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婧铭 指导专家/李鸿林 原上海市闸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卫生科副科长、副主任医师
近日,科学家首次在人类母乳中发现了微塑料颗粒的存在,这是继在人类血液、肺部、胎盘中发现微塑料颗粒后的又一项发现。不久之后,科研人员从南极洲,这个曾被称为地球上“最干净地方”的不同地点采集了19个雪样本,每个样本中都发现了微塑料。
微塑料指的是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日常生活中,微塑料颗粒无处不在,海水、淡水、土壤或沉积物、室内灰尘以及空气中都能检测到微塑料的存在。由于微塑料还会对海洋及其他生物造成巨大的污染,因此又被称为“海洋PM 2.5”。
微塑料分为两种:一种是初生微塑料,一种是次级微塑料。初生微塑料,顾名思义,就是指刚生产出来就是小颗粒的塑料,比如面部磨砂膏、具有美白效果的牙膏等。现在很多国家已经禁止个人护理用品使用塑料微粒。大块塑料垃圾经过风吹雨打,慢慢老化、碎裂,在阳光的作用下氧化降解成很小的碎片,最终形成0.001至5毫米的塑料颗粒,这就是次级微塑料。
无论是人工制造还是大自然降解,这些微塑料都会通过地球的水循环系统进入地表、江河,甚至渗透到地下水系统、海洋系统。这些微塑料还会进入生物链,通过化整为零的方式最终回到我们体内。
塑料自身的主要成分是化学性能稳定的高分子聚合物,本身并无特别毒性,不易和生物发生反应。但实际上,几乎所有的塑料颗粒都是“不干净”的,塑料制品在制造过程中经常会加入多种化学助剂,用于润滑、阻燃、改善力学性能或外观质量等,比如润滑剂、增塑剂、抗氧化剂和光稳定剂等,这些助剂大多有一定生物毒性或含有重金属,对人体健康和其他生物都有害。
微塑料被人通过饮食摄入后,不能被人体胃肠道消化,大部分会随着粪便排出,小量滞留在胃肠道中。肠道中的微塑料可能影响消化系统的免疫反应,最小的微塑料能进入血液、淋巴系统、肝脏中,甚至会加速血栓的形成。微塑料滞留在人体内,可以进一步突破屏障,进入血液并被输运到全身各处,甚至可以进入人体胎盘和乳汁中。
有研究指出,每升塑料奶瓶盛放的儿童配方奶粉中,婴儿可吸收多达1600万个微塑料颗粒,在烫过奶瓶的水中也发现了微塑料颗粒,而婴儿粪便中的微塑料浓度更是成年人的10倍。
微塑料已经无处不在,很多时候使用塑料都是出于习惯导向。减少微塑料的危害,除了严格控制塑料产量外,还应大力提高塑料回收比例。同时也需要大家改变生活方式,宣传环保理念,从一个环保袋开始,从少点外卖开始,从自带水杯或使用玻璃杯开始,一个微小的改变就可以减轻地球很多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