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金林
(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2)
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依靠信息技术创新驱动,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创设的新定位和新优势所在[1]。特别是在2020年新冠疫情以来,得益于我国5G、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新技术、新业态、新平台蓬勃兴起,在线教育、远程医疗、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等“非接触”社会活动全面提速,以科技创新和数字化变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路径注入发展新动能。面对适应数字化变革发展的新机遇,职业院校承担着为培养胜任数字化变革、推进数字化转型的技术人才和劳动者职责,数字化转型也对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变革提出了新挑战。基于此,本文着重从数字化转型视野下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优化提升进行探讨。
曾有专家指出,教育领域是信息化影响最迟缓的领域。在信息化的前两个阶段--单机信息化和互联网引入阶段,教育信息化直观反映在教室里多了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工具设备,只是增添了教育教学的辅助工具,各类各层次的大中小学的教育活动模式没有明显变革。但数字化转型是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第三阶段,是社会经济和生活形态发展变革的更高级发展阶段。数字化转型要求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本身要适应数字化变革的新形势,顺应数字化变革提出的新要求,探索符合数字化社会活动和发展的教育教学形态[2]。而对于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来说,将是真正实现构建职业教育独特的价值规律和功能内涵的新机遇。数字化转型对于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挑战而言,既有与其他普通教育共性问题,也有明显的差异化。
第一,职业院校德育工作要主动适应数字化转型带动的教育环境变化与挑战。从两年多来疫情期间的教育管理组织变化中可以发现,如果全面数字化教育普及,很可能会促使传统教育教学组织模式和形态的明显变化,学校和班级的实体化形式作用会弱化,远程在线和个体化教学组织形式会明显增多。学校现场教育组织变得不稳定,而这必然影响学生在校内学习生活的稳定性和时间长度,校园集中学习和集体生活状态是学校传统德育工作开展的主要基础,数字化条件下,面临学生在校时间缩短或集体性弱化的新现象,需要德育工作者在具体德育工作规划和组织设计时充分考虑德育环境变化的影响。
第二,职业院校德育要适应数字化转型带动的组织与实施方式调整要求。数字化转型后,职业教育教学组织方式和课程呈现形态都将发生明显变化,减少实体空间限制,更完善的网络增加了课程提供的丰富度和学生选择性。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全数字化课程与教学组织既有利于优秀教师的教学共享,也有利于学生可以反复学习,提升学习效果。德育活动也是如此,可以提供更多的德育课程和教学资源。但传统德育注重师生的面对面交流引导与行为督促的养成教育模式面临巨大转变要求。教育数字化将促进数字化技术和设备成为师生、生生交流的重要载体和媒介,客观上会减少师生、生生现场交流。缺少了面对面交流,德育如何持续开展,如何保持相应成效,如何优化改善?需要德育工作者进行新的探索。
第三,职业院校德育要在数字化转型中进一步关注学生价值观塑造的新挑战。价值观塑造既是职教学生德育的核心内容,又是数字化转型条件下德育挑战最大的环节。数字化新形态下职业院校教育管理生态将发生巨大变化,人才培养模式将发生创新性转变。数字化转型必将对社会形态、社会生活内容和人际交互关系等产生强烈冲击,引起社会认知改变[3]。这就需要我们思考如何在适应教育数字化转型新模式下善于把握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重视加强对新价值认知调整的引导,确保新教育形态下学生德育的核心要求不变,核心目标不跑偏。职业院校学生正处于心智发展健全和社会化成型的关键时期,促进职业素养养成和社会行为正确核心价值认知巩固是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任务。学校必须充分认识数字化转型对于德育工作传统模式的冲击,又必须充分把握新契机和新优势,抓好数字化视野下学生核心价值观创树与巩固,追求更高质量的职教德育成效。
第四,职业院校德育活动成效展现与评价方式顺应数字化转型提出的新要求。数字化形态下的教育教学越来越呈现全时空学习、混合学习、跨界学习、平台化学习等新特点,这对于传统学校德育比较固定模式化实施方式带来巨大冲击。比如团队组织、德育内容、活动过程和实施形式选择都需要根据数字化的新要求,结合数字化新优势,充分考虑数字化可能需调整的条件与要素,探索德育实施新模式。数字化转型让师生、生生互动变得随时可能,交流引导更及时,教师对学生信息掌握可以更全面,这也需要探索形成新形态下师生、生生互动的新规范、新要求,德育评价将进一步要求建立从以往较多关注的“定性为主”评价向“定量为主”的考核评价机制。
建设数字社会是当前信息化发展变革的基本趋势,数字化转型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最新方向。数字化转型对职业院校教育管理工作变革的挑战与影响也是全方位的,学生德育工作必须全面充分认识数字化发展的新影响与新要求。职业院校要在适应数字化转型发展中,积极研究挖掘教育数字化对德育工作的有利因素,关注探讨数字化对学生学习行为、社交行为和个体思想发展的新影响,勇于探索职教德育实施和评价的新模式,注重满足学生思想发展新需求,把握德育活动变化新规律,利用好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的新条件和新手段,探索德育引导的新方法和新成效。
1.必须解决好职业院校教职工对数字化转型重要性认知与行动滞后问题。教育界早就面临着信息化对学生发展影响的挑战。但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教师仍对信息化表示抗拒,或对数字化转型的认识还局限于传统信息化的工具性层次上。而事实上,数字化转型不仅是社会技术层面的一次重大创新,更是社会形态发展的一次颠覆性变革,所以数字化转型对于职业教育形态也将是一次根本性变革。在数字化变革驱动下,现行教育组织形态、学校形态、教学方式、师生关系及校社关系等都面临着巨大变革要求。因此当前教育从业者对数字转型的认知滞后与观望等待将是制约各级各类学校数字化转型进程的重要制约因素。数字化转型不是可转可不转的问题,而是早晚必须转的问题。职教德育工作者必须要从认识上和行动上跟上数字化转型新趋势,研究德育新方式,确认德育新内涵,探讨德育新方法,追求德育新成效
2.必须通过数字化变革解决好职业院校学生德育工作长期“孤军作战”问题。职业院校数字化转型要解决好促进德育工作力量有效整合问题。当前职业院校德育工作主要还是以班级为单位,以班主任、辅导员为主要力量,以学生管理部门为职能阵地,而教学部门、教研部门、后勤保障部门等基本没有进入学校德育的协同力量中,即使承担了部分功能,但由于协作性不强,“三全育人”效应不够显著,其背后实际上就是“信息孤岛”问题[4]。长期以来,职业院校校园信息化建设积累了大量教育管理信息,对于德育工作而言也是重要支持,但是不同部门受惯常部门职责分工之限,整合协同育人效应不理想,德育“三全育人”的协同要求难于有效落地。
数字化变革将构建起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新模式,对于组织形态、教学过程、师生互动关系等作出巨大调整,数字化转型如何促进德育工作实施水平和成效提升是重要课题。因此,探索数字化转型条件下,职业院校德育工作能适应数字化新形势,关键就是全面认识数字化对德育工作的影响,善于理解数字化内涵,用好数字化条件,做好数字化结合,促进数字化德育从形式到内涵的提升完善,实现德育工作对信息化简单工具性应用到全面赋能的平台载体转变,实现德育的数字化提升。德育工作者必须主动适应并掌握数字化转型下德育工作的新能力,必须要让自己成为善于在数字化条件下开展德育活动的能手。在数字化时代,数字化与德育工作是可以有机结合,实现教育成效提升发展的。
3.数字化变革必须解决好以往信息化建设中存在德育互动不对称问题,实现数字化条件下德育新赋能。信息交互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对于借助信息化系统提升德育工作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技术支持。但在多年来各级各类学校包括职业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实践中,信息交互能力建设是明显落后于硬件建设和业务功能应用建设的。这主要是因为信息交互能力既受学校信息化系统建设水平和功能完善程度制约,受师生等使用者的认知状态、应用能力和行为习惯等因素制约,更与学校管理制度约束有关。如有的学校校园网主要与校内信息终端联网,校外联通功能不足;有的学校主要满足了教学管理办公需要,面向学生及家长功能不足;有的学校移动端功能开发配置滞后,不能满足师生更便捷互动交流的需要;有的学校网络虽有交互设置,但因为顾虑信息管理能力而限制甚至关闭某些交互功能;也有相当多学校仍习惯于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不主动引导师生利用开展网络交互活动。互动性不足,就难于发挥出数字化的独特优势,对于探索德育的新手段新途径是一种技术与资源的闲置。
1.职业院校要积极开展数字化转型,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构建数字化支撑的职教德育工作新体系,增强“三全育人”整合效应。教育数字化变革将全面打通信息孤岛,促进数据的潜在巨大价值转化为更多现实应用。
近年来,从国家领导人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越来越重视学校德育工作,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相对薄弱局面也是大家高度关注的问题。因此,职业院校要利用好数字化转型创设的新条件,要从校领导到各职能部门到每个教职工重视数字化与德育工作紧密的调整,主动适应变革,主动增强意识,主动提升能力。数字化转型全面构建数字化校园,有利于学校教育管理组织协同性大大提升,信息交流更加便捷通畅,德育工作合力更加凝聚。职业院校通过教育管理通过数字化变革,从纵向来说,克服层级影响,提升教育管理交互响应速度,在面向学生满足需求方面更及时,拉近教育者与学生互动距离;从横向看,通过优化部门与人员之间的协同性,增强事务协同处理能力,提升德育引导力;从校内外看,拓展数字化服务师生发展的信息资源空间,为满足学生认知与实践发展需求提供更多信息与实践服务。高水平的数字化变革有利于德育工作获得更优技术条件支撑,德育可以通过更全面的德育资源整合,增强德育工作体系能力,进一步改善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靠个别部门与部分人员孤军作战现象。
2.职业院校要深入研究数字化转型对学生思想发展特别是价值观认知判断的影响,抓准学生思想心理和情感新需求,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
数字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全域全程化记录,要充分利用职业院校日益完善的网络信息体系和师生移动化学习生活状态的普及,建立起全面准确反映学生在校期间成长发展程度的数字化评测指标体系,使得学生在职校学习期间体质体能、思想道德、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职业素养等各方面有较完整综合的记录和评测反映,有利于更客观、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核心素养的均衡发展。促进德育评价从定性化走向定量化,对学生德育指导更精准,对学生发展促进的路径指引更清晰,数字化转型助力“因材施教”,为培养学生个性化提供可能。数字化教育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把知识数字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算法和强化学习算法让机器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规律、学习特长、知识漏洞等数据,形成个性化的知识图谱,制定适合每个学生的学习路径。彻底颠覆传统教育没法因材施教和一对一教学的处境;从根源解决学生学不好学不会不愿学的问题。各类学校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重构教育教学资源,加强学科深度交叉融合,推动产学研融合,培养创新型个性化人才,这对于职教学生培养显得是尤其重要的。
中高职学生处于成人化初期、走向社会和职场的准备期,价值观为核心的社会认知并不健全稳定。面对社会形态快速变迁的冲击,他们渴求得到关心和指导。数字化时代,学生大量的学习和生活与网络紧密结合,据有关调查,职业院校学生平均每天使用手机和电脑网络的时间超过4.5小时,学生日常所思所想、所求所盼、所惑所虑等思想情感越来越多通过网络传递,通过网络来寻求帮助,借助网络与他人交流。他们通过微信、微博及网游视频等网络及社交平台载体进行交流[5]。如果我们德育工作方式仍以传统说教为主,必然难以适应学生发展的新需求,抓不准学生需求,解决不了学生问题,对学生吸引力必然下降。学生接受度低,对德育教师难于建立起良好信任,缺乏吸引力和互信的德育当然难于达到广大师生和社会的认可。德育要引领职教学生思想道德发展、引导心理情绪健康等要求,数字化可以让职业院校教育者更全面地掌握学生的个体化思想情感发展状况和需求,可以更敏锐注意到他们的需求与困惑,以价值观指导和心理健康辅导为德育重点,积极开展多样化的互动交流。从信息化到数字化,职教学生既经历同龄人共同的思想心理冲击,比如“网络沉溺”“宅家”现象,更有自身特定的思想与情感发展需求,比如“升学挫折”“求职歧视”等问题的引导帮助,以及职业认知及自信心不足、专业兴趣与能力不匹配、知识学习与技能实训的不适应等问题往。数字化教育条件下,学生的相关行为信息可以更快捷归集,有利于德育工作者给予学生更多个性化、针对性强的建议和指导,更有效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困惑,更有预见性地安排学生德育工作规划和活动方式,引导学生以更积极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生活与职业能力发展活动。学校德育更要利用数字化等优势把学校、家庭、社会、教师、学生等参与者更紧密有效连接,以全面充分的信息流促进积极深入的思想情感互动,呵护学生的全面发展。
3.职业院校德育工作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新优势,积极探索数字化德育新模式,以数字化特色促进学生发展评价的精准化,提升新时代职教德育更好成效。
数字化重要特点是视场数字化呈现,也就是可实现行为状态的沉浸式体验。当前VR、AR技术产品已开始在较多教育领域开展应用,通过虚拟仿真和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提升教育的场景化体验,既有利于学生更具体、更有现场感地体验并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运用操作规范[6]。接近真实职业的要求,对于重视技能实践的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原则,既有利于职业技术教学的实施,又有利于学生通过真实体验更准确掌握技能技术,形成更全面的职业素养。有的职业学校已通过智慧教室的升级,让课堂教学仿真化,实训操作现场化。数字化教育的重要优势是可复检化,可通过强约束性促进学生增强自我考核评价意识,促进学生增强遵循行为规范的自律性。而数字化可以更加高效自由地开展平行化交互的交流,既可以是真实主体的师生、生生、家校、父(母)子等交流影响,甚至还可与网络虚拟主体交流实现信息沟通和事务处理高效匹配。数字化的开放式创造和强社交属性,对于激发青年学生创造性实践可大大降低先期成本,比如数字化转型下学校现有教学实训设备和场地的利用率可以大大提升;校园数字化技术和设施的完善可以促进人际有效性交流提升,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实践意识的增强。
数字化转型是职业院校发展的重要机遇,是职业教育升级发展的全新赛道,是学校德育工作新的平台载体。只有深刻理解数字化转型意义,及时提升数字化能力,深入实施数字化教育,职业教育中德育工作才能适应数字化新时代要求,才能在促进职教学生新发展方面找准新方向,取得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