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麒
(四会市审计局,广东 四会 526200)
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指根据审计法的相关规定,由独立的审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机关及其事业单位的经济责任主体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审查以及评价的一种审计方式[1]。行政事业单位中的经济责任审计,就是针对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或者是虽然离任但是还在承包期内,所应负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实现审计工作与干部管理有机结合,通过明确党政机关领导干部的经济管理责任,构建以财政财务收支状况、重大经济决策情况以及个人廉政情况评价为核心的责任审计体系,进一步核实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其本人及单位的财务收支、经济决策的合规性、合法性和科学性,并以此为依据来进行干部管理和任免[2]。下面就进一步具体展开阐述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作用,提出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点,总结出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改进建议。
经济责任审计与常规审计工作开展的目的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常规的审计工作开展的主要目的是降低被审计单位财务风险,维护财产安全,完善财务内控管理体系,提高单位经济效益。常规审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维护单位的经济秩序[3]。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的主要目的一是通过审计监督反映经济责任履行主体在任职期间或者是在离任但在承包期内,在单位及有关部门经济活动中所要负有的责任以及履职情况,揭示存在问题;二是全面把政治建设内容纳入经济责任审计全过程中,把握好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切实提高找准苗头性、普遍性问题,进一步推动领导干部找准定位,促进领导干部正确履职和干事有为。经济责任审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因此,审计机关开展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重点和关键点就在于被审计对象权力运行与职责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其中审计监督是八大监督内容之一,责任重大,意义深远。经济责任审计在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实现国有资产增值保值,健全领导干部监督管理责任机制、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具体来看:首先,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能够客观公正的评价行政事业单位执行党和国家有关方针和单位经营业绩方面取得成效和不足。经济责任审计立足反映领导干部所在的单位及相关部门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情况,一方面能够准确报告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存量,以及财政资金使用情况。另一方面能够增强领导干部遵守和执行国家财经纪律的自觉性,从而促进党风廉政建设[4]。在经济责任审计监督过程中,一旦发现领导干部存在违反财经法纪的情况要及时加以遏制和查处,这是对依法行政的最直观体现。其次,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还更有助于正确的评价和使用领导干部。随着行政事业单位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当前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但与此同时对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机关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采取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用客观的数据和经济指标来评价经济业绩以及经济决策的科学性,能够增强领导干部考核的准确性和透明性,更有利于提升领导干部的履职能力和履职水平,有效防范短期行为的产生。另外,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在于对被审计对象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比如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核查领导干部个人的经济情况,通过审计查明和反映出一些隐藏的个人违规违纪情况,进一步推动领导干部廉洁从政[5]。与此同时,经济责任审计更加着眼于风险防范,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内部控制与审计监督机制,及时把单位管理存在的漏洞及相关风险扼杀在摇篮之中,从而为行政事业单位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相应的原则。首先,随着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迎来了重大转折,在新会计准则下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确认方法调整为双核算模式,即包括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不再是原来单一的收付实现制,而是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并行。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就要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凡是本单位的收支、债务以及各类经济活动往来的责任均为行政单位的经济责任主体,进一步明确主体责任。其次,需要遵循量化指标原则。也就是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对于相关的经济责任认定和履职情况分析都要以量化分析为基础,通过科学的计算与客观数据的支持,以此对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经济业绩开展审计评价[6]。同时在量化分析的过程中还可以采取横纵向对比的方法,将有关经济指标与同期前任进行对比或者是与相同属性的其他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对比,从而全面和客观对审计事项进行审计评价和提出可具操作性的审计建议。
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具有较高的风险性,主要原因是审计内容涉及面比较广,除了常规审计的内容之外,还包括一些专项审计的内容。此外,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执行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政治性,一旦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出现偏差或者是审计评价工作不到位,极有可能对经济责任主体产生无可挽回的影响。因此,经济责任审计过程必须要慎之又慎。对于当前行政事业单位政府审计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看,还存在以下几点突出问题:一是在实行全覆盖审计大方向下,目前仍缺乏健全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制机制,包括预算管理机制、财务内控机制以及全过程经济责任审计机制,这些体制机制的缺失严重制约和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二是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具体执行过程中存在实施方案重点不明确的问题,以偏概全的审计事项,缺乏目标重点,往往导致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流于形式,无法起到揭露问题,提出有效审计建议和监督整改等工作落实;三是现今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式方法仍较为单一,大多是采取年初选定部分单位,列入审计计划安排等方式开展,降低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效率,未能实现审计对象全覆盖的总体目标;四是经济责任审计机构及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有待提升,具体表现为审计人员业务能力和风险意识水平不高,在执行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经常存在程序错误和分析漏洞,因缺乏必要职业的判断能力,使得审计评价不够全面和客观,进而增加审计人员面临着高审计风险的概率。
行政事业单位要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监督与制约作用,就要加快健全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相关体制机制,构建相应的制度体系来作为保障。首先,基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必须按照预算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全预算管理机制,通过预算计划及预算编制的制定,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作用。同时也为审计机关提供必要的预算经济指标,通过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审查,清晰明了开展审计工作。其次,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内控机制,明确统一的经费支出标准,强调费用处理和会计核算的标准性与规范性。同时通过内控管理与经济责任审计联动,对经济责任主体所在单位及部门的会计处理遵循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情况以及相关会计信息与实际财务状况及其经济活动成果的符合程度做出真实客观的评价[7]。最后,要构建全过程经济责任审计体系,以任中审计为主,重点单位、关键人员轮审为辅助的审计全覆盖体系,进一步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流程经济责任审计。在事前经济责任审计要查明经济责任关系主体资产、负债及损益的真实性与合法性情况,以保证经济责任关系各方在合理合法的基础上来进行有关方案的制定和合同的签订。事中经济责任审计就是对经济责任人进行任职期间的审计,重点检查任职期间财务收支以及经营活动是否存在偏差或者是舞弊情况,及时发现问题,保障单位国有资产及财政资金安全。事后经济责任审计也就是针对离任经济责任的审计,重点是分清前后经济责任人所各自应当承担的经济责任,避免出现新官不理旧账、旧官一走了之的状况。
在开展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要突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切实提升审计工作成果。首先,审计机关要对行政事业单位中重点支出项目、关键责任部门以及关键岗位和相关人员进行审计,并且针对重点项目及重要责任人实行应审必审,合理扩大重点审计范围。其次,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还要放在对有关国家重大经济政策的执行上,针对政策执行效果以及目标责任的落实情况加以审计监督和评价,目的是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政策执行能力。
在实施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要注意对经济责任审计方法的优化和改进。行政事业单位要秉持集中审计、统一反馈的原则,健全审计结果运用机制,不断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转化效率。一般来说审计结果反馈的方式主要包括两种,一是通过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示,二是通过审计结果报送。针对目前国家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行政事业单位各部门之间要对其进行及时的交流与反馈,各部门之间做到紧密协作,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对于内部审计部门尤其要加强后期对审计意见或者方案的跟踪,避免审计整改懈怠的问题[8]。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各部门之间要针对审计结果可以通过线上或线下交流总结的方式来就有关问题,商定解决改进措施及方案,以此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成果利用效率再提升。
行政事业单位要实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优化与改进,必须加快建立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保障体系。首先就是要健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实现经济责任审计当中评价指标的标准化与数据化,将其转化出实际工作的规范和指南,为实现评价主体提供客观标准。此外,在开展审计评价的过程中必须要强化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针对性地进行审计查证,打破信息误区和信息孤岛,尽可能减少审计评价的盲目性,提高审计评价的公正性与客观性。其次是为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和支持,应加快完善经济责任审计法律法规体系,强化对审计人员法律层面的约束和监督,提升审计工作的规范化与法治化水平。最后强化经济责任审计的组织协调保障,可以探索成立专门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联席会议制度,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审计部门要注意听取各审计报告联合会成员的意见,进一步降低审计风险。
审计机关要不断强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执行力,关键在于加快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加强审计队伍建设。首先要进一步强化对审计工作人员的培训与考核,主要从政治觉悟、思想水平、业务能力以及职业操守等几个方面进行考核与培训,可以通过建立内部诚信档案[9]的方法来实行必要的绩效考评。其次是提升审计人员的风险责任意识,确保工作人员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程序办事,确保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并且还要具有一定的辩证思维,审慎评价,切实提升审计业务质量。同时,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审计机关可以通过聘请行业专家加入审计组,对审计人员碰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能够及时解答,进一步提高审计人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专业能力。
总结起来,行政事业单位要想实现自身的健康发展,就要进一步增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对于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重点和突出难点加以改进,强化工作落实,切实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就可以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效能,为我国经济建设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