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育与音乐教育管理的关系问题

2022-02-09 05:55
音乐生活 2022年11期
关键词:智育美育美的

李 浩

美育与高校教育管理、艺术教育都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一观点在历代中西方教学实践中都得到了论证,刘兆吉教授在《高等学校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提出:“美育是以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美的生动形象感染学生,有助于学生认识生活、理想和斗争,使之受到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美育不仅使学生认识现实,认识历史,还可以促进他们的智能发展,提高学习效果。进行美育要求学生讲求清洁卫生,美化环境,参加文体活动,有助于体育的开展。通过美育使学生认识劳动创造美的道理,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劳动观点”。[1]在高校音乐教育管理中实施美育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情感表达,同时也有助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教育目标的实现。

一、以美育德——以美育培养学生良好品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美育与德育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以美育德的思想早已有之,美育对个人的思想、道德和情感都有着重大影响。广义的德育泛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是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对受教育者系统地施加思想道德及政治方面的影响。

“以美育德”,是用美好的事物为载体来进行品德教育。1981年中国教育部规定在全国学校开设思想品德课程,旨在通过品德教育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化过程。艺术教育的教学管理手段富有形象性、生动性、表现性,而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载体,它的实时性、律动性是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它可以通过对音乐形象的渲染使人们在“美”的引导下激起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达到“美”的教化作用,使社会道德规范和善恶观念在人们的品性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早就发现了艺术教育道德方面的价值,如他对舜时期乐舞《韶》中的评价:“尽善尽美”,以及武时期的乐舞《武》评价:“尽美矣,未尽善也。”高校音乐教育管理,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音乐技巧和音乐知识,它会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受到过美育熏陶或引导的学生,或许自己意识不到,但通过审美教育而形成的道德品质,往往深刻而稳定。

目前高校学生道德面貌主流的表现是积极健康的,他们普遍有着强烈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荣誉感,大多数的人生观、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我国的传统道德观仍旧对学生们有着积极的影响。但是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反映在:以自我为中心较为突出,社会责任意识较差;生活水平上趋于高消费和享乐化状态等。虽然当前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总体是积极健康的,但是存在的问题仍不容忽视,这也说明了我国德育的实效仍达不到预期。

荀子在《劝学》中曾讲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整个句子从正反两方面阐明了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在现代社会中,媒体网络是影响高校学生各种行为方式的主体,网络时代的崛起使人们的工作、生活和社会交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带来的便利性也促进了社会道德的多元性发展,但同时也给道德教育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在互联网平台开放的今天,很多app兴起,所谓的“网络红人”成为学生们茶余饭后的话题,这个社会不仅存在着真、善、美,同时也存在着假、丑、恶,健康的网络文化会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而不良视频的传播则会给学生的心灵和道德造成污染,不利于成长和发展。如果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高校学生很容易产生道德行为的偏差。我国传统的教育只积极地推行素质教育,人们往往一谈到素质教育就只认为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必需的教育,却忽视了素质教育中最关键的思想道德教育,即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教育。即使开展了一些思想品德教育课程和活动,但也只是重形式,不重实效。如今,学校教育管理模式受应试环境的影响,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都分割开来,人们往往在谈到美育时会想到德育,而在进行德育时又忽略了美育的育人功能,这样一来,整个德育的过程便失去了发挥其作用的氛围和土壤。

我国推行的素质教育,一直以来都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作为德育的主渠道,并没有有效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责任,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却忽视了德育功能。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德育是起着主导作用的思想政治课,往往采用“倾倒式”的教学模式,完全灌输给学生,特别是近年来的思想政治考试又改为开卷考试,对德育的“忽视”同时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而现实社会生活中出现许多问题与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相去甚远,这也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因此,在应试教育管理下的“智育是正确的,德育是虚无的,体育是有选择的,美育是空谈的,劳动教育是极少的”五育中,只有“智育”受到了重视,但现在高校推行的“智育”并不是从启迪学生智慧入手,而是考什么教什么,紧紧围绕各种考试转,德育成了“说起来很重要,实施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教学工作。

学校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因此,美育的任务基本上也是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实现并渗透在各科的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教学质量、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年轻人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日常教学管理过程中,能够融入审美教学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以美启智——以美育启迪学生的智慧

智育,是开发人智力的教育,有时也单指文化科学及知识的教育。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朱光潜也曾在《谈美感教育》中说:“智育叫人研究学问,求知识、寻真理。”

智力是人类具有的一种潜在能力,是人类个体理解、认知客观世界事物并累积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智力的培养既有先天性的生理基础,也可以在后天的培训中加以增强和提升。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感受美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美育的宗旨。美育对学生的智力发展也有着独特的功能,首先,美育的能动性是不容忽视的,美育为智力的发展提供一种辅助作用,现代生理学表明,人的大脑虽然是协同工作的,但他们的分工确实不同,左脑为脑语言,主要负责语言与思维逻辑,右脑产生形象思维。商丘师范学院教授冉祥华在美育心理神经机制研究视角中提出:“审美教育是在利用、发展左脑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右脑的潜力,使大脑两个半球的潜能得到了实现、产生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现象”。在西南大学赵伶俐教授的《大美育效应——美育对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影响的实证》一书中表明,使用美育教材、开设正规美育课程的班级,对比仍然进行常规教学的班级,智力的测验成绩明显优于常规教学班。

英国艺术教育家里德(H.Read)曾说:“人的个体意识,尤其是智力和判断力是审美教育——各种感受力教育的基础”。[2]美育过程,无论是绘画、雕塑或是音乐和舞蹈都需要智能的参与,艺术家与科学家的很多能力是相通的,例如美术家需要细致而深刻的观察力、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丰富的想象力,音乐家需要专注力与创造力,当然这也是科学家所具备的,例如文艺复兴时期三杰之一的意大利画家达·芬奇,不仅在艺术方面卓尔不群,同时还是自然科学家、工程师、天文学家,还在物理学与生物学的研究中均有建树,在哲学方面也有着不凡的见解。

然而在笔者看来,无论是音乐审美教育还是智育,它们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如杭州师范大学教授杜卫提出,将音乐审美教育与智育予以融合,能够克服只重知识技能,忽视审美、文化的教育弊端,实现“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和文化营养摄入、学会知识和学会做人”[3]。另外,音乐审美教育在音乐能力培养层面的主要核心就是审美趣味、鉴赏能力、乐感的良好表达,这是形成音乐认知和理性思维的主要前提条件,它是建立在感性经验基础上的自然产物。大量的事实和研究都证明,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辅相成,右脑的功能与左脑的功能相辅相成,对音乐、美术等学科的审美能力培养与智能的发展也是相辅相成的。

三、对美育与音乐教育管理的新认识

(一)音乐是美的放大镜

美是一切艺术表现形式的最终目标,人们将这种目标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每一种艺术表现都是在用其特有的方式来传达人们对美的理解与感知。音乐相较于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不仅拥有其他艺术形式不具备的实时感与律动感还可从听觉、视觉甚至联觉等多方面、多角度来表现美、传达美,而并非局限于单独、片面的表现形式。因此,音乐相较于其他艺术形式而言,是传递美最重要的手段,它可以将美无限细微化也可以将美无限放大化,把美的细胞以多角度、多层次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因此可以说音乐就是美的放大镜。

(二)音乐是美的印刷机

印刷机的出现对于人类文明和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不断复刻着同一块印版,从而得到相同的复制品,可以周而复始,也可以连绵不断。音乐不仅可以比喻成美的放大镜,同时也可以比喻成美的印刷机。将音乐比喻成美的印刷机与放大镜同理,可以将美作为一块模板,通过复制与传递使音乐教育管理过程中都有美的存在,镌刻上美的烙印。然而,这种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机械式复制,印刷机可以通过操作按钮来调节复制品的页面布局、排版比例、复印数量等,那么音乐教育也可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尝试不同的教育对象,实现美的个性与发展。音乐教育管理模式就是利用这种类似于印刷机的功能,不断地表现美、镌刻美、高速传播美。我们要利用教化功能来传递美与音乐的教育价值,加快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

结语

美是一切艺术形式的目标和源泉,有了美有了艺术的升华如同有了泉水和土壤,才能够塑造出青少年高尚的品格与灵魂。在高校音乐教育管理中,能够普遍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修养,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成长是十分关键的。因此,在管理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以注重学生审美体验为基础,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及方法,密切关注整个音乐教学的过程,最终达到“技”与“美 ”同育的教学总目标。

注释:

[1]刘兆吉:《高等学校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英〕赫伯·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吕廷和译,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年版。

[3]杜卫:《当前学校美育实践中值得注意的若干 问 题》,《浙 江 社 会 科 学》,2004年 第 2期,第221-224页。

猜你喜欢
智育美育美的
科技创新 智育未来
论公民美育
非遗剪纸绘梦想,厚德启智育新人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武术,是一生的修行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教师
浅析现代美术教育的美育、德育、智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