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竞予
“机不离身”是当代人生活的常态,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成熟应用,媒体传递的重要的落点已经由传统意义上的广播、电视转到了互联网,尤其在融媒体时代媒体之间的传播场域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交互性已成为传播的新要素,主要体现为更具社交化的网络空间,如抖音、小红书、微信视频号等。在新的传受模式中,互联网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建立起了开放式的互动与传播机制。
小屏传播已经成为了必然趋势,但究其根源进行概念界定,“互联网+”作为广播、电视的延伸,是广播、电视在时代浪潮中变革与发展的产物。传统主持人应积极适应新趋势,抓住小屏传播的红利,发挥自身优势,在时代的浪潮中历练成长,创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
小屏传播的新模式为各领域带来了机遇,众多传统媒体尝试着在小屏的传播模式下进一步发掘受众,积极适应小屏传播视域下不同方面的形式转变。
时间上,由长时间的播出形式改为短、平、快的视频模式,着眼于迎合受众的碎片化时间,适应了当代快生活的节奏需求,要求视频创作者能够在进行脚本设计时能快速切入主题,表现有价值的内容。空间上,尽可能地打破空间限制,多途径传播,扩大受众的覆盖面。在小屏传播视域下,突破空间限制并不是指突破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等方面的限制,而是强调通过融媒体的小屏互动,打造更具体验感的拟态环境。在自媒体的网络直播及短视频中,多表现为以本土化、草根化的互动呈现。内容上,自媒体账号同样有发声权,也进一步要求主流媒体发布的内容更具有真实性、权威性。形式上,从传统的电视媒体向媒体融合发展,如央视推出的《主播说联播》,以趣味性、互动感的形式向受众讲述新闻事件;河南卫视推出了《唐宫夜宴》节目,以更加新颖的形式激发传统文化的新动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
小屏传播视域为各领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首先,频繁地阅读短信息或将带来纸质长篇阅读的障碍。在小屏视域下,人们更易获取内容、拓展空间、增强体验,但也造成了被动式的浅阅读,导致内容质量普遍下降、同质化严重,这对长阅读和深度理解产生了严重干扰。其次,小屏传播主要体现在抖音和快手两大头部平台当中,资本家向头部平台集聚,马太效应明显。短视频平台发布内容门槛过低,自媒体试错成本低,导致内容质量良莠不齐,且同质化、标题党、广告泛滥等不良现象频发,网络谣言泛滥,严重阻碍了受众的深度思考。最后,弹幕的使用、人脸的替换修图等功能在增强互动感、娱乐性的同时,也极有可能造成个人的信息泄露,形成“数字监狱”。
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预设性地概括了当今数字中国背景下小屏时代的总体特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实施“台网并重,先网后台,移动优先”的创新驱动战略,传统电视节目正在不断地尝试突破原有框架,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打破时空局限,在将大屏模式做精做强的同时紧跟时代潮流,融入小屏模式,将传统媒体与新型小屏传播谁主沉浮的危机感,转化为二者和谐共生、互相促进的思维格局。过去要求主持人在跨专业领域学科背景下拥有“播、编、采”一体化的发展能力,但随着小屏传播的背景与建设新型主流媒体平台的需求,培育超复合型主持人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即在复合型主持人的基础上,将前期策划、节目包装、视频制作等环节融入其中,使传播更有时代感和“网感”。
调整业务结构,终端平台融合发展。着力调整业务结构,新媒体、纸媒等平台内进行内容讯息的统一调度,增强资源整合的能力和效率。例如,《人民日报》推出了“中央厨房”的运作模式,打破了过去“板块分割”的固有弊端,建立采编联动平台,实现“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渠道传播”的工作格局和全媒体运营指挥中枢,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智慧集中,为其它主流媒体平台的业务调整提供了范例。
推动终端平台融合发展,《主播说联播》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推出的短视频栏目,并入驻抖音短视频、微信视频号客户端,以小屏传播平台为依托,推出更接地气的高质量短视频作品,跳出《新闻联播》的固有框架,用新颖的形式向受众传递主流媒体的新闻。不论是“中央厨房”的运作模式,还是更接地气的《主播说联播》,都要求传统主持人的能力更具复合型,熟知“播、编、采”的全过程,以更具“网感”的形式与受众见面。
发挥主流优势,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平台。新型的小屏传播改变的是传播形式,主流媒体平台均具有自己的优势,如何化核心优势为核心竞争力,是打造新型传播平台的重要议题之一。
传统媒体平台在小屏传播视域下打造新型主流平台的优势在于将权威信息与新型传播方式相结合,扩大消息的覆盖面。播音员、主持人的专业素养通常较自媒体平台更具综合性,具有面对重大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目前,已有众多主流媒体平台着力打造自己的新型传播阵地。例如,央视在借助其他平台多渠道推送的同时,也打造了自己的新型传播平台“央视频”,真正实现了由“借船”向“造船”的转变。此外,众多主流媒体纷纷入驻各类客户端,打造新型的主流媒体平台,并将人文精神、人文关怀放摆在重要位置。
坚持文化自信,让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再是一本本尘封已久的史书,更不是固化的历史人物和少为人熟知的传统曲艺作品。例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经典咏流传》节目,让传统的诗词、曲艺与现代化的舞台完美融合,方锦龙演绎失传的五弦琵琶等一帧帧经典画面映入眼帘,让人们近距离地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河南卫视播出的舞蹈《敦煌飞天》,让壁画中的画面生动地展现在了观众面前,仿佛敦煌文化重现。央视2022年春晚节目《只此青绿》让“青绿腰”迅速走红,也能够看出受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的欣赏与赞叹。
主流媒体平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正引领着现在的“国潮热”——小屏传播视域下,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出现了众多拍摄传统曲艺、民族服饰变装秀等独具中华文化特色的作品。这些短视频让受众尤其是青年一代明白,优秀的传统文化永不落伍,是能够经得起历史考验而经久不衰的,也呼吁着更多的人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相结合,并为他们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莫让珍贵的精神财富失传。
在推动大屏小屏联动发展的浪潮下,不论是节目的内容设置还是主持人的个人定位、形态语态上,都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在小屏传播视域下,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非科班主持人,或是以更加创新的形式进行拍剪的主播、博主等,但他们在主持方面主要表现出吐字归音不标准、有自己明显的重音格式等最基本的语音面貌问题,但这部分主持人抓住了小屏传播这一流量红利,在自媒体社交平台迅速走红。这一部分主持人迅速走红出圈具有一些共同特征,一是对受众的精准定位,二是对个人IP的精细化打磨。
传播形式的变革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每一次的创新与发展都离不开时代浪潮的推动。反观过去电视时代的到来对广播的冲击,电视相较于广播的优势在于有一个全息的影像,但伴随人类社会多年的广播节目也有其不可替代性。广播电视台如何发挥自身的不可替代性,如何在互联网时代下适时调整发展策略,引发了节目策划者与播音员新的思考。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对广播的形式、如何打造广播的垂直IP等方面的调整。如今的广播电台依旧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人们在生活中经常收听的车载广播、喜马拉雅广播和有声书等,过去广播电视的转型升级也给如今传统电视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传统主持人如何在小屏传播视域下保持自己在播音主持专业领域的优势,又能以更具小屏“网感”的形式呈现出来,是转型升级的重要一环。由康辉主持的《新闻联播》《主播说联播》以及《大国外交最前线》的Vlog,实现新闻联播与交互式短视频之间很好的一种联动,满足了小屏传播视域下受众的观看需求。但并非所有媒体平台都能够实现较好的转型升级,其重要卡点在于“两张皮”的现象依然存在。研究小屏传播视域下观众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在确保内容真实性、完整性的基础上,怎样的传播方式能够让受众更加喜欢,真正达到媒体之间的深度融合,是节目策划者和出镜主持人面临的主要考验之一。
小屏传播时代产生了众多优秀的自媒体平台和新型网络主播,对传统主持人发出了质疑和挑战。同时,传播路径的改变并不等于媒体融合。只会做加法不会做减法,对媒体融合的认识存在偏差,只会使媒体融合流于形式,并未进行实质有效的深度融合。笔者认为,充分发挥传统主持人的后发优势,新型传播理念融入主持的全流程,是实现自我能力的转型升级、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平台的必由之路。
加强内容建设,让优质作品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内容为王”的时代,优质的内容才是增加点击量、扩大覆盖面的硬性举措。在小屏传播时代,受众更喜欢本土化、草根化的作品,而非高高在上、充满距离感的作品。本土化、草根化并不等同于低俗和媚俗。相反,优质的内容与富有生活气息的表达形式能够真正让优质作品飞入寻常百姓家。
不论是小屏播出的节目策划者,还是播音员主持人,都应在内容为王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切忌仅将流量为王视作考核小屏传播效果的唯一指标。只图流量难免不顾质量,质量优先才是带来稳定流量的源动力。在东方甄选的直播间,没有夸大其词的产品渲染,没有厮杀般的大喊“上链接”,而是引导受众在诗情画意的畅谈中聊人生、学英语,受众也会经常调侃,“我们只是顺便买了个农产品”。有温度、更加治愈人心的直播间是新东方一次成功的转型升级,也为直播全行业的转型提供了新思路,值得新型主流媒体平台学习借鉴。
转变角色定位,用亲切感为新型主流媒体赋能。“场景”具有强烈的“空间属性”,在关系的构造中属于空间的生产者,更加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因此需要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如何激发受众的积极性这一议题。提供以受众为中心的场景化服务,既符合西方接受美学的价值理念,又符合我国一切文艺作品为人民群众的要求,更加接地气,更有共情力。
新闻的及时性、实时性、新鲜感是一档新闻节目的灵魂,融媒体时代人人皆可以当记者,人人都能够开直播,如何突出主流媒体的公信力与影响力,节目策划者、主持人在面对小屏视域下的角色定位就显得尤为重要。过去人们总是将新闻主播与固定语态、固定格式的符号化传播划上等号,央视推出的《主播说联播》就打破了这一刻板印象。例如,以独具生活化的口吻说“今天中国航天人又办成了一件大事”,向受众分享问天实验舱发射成功并进入预定轨道的喜讯。
更新语态样式,拉近与受众的距离。自媒体平台制作的短视频如备考经验分享、旅行攻略等,高浏览量的主要因素不在于字正腔圆的发声技巧、精致的仪容仪表,而在于短视频的制作更加落地,具有可实施性,表达方式更具生活气息,像是朋友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传统的播音员主持人应在专业的表达技巧上,将更加落地、生活化的语态样式融入其中。以小屏视域下的实地采访为例,在突发性事件当中受众如何了解最新的进展,在现场的不可控因素下,如何迅速抓住新闻点,如何发掘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主要体现在专业的传统主持人对于新闻事件的敏锐感和对于新闻事件表象背后新闻事实的深度挖掘。随着小屏视域下媒体融合现象的显著增加,主持人不仅要以更加专业的素养讲好故事,更要用心与受众交流,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拓宽知识广度,借跨领域学习提升能力。小屏视域下媒体所传递的信息亲和度更高,覆盖面更广,不论是内容建设的加强还是角色定位和语态样式的“网感化”转变,均对主持人的综合素质及学习新事物的能力提出了考验。一方面,鼓励主持人学习广播电视专业中如新闻传播学、广播电视编导等播音主持专业以外的知识技能,真正做到“播、编、采”不分家,熟悉小屏视域下作品制作的全流程;另一方面,培养“经济学+主持人”“法学+主持人”“医学+主持人”等跨学科门类的主持人,在主持专业性强的领域时更加游刃有余。
从“小屏”到“大屏”的发展势不可挡,小屏传播所带来的便携性、交互式等特点已被越来越多的受众所认可,但自媒体平台发布门槛低、可信度低等固有问题也导致小屏传播的内容质量良莠不齐。新型主流媒体应充分发挥官方媒体平台在报道的权威性、事件分析的专业性等优势,发挥传统主持人在吐字归音、形态语态、应对突发事件的专业素养等方面的优势,并将小屏传播下的便携性、交互式、亲切感等新要素融入其中,在内容为王、真实性为红线的基础上提高作品的可读性,让受众跳出主流媒体完全等同于中规中矩的刻板印象。要不断完善新型主流媒体平台,培育紧跟时代潮流、具有超复合型专业知识的播音员主持人,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加强话语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国际话语权的软实力。总之,要运用新语态与新样态促进主流媒体的宣传引领作用,筑牢主流媒体平台的舆论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