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制度下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控制的措施

2022-02-10 02:02陈述
大众投资指南 2022年34期
关键词:纳税税务评估

陈述

(中润健康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山东 济南 250001)

绝大多数企业运营目标就是经济利润,对于可能影响利润入账的税务风险,企业需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控制因此产生的损失。利用税务风险管理,能帮助企业合理下调纳税金额,维护运营利润。同时,通过风险管理,避免面临违法风险,使名誉受损。

一、内部控制和税务风险

(一)基本概述

一方面,内部控制,其是企业为优化运营效益、把控及应用既有资源、达成设定目标,在组织内部执行的一系列举措。企业内控的根本目标就是维护整体运营活动合规合法、财报数据可靠以及资产安全,继而提升经营成果。内控管理的基本要素包含:管控环境与执行活动、监督、评估、信息交流等。另一方面,税务风险,由于企业实施的涉税行为没有按照税法要求实施,造成未来利益可能受损,这是企业行为引起纳税出现的不确定问题。税务风险一般分成两种情况:企业纳税行为与现行税法相悖,比如没有缴纳或是缴纳金额不足,将会引发加收滞纳金、补缴等;运营行为没能正确适用税法,以及未能运用相关优惠政策,导致企业税负加重。

(二)二者关系

企业内控和税务风险之间具有密切关联,主要反映在:后者为前者体系构建与落实的关键依据,为优化内控予以有效参考。具体来讲,企业运营期间会面临诸多存续隐患,而有效的风险管理能预测出潜在问题,并执行预防风险的举措。税务风险可以体现出内控的不足,相关财管人员借助对纳税全过程与各个风险节点进行动态化监督,根据反馈信息实施深层次分析,旨在辨别出税务管理漏洞,逐步完善内控机制。此外,内控可以提高税务风险的防控水平,这主要体现在:其一,内控可提高财务信息的准确度,继而更加客观地反映出公司当前的税负与税收环境,给相关管理者衡量整体纳税状况,给予分析依据,实现有效控制税务风险。其二,内控能给税务风险管控奠定基本的组织制度环境,将相关的风控职责分配至具体的部门,构成内部监督的风控模式。其三,内控可为税务风险提供监测与审计条件,确保财会数据的真实性以及税务工作合法合规。而且借助财务审计,也能提高发现纳税异常的概率,使企业做到风险规避[1]。

二、内控制度下企业税务风险

(一)风险类型

其一,企业注册时的风险。虚假出资以及抽逃资本,也就是注册资本虚假,或是在注册后近期内把资金转到他处及退回。这在财务方面,会出现长期应收款挂账,不能正常处理的情况。由此需承担的后果是:轻则罚款;重则承担刑事责任。其二,收入纳税风险。比如说,隐藏收入,通常是利用“账外账”,日常经营收入会直接记到内账。因为收入少记与不记,导致企业常年处于亏损及微利状态,但运营规模逐步扩张,并以账面资金少为由,让股东掏钱补充。又如,收入记在往来项目上,不进行申报。在取得营业收入后,记到往来账上,如应付账款以及其他应付款。另外,还有不按照合同协议内容确认收入,在收款阶段,开票确定收入。个别企业把视同销售的行为,不按照法律规定逃税。其三,成本费用引来的风险。主要表现在:收据与白条入账;虚增员工人数,使发放薪资增多;虚假开出发票以及改变纳税中的成本,前者会导致经营成本虚高,后者则涉及资金回流以及回流部分账务处理、合作方账务处理形成风险。其四,财报税务分析,假设公司有偷逃税的问题,能利用该类数据反映。具体表现形式有:资产负债表,各类会计科目设置及入账数据无法反复推敲;利润表,成本和收入不合理;部分指标高低起伏明显。

(二)风险成因

一方面,内部成因。企业管理层对于税务风险,缺少必要的认识。部分企业的管理人员认为仅需及时申报缴纳,没有在风险管理中融入税务部分。运营实践中,个别管理层做法存在几点问题:为尽可能创造更大规模的利润,借助非法途径不缴纳或是少缴纳;因为对现行税收政策了解不足,造成企业多缴纳税金;管理者的责任感较差,使普通职员对税务同样缺少重视,进一步弱化对税收政策的反应能力。大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规模的经营组织,内部通常不会开专项管理部门或是工作效率。但事实上,企业需通过收集、分析、筹划、评估等一系列举措,进行风险管控。而部分公司把涉税业务分给多位财会人员,没有实现信息整合,所以对税务风险的辨别能力明显下降。再加上,财务人员只完成数据计算与申报缴纳等程序性的内容,不能有效开展税务分析与纳税统筹等专业化的任务,使得企业税务风险始终存在。另外,财会人员日常需负责财务与税务的处理任务,导致权责划分不当。但对于现代企业税务工作来说,风险管理实现的基本条件就是内部人员分配得当、合理设置岗位等。但由于职责划分的问题,使企业不仅要面临处理及监督工作没能相互独立的状况,还导致税务研究及风险评估等有效管理举措没能落实。除此之外,企业内部的各项工作体系机制缺乏,使管理工作不能全面落实。具体来说,首先,税务文件管理机制缺乏。各行业企业的实际运营项目均比较复杂,可能有发票及项目协议等文件,由于相应管理机制缺乏,导致重要文件损毁及丢失,这对相应的管理任务开展,有较大的阻碍。其次,风险评估机制。缺少该类管理体系,会使企业不能确定税负预警,无法对税务风险进行全过程监控,更不可能做到提前管控,仅能实施事后补救,这样既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又影响其社会形象。最后,监督机制。组织内的审计工作者的能力缺失,再加上未配备科学的内控监督以及其他有效监管机制,导致内审并未发挥出实际效果。此外,企业内部信息输送有阻碍,未能对税务数据实现统一管控[2]。

另一方面,外部成因。其一,现行税收政策较为复杂,而且存在变化的可能。企业需要不断适应税制,部分和特定行业相关的政策,掌握难度较高,导致税务风险提高。其二,税收征管更加严密。近些年,公司涉税行为更加透明,如果存在违法迹象,就被列为监控重点。

三、内控制度下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举措

(一)健全风险内控机制

部分企业的运营规模大,甚至有跨区域业务,涉税工作多并复杂,如果仅通过在财务部门中成立税务风控及筹划团队,可能无法较好地完成工作。对此,可通过财管中心,在财务会计部门之外,单独成立一个税务部门,由此健全风险内部机制。增设的税务部门需要承担起:首先,基于企业运营及税务风险特点,逐步优化完善风控工作程序、体系机制,由此确保职责合理划分,高效落实税务风险的管控。其次,企业内部相对独立的工作者,对采取的风险评估及防范方法进行监督及考评。再次,企业内部设置的税务部门工作需渗透到战略及重要运营决策环节中,并分析各项决策相关的税务问题,并且企业各类涉税事项均要得到税务管理者的关注。最后,定期形成风险预警文件。材料内容需涵盖上一阶段的税务风险整体梳理,以及下一阶段的税务风险预测结果,找出容易发生风险的工作流程,并和相应职能部门及时沟通[3]。

(二)形成风险评估体系

首先,构建税务风险识别机制。企业要先对税务风险实行定性评估。为此,编制风险评估表,包含主营业务收入及成本、利润等的变动率,通过整体化的评估,如果财务指标未在安全区间内,可能会引起税务机关的关注。比如,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正常情况下,二者会同步增长,但如果发生以下状况:二者比值小于“1”,差距明显,都是负值;二者比值大于“1”,差距大的同时,均是正值;二者比值是负值,并且收入是正。上述情况都表明企业会有入账成本多,实现税前扣除金额增加的可能。另外,企业还应设置自查表,结合运营业务特点,设置风险指标。例如根据各个税种,制定合理的预警值。比如,建筑领域的企业,增值税与所得税的缴纳占比更高,可将此当成重点税种。此外,企业还应对自身的运营程序实施风险评估。还是以建筑企业为例,其运营程序是:招投标,签署项目合同,该过程主要有印花税;建立项目部,工作内容有采购,包含印花税、增值税等;建筑项目进行中,包括个人所得、企业所得以及增值税等;工程清算,包含城建税、增值税等。同时,企业也可根据税务管理工作的程序,完成自评任务。这种划分模式下,需要开展的风险识别任务有:纳税人、征税对象、纳税额度以及期限、征收管理等。其次,强化风险评估。企业在内的评估风险中,应当采取定性与定量混合运行模式,有条件的企业可聘用风险评估方面的专家,以提升自身整体的评估能力。最后,探究解决风险点的举措。以发票管理为例,企业内部的税务管理人员需严格核对发票的各项内容,确保其真实、标准规范,如果由于发票引发税务风险,采取追责的处理方式,以此达到降低税务风险的效果。

(三)推动风险信息沟通

一要构建起税务专项管理系统。依托于计算机手段,把税务报告按时发送给其他部门,保障风控要点涵盖企业运营全域,在风险系数过大时,系统会立即向税务部门、高层管理者发送信息。另外,为进一步加快数据传达速度,企业可通过系统标准化程序,处理简单、机械化的工作。比如纳税申报,使用软件程序,可防止发生填写错误以及遗漏等情况。二要注重和税务机关的交流。首先,企业应当作为主动方,比如关于并购、运营模式等,事先主动和机关沟通,借此提高税务统筹的水平,降低涉税风险。其次,关于重大涉税项目,企业需主动和机关报告及交流咨询,增强风控的成效。再次,及时和税务机关交流政策变动的问题,为此可构建专门的政策信息库,确保对政策环境有全面、及时地了解,避免因此形成税务风险。最后,推动企业内税务和业务部门之间的交流。运营期间,业务部门把关于税收风险的资料交给税务人员,由此支持税务分析工作,提高企业对风险识别分析的准确性[4]。

(四)试行风险监督管理

一方面,健全税务风险的监督程序。对于现代税务风险内控管理来说,监督是不能或缺的环节,公司管理者要对内控举措的有效性、是否满足组织当前运营状况,进行全面监管,编制详细的工作结果报告,以支持决策者调整内控方案。整个监督程序环节包含:内部税务管理人员制定相应的内控工作体系,在内审部门设置税务风险的专项审计岗位,有关工作者会对税务风险内控情况实施评审,并由企业审计委员会,对此项审计采取全程监督。同时,公司内的税务管理部门在优化内控方案后,内审工作者需二次测评内控效果。另一方面,聘用第三方机构,提高税务风险的自审强度。企业可选择聘用其他独立机构,负责税务风险内控的评估和检查工作,判断当前内控举措的实效性。另外,因为内控属于长期不间断的工作,要评估一贯可执行性与实效性。所以,企业应当安排定期评估,针对其中的漏洞与偏颇,进行补充和调整。在现代企业运营中,和组织内部的审计工作者相比,第三方机构的公平性与独立性优势比较明显,同时,采取内外部协调搭配的工作模式,进行互相监督,帮助内控管理人员,尽快找到管控的漏洞,并向企业管理者、决策者报备。这样不仅能使管理者对企业如今涉税行为形成综合性的认识,还有利于提升风险防控的水平。

(五)强化税务风险控制

其一,设置专门的税务风控工作者。对于此岗位的人员,要求其具备财会与税务的基本知识,并能对实际变化进行准确判断,拥有较高的风控意识。为此,企业可通过定期带领既有税务工作者做好培训,确保其理解最新的相关政策。同时,安排内审部门进行监督,使税务风控能相对独立。其二,科学制定税务管理程序与控制方式。一方面,税务管理程序:登记管理环节中,需根据相关征管法要求,交由有关人员审核、签字、盖公章,完成一系列的登记工作;税金核算中,财会核算工作者需每月进行计算确认,得出待缴纳与代扣代缴的税金,经过主管复核及经理签字后,完成记账凭证的处理;纳税申报,相关管理者整理好有关申报资料后,通过总会计师与经理的审核后,才能进行申报;缴纳税金中,同样需要经过有关管理者的审核后,才能进入支付程序。另一方面,设置风控关键点,比如延期纳税、金额核算等,税务管理者也要及时查看核算依据与结果资料。其三,合理划分涉税工作,保障不相容的工作有效独立。对于不同的涉税岗位,需明确各自的权限,做到相互制衡,同时,内审部门要采取监督与指导,保障涉税事项合法合规完成。其四,优化税务材料管理机制。企业可借助税务数据系统,把运营过程中所有税务材料均保存在内,采取整合管理。日常检查中,发票及合同的编号必须连续,避免出现资料缺失的问题[5]。

四、结束语

言而总之,经济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企业若要稳定自身存续状态,应开展并注重加强税务风险的管控。借助一系列的内控手段,如风险评估、监督管理等,优化此项风险防范的效果,为企业达到撑起发展目标,孕育内生动力,促使其平稳经营发展。

猜你喜欢
纳税税务评估
税务动态
个人独资企业对外投资的税务与会计处理
提升税务干部的学习力
适应纳税新常态 树立为民新理念
评估依据
从业人员给企业带来的纳税困扰——以一个火力发电企业为例
最终评估
纳税会计与纳税筹划的关联模式研究
EMA完成对尼美舒利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