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钦
(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图书馆 福建莆田 351100)
21世纪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资讯和信息的获得越来越方便,尤其是最近10 年,手机网络的发展带来了一场“信息革命”。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依赖于信息。信息时代对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有着深刻的影响。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人们对获取方便、信息的需求与日俱增。图书资料是人们获得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主要源泉,在资讯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以往传统的图书资料管理和服务方式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图书服务工作者必须要不断创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适应社会的发展,使之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要。书籍是人类发展进步的阶梯,图书馆服务者必须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创新图书馆经营模式,提高其服务的广泛性,扩大其影响力,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提高国民的基本素质。
1.1.1 网络化的服务模式
现代图书馆经营的主要方式是网络化,利用先进技术搭建网络平台,构建一个巨大的信息系统,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咨询等多种功能。这种信息化的服务方式,使图书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脱离了以往的图书服务方式,以一种全新的、依托于互联网的信息系统,为不同的读者提供最快捷的服务。这种有效的服务方式极大地提高了读者的阅读水平,同时也使图书馆能够与时俱进[1]。比如:一些大学的校园网开设了图书馆网络服务模式,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的账号,可以自由地看书、借书、还书,如果没有还书,电脑就会发出一份通知,这样的服务方式对于图书馆的服务者和用户来说,都是一种极大的方便。
1.1.2 信息资源的流动性
信息化背景是指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应用的社会环境,在这种模式下,很多工作变得更加方便。要想提升图书服务的业务水平,图书馆就必须积极引进智能硬件,并搭建信息交流平台,使其他部门的人员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图书的库存量。同时,通过网络技术,可以在网上进行图书的阅读和借阅,确保重要信息的完整性,防止因外部原因造成图书资料的损坏和遗失[2]。图书馆服务人员要经常对数据库进行定期的检查,以确保图书资源的及时更新与完善,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传统的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需要更多的空间,共享性能也比较差。现代化的信息资源服务是以数字化形式开展的,在网络上输入了各种各样的信息,实行数字化服务,此类服务模型不需要太多的空间,而且具有很好的可流动性,基于远程传输,能够迅速地进行检索和参考。跨时空信息资源的流动是降低资源浪费的重要手段。
1.1.3 数字图书馆
传统的图书服务借阅方式十分复杂,尽管采用了电脑进行服务,但其只是一种辅助的手段,借阅的工作还得由工作人员亲自来做。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化服务方式,图书借阅和其他业务可以通过计算机直接、快捷地进行,并且不受借阅时间限制。通过计算机网络,用户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语音、视频等动态的文档,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借阅的效率。当前传统的图书经营模式已被数字化模式所取代,这种平台对资源开放、对各类资料进行合理配置以及增强图书之间的相互联系来说都是十分有利的。比如:我国某城市,为了加快都市文明的发展,把市图书馆建设成文字资料中心,并建立一个完全的数字资料库,包括音频数据库、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外文数据库等,极大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
1.2.1 有助于资源整体作用的充分发挥
纸质图书的存放时间虽然相对较长,但由于检索不变、查找困难等原因,图书本身的价值与意义很容易被人们所忽视[3]。由于传统的图书服务模式不能够适应时代的需要,很多读者都通过网络来查找图书信息。随着中国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相关机构对图书进行有效的服务和布局、建立健全的信息系统后,人们读书的模式也会有非常有效的改变,在此情况下,人们调阅图书信息的途径也比较方便,从而能更好地利用图书资源,从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优势。
1.2.2 切实提高服务质量
尽管图书馆书籍的资源与品种都很丰富,但仍有许多纸质书籍无法很好地适应读者实际需要。由于传统的图书分类方式不科学、不系统,致使许多读者不能找到自己想读的书,这也极大地影响了图书服务工作的开展与提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对图书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这样才能为读者提供更加便捷的信息查询手段。在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与深化的今天,图书馆能够有效地对图书科学分类,并据此制作图书明细,利于读者查阅,这一优质服务方式极大地促进了服务水平,较好地适应读者实际阅读需要。
传统图书的主要是以纸质书籍作为载体,很大程度地限制了借阅范围。现代化图书的载体从纸质图书向电子化、数字化转变,更容易储存、方便检索、借阅便利,大大地提高了图书的使用率。
传统的图书以封闭式服务为主,受到服务人员的冲击相对较大,服务相对被动,对图书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借阅手续繁琐,这样的服务方式对图书市场有很大的不利因素,在资源方面相对独立。现代图书的服务模式比较开放,不会受到客观条件的影响,可以更好地利用图书资源,实现图书资源的共享,能使更多的人借阅图书。
传统图书的载体是纸,所提供的文献相对来说较为单调,无法对书籍进行后期处理加工。现代书籍是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应用越来越频繁,服务范围也更加广泛,数字化图书和电子化图书都能进行实时共享,拓展范围更加广阔。
伴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兴起,现代化的图书服务发展起来并得到推广。图书馆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阵地,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巨大挑战。搜索引擎、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以低成本、高效率等优势,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主要渠道。快速、有效、便利的特点,越来越弱化了图书馆本来的功能。同时,由于信息资源分散、利用率低等原因,使得图书馆无法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造成了馆藏量减少、文献老化速度加快、经费短缺等一系列问题[4]。基于此,基层图书馆面临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图书在服务形式上日益倾向多媒体化,对于图书服务人员的网络技术、软件操作等方面的要求更加严格,但是根据现阶段的图书服务现状而言,员工年龄、学历,以及思维模式及职业水平上与时代的要求都有很大的差异。目前,在图书市场上存在着许多不符合现代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员。一方面,老的图书服务人员有多年传统工作经历,但是对于书籍的资源服务方法仅限于手写记录、纸质资料的加工方法,大多数都是以往长期积累的知识与经验结构,对图书服务系统这种信息化处理方式接受程度低,理解程度差;另外,在新时期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信息事业蓬勃发展,图书市场竞争激烈,许多读者需要通过阅读来了解最新动态和信息。另一方面,年轻的工作人员虽然具有高学历,对于网络技术的触及也比较广,但是多数人并非情报信息学专业和图书服务学专业的学生,而且经验不足,并没有对图书服务进行专门的研究或培训经历,图书服务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不足,服务意识不强。这就造成在目前的条件下,许多地方基层图书馆还未建立起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图书服务体系。
我国的公共图书馆属于社会公益组织,其运行资金主要依靠国家的资金支持。基层图书馆的经费主要来自地方政府,这两年由于受疫情影响,财政一部分资金用于疫情防控,导致基层图书馆在支付工作人员工资和基础支出之后没有更多的资金来更新馆藏。基层图书馆要想完成信息化转型,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来购置电脑设备、安装网络设施、购置数字资源,经费短缺必然会严重影响到图书馆的发展[5]。当前,基层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面临着资金紧缺的问题
在互联网信息时代,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不再是一成不变的,作为信息载体的基层图书馆应该成为读者与信息的桥梁,更好地满足新时期人们对信息需求的多元化需求。网络通信技术、数字化技术、信息存储技术、数据库技术等技术的运用,将会改变图书馆的运作模式,改变人们的学习、生活和沟通方式。因此,利用信息化建立图书服务新模式是必然的。建设电子资料为主、以电子书籍为主体的数字图书馆,能够有效弥补图书服务空间限制上的图书数量的不足。然而,在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由于人们对图书的认知水平和对图书服务者的信息意识的提高,使得电子图书的服务效率出现了很大的下降。
一些图书馆员工服务意识不强,工作责任心不强,特别是图书的保护意识不强。有些图书经常会出现折页、卷页甚至撕页等现象,有的工作人员会在读者还书后把它们放回书柜,不会对图书进行检查和分类,一旦有读者借阅,就会将其借出,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随着时间的推移,图书馆的藏书越来越陈旧,给读者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图书馆在信息化的浪潮中,必须转变传统的封闭、保守的思想,建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匹配的新理念,使图书馆服务现代化、网络化、社会化。此外,各级领导干部要清醒地认识到,基层图书馆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是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终身学习的重要场所,基层图书馆要走好这条道路,必须加快基层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
图书工作人员是图书服务工作的主体,其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是促进图书服务事业发展的关键,因此要重视引进图书服务专业人才,提高现有员工的业务能力。
4.1.1 建立严格的职业标准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图书服务有关的高科技技术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就需要图书服务人员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并会运用新的系统和技术。所以,在招聘人员时,文化馆的人事工作必须要把好关,在招聘条件上要有严格的限制,对毕业生的专业设置要以图书服务学和情报学为主。
4.1.2 提高现有人员的文化素养
为满足现代信息时代的需要,图书馆员工要积极地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掌握现代图书服务技术。同时,图书馆员工也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增强对各种知识的理解,确保在读者借书时,能够言简意赅地提供有用的意见,提高服务的质量[6]。
在信息化、网络化的背景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阅读的纸质图书日益减少,因此对纸质版图书的要求就有所降低,大部分人都会用Kindle、智能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来满足自己平时的阅读需要。数字化图书阅读起来方便、所需存储空间小、更新速度快等,这些优势使电子图书逐步替代传统的纸质图书,并逐步占据了主流。因此,图书馆在建设数字图书服务系统方面,必须加大投入,通过引进国内外优秀的数字资源来扩充自己的图书库存量,建设数字图书馆,从多元化的视角扩大图书供应的途径,既能给读者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又能提高图书馆的经济效益,进一步加强图书服务在信息时代的核心竞争力[7]。
图书馆图书服务工作的核心就是图书服务系统,对图书服务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与升级,可以减轻图书服务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有利于促进整个图书服务的信息化建设。具体来说,要建设适应现代需要的图书服务体系,必须具备以下4项功能[8]。
第一,图书服务功能。这个功能在整个服务体系中是最重要的,它包括对馆内购买的图书进行归档、分类、新旧资料的公布等,方便了读者的选择。第二,读者服务功能。该功能是图书馆与读者进行信息交流的基础,它包括了读者资料的输入、借阅、图书选择等,便于工作人员对图书的统一服务。第三,图书借还服务功能。该功能主要是对图书的借阅、归还、续借等方面进行服务,方便工作人员对图书的总体流动进行直观的了解。第四,查询功能,也称作信息检索功能。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书籍、文献资料的检索,能够迅速地检索到书籍的序号、关键词或类别,从而加快了图书的阅读速度,也为读者和工作人员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在图书馆的实际服务工作中,个别员工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工作态度,造成了工作上的混乱,存在图书不按照类别随意摆放、误操作造成的档案遗失等问题。为此,图书馆服务人员要转变以往的工作环境,提高职工的服务意识和责任心,采取标兵评比、建立激励机制等措施,加强图书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要通过改善图书馆环境、增加员工福利和人文关怀等措施,让员工对图书馆产生归属感。此外,要强化图书服务者的思想政治教育,让他们认识到图书的可贵,重视图书服务,培养他们在工作中的使命感。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传统的图书服务方式无法适应新时期的发展形势,需要图书服务部门及工作人员提高对服务方法创新的重视,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对信息化背景进行综合利用。同时,加强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的观念,加强图书服务部门的基础设施建设,分析不同读者群体的特点,如年龄、喜好以及擅长领域等,结合自身工作内容不断深化改革。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服务水平,充分利用图书馆在经营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类数据的实际价值,为各部门的正常工作提供依据和支撑,使图书馆的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提高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