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助力高素质农牧民培育实践研究

2022-02-10 17:31任丽颖李亚楠
广西教育·D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农牧业高素质农牧民

任丽颖,李亚楠

(赤峰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我国为农业大国,要想把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严防发生规模性返贫;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实际问题,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切实维护农村社会平安稳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助力实施高素质农牧民培育计划,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就显得更为重要。

一、高素质农牧民培训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2006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新型农民的概念。2012 年至2019 年连续8 个中央一号文件均明确提出要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将“新型职业农民”确定为“高素质农民”,并将构建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和新农村发展提供人力保障。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乡村振兴巾帼行动;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支持办好涉农高等学校和职业教育。

从农民到新型职业农民,再到高素质农民,称谓的变化顺应了我国农村发展和农业进步对新时期农民的新要求,是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必然结果,同时也为新时期农牧民教育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至此,农民培训对象由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现代农牧业从业者,扩大到“高素质农民”。

高素质农牧民是创新发展现代农牧业的领头雁,是新时代农牧业生产经营主体的中坚力量,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支撑。大力培育适应新时代现代农牧业生产者、经营者,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地”和“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问题,是加快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村牧区发展新动能、增强农村牧区活力、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畜产品有效供给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举措,是推进乡村牧区法治建设、实现农村牧区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

二、高素质农牧民培训存在的问题

自2012 年,高素质农牧民培训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在培训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地方科技农牧林水部门之间缺少横向沟通,对高素质农牧民培育各行其是,缺乏统一管理协调机制,不能及时整合政策集成,致使许多优惠政策并未得到有效落实。二是培育对象出现结构性缺失,高素质农牧民培训对象遴选范围狭窄单一,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弱质化。留守务农的农牧民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偏低,缺乏创新意识,很难接受新技术与新产品,更多的还是以传统的家庭为单位,依靠以往经验来种植。三是培训资源浪费,各职能部门缺少协调安排培训,安排往往是为完成任务,进行硬性派发或以物质奖励,组织农牧民参加培训,缺少信息互通和系统培训,致使培训资源被无形浪费。四是培训师资匮乏、内容滞后。专职教师总量不足,缺少高层次教师,“双师型”教师更少。优秀的种植养殖经验得不到传承,导致很多土地无人耕种,或存在季节性简单粗暴播种的现象,产业管理更是散漫无章,理论和实践脱节,培训内容相对滞后。五是学历教育层次单一。在农牧民中开展学历教育,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但教育层次比较单一,主要以农广校中专学历为主,专科、本科学历教育的通道还没有打通。

三、地方高校助力农牧民培育工作的优势

地方高校齐备的办学功能、科学的教育理念、先进的办学组织体系和现代化网络教学系统和雄厚的师资和管理服务队伍,是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农牧民不可或缺的力量。地方高校应充分发挥教育科研优势,从提高思想认识,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完善专业设置,搭建平台载体,健全培训体制机制等多方面着手,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完善高校服务社会功能,提供人才保障、科技支撑、文化引领。

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赤峰学院具有丰富的专业教学和教育管理经验,具备学科、师资、科研和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可以作为高素质农牧民培育的第二战场,为提高农牧民学历层次,解决培育主体层次单一问题作出应有的贡献。一是涉农专业博士团队,针对高素质农牧民开展系统培训。赤峰学院涉农博士和教授团队围绕高素质农牧民这一学习主体,牢牢把握二个教学重点:基础知识和实用技能,开展线上学习、线下辅导和跟踪服务。按照开放、灵活的原则,加强教学计划的针对性、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实践方法的科学性,研究制定出了一整套适应高素质农牧民培育的质量保证体系。二是现代化培训网络,为高素质农牧民提供远程教学指导。覆盖12 个旗县区的远程教育工作站(社区学院),关联各乡镇苏木,具有“天、地、人”三网合一办学优势,有能力、有实力胜任“不离乡土、不误农时、工学结合,因需施教、分段集中、统一培养”的培训工作。三是开展学历教育,解决高素质农牧民培训层次单一问题。依托赤峰学院远程教育办学系统,以嘎查、村干部及嘎查、村后备干部、青年农牧民、复员退伍军人、农牧业科技示范户、农村牧区致富带头人为对象,为全市2058 个行政嘎查村每村培养一名国家承认学历的专科大学生,培养懂生产、会经营,能起示范带头作用的新时代高素质农牧民。到目前为止,已连续招收五届学员,逾2000 名学员攻读并取得国家开放大学农村经济管理、农村行政管理、农业技术、林业技术和畜牧兽医技术等专业的专科学历,为赤峰地区农牧民培育做出了有益尝试。

四、地方高校助力高素质农牧民培育的对策及建议

地方高校作为本地区的最高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基地,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联系政府和服务对象的纽带和桥梁。完善地方高校建立高素质农牧民培育机制,发展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吸引更多人留在农村务农创业,提升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有利于引领农牧业绿色发展,推进农村生产生态生活共赢,是新时代地方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地方高校助力高素质农牧民培育的对策

1.密切与政府职能部门的联系,制定培育高素质农牧民计划

统筹地方培训任务,围绕地区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开展调查研究,发放农牧民需求调查问卷。以地区主导产业项目为服务目标,根据生产经营主体带头人的实际情况,围绕其产业发展和经营实际需求,认真遴选培训对象,制定培训计划,开设培训精品课。

2.建设可循环的师资队伍,为高素质农牧民培训提供人才支撑

依托农业农村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定期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技术人员,以及优秀的乡土人才等培训,有目标有目的地选拔一批专业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丰富的农技推广人员到发达地区学习,更新知识、提升业务素质和授课水平,建设可循环的师资队伍,为高素质农牧民培训提供人才支撑。

3.加强产学研基地建设,保障高素质农牧民培训效果

与农业科研院所、种养加基地、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产业园区合作,逐步构建数量充足、层次多样、功能互补的特色产学研实训基地。根据地区农牧业产业发展情况,对实训基地进行分级、分类和挂牌管理。通过科学实验、现场服务、及时跟进等服务方式,帮助高素质农牧民成长、发展,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牧业绿色发展、带动农牧业产业增收致富。

4.构建综合培训体系,创新高素质农牧民培育模式与内容

构建高素质农牧民综合培训体系,在培训政策上下功夫,要积极对接地区主产业发展扶持、农牧民自主创业支持等惠民内容,懂法知法守法;在培训技术上下功夫,围绕新时代农牧民应知应会的农业生产核心技术与实际操作技能开展培训;在培训模式上下功夫,认真听取“乡土专家”“田秀才”“新农人”“新牧民”的意见,坚持农牧业理论教育和田间地头实践技能教育相结合,采取课堂教学、课外指导、田间观摩、地头办班、现场演示与区域巡回讲座等灵活多样的方式,鼓励科研院所专家和农业高等院校教师把实验室搬到乡村、搬到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培训,传授农牧民更多的农牧业科技知识和农牧业发展知识,身先示范,建立互助互信的良好发展关系,使教学效果与农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关联,助力乡村振兴。

(二)地方高校助力高素质农牧民培育的建议

1.党建结对,引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发挥地方高校党组织建设优势,开展党建结对活动,定期开设新时代农牧民大讲堂,贯彻党的新发展理念,讲述党史,讲国家土地政策制定方略,讲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提高农村基层党建的政治站位,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地位,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着力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为维护农村社会平安稳定贡献力量。

2.顶层设计,保障服务政策先声夺人

依托地方高校现代化远程教育网络,建立高素质农牧民基本信息平台,及时宣传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帮扶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政策,农牧民培育、激励政策。高素质农牧民培育工作是涉及多个政府主管部门与多类培训机构的大工程。根据每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协同政府职能部门,及时组织专家、行家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结合本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和农村社会发展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牧业生产经营计划,让农牧民具有自觉自愿参加培训的紧迫感;系统、规范管理优秀的培育对象,提高农牧民服务社会的价值和能力,使其以高素质农牧民为荣。

3.汇聚力量,培育新时代高素质农牧民

实施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战略部署,重点强调的是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地方高校肩负着科教兴国,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任。鼓励大学生毕业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从源头上解决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偏低,缺乏创新意识,不接受新技术与新产品,老龄化、弱质化,务农农牧民年龄偏大等问题。与政府职能部合作,建立新时代农牧民培育师资库,完善师资培养计划,培养既懂农业理论知识,又懂农牧民教育教学,且能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不同层级的师资队伍,做到资源互通互用共享,从而保证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和专业性。开放高校科研、信息教育平台,充分发挥高校人力资源优势和科研力量,提升高素质农牧民文化素养和学历水平,完善新时代“农科教结合”“产学研结合”,高素质农牧民培育基地的功能,把助力新时代高素质农牧民培育工作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落到实处。为培养更多的了解国家方针政策,明确自身使命责任、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善于运用新技术、新知识和新品种的新时代高素质农牧民,实现农牧业现代化、推动农牧业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农牧业高素质农牧民
基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全国高素质农民超1700万人
“无人机放牛”让农牧业走在时尚前端
内蒙古农牧业生产资料股份有限公司
创新德法兼修高素质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农牧民初中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关于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的思考
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农牧民增收几点思考
关于巴林左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调查
锐意创新 扎实推进农牧业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