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声乐艺术中歌唱家研究的理论价值与意义

2022-02-09 05:55郭建民
音乐生活 2022年11期
关键词:歌唱家歌剧声乐

郭建民

一、中国声乐艺术——歌唱家研究的理论价值

20世纪以来,中国声乐艺术——伴随红色中国、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而蓬勃发展,成为中国音乐文化发展史上最深入人心的艺术形式和最引以为傲的文化现象之一。无论是每个历史时期涌现出的优秀演唱家、歌剧表演艺术家、声乐教育家、民间歌手还是少数民族演唱家;无论是演唱实践创新还是演唱人才培养,就其在中国大众精神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而论,都不亚于20世纪启蒙运动以来,任何一种新的音乐艺术形式,而且,可以说中国声乐艺术是社会文化影响力、传播力、受众群体最广泛的艺术形式之一。

中国声乐艺术从开疆拓土到生机勃勃、繁花似锦,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艺术成就。掀开中国声乐艺术辉煌灿烂的历史,歌唱家、歌剧表演艺术家以及由他们演唱的声乐与歌剧作品,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数不胜数、美不胜收,为中国大众带来了审美愉悦,引发强烈精神共鸣,为精神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为社会和文化建设发挥了独特作用并产生深刻影响。中国声乐艺术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整体艺术水平的标志,作为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鲜活灵动的艺术形式,受到了中国大众的喜爱和社会的普遍公认,中国声乐艺术在社会公众审美活动中的地位越见重要,在世界乐坛的地位愈益彰显。

歌唱家、歌剧表演艺术家往往与中国声乐与歌剧经典作品存在必然的关联性,中国声乐艺术星光灿烂,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歌唱家,他(她)们用动人的歌声、崇高的形象、精湛的表演,为中国声乐与歌剧作品插上了隐形的翅膀,激发大众的精神动力,陶冶了中国大众的心灵。优美的歌声、崇高的形象背后,艺术创造者都有诉说不尽的曲折和传奇故事,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音乐人生经历,老一辈歌唱家以鲜明独特的演唱风格,共同展现出中国声乐艺术的民族个性和审美品貌。中国声乐艺术——歌唱家五彩斑斓的音乐人生,记录着中国声乐艺术的历史与变迁,刻下了深深的时代印记。

中国声乐艺术——歌唱家为时代而生、伴时代而行、为时代放歌、为时代画像,他(她)们演唱的声乐与歌剧作品,在中国的大地上广泛流传,他(她)们塑造的崇高的人物形象感天动地、可歌可泣,令人难忘,丰富和美化了中国舞台,感染亿万大众,成为中国人民心中挥之不去的永恒记忆。

梳理和总结中国歌唱家的音乐人生、艺术成果、历史贡献,从而,让年轻一代声乐从业者,能够全面、准确地了解中国声乐艺术建设发展中歌唱家的音乐生活的全貌,歌唱家积淀的艺术经验,歌唱家艺术品格、艺术精神,以期达到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促进新时代中国声乐演唱体系建设,实现新的历史跨越之伟大战略目标,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从历史视角,以王昆、李波、孟于、唐荣枚、郭兰英等为代表的一批歌唱家,为中国声乐艺术的创建开疆拓土,彰显了中国歌唱家的民族品格和艺术精神,开启了中国声乐艺术一代新风,他们是中国声乐艺术所有后来者的楷模,他们创造的艺术成果、艺术精神、艺术经验,是中国声乐演唱体系建设和发展中最大的一笔精神财富。

从音乐视角,作为舞台表演艺术的声乐演唱,是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形式,歌唱家以声乐作品和歌剧作品为载体,以娴熟精湛的技艺和动人的表演为手段,具体呈现民族神韵,它是中国大众最为关注、传播速度最快捷、普及范围最广泛的一种艺术形式。中国声乐艺术借助于中国历史趋势以及时代潮流趋势的助推,伴随中国革命历史的岁月,与红色中国与荣俱荣,促进了中国声乐艺术的蓬勃发展。

从传承视角,把优秀歌唱家放置于中国声乐艺术历史长河中,表面看,显现的是个体形象,但是,把百年来几代优秀歌唱家放置于历史长河之中,整体看,显现的是群体形象,几代歌唱家创造了中国声乐艺术的灿烂与辉煌。无论是中国声乐艺术——开拓与创建时期的歌唱家:王昆、李波、孟于、唐荣枚、郭兰英;中国声乐艺术——发展与兴盛时期的歌唱家:王玉珍、才旦卓玛、李光羲、于淑珍、胡松华、邓玉华、楼乾贵、郭颂;还是中国声乐艺术——曲折与转型时期的歌唱家:吴雁泽、马玉涛、刘秉义、李双江,以及中国声乐艺术——开放与繁荣时期的歌唱家:李谷一、朱逢博、德德玛、杨洪基、蒋大为等,他是中国声乐艺术——歌唱家群体中的优秀代表,几代歌唱家创造了中国声乐艺术的历史,创造了中国声乐艺术的卓越精彩与传奇,完成了中国声乐艺术优秀基因的赓续与传承。

历史与实践证明:中国声乐艺术的强大源自歌唱家的集体智慧和共同创造,情感表达方面:老一辈歌唱家热爱党、热爱祖国、植根传统、心系人民,演唱“情真意切”;锲而不舍、广收博取、磨砺精研、矢志不渝、至善至美;老一辈歌唱家“追求卓越”,围绕声、字、情、表、形、真、境、韵味,多元融合、广收博取、探索创新;用歌声彰显民族品格;中国意象、中国神韵;用歌声表达自然亲切、朴实真挚、厚重味道,老一辈歌唱家与时俱进,用歌声践行和诠释使命担当。

中国声乐艺术——歌唱家以包容和开放的艺术积极态度,立足传统、借鉴国外,在中西、古今、时尚等多种艺术元素之间探索创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同推进,助推中国声乐艺术走向世界。特别是老一辈歌唱家的身上留下的红色印记,熠熠生辉,闪烁着艺术的光芒。重温经历了红色中国、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百年历史的歌唱家及其鼓舞了亿万民众的经典作品,具有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事实上,每一位优秀的歌唱家,他们的探索发展之路,从来都是没有捷径的,其中都充满了曲折和艰辛。“一个伟大的歌唱家是天生(成就)的还是要经过培养成才的?正确的答案是:声乐技巧是何等的重要,一个歌唱家在经过了自己的努力之后,可以通过学习别人的艺术经验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歌唱人才。”[1]正如一位老艺人一句意味深长的老话:“一味模仿别人是一种开始,吃不饱饭,只有敢于‘闯’才能在舞台上立得住,吃饱饭。”[2]一个“闯”字,会激起每一位演唱者的雄心和斗志,一个“闯”字点出了作为一位演员,要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另辟蹊径,勇于探索和创新,这是成为一代歌唱大家充满了曲折的探索之路,但也是唯一成功之路。

破旧才能立新,传承才能创新。一代歌唱家正是很好地参照和传承了前一代歌唱家艺术经验和优秀文化基因,艺术探索不拘一格,在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努力和大量舞台艺术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够脱颖而出,获得成功。

他们——歌唱家之间存续着无法割舍的“文化血缘关系”,他们只有保持自己演唱风格特点的前提下,学习借鉴和广泛吸取前人创造的声乐艺术优长,恪守演唱艺术规律,紧密结合中国现实生活,满足中国大众审美需求,刻苦钻研、大胆探索,才能够慢慢寻找到一条创新路径,即“兼收并蓄”、“为我所用”的最佳契合点,创造中国大众喜闻乐见的演唱风格,取得非凡成就,获得丰厚经验。

一个时期以来,中国声乐艺术领域,有一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热切关注和思考,20世纪40—50年代成长起来的歌唱家,他们不管是演唱声乐与歌剧作品,都给人一种自然、真实、亲切、可信的感觉,不仅声音吸引人、感染人,而且,塑造的人物形象也非常真实、动人,令人难忘。由他们演唱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声乐和歌剧作品,经过了中国革命历史考验,都形成了一种永恒的精神力量。

然而,当下一些声乐艺术从业者,从声音技术和演唱风格上,演出服装越来越漂亮,舞台装饰灯光越来越华丽耀眼,现代化的音响,超一流的设备等等,与过去相比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和提升,但是,这也造成了一些年轻的演员,过分关注演唱艺术以外的因素,比如:演出服装的设计,对自己形象的呈现,对音量、音色的刻意追求等,诸多原因造成了他们对灯光、音响设备的过度依赖,其结果是在声乐与歌剧作品的演唱方面,却没有花费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分析和细致研究,没有从人物心理上去深入体验和用心感悟。歌剧导演陈慰把当下存在的这种现象概括归结为:“歌唱审美的三个误区、其一,声音太甜——这叫有声无情;其二,服装太艳——这叫有样无容;其三,表演过浓——这叫有内无外。”[3]

与过去许多老歌唱家相比,一部分从业者的演唱给人一种感觉,乍一听他们唱得的确非常激动,但是,仔细品味他们的演唱并没有走心,表面上看起来他们表演的动作的确非常花哨,但是人物形象难以令人感动。

“不受百炼,难以成钢。”王昆、郭兰英、李光羲,楼乾贵、王玉珍、于淑珍、杨洪基等老一代歌唱家,他们是从现实生活中一步一步走上舞台的,具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厚重的积累以及现实生活的真切体验。丰富多彩的人生,脚踏实地的钻研,艺术创作的精雕细琢,给予声乐与歌剧作品内涵的真实表达,比如:歌唱家王昆演唱的歌曲《农友歌》和歌剧《白毛女》,郭兰英演唱的歌剧《刘胡兰》《小二黑结婚》,李光羲演唱的歌曲《松花江上》《祝酒歌》,王玉珍演唱的歌剧《洪湖赤卫队》,才旦卓玛演唱的《唱支山歌给党听》《一个妈妈的女儿》《北京的金山上》,邓玉华演唱的歌曲《情深意长》《映山红》,胡松华演唱的歌曲《赞歌》《阿诗玛》《牧歌》,李双江演唱的《红星照我去战斗》《再见吧妈妈》《没有强大的祖国,哪有幸福的家》,吴雁泽演唱的歌曲《再见大别山》《清江放排》《草原之夜》,刘秉义演唱的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回延安》,李谷一演唱的歌曲《乡恋》《绒花》《我和我的祖国》,于淑珍演唱的歌曲《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泉水叮咚响》,朱逢博演唱的舞剧《白毛女》插曲和《那就是我》,杨洪基演唱的歌剧《屈原》《党的女儿》和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彭丽媛演唱的歌剧《党的女儿》《悲怆黎明》以及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江山》《曙色》等,蒋大为演唱的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牡丹之歌》以及电视剧《西游记》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等,他们演唱的作品,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了,但是,今天听起来,仍给我们一种新鲜的时代感,浓厚的韵味感,从来没有感觉到过时了、落伍了,感动了几代中国大众的歌唱家被铭记在心,带来精神共鸣的经典作品,在继续传唱。

音乐经典是永恒的,艺术经验是珍贵的,老一辈歌唱家深沉的艺术追求,散发出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如果要问老一辈歌唱家演唱的声乐与歌剧作品,为什么能够流传半个多世纪,为什么能够感动中国几代人?为什么能够成为20世纪音乐经典?他们塑造的人物形象,为什么那样的真实?为什么能够成为文化记忆?那是因为他们的表演不是做出来的,是用自己的真实的生活体验演出来的,真实才具有艺术魅力,真实才能够感人,真实才具有巨大的精神力量。

老一辈的智慧,新一代的传承,才是对中国声乐艺术发展创新的有力护佑。当下,许多从学校到舞台的年轻一代声乐从业者,由于缺少现实生活的磨练,需要下多少年的功夫才能够赶上老一辈歌唱家艺术上的水准。但是不少声乐从业者把老一辈歌唱家作为自己崇拜的偶像去模仿和追随,这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十分有趣。由于年轻人的心理结构与心中的偶像具有同构关系,往往会产生殊途同归的结果。按照瑞典心理学家的说法,年轻人的心理结构和歌唱家由于这样的结构关系,因此一定会顺理成章地往前走。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广阔无垠的艺术创作空间里,年轻一代声乐从业者在自觉不自觉地越来越向着心中的偶像迈进的时候,从老一辈歌唱家的身上,他们看到了一种职业习惯、艺术品格、敬业精神、执着追求,感悟到他们把为人民演唱、为大众服务作为自己的艺术使命和人生坐标,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认真钻研与探索创新,不把自己名利放在心上。

现实生活的体验和积累是创造音乐传奇和艺术魅力的无穷力量,年轻一代声乐从业者从老一辈歌唱家的身上获得这种力量,艺术创作才能够成为“经典咏流传”,在中国大众心目中的形象才会变得越加优美和崇高。

二、中国声乐艺术——歌唱家研究的意义

歌唱家以中国声乐与歌剧作品为载体,以娴熟精湛的演唱技法,鲜明独特的演唱风格,以优美的音色和浓郁的韵味,以亲切朴实的情感表达和丰富多彩的语言,彰显了中国声乐艺术的精神价值和文化内涵。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声乐艺术——歌唱家自觉肩负起与社会、与革命、与时代发展的多重艺术使命,以其敏锐的灵感和伟大的创造,在社会文明的进步与社会发展进程中,施展演唱艺术的独特魅力,发挥歌唱家特殊的“示范”效应和文化影响力,尤其在20世纪中国从启蒙到革命到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到新时代实现中国梦伟大征程中,中国声乐艺术——歌唱家热情讴歌幸福美好生活,呼唤和畅想美好未来,为实现人类生存理想和审美理想,奉献毕生,成为中国大众奋发图强的精神力量。

老一辈歌唱家的艺术精神可追、可及。新时代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声乐艺术——歌唱家的艺术成果、艺术经验、艺术精神及其文化基因,需要年轻一代声乐从业者赓续传承,特别是面对新时代,新挑战、新格局,他们要做的不仅是对老一辈歌唱家单纯的仰慕和模仿,而是要沉淀下来,虚心学习,认真思考,深入研究,加以传承。做到了这一点,中国声乐艺术——老一辈歌唱家的艺术精神才能历久弥新,中国声乐艺术的进步和发展才能够薪火相传,中国声乐艺术自立于世界乐坛,才会获得新的动力。

多重视角下,中国声乐艺术——歌唱家研究意义得以彰显。其一,通过对重要历史时期的优秀歌唱家进行系统总结梳理与分析研究,把歌唱家创造的风格范式,积累的艺术经验,展现的艺术精神,进行梳理总结和提炼,弘扬歌唱家用生命去歌唱,为艺术、为革命殚精竭虑的奉献精神和优秀传统,为中国声乐演唱体系建设和发展,奠定丰厚基础,为中国声乐艺术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示范样本。

其二,中国歌唱家以“声、字、情、表、形、真、境、韵、味”为歌唱艺术美学,以中国声乐与歌剧作品为载体,以抒发家国情怀,讲述中国故事,彰显中国精神,中国风格、民族神韵为艺术使命,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为奋斗目标。他们用毕生的经历和伟大的艺术创造,完成了中国声乐歌唱体系声腔、润腔和表演的体系构建,积累了丰富宝贵的艺术经验,创造了中国声乐艺术的历史与辉煌,为实现中国声乐独立于世界声乐“第五学派”伟大目标,增强了充足弹性,强化了民族自信。

通过对歌唱家演唱技巧、表演范式、演唱风格等方面的分析与研究,可以探寻到歌唱家艺术创造的心路历程,更重要的是可以揭示中国声乐演唱体系构建——歌唱家的艺术经验、艺术品格、文化基因在薪火相传中的文化奥秘。

其三,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新中国建设初期,如果没有石油、钢铁,就不可能实现中国的工业化新时代,改革开放以来,如果没有电脑芯片,就不会有今天的中国信息化。虽然不能偏执地认为,离开了歌唱家的艺术创造,就没有中国声乐艺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但是如果离开了歌唱家群体,至少可以证明,中国声乐演唱体系,就缺少了本体与内核这个铁一般的事实。

如果说中国声乐演唱体系是一个五彩斑斓、四通八达网络的话,那么,歌唱家就是这个网络系统中的不可或缺的核心构件。中国声乐艺术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演唱体系,歌唱家以其鲜活立体的艺术形象,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构成了中国声乐艺术演唱体系的每一个要素。中国歌唱家研究——是对中国声乐演唱体系展开的一次大视野、全方位和系统梳理和全面总结。

其四,近年来,中国人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物质得到极大丰富的同时,精神生活方式却打了不少折扣,文化肤浅的审美消费方式,催生了人们忘却了历史和传统文化,丧失了历史感和有理想的追求。一个不把历史随意丢弃忘记的民族,才能够克服文化的空虚感,才能够不至于使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进化史上,成为毫无历史文化意义的一些碎片。歌唱家演唱的无数经典声乐与歌剧作品,作为鲜活有形的音乐文化载体,证明了中国声乐艺术建设发展历史的有力存在。然而,中国声乐艺术——歌唱家,给繁花似锦的中国声乐艺术带来这样的变革和多少传奇?为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与繁荣积累了多少丰厚的艺术经验?给中国声乐艺术的未来带来多少新的启迪和理论思考?给中国声乐艺术——歌唱家研究,带来怎样的学术遐想和艺术成果?特别是又给中国大众精神文化生活增添了多少快乐惊喜等等,对此,着实令研究者和广大读者充满期待和神往。

其五,当下中国每一天都在发生着变化,所有的变化已经构成新的现实与挑战,作为植根于中国声乐艺术历史与文化伟大传统中的探索者、研究者,应当对此表现出自己积极的态度,面对为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和进步做出卓越贡献的歌唱家,人们充满了敬畏、感动和思考。从多维视角也能够充分体现,在中国声乐艺术史、中国声乐美学、中国声乐教育教学史、中国声乐文化等理论研究的前提下,给予歌唱家这个特殊而又鲜活的群体以热切关注的真正缘由和意义所在。至此,中国声乐艺术——歌唱家系列研究的理论意义得以充分显现。

其六,中国声乐艺术——歌唱家系列研究,回眸歌唱家艺术创造精彩难忘的历史瞬间,追寻歌唱家艺术创造的历史足迹,弘扬中国艺术精神和优秀传统,解构中国歌唱家的红色文化基因,唤起中国声乐艺术——歌唱家的历史记忆与新的文化认知,其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立体而又丰满。

中国声乐艺术——歌唱家研究,蕴含了多少历史文化、艺术魅力和怎样的音乐传奇,中国歌唱家究竟是怎样引领着中国大众一路沉醉和追随。重温中国声乐艺术百年历史沧桑背后深入人心的故事,通过中国声乐艺术——歌唱家系列研究,探寻歌唱家如何用自己的生命去探秘和诠释中国声乐艺术的奥秘,如何用优美的旋律歌颂美好幸福生活,如何用鲜明独特的演唱铸就民族品格,彰显中国艺术精神,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其七,总而言之,人是文化、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优美动听的中国声乐与歌剧是通过歌唱家优美的歌声来表达的,崇高的人物形象也是通过歌唱家动人的歌声来塑造的,古曲、民歌、戏曲等传统音乐文化是歌唱家的艺术创造取之不尽的源泉,是中国声乐艺术建设发展始终坚守的文化根脉。

独立思考,探索创新,才能行之久远。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声乐艺术之所以不断获得成功,就在于不断唤醒失落的优秀传统和文化基因,坚持不懈追求艺术本真,传承老一辈艺术经验,呈现出勃勃生机。

传统文化里有使命和担当,传统文化里有愿景和未来。我们相信:在老中青歌唱家的齐心协力、共同奋斗下,中国声乐艺术与传统文化根脉紧紧相连,中国声乐艺术的源泉川流不息,这正是中国声乐艺术——歌唱家系列研究的意义和初心所在。

注释:

[1]〔美〕 杰罗姆·汉涅斯:《大歌唱家谈精湛的演唱技巧》,黄伯春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

[2]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嗓子“倒仓”之后,曾拜师王瑶卿,王瑶卿根据他的声音现状,敏锐地发现他的艺术潜质,为此,循循善诱、谆谆教导并告诫程砚秋,要另辟蹊径、走自己的路,所谓敢“闯”才能够“吃饱饭”。

[3]陈慰:《歌唱的审美误区、提高方法与三种境界》,《音乐周报》2021年9月6日。

猜你喜欢
歌唱家歌剧声乐
小歌唱家
歌唱家与报晓员
走进歌剧厅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草丛里的歌唱家
声乐诊疗室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