术是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必备手段。审计人才需要涉猎多学科领域知识,应对复杂的审计工作。由于审计专业隶属学科为文科,高校教师在教学时容易偏向纯理论的文科教学,更注重审计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环节设计。这显然与当下审计人才培养要求相脱节。在高校审计学教师队伍中仍然有部分教师将审计专业同财务会计专业教学方式相等同,审计学归类于会计学,形成审计学专业建设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部分高校并未将信息现代化课程及时融入审计学教学内容中,还是在运用传统的审计教学方法,学生不能在课堂学习中接触到高质量的审计信息化案例,使得高校审计人才培养缺乏一定的时代感。
审计学实际上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在大数据环境下,审计需要信息化技术的支撑。学生没有接受过信息化技术培训便很难做好审计工作。一些审计案例的教学需要进行计算机实操、课内实训、课后实习等教学辅助,教师们本身对于信息化技术掌握较少,学生们在课堂上获得的实践信息也不能满足其学习所需。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们很难在大数据环境下向学生们提供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案例,学生们的设计业务的实际能力相对匮乏。国家经济的发展使审计工作重要性凸显,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稳定运行也越来越需要复合型审计人才,许多高校已经在审计人才培养工作中建立了模拟实训室。但是,实训课的软件教学中仍然缺乏审计案例实际问题的研讨,缺乏审计实务所需要的海量数据。其大多数属于技术训练,而解决审计实际问题的内容较少。学生们不能利用实训室很好地将审计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利于大学生探索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工作规律。高校大学生在校期间不能接受到复合型人才培养,导致国家在审计人才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关系逐渐失衡。大数据环境下,社会审计、内审等都需要大量的兼具审计业务和大数据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而高校作为人才输出阵地,其培养的审计人才并不能适应社会对审计工作的需求。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审计工作需要跨专业、跨学科人才积极参与,而在实际工作中,综合素质强、跨学科的审计人才却供不应求。
全球一体化是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趋势。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还未完全树立审计人才的专业化、国际化培养理念。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其与海外进行贸易往来频繁,双边结算、外贸交易处理等已经成为工作常态,越来越多的企业为谋求海外IPO 采用国际准则报表,审计工作面临与国际融合趋势明显[4]。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国家间往来逐渐频繁,各个国家的经济活动比例也逐渐变高,国际业务也由此而变得越来越重要。由于国际业务影响着国家经济和整体形象,因此,国际审计工作也逐渐凸显其重要性。国际业务在高校教学中涉及极少,教师对国际审计业务掌握不足与国际准则学习难度高也成为国际性审计融合不足的突出表现。
随着大数据在社会发展中各行业的快速应用,审计事业的发展呈现出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应对大数据环境下审计工作的新特点,要求高校在审计人才培养过程中开拓新思路,真正面向国际社会发展,不断探索大数据环境下的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培养路径。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需要转变以往的传统审计人才培养思维,其培养模式需要与时俱进,实现在大数据思维下创新复合型审计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法。
1.强化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需要有复合型的教师队伍。一方面,高校教师队伍要具备扎实的审计专业功底,努力涉猎金融学、管理学相关领域学科;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掌握大数据分析技术。强化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要对高校教师进行大数据技术培训。在高校教师队伍中定期组织开展大数据相关技术培训,更新大数据技术知识储备,让高校教师多掌握和了解大数据技术的新动态。二是鼓励高校教师将大数据技术与审计专业相融合,鼓励更多的具有大数据专业知识背景的教师加入审计教师队伍之中,平衡二者教师专业比例[5]。三是激励高校教师开拓大数据技术分析项目,并在审计工作平台发布进行共享,重视设置审计专业与大数据技术相结合的精品课,将运用新技术、新方法的审计专业精品课作为职称评聘、绩效奖励的依据,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2.创新审计专业课体系建设
重新建构审计专业课理论体系,将传统的审计技术理论与大数据技术相融合,增加审计专业理论课的理论深度。主要是增加大数据内容方面,将大数据技术由浅入深地融入审计专业课程体系之中。在审计专业课设计中要着重增加学生审计实践课程内容,尽量做到理论课与实务课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审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尽可能纳入职业教育培训内容,培养学生职业认同感,促进大学生尽快融入审计工作的实际操作中。
大数据环境下,互联网平台是审计工作的载体,依靠互联网平台的海量数据,充分利用有效资源,促进大学生审计实践经验的增长。
1.建设审计大数据网络平台
基于当前我国审计组织数量庞大,审计数据海量的情况,运用大数据技术更新各行业、各领域审计数据,扩大平台审计数据。在审计网络平台中,设置各行业链接模式,完善审计实训模块,构建多站点访问、开放共享的审计大数据综合平台。在这个综合平台上,大学生可以学习审计方法、审计工作流程,同时还可以培养大数据思维,快速提高审计实践能力,熟悉审计工作的实务内容。大学生能够有效利用平台不断学习,逐步提高大学生审计实践能力,这对高校审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2.融入企业、组织真实审计案例
在综合平台中设计一个单独板块,为有能力、肯探索的学生提供企业、组织的真实审计案例[6]。这类案例表现在各行业实际的工作领域中,同时也具有跨学科、跨领域的特点,让大学生在平台中体验到审计工作的实际内容。在平台提供的真实审计环境中,大学生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到审计实训中,真正实现激发学习热情的目标,有利于学生熟悉审计流程和审计方法。
3.链接大数据分析技术平台
大数据环境下,审计工作是大数据分析技术背景下的一项国家重点工作。大数据技术的可扩展性、可复用性为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更为丰富的渠道。综合大数据分析平台能够方便学生对大数据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借助这一平台,大学生能够有效提高大数据分析能力,及时了解审计中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原则、相关问题分析处理建议等,帮助大学生在审计实践中对海量审计数据的分析更加熟练,准确提取有价值的审计数据,正确分析审计结果。
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逐渐紧密的背景下,我国越来越重视国际审计工作,培养国际化审计人才是当前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审计国际化培养中,首先要将我国审计人才的培养融入国际化审计教育之中[7]。高校引入国际审计资格考试项目是融入国际审计生态圈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我国,已经有几十所高校引入ACCA、CMA 课程,并且开展国际会计、审计资格考试,这也为我国审计人才走向国际提供了基础条件。高校在审计人才国际化培养中,可以开展国内外联合办学,利用国外先进审计教育资源培养国内人才,紧紧将国内审计人才培养与国际专业考试教育相结合,为国家的发展输送更多优秀的复合型审计人才。
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培养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必须在大数据环境下科学地建设人才培养体系,努力找到当前高校审计人才培养的最优路径。在大数据环境下,真正以审计人才的国际化培养为研究视角,从复合型审计人才培养的大数据思维、综合实践平台、融入国际审计生态圈三个方面探讨高校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培养路径,并对各自框架内容进行细化,既要考虑到建设高校教师队伍,也要考虑到拓展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培养提供创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