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习以惯之
——基于一年级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摭谈

2022-02-10 14:40浙江省杭州市福山外国语小学冯霞君
小学教学研究 2022年36期
关键词:书包行为习惯习惯

浙江省杭州市福山外国语小学 冯霞君

培根说过:“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善的教育去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一年级新生初入学校,新鲜感往往使之对小学生活感到好奇,他们好动、爱模仿、有热情,信任教师;但同时,对新身份的陌生感又使他们较难适应各项规则。因此,班主任需要针对一年级学生直观、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和心理特点,制订一套辅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有效方法,以强化知行合一教育,并习以惯之。

一、认知规范,由“知”到“行”

“知行合一”中,清楚的认知是一切行为的前提和导向。以往的教育实践中,一些教师默认学生了解了规则,其实不然。罗恩·克拉克所著的《55 条基本班规》中提到,班级管理的第一步,是让学生明确有哪些规则、为什么制定这些规则。作为班主任,应首先对学生宣讲纲要守则,如《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辅以校纪、班规内容,从而让学生在了解的同时,深入理解这些规则,为行为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当然,对于规范的学习,教师要避免枯燥乏味、一讲到底的灌输,力求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形式多样、寓教于乐,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采用以下几种学生喜闻乐见的规则认知指导策略:

(一)多用童趣十足的语言

在课堂教学和日常教育活动中,为让学生养成迅速听从指令的习惯,常常会听到教师说“一二三”,学生答“静下来”,教师说“我说停”,学生答“我就停”。这些语言看似简明扼要,实则生硬霸道,体现出来的是“唯师是命”“唯师是从”的传统师生观,这样的师生关系绝不是平等的。教师作为班级中唯一的成年人,拥有的权威会让一年级学生自然地产生畏惧心理。在儿童心理学中,一年级学生也是小大人,是“完整的人”,也需要尊重和理解。如让学生静下来时,教师可以说“泉水叮咚”,学生答“叮叮咚”,教师可以说“小雨沙沙”,学生答“沙沙沙”;让学生放笔时,教师可以说“笔儿笔儿请休息”,学生答“笔儿笔儿就休息”;让学生注意力集中时,教师可以说“火眼金睛”,学生答“在这里”……这样充满趣味性的情境对话,不但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也能培育较好的课堂文化。

(二)创编朗朗上口的儿歌

儿歌语言活泼、节奏鲜明、童趣十足,一边拍手,一边吟诵儿歌,是一年级学生非常喜欢的方式之一。教师可以对一些脍炙人口的童谣进行改编,将行为习惯要求融入歌词中,配上轻松明快的旋律,学生在歌唱中学习常规要求,兴趣盎然。如教师可将学生喜欢的儿歌《粉刷匠》改编为值日歌:我是小小值日生,责任记得牢。我要把那小教室,变得很清爽。扫了地板再摆桌,勤倒垃圾关门窗。哎哟,我的小身板,满是汗水啦。通过唱儿歌,学生感到辛苦的值日变得轻松有趣,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巧用形象生动的视频

尽管新生在入学后“跨出了幼儿的行列”,但其“幼儿的特征并未完全消失”,游戏仍是他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何洗手?如何做好就餐前的准备?如何排队放学?在多媒体教学手段发达的今天,把这些行为规范要求拍成相关的视频进行播放,生动形象,直观性强,更易于学生学习效仿,效果甚佳。

(四)善讲寓理其中的故事

爱听故事是一年级学生的天性之一,能够在生动有趣的故事中明其理、学其行。我们可以按行为习惯要求收集、创编一些故事讲给学生听,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规则学习方式。如为了让学生养成“书包进书柜,包带不外露,柜门要关好”这一行为习惯,笔者分享了一个小故事:上课了,几只书包在讲悄悄话,一只书包皱着眉头说:“好吵啊,每次我的小主人都不关好柜子门,我想静静地休息一会儿都不行。”另一只书包瞥了它一眼,有气无力地说:“我说兄弟,你瞧瞧我,可比你惨多了,我的腿和手都被活生生地夹在那儿,动弹不得!”“我的主人叫小刘,她白天让我安安稳稳地在柜子里休息,这样早上和傍晚我就能精神十足地为小主人服务了。”在柜子里休息的那只书包骄傲地说。听了故事后,学生都若有所思,行为习惯有了明显变化,即便有学生没有做好,大家也能互相提醒。

二、养成习惯,由“行”到“惯”

习惯习惯,只有不断地“习”,才会成“惯”。但学生毕竟不是机器,而是拥有个性思想的个体,一味进行机械训练,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心理,效果也将远不如预期。教师应当以爱心育人的态度,遵循一年级学生的心理思维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练习,以达到更好的效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一)引入角色游戏

一年级学生入学,首先要养成的习惯之一就是学会怎么坐、立、行。正确的坐姿,不仅能保护身体健康,而且能有效地提高课堂听讲效率。新生刚入学,坐姿千奇百怪。怎样培养学生标准的坐姿呢?此时,可引入角色游戏,练习标准坐姿。比如,让学生演小品《上课了》。有的演趴在桌上,无精打采的;有的演靠在椅背上,懒洋洋的;有的演叉手叉脚,慵懒不堪的;有的演双脚搁桌,双手抱膝的。让学生观看后发表评论:你觉得他们像学生吗?他们像什么?这样为什么不好?最后小结正确的坐姿:小凳儿,坐半张,头摆正,肩放平,胸稍挺,右手压左手,双脚微分放得正,放得正。还可以让学生想象各种角色:排队时,我们就是木偶人;就餐时,我们就是一群彬彬有礼的王子和公主。同样是步行,上下楼梯时,我们就是小猫,轻手轻脚;出操行走时,我们就是士兵,威风凛凛。

(二)融入情境活动

在行为习惯训练的过程中,除了严格要求,还要在活动中加入活力、情趣及幽默感,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训练的内在兴趣。比如“好习惯”跳棋:两个学生掷骰子,根据数字前行相应的格数,按照各种提示或跳跃前进或接连后退,见到垃圾主动拾起跳三格,下课吵闹退三格,最后谁先到达终点,谁就是赢家。通过创设情境活动,学生内在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激发,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识也将“落地生根”,化为内驱力,帮助巩固已经形成的良好习惯。

(三)插入各类竞赛

一年级学生好胜心强,教师可因势利导,以各种竞赛活动激励学生养成习惯。这种竞赛可以是个人间的,也可以是小组间的。比如,比比谁的书包整理得又快又整齐,谁的坐姿最挺拔。开学初的常规训练结束后,可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组,列出要达成的行为习惯要求,开展小组行为习惯竞赛,每天评比一次,整组同学都做到了,就画一张笑脸,若有一个同学没做到,就在哭脸上画一滴泪水,依此类推。集体教育的力量是巨大的,能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和互相监督的积极因素,提高训练效果。

(四)介入矫正措施

通过两个月左右的训练,大部分学生养成了较好的行为习惯。对于个别群体适应性较弱的学生,我们要正向关注,放大学生的优点,及时采取矫正措施。比如,有个学生爱对同学动手动脚,上课随意走动、叫喊。经过分析,发现其养成这个坏习惯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自身身体的原因,二是祖辈宠爱,长期纵容他的行为。在学校时,我将他的座位安排在离讲台较近的地方,排除可能的干扰因素,并在其周围安排了行为习惯较好的学生,承担督促和鼓励的职责;上练习课时督促其完成作业,平时的课堂中则给他提供更多的发言机会,让他充沛的精力和活跃的思维得以正确释放。但是,仅在校内约束他的行为,并不能彻底矫治,家校配合才能疗其根本。因此,笔者联系了他的父母,希望他们在家庭教育中能够培养其静心做事的习惯。同时,笔者也提出了一些实在可行的建议,如为其设立一个独立安静的学习空间,坚决制止其在学习时玩闹、说笑,平时与孩子一同进行下围棋、画画写生、练习书法等有利于培养专注度的活动。经过一个学期的个别化矫治,这位学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深入行为训练

要求学生养成的习惯很多,如果我们眉毛胡子一把抓,则很难奏效,应该设计习惯训练序列表,做到重点训练和常规训练相结合,以达到最佳的效果。笔者认为,在所有的行为习惯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学生一切行动听从教师的指令,这也是练习并养成其他良好行为习惯的前提,是行为习惯养成的重中之重,因此开学时最先需训练的就是这一点,并且要将这一要求贯穿于整个习惯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比如,对于没有时间概念的一年级学生,如何让他们抓紧早读时间呢?笔者尝试制定了早读三步简易操作法:放下书包,摆出作业;理好用具,书包入柜;拿出读本,低头朗读。笔者还明确要求学生在1 分钟内做好上面的动作,用画“正”字的方法做好朗读遍数的记号。这样学生早上到校早读就不会磨蹭低效,更不会无所适从。

三、行为评价,由“惯”到“范”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要面对诸多规则,并且这些规则也在不断变化。当人受到约束时,确实会产生一定的应激性,这是生理所决定的。因此,我们要以正向的反馈来“补偿”和消除规则给学生所带来的不适感。适时、合理的行为评价既能促进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又能调节学生的情绪,还能促进同学、师生之间关系的良好发展。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而如何对学生进行恰到好处的行为评价,是教师需要重点钻研,并传授给学生和家长们的课题。

(一)评价方式,宜多样忌简单

一年级的学生对于周围人的评价有着高度的敏感性,标签效应明显。在这里,我们首先要肯定鼓励式教育的必要性,这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还能在师生之间形成互信的情感纽带。教师给予学生肯定的评价可不拘泥于形式,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热情的拥抱、一张小小的奖励卡或一份精美的小奖品等,都能让学生感受到被认可的快乐与成就感。例如,表扬学生站姿端正,笔者会说:“你就像一位小小的解放军。”“山上那棵最挺拔的小树,也不如你有精神。”夸奖的语言,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那样的赞美才能产生重要的意义。“给能量包充电”“光盘亮彩灯”“好习惯树挂果”等多样的评价方式也能让学生始终兴趣盎然。

(二)评价方法,宜客观忌主观

对学生的评价需要一些技巧和经验,而不能单凭教师的主观感觉。一年级是学生漫长学习生涯的起点,教师应切忌过早地给学生贴上标签,更不能因学生一个阶段的表现就对其终生发展做出武断的结论。一些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往往产生“晕轮效应”,即以偏概全、片面狭隘。如一些教师对偏科的学生非常严苛,只凭单一学科成绩差就否定学生的其他学习能力;一些教师不喜欢性格较真或常常提出不同看法的学生,便称他们为“刺头”“害群之马”;也有一些教师会将个人情绪带入工作中,心情好时阳光灿烂,心情不好时疾风骤雨。不公正、不客观的评价好比一把重锤,会极大地打击学生的信心;充满负面情绪的语言,会彻底浇灭学生的进取心。每个学生的成长轨迹不同,教师应努力发现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肯定他们做出的努力,并指导学生设立下一个阶段的目标,积极前进。

(三)评价标准,宜适龄忌拔高

评价学生行为要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忌成人化。不少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常以成人的视角为出发点“俯视”学生的所作所为。例如,对于成人来说,捧着餐盘、背好书包都是易事,但对于身形幼小的一年级新生来说,餐盘和书包可能太大太沉,出现洒漏、走路歪斜,甚至摔跤,都是正常现象。教师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给予其适当的体谅。又如,对于做作业时要认真、独立、高效这几个要求,学期初笔者告诉学生,写作业时不说话,一笔一画写,就是达到了认真的要求;过了一段时间,笔者让他们学会自己读题目,接着让他们学会检查,并安排做作业的顺序……这样一步一个脚印,为学习设置台阶,帮助学生克服了畏难情绪,更能促使其不断进步,达到更高的要求。

一年级的学生虽小,但也有自尊心,教师应当以他们的眼光看待问题,以谨慎的语言和行为来维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更应以真挚的同理心言传身教,帮助学生成为具有共情能力的人。

(四)评价主体,宜多元忌单一

在评价学生时,最忌形成教师的“一言堂”。在实践中,笔者发现,将评价的权利分散到学生手中,将评价主体扩大,采用自评、他评、小组评等方式,反而能够激起学生互相督促、自我改进的欲望,从而获得“敏感性反应”。自评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自信心;他评的可信度较高,更为客观,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小组评能够激起学生的竞争欲望,群体的力量能够有效鼓励优秀的个体,同时给落后的个体施加一种适当的压力。

正所谓知易行难,习惯的养成,需要花费漫长的时间和较多的精力。但对一年级新生来说,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起点,优秀的行为和学习习惯能够使他们受益终生。教师要摒弃懒惰思维,从固有模式中挣脱出来,根据时代发展和儿童心理的变化来制定更加科学且充满人性关怀的方案,还要与家长形成合力,帮助、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为其将来的学习和人生道路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书包行为习惯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我的书包
上课好习惯
减负书包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我的书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