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伟 李海艳
(1.华东理工大学 上海 200237;2.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福建漳州 363105)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亟须全面发展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了高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有效链接,为推动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1-2]。因此,各大高校应在产教融合背景下积极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有效路径,使之形成健康发展的良性教育生态系统,以此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当前我国高校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招生规模逐年递增,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然而这也随之带来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和就业压力加大的问题。就目前现状而言,我国高校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当今正处于知识大爆炸的信息时代,社会变革速度越来越快,而驱动这一切变化的核心推力就是创新与创业[3]。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衡量一个国家教育的发展程度如何,主要的参考指标就是高校大学毕业生创新创业的能力。然而,当前一些管理部门仍片面地将创新创业能力与创办企业的能力等同起来,主要采取一些技术培训手段来进行相关教育,这种做法忽视了创新创业的教学目的,没有真正地将其放在高等教育核心科目的重要位置,更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这门重要课程纳入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之中。这种创新创业教育的缺失,使大学生明显缺乏对创新创业理念的正确认识,从而导致我国社会在创新创业能力方面出现整体动力不足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大高校加大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力度。然而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一部分高校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偏离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养这一教育核心,忽视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不利于高校长远的规划发展。与此同时,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相当一部分高校缺乏资金配套机制,相应保障机制也不够完善,导致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和压力,不利于其进一步发展创新。
与高校其他课程偏重理论基础有所不同,创新创业课程更加偏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亲身感受创业创新历程的艰辛,以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价值理念,并在心理方面做好创新创业的思想准备。当前各个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其中较为普遍的问题就是无论在实践教育手段方面,还是在具体的应用方面,都过于关注理论内容而忽略实践经验,从而导致学生难以掌握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实践创新能力。
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开创性人才。由此可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理论学习相比具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它除了课堂这一教育载体之外,更需要诸如创新创业项目、技术能力比赛、真实场景体验等平台。同时,创新创业教育在知识标准方面也与其他专业理论学习有所不同,无论从理论知识学习的角度还是从实践能力提升的角度看,它都相对来说更为自由宽泛,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对知识标准的框架式束缚。除此之外,创新创业教育还具有较强的跨学科融合特点,这就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标准。然而,虽然当前我国高校按照相关要求开设了创新创业类课程,并且所拥有的教师队伍也相对稳定,但从师资队伍构成方面看却主要以辅导员、各科专业课教师为主,因而缺乏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开展。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一方面要注重专业知识理论的巩固和提高,另一方面还要将素质教育培养融入其中,并在培养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劳模精神、奉献精神、双创精神,以此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然而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由于师资队伍结构、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在开发设计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开发设计方面更多地偏重通识类创新创业课程,而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所涉及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块却相对较少;实践课程在思想导向上更多强调“岗位责任”“具体任务”等,而对创新创业培养方面的实践训练、能力提升等却很少落实;在专业课程学习中更多讲解的是专业理论技能,而对创新创业的教育资源却很少深入挖掘。由此可见,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存在的这些“短板”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产教融合,就是将高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活动融为一体,建立“产”与“教”的有效链接[4-6]。在社会发展新形势下,产教融合在发展过程中最初设定的起点目标是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相结合,并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积极探索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有了很大发展,这对于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以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有效融合,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再受传统说教式创新创业教育的阻碍,可以通过行业企业虚拟现实、竞技化等系统的新兴信息化优质课程以及线上的微课、翻转课堂等创新创业教育形态呈现出来,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方便快捷地进行创新创业方面相关知识的学习,从而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学校教育与信息化技术的互通共融。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教育与行业企业之间建立起了有效链接,从而使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文化、产业经济的发展动态关系更加密切,实施的内容更加多样化,实施的方式更加自主化,参与的主体更加多元化[7-8]。因此,只有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与内涵进行精准把握,并从中归纳总结出创新创业的教育经验,才能更好地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建设,以此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促进区域经济的稳步发展和有效提升。正基于此,高校应在产教融合背景下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专业化人才输出对接企业创新创业计划,既能够使教师与学生同当地企业联系起来,同时又能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创新创业的全过程,以此建立高校与当地经济社会之间的联系,促进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当今产教融合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必须以全新的视角和发展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与现代的信息化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9-11]。正基于此,高校应注重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理论和实践操作的深度融合。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可以借助于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将时代最前沿的信息技术与相关学科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融入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体系中,并通过对学生战略性思维方式的强化训练,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前瞻性预判能力,着力打造主体联动融通的多元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与企业之间都在积极寻求教育与产业发展需求之间的联系,以此共同建立起全方位的联动与融合,力求从学生的培养方向、培养模式、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寻求共同点,以此不断增加彼此交流与合作的契机[12-14]。首先,在师资建设方面,应加大企业行业的参与力度。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操作方面,高校应积极建立双元制的师资团队,不仅要拥有相关的专业理论课程教师,同时还要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让更多的社会人才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过程,既可以使高校学生及时准确地获取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前沿信息,又可以在实践操作方面获得更多的经验和方法。与此同时,高校和企业可以依托大学城、科技产业园区等,共同开发和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从而使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需要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积极推动校企深度合作,使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立足于为当地产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同时还要满足当地的行业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从而使高校专业化人才输出能够有效对接企业创新创业计划。因此,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应全面了解当地行业企业对人才的培养需求,以此使高校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方向与社会发展需求高度契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立足为当地新兴产业的技术与人才提供服务,例如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等科技创新企业,以此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二是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从推动社会整体进步的角度进行人才培养,以此促进社会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的提升。
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进程,高校应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加强对师资的培养,以此促进师资队伍向着多元化建设的方向发展。一方面,高校应采取有效策略全方位挖掘优秀的教师资源,以此为高校开展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提供助力。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高校在师资建设方面可以采取内外兼修的模式,通过对内与对外两种渠道深入挖掘与全方位整合优秀的教师资源。在对内挖掘方面,高校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培训,以此促进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在进行培训的过程中,高校应组织教师深入企业具体的生产实践中,使他们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行业企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以此将自身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转化为丰富的教学内容,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教育以及就业方面的引导。与此同时,高校还可以邀请优秀学生分享自己的创新创业经验,点燃其他学生的创业热情,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创新创业能力。在对外挖掘方面,高校可以采取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的方式,邀请企事业单位的专家以教职人员的身份参与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中来,为学生进行实践教育方面的专业指导,使学生能够站在更高的视角深入了解创新创业,全方位把握社会上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从而为自身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课程改革方面,高校在引入创新教育理念的过程中,需要明确自身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目标定位,坚持为企业和社会输出应用型、创新型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并结合目标定位对现有的课程内容、教学模式以及实践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以此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效果的全面提升。在课程形式上,高校应全方位引入各种形式的竞赛、实战等教学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之中,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在实践模式方面,高校应鼓励学生以团体或个体形式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并在实践活动中使自身的专业能力得到全方位培养和锻炼,从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和快速成长。
综上所述,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化工程,也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因此,各大高校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产教融合背景下为人才培养注入全新动力,不断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程,以此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