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刘全明 刘 辉 侯志荣
课程思政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高质量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课程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增强课程育人实效的必然逻辑。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类课程肩负着重要的育人使命,精准把握高职通识教育类课程思政教育的内涵,不断丰富、优化课程思政教育资源供给,有效推进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类课程思政建设,进一步增强课程育人实效,建设有灵魂的通识教育类课程,是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类课程建设的基础,需要结合实际深入研究和实践。
1.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高职思政课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担负着教育学生增强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从思政教育视角看,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其他各门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就是“主渠道”与“一段渠”“责任田”之间的关系。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既形成“惊涛拍岸”的声势,也产生“润物无声”的效果。
2.课程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的关系。全面、规范、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保证课程建设的科学性、方向性,是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内在诉求和基本内涵。课程思政教育是课程的灵魂,是课程教学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课程思政建设能够保证课程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使课程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出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三位一体”教学目标有机融于课程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教育则是达成“三位一体”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
3.思政教育内涵与课程思政教育素材的关系。课程思政教育内涵的挖掘要和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结合起来,要和学生所学专业以及该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结合起来。课程思政教育素材,则是课程思政教育内涵的具体载体,通过对课程思政教育素材的挖掘、再构与有效使用,对学生有效进行课程思政教育,进而达成课程思政教育目标。例如:笔者所在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实务”课程教学团队,对标党和国家要求,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专业特色和“创新创业教育与实务”课程特点,结合该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思政教育融入该课程的方向、重点,注重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法论、理论品格及其关于创新的价值、地位的重要论述融进教材、课堂,融入学生心灵;将能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创新案例,如“四大发明—全人类的骄傲”“水利工程奇迹—都江堰”“鲁班的伟大发明—锯子”“曹冲称象与创新思维”等,以文本或视频方式开发出来,融进课程教学相关方面、环节、节点,取得良好教书育人效果;结合课程教学相关内容,把关于推进高水平科技创新,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方面的思政教育素材挖掘出来,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创新创造的兴趣和动力,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培育担当作为精神;有效挖掘关于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方面的思政教育元素,使之融入创新创业课程理论、实践教学,融入教学方式、评价考核、学习拓展等相关方面、环节,有效促进了学生爱国情怀、奋斗精神、法治意识、工匠精神的培育。结合该课程教学,团队共开发思政教育经典案例32个、经典图片76张、微视频32个;蕴有育人功能的教学方式3类、体现课程思政教育功能的考评工具4套,有效支撑了课程思政教育的深入开展,该课程获评北京市职业院校课程思政教育示范课程。
对标党和国家关于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精神和要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高职学生成长规律和思政教育规律,结合职业、专业、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精准把握通识类课程思政教育的主要内涵,挖掘、运用与具体课程教学内容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思政教育内容,规范、有效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是提高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的重要一环。结合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类课程的功能定位和课程特点,可以把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类课程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概括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宪法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坚定其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培育创新素质;培养志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造创新活力;提升其综合素质等。
具体到某一门高职通识教育课程,在设定其课程思政教育的具体内涵时,应在遵循通识教育类课程思政建设总体要求的基础上,充分结合该门课程的具体内容与特点、授课班级的具体情况等,科学布局课程思政教育节点,优化课程思政教育内容供给。例如:北京某高职院校刘老师在为该校电子信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甲班学生上“创新创业教育与实务”课时,刘老师所在的教学团队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专业特色和课程特点,以“培育具有红色电子基因,具备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课程思政建设方向,把教育引领学生初步树立科学精神,初步养成创新思维习惯,提高学生正确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作为课程思政教育目标。丰富优化课程思政教育内容供给,在课程教学中有机融入党的创新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职业理想、创新素养教育,用心挖掘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方面的典型素材,如京东方的“晶芯”故事、北方华创“自主创芯、产业报国”案例等,将其有机融入到相应的教学内容中,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涵养了红色电子情怀,以润物无声或惊涛拍岸的方式,教育引领学生做“情系红色电子、志在产业报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课程教学方式,如讲授、研讨交流、练习、参观、体验、情景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合作学习、实习实训等,也蕴含有丰富的课程思政教育内涵,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要认真进行挖掘。教师要增强以课程教学方式进行思政教育的思想和行动自觉,精准把握课程教学方式中的思政教育内涵,发挥出教学方式的育人作用,使课程本身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内涵与课程教学方式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内涵有机融合起来,建设起科学的、有针对性的通识教育课程思政教育内涵体系,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实现课程的育人功能。
针对具体课程思政教育内涵,梳理整合、编辑制作、挖掘或原创能够有效满足课程思政教育所需要的资源,进一步丰富、优化课程思政教育资源供给,为课程思政教育提供坚实的资源支撑,不断提升、优化师生对于课程教学、课程思政教育的体验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优质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建设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一项重要且紧迫的任务。
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建设要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在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建设过程中,要严把意识形态关。通识教育类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建设,要注重教育资源的针对性、思想性及其感染力、引领力,要结合职业、行业、专业、课程特点,结合高职学生实际,精选素材、精心加工制作,营造适宜的应用场景,以灵活多样的形式,讲好各类中国故事,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有效感染、影响学生,把育人与育才有效统一起来。例如:在“创新创业教育与实务”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建设过程中,结合创新意识教育主题,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法论、理论品格等融进课程教学,有效吸引、教育、感染了学生;把能够有效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创新案例,如“人类文明的奇迹—都江堰水利工程”等,自然融入课程教学,教书育人效果好;围绕电子信息行业挖掘关于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方面的思政教育资源,使之融入课程教学,以教师引导学生在观看视频集锦《大国工匠》基础上进行研讨交流等形式,有效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奋斗精神、工匠精神等;结合学校办学的行业背景和学生所学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特点,在适当的切入处,用心挖掘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方面的典型素材,如北方华创“自主创芯、产业报国”案例等,将其有机融入到相应的教学内容中,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涵养了红色电子情怀。
在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中,还要注意教学方式、考评等方面、环节的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建设。紧密结合专业、课程特点,用心挖掘、使用教学方式、考评中的思政教育素材,以润物无声或掷地有声方式,有效教育引领学生,使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统一于课程教学实践中。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把5G、人工智能运用于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建设,把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库建设成为思想性、针对性强,引领力、感染力强,实用性、实效性强,智慧化程度高,能有效支撑线上线下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实现的新型课程教育资源库。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必须要下大力气、花大功夫做好的育心、铸魂的伟大事业,同时也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在精准把握内涵,优化资源供给,深入推进通识教育类课程思政建设,为党为国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新征程中,我们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