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桂平, 刘兆奕, 林瑶瑶
(1.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 辽宁 沈阳 1100022.沈阳医学院研究生院, 辽宁 沈阳 110002)
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儿童肥胖问题日益严重,儿童肥胖不仅对儿童的心理健康、行为、认知及智力产生不良影响,还会导致靶器官的损害,增加成人期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1]。因此,儿童肥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从1975年到2016年,全球5~19岁男生和女生的肥胖率从0.7%和0.9%上升至5.6%和7.8%,研究显示儿童肥胖目前已达到了流行病的程度,且儿童时期的肥胖可持续至成年。米杰[2]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儿童期体重指数与成人期肥胖、高血压的患病率呈独立的正相关,是成人高血压最强的预测因子之一。1933年有研究发现,在没有高血压的前提下肥胖患者的心脏呈现出肥大的状态。Cuspidi等[3]meta分析显示,肥胖患者出现左心室肥厚的比例为56%。随着体重的增加,左心室肥厚逐渐加重,且会随着肥胖持续时间的延长,肥胖相关的心室重构会有进一步发展。儿童期肥胖导致成年后BMI的增加,在造成左心室肥厚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作为国内首次分析儿童期体重的轨迹变化对成人血压及左心室肥大的回顾性研究,对儿童至成人肥胖对成年后血压及心脏结构变化的影响进行量化分析。
1.1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至2019年于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就诊、体检科体检或社区体检时检出的450例高血压成人及350例非高血压成人为研究对象。年龄19~48岁,完善一般资料、实验室生化指标及多普勒心脏彩超检查,回顾性调查入选对象从儿童期(6~18岁)到成年后至少6次体检报告,记录各儿童期年龄段及成人后身高、体重,计算BMI。所有研究对象均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继发性高血压,精神病不配合治疗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恶性肿瘤等疾病。
1.2方法:一般临床基线资料的收集:追访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本人病史(肥胖、高血压、吸烟、糖尿病、冠心病)、服药史及相关疾病家族史;人体测量(身高,体重);多普勒心脏超声检测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检查心电图;所有受试者于入院后首日或次日清晨空腹8h以上采集肘静脉血5mL,3000r/min离心10min后分离血清,置-80℃冰箱中保存待测。均应用沈医二院检验室测定血常规(WBC、RBC、Hb),血脂(TC、TG、LDL-C、HDL-C),肾功能[SCr、尿酸(UA)]等。
1.2.1测量身高、体重、计算BMI:采用统一的测量工具及方式测量身高、体重,计算BMI。成人肥胖标准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司《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试用)》的标准BMI≥28kg/m2为肥胖(BMI=体重(kg)/身高(m2),儿童肥胖6岁组参照“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八城市BMI第90百分位数(P90)值(未发表),BMI≥P90(男生19.13,女生18.24)者为肥胖;7~18岁年龄组参照中国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制定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肥胖筛查BMI分类标准判定有无肥胖。
1.2.2儿童期的BMI轨迹变化被测量为曲线下面积(AUC):采用混合效应模型利用多时点构建儿童期(6~18岁)BMI的轨迹曲线方程,对个体曲线方程求积分,得出AUC,记作AUCBMI,代表个体和整个儿童期BMI的平均水平,AUCBMI分析前均经性别-年龄别-标准化,计算对应z值。采用BMI的z值作为评价整个儿童期体重状态的指标。即AUCBMI≥样本人群同性别同年龄的第80百分位数(P80)为肥胖。
1.2.3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左心室结构测量:左心室的大小用2.25和3.5MHz传感器进行二维及M型超声心动图评估。左心室心肌质量按Mosteller提出的体表面积计算方法,分别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每个指标均测量3个心动周期后取平均值。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计算公式:左心室重量(LVM,g)=0.8×1.04[(IVST+LVPWT+LVEDD)3-LVEDD3]+0.6;体表面积(BSA,m2)=0.0061×身高(cm)+0.0128×体重(kg)-0.1529;LVMI(g/m2)=LVM/BSA。LVH的定义:女性存在LVMI≥95g/m2,男性LVMI≥115g/m2)。
1.2.4成人期高血压诊断标准:所有原发性高血压病例符合2018年修订版《中国高血压病防治指南》诊断标准,在未服用降压药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SBP≥140mmHg或(和)DBP≥90mmHg;既往已明确诊断原发性高血压,目前正服用降压药物,血压虽然<140/90mmH者,亦诊断为高血压。本研究选取的成人高血压患者,诊断为高血压病均可入组,不分级别。
2.1研究对象成人期本次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的比较:两组在性别、年龄、糖尿病、冠心病、WBC、RBC、Hb、Cre、U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吸烟比例、BMI、TC、TG、LDL-C水平均高于非高血压组(P<0.01);非高血压组HDL-C水平高于高血压组(P<0.01),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成人期本次临床基本资料的比较特征
2.2不同性别研究对象在儿童期(6-18岁)及成人本次检查BMI的平均水平:采用混合效应模型,构建男性儿童期及女性儿童期的整体轨迹变化曲线方程,得到AUC,计算不同性别儿童期AUCBMI及成人本次检查BMI的平均水平,可见男性儿童期AUCBMI及成人本次BMI值均高于女性(P<0.01),见表2。
表2 不同性别研究对象在儿童期AUCBMI及成人本次检查BMI的平均水平
2.3儿童期肥胖与成人LVMI、成人HP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儿童期肥胖(AUCBMI≥P80)与成人LVH、成人HP呈正相关(r=0.478 r=0.545,P<0.05)。见表3。
表3 儿童期肥胖与成人LVH/成人HP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2.4儿童期肥胖预测成人HP、成人LVH发生风险:调整性别、年龄,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儿童期肥胖可增加成人HP、成人LVH发生的风险。见表4。
表4 儿童期肥胖预测成人HP/成人LVH发生的风险
2.5儿童期肥胖与成人期肥胖交互作用预测成人LVH/成人HP发生的风险:结果显示:调整了性别、年龄,儿童期肥胖人群较儿童期非肥胖人群发生成人HP及成人LVH的风险高。儿童期及成人期均肥胖的人群发生成人HP及成人LVH的风险最高。分别为4.185(1.841~7.886)及3.458(1.132~10.412)见表5。
表5 儿童期肥胖与成人期肥胖交互作用预测成人HP/成人LVMI发生的风险
肥胖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随着对心血管疾病发展的深入认识以及检测技术的发展,LVH可以作为评价心血管结构和功能异常的定量检测指标之一,而LVMI可用以评价LVH。研究表明[4],LVMI的增加是导致心力衰竭和其他一些心血管疾病致死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近些年,多项研究显示肥胖人群中的BMI与LVMI呈正相关。国外的一些研究表示,儿童期至成人期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探讨儿童期危险因素(如肥胖)与成人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均发现儿童期肥胖与成人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一定的统计学关系[5]。儿童期肥胖所致的成人期的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着“轨迹”效应[6]。有研究显示,儿童期肥胖可增加儿童LVMI水平和LVH的风险,并预测成人期左心室质量呈增长趋势[7]。Lai等[8]研究也证明BMI对LVH的长期不利影响起始于儿童期。基于Bogalusa心脏研究,LI团队[9]研究结果显示,儿童时期肥胖人群在21年后心脏增大的风险更高。
本研究采用混合效应模型,充分利用了各个观测点的数据,减小了个体内测量误差及变异对分析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本研究人群儿童期肥胖的284人中,成年后仍有肥胖者198人,超过70%左右的肥胖儿童成年后仍然肥胖,支持BMI由儿童期至成年存在明显的轨迹现象。由于不同性别在不同年龄成长发育特点不同,本研究探索了儿童期BMI、成人BMI水平在不同性别上的差异。表2结果显示,男性在儿童期及成人期BMI均高于女性,符合成长发育规律。本研究中儿童期肥胖与成人HP及LVH具有明显的相关性(r=0.545,r=0.4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表4可见,儿童期肥胖对成人HP及LVH具有显著影响,儿童期肥胖可增加成人HP及LVH的发生风险。本研究中,儿童期肥胖,成年后发生HP的比例为34%,成年后发生LVH的比例为28%。与儿童期非肥胖人群相比,儿童期肥胖发生成人高血压及左心室肥厚的风险高,其中儿童期与成人期均肥胖者,发生成人高血压及左心室肥厚风险最高。说明儿童肥胖对预测发生成人HP、LVH有着很高的临床价值。儿童期肥胖及儿童期肥胖向成年延续与成人HP、LVH具有相关性,是成人发现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