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究

2019-04-18 07:44郭寒雪孟勇
智富时代 2019年2期
关键词:儿童期心理健康

郭寒雪 孟勇

【摘 要】大学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有着“天之骄子”的的赞誉。但是经常出现一些关于大学生的丑闻,像“马加爵事件”等暴露出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起来。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其中儿童期的成长对其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从大学生儿童期“受虐”的角度来探究其对大學生心理健康影响,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帮助。

【关键词】心理健康;儿童期;受虐

2004年在云大宿舍连杀四个人,引发了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纵观马加爵的家庭,其实我们可以深究一下马加爵成长的环境,他出生在一个农村,父母是很老实的农民,家境比较贫寒,家长也给不了他正常的心理辅导,使他从小就很自卑。这种自卑是贫穷与不甘贫穷使他自卑,让他感到深受歧视,从而把自己封闭起来,与外界形成一道墙。但他同时也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渴望与人交往。从小父母比较忙,很少进行交流也很少关注到他,经常会忽视对他的照顾,这也造成了他孤僻的性格。使得他在今后的也他人交往中常常受挫,造就了此番悲剧。

因此儿童期是否身心健康会对今后造成极大影响,甚至影响到儿童以及成年后的的认知功能发展,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近年来发生的一些极端事件也多次引发公众热议。

1.儿童期虐待的含义及类型

1.1 儿童期虐待的含义

自从1962年Kempe等发表有关儿童期虐待的论文,儿童期虐待现象的严重性开始受到关注。不同文化的国家对于儿童期虐待的定义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儿童期虐待,指儿童的父母或者根据法律规定产生的法律关系中儿童的其他抚养人,以暴力或其他方式对待儿童,使儿童身体和心理受到伤害的行为。简单说,即对儿童施加以虐待行为,虐待行为包括但不限于暴力行为,通过一些温和手段实施的,会给儿童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也可能被认定为虐待行为。因此,有些种类的儿童期虐待行为会具有隐蔽性这一特点,实施的方式比较和缓,对儿童产生影响也不是爆发式,通常会被大家忽略,甚至在知晓的情况下仍然不被认定为是虐待儿童的行为。

世界范围内,对儿童期虐待给出的认可度较高同时比较官方的定义的是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针对儿童期虐待行为给出如下定义:儿童期虐待,指对儿童有抚养、监管及操纵权的人做出的足以对儿童的健康、生存、生长发育及尊严造成实际或者潜在伤害的行为,包括各种形式的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忽视及对其进行经济性剥削。这一定义,较为全面的对儿童期虐待做了概括性总结。

1.2 儿童期虐待的类型

根据虐待的方式和侵害的对象不同,目前学界的主流观点主要将其归纳为四类。

(1)躯体虐待是指对儿童的身体施加简单粗暴的伤害,在过往发生的案件中,多是采用体罚、打骂方式,例如踢、踹、扇耳光、拧耳朵、拉头发、鞭打、扎针、烟头烫等等。这种直接的侵害儿童权益的现象极为常见,施暴者往往声称只是在管教孩子,但是已然形成了儿童期虐待。如果导致儿童受伤或者死亡,将会触犯刑法,性质更加恶劣。

(2)精神虐待是指对儿童得精神施加压力或者羞辱,使儿童心理上遭受虐待的行为,也有人称之为心理虐待。这种类型多是采取谩骂、嘲笑、批评、羞辱、恐吓等形式,这些现象随处可见,比如我们常常会听到家长对孩子说类似的话,“笨得跟猪一样,什么都不会”,“让你学习就是不听,看看还有谁成绩比你差,打游戏打得上瘾,有什么用啊”,家长往往以爱之名对儿童实施精神虐待,虽然看似和缓,却也对儿童得心理产生了很大影响,然而,由于此类事件的多发,很多人都习以为常,并不将其认定为虐待。对于精神虐待,极端的也有很多方式,比如强迫儿童看烹煮宠物的现实事件或视频等,使心理尚未发育完全得儿童心理上产生极大波动,难以自我调节和修复,长期存在恐惧或者自卑等心理,进而会影响到正常的社交生活。

(3)性虐待是由成人或者年纪较大的青少年对儿童实施,程度也各有不同。轻微一些的会强迫儿童裸露生殖器,严重一些的会触摸儿童的生殖器,或者强迫儿童观看、触摸施虐者的生殖器,极其严重的会使用情趣用品或异物插入。此类虐待的施虐者大多是儿童熟识的人,像家人,朋友的家人,保姆,老师等等,儿童本身防备意识就比较弱,面对这些群体,他们更加没有要多加防范的意识,更容易发生一些不可预料的虐待。此类事件如果发生,在我国刑法上,轻则构成猥亵,重则构成强奸。

(4)忽视是指忽略儿童在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基本需求,包括饮食、教育、医疗、卫生等,通常是有监护权的成人,对于受扶养的未成年亲属的需求刻意忽略,也可能是无意识的忽略。例如,对教育需求的忽视。我国实行义务教育,是结合当前中国的社会和教育现状,考虑各地区不同发展程度,所提出的一项基础的保障青少年接受教育的措施,而九年的年制规定是经过多项论证得出的一个数字,这应当是孩子接受教育的一个最低限度的保证。接受九年的义务教育,是儿童可以行使的一项权利,也是儿童应当履行的一项义务。在这个阶段内,如果家长忽视孩子的这一需求,要求孩子辍学,实质就是对儿童的忽视虐待,同时违反我国的义务教育法。

2.影响儿童虐待的因素

2.1家庭因素

庞丽娟教授在《同伴提名法与幼儿同伴交往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中指出,研究表明,至少有100~200万儿童有时要受到父母使用武力的威胁和进攻。许多观察家认为,世俗认为肉体惩罚是一个起作用的因素。如果父母认为,为了训练目的使儿童遭受痛苦是可以的,那么他们就比较容易使出虐待手段。虐待儿童常常是家庭暴力模式的一部分。一些理论家确信,孩子挨打,常常是在夫妻间的暴力行为之后。在这些家庭中,兄弟姐妹在处理关系时,也常具有侵犯性。虽然,虐待儿童的父母并没有典型的个性特征,但他们倾向于是社交上孤立的个体,限制自己的孩子与别人接触。这些父母中许多人只受过很少的教育,年轻又贫穷。交往少、贫困等因素常常阻碍这些父母接受大家庭、朋友和社会财力的支持。这些父母受到的压力,如收入低、失业,缺乏照顾儿童的机构也增加了他们虐待儿童的可能性。此外儿童本身的一些特点也可能引起虐待行为,比如说身体不吸引人,活动过多或过失行为较多等等。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给父母提供一定的财力支持之外,还需要对父母进行教养培训,使其增加对儿童的爱心和感情。

2.2社会因素

除了家庭虐童外,近年来校园虐童事件的频发也引来热议。在秋小华《构建儿童权利保护网-兼论虐童的多元治理》中,分析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法制监管力度不足,幼儿教师行业人员不足、压力过大等等。需要多重渠道着手解决。

3.心理健康与儿童虐待的关系

Mash以及我国学者研究发现,儿童虐待可能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严重不良影响因素,可能会造成儿童认知功能、情绪和行为自我调节的长期损害,增加儿童成年后发生精神障碍、性格障碍、心理与生理障碍的可能性。

有关儿童虐待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较多,如陈晶琦通过对北京有过躯体虐待的39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有过躯体虐待经历的儿童较未受虐待儿童在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抑郁、偏执、敌对、恐怖等方面的发生率明显偏高。现有研究一般认为,儿童虐待会对儿童心理健康产生近期或远期的不良影响。

4.应对措施

4.1 完善宪法,刑法和相关法律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我国宪法和其它法律中都有關于儿童保护的条款规定,但这些法律都是综合性法律,规定过于原则性,且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宪法》、《刑法》应该增加儿童权益保护条款。例如在《宪法》将儿童权益的保护单独列出,强调儿童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并且将"儿童最大利益"的原则増加到其中。《刑法》方面应増设刑罚条款,加强对侵害儿童权益的行为的惩处力度。针对上述的儿童虐待问题,应増设"遗弃罪"、"虐待儿童罪"等条款,"虐童罪"应明确虐待儿童的责任主体,加大对虐待行为责任人一一父母、亲戚,教师和其他主体处罚为度,可W将施暴主体进行强制关押并处一定程度的罚金,加大其违法成本,控制其违法行为,期间受害儿童交由亲邻、居委会或者福利院看管。

4.2 提高公民对儿童虐待问题的重视程度,树立正确的意识

我国的各类社会组织正在兴起和发展中,儿童救助组织也不断地成长起来。这些组织多为困境儿童和特殊儿童救助组织。社会组织的专业性决定了其在儿童救助工作上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预防儿童虐待,社会组织首先,要做好宣传教育。通过讲座、放映公益片、海报、网站等途径宣传儿童虐待的危害,儿童享有的权利,相关的儿童保护法律法规,预防儿童虐待的措施等,呼吁社会公众转变观念,增强全体社会成员的儿童权益保护意识。其次,做好咨询服务,儿童保护社会组织往往具有先进的育儿理念,专业的育儿知识和方法。为社会公众提供免费的育儿咨询服务,开通免费咨询热线,开展公益咨询活动,方便社会成员咨询,使人们走出教育误区,改善育儿方式。最后,起到监督作用。对社会公民实施虐待及时制止,发现虐待而不举报的行为进行监督教导,提升公民保护儿童的意识。

家庭教育对于改变家长对儿童的观念、态度、教养方式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国家庭成员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除了强调对子女的教育,对家长的教育也至关重要。可以仿效强制亲职教育辅导的措施,对孩子的家长和社区公民进行儿童权益保护意识教育和科学的家养方式培训。

5.结语

儿童期虐待严重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而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到其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以及其身心成长,而从社会的角度出发,每一个学生都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建设甚至关系到民族的兴亡。所以,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也不能掉以轻心。因此我们需要重视儿童期虐待问题,同时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合理科学的后期心理辅导,治愈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抹平儿童期带来的心理创伤。

【参考文献】

[1]韩玉珠.儿童虐待、心理复原力、应对方式及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5.

[2]李媛.儿童虐待防治体系的比较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13.

[3]畅相韦.大学生应对方式研究综述[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4(24). (04):20-21+25.

[4]Joff, P.E.Bast B.A.Coping and defense in relation to accommodation among a sample of blind men [J].New Ment D is 1978, 166:517-552.

[5] Folkman. S.Lazarus, R.S.Gruen, R.J.etal.Appraisal, coping, health status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6,3:571-579.

[6]黄希庭,郑勇,杨家忠,王卫红.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 2000,23(1):1-5.

[7]肖计划,向孟泽,朱昌明.587 名青少年学生应付行为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3).

猜你喜欢
儿童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医疗卫生服务利用在儿童期逆境对中老年健康影响间的中介效应
我的儿童观
大学生儿童期受虐与攻击性、自尊的关系*
等待后最美的收获之如何教学
跌宕起伏的心理健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