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水平特色型大学赋能区域发展路径研究
——北京建筑大学的探索与实践

2022-02-09 05:11文/白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高水平特色大学

□ 文/白 莽 毕 颖

北京建筑大学源于1907年清政府成立的京师初等工业学堂,迄今已有115年的办学历史,学校是北京市属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和北京地区唯一的建筑类高校。作为百年老校,学校发展始终与首都发展紧密联系,坚定不移地扎根京华大地办高水平特色型大学是北京建筑大学“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战略定位,学校始终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遵循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规划师、设计师、建筑师“三师”人才,服务首都“三规”落地,聚焦有特色,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拓展新格局,自觉融入首都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大局,探索出一条高水平特色型大学社会服务新路。

引言

高等教育迎来了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的重大转变,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要探索适应自身特点的培养模式”“研究制定高等学校分类设置标准,制定分类管理办法,促进高等学校科学定位、差异化发展”,随即北京市出台了《关于统筹推进北京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动市属高校分类发展。2020年,北京市教委印发《北京市属公办本科高校分类发展方案》,确定北京建筑大学为“高水平特色型大学(A类)”,为推动北京建筑大学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机遇。社会服务是一所大学的关键价值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这“四个面向”,为大学更为系统地推进社会服务指明了方向。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具有学科优势集中、特色鲜明等特点,能够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地方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发展的“小逻辑”主动遵循与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逻辑”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大学赋能区域发展的逻辑向度与理论嬗变

时代不断创新与迭代,高等教育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逻辑也随之发生变化。大学知识资源向社会辐射,是大学服务社会的重要表现,是保存、传授和发展“高深学问”的逻辑延续,也是“高深学问”的应用,[1]正如克拉克·克尔认为的那样“高等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是社会的一部分”。[2]从现代大学承担社会责任的维度来看,德里克·博克系统性论述了大学社会责任的演变与应对方式,指出现代大学可以在学术领域和非学术领域对社会责任有所担当。[3]如果大学缺乏把生产的知识用于实践的决心和责任感,也必将成为失去灵魂的卓越。进入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大学在社会中的重要性更为突出,从被动适应社会到大学与社会互动发展,大学知识生产与创新的逻辑关系发生变迁,即知识生产与应用不再单纯遵循学术逻辑,而是在遵循学术逻辑的同时,也在遵循市场逻辑与社会逻辑。市场逻辑下的知识生产对于外界的变化与需求导向更为敏感,对知识本身进行重新定位,强调应用价值与短期取向。社会逻辑的知识生产除了知识本身价值之外,更加强调为社会和国家提供支持与服务,故而现代大学不得不将自身活动置于广泛的社会影响之下,并在行动中对社会各界问责做出回应。[4]

大学使命的驱动逻辑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而急剧转型,从倡导高等教育社会本位价值观的“威斯康星理念”的兴起到《莫里尔法案》颁布,从科学研究的范式革命到知识生产模式的深刻变革,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经历了丰富的演变历程,大学不再被动地适应社会发展,而是更为主动和开放地推动社会进步。随着“知识经济”和“创新驱动战略”的提出,知识的形态、知识生产的方式和知识的评判标准等发生了深刻转型。从“学院科学”向“后学院科学”的转变,或是以“三螺旋理论”“巴斯德象限”“学术资本主义”“创业科学”等不同理论的嬗变,从不同视角阐述为“知识生产方式”的转变,并推动大学社会服务模式的不断迭代,大学基于知识和学术的社会服务职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彰显。大学的社会属性已完全嵌入大学运行体系之中,成为大学运行的重要推动力。地方特色型大学与所在区域及行业的融合是大学职能演变与使命升华的历史必然。

北京建筑大学赋能区域发展的价值维度

北京建筑大学根据学校多年办学历史积淀、办学现状及发展需求,确定了以建筑为特色的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发展定位,坚持以“扎根京华大地、贡献城乡规划与建筑事业”为价值导向引领办学治校。

1.扎根京华大地,将学校事业发展融入首都新发展格局之中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支撑区域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逻辑,也是高校发展的根本动力。北京建筑大学坚持强化“北京味十足”“建筑味十足”的办学特色,牢固树立“立足北京、融入北京、建设北京、服务北京”的理念,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首都“四个中心”建设紧密结合。探索与首都“三城一区”建立产学研创新集群模式,推动科技成果在京落地,重点在建筑科技、智慧城市等范畴促进科技创新要素流动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突出特色学科优势,深入实施《北京建筑大学服务首都功能定位行动方案(2021-2025)》,助力首都“三个规划”落地,培养更多“三师”人才。实行重点工作月调度制度与服务首都项目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定期听取服务首都规划建设的工作汇报,挖掘物理空间,提升管理效能,资源配置优先向服务首都核心功能的高水平团队倾斜,激发教师参与服务首都核心功能建设的动力,全方位提升服务首都北京城市战略定位。

2.贡献城乡规划与建筑事业,推动学校创新链和建筑与城乡规划产业链相融合

建筑业正处于业态重塑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以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为动力,创新突破相关核心技术,加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设各环节应用。作为住建部与北京市共建的建筑特色鲜明的大学,建筑业转型升级对学校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呈现新的需求,为学校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从战略原则上,学校主动融入建筑业转型升级与城市更新发展需求,深入开展建筑业转型升级相关研究,加快培养建筑产业化所需专业人才,积极为建筑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从发展对策上,借鉴顶层设计理念,推动学校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凝练办学特色优势,实现建筑业转型升级与推动学校科学发展互利的局面。实现从支撑行业发展到引领行业和相关学科的跨越发展,推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协同发展局面。

北京建筑大学赋能区域发展的探索实践

新发展格局下,高校社会服务逻辑向度的转变催生了社会服务模式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迁催生学科组织边界的变化;知识生产模式的变革催生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市场对新技术的高度敏感性催生科技创新方式的转变。北京建筑大学遵循社会服务的变迁逻辑与规律,在服务首都发展上不断探索与实践,树立了新时期高水平特色型大学社会服务的新标杆。

1.瞄准区域战略需求,明确发展定位

如何认识并从顶层制度上设计学校的发展定位,是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建设的重大议题,也是更好服务区域发展的关键。大学办学特色必然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形成,大学办学特色的价值取决于其对科学发展、最终为社会发展作出的被社会广泛承认的实际贡献的大小。[5]作为北京市属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学校重新审视高水平特色型大学的发展逻辑,理解高水平特色型大学的深刻内涵与特色,进一步优化两校区功能布局。顶层规划大兴校区作为人才培养主校区的功能定位,全面服务首都北京城市战略定位,构建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国际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新发展格局,打造学科链、技术链、产业链相结合,科技成果应用的示范基地。推动西城校区城市科技园建设,逐步转型服务首都核心功能,形成“人才培养、城市科技、高端智库、国际交流、文化发展”五位一体发展新格局,探索“学科—平台—领域—团队(项目)—资源”全链条的运行模式。

2.构建政治生态与创新生态“两态”互育格局

政治生态建设关系立德树人的根本问题,深刻影响着师生的价值取向。随着高校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日趋凸显,创新生态系统已经成为高水平特色型大学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源泉。通常大学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张力相驰、相互掣肘,为此北京建筑大学在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政治生态与创新生态互育理念,以一流党建涵养一流创新生态,以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推动形成活力迸发的创新生态。[6]以党的建设引领事业发展,建立学科交叉融合和产学研贯通的北建大创新生态,持续推动政治生态和创新生态“互育共促”。通过“两态互育”所产生的叠加效应和能量正循环,让政治生态的绿水青山涵养创新生态的百花齐放,在丰富精神谱系内涵中,构筑起推动学校创新发展的精神力量,打造支撑首都北京科技创新的高水平动力源。

3.探索赋能区域发展的新型组织模式

大学组织模式变革是知识生产模式与创新模式变革的内在要求。北京建筑大学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围绕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定位,成立了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国际化发展研究院、文化发展研究院三个新型机构,完善学校创新链条,提升学校科技创新硬实力、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化新实力。将新型机构打造成北建大的“创新工场”,将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与新型机构一体发展,建立项目库和人才库,借鉴“仲裁院”模式改革学校科研组织模式,实现办公空间、实验设备与空间的共享,提升科技创新效率。为学校创新生态培育、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和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建设能力提升激发了活力、增添了动力。新型机构的成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发展导向,是对服务首都城市定位的主动回应,也是学校服务首都“四个核心功能”的生动实践。

4.推动新知识生产模式下学科链与产业链融合

以单一学科模式为代表的知识生产模式日渐式微,以应用为导向的跨学科成为知识生产的新范式。北京建筑大学紧扣国家、北京市、建筑行业产业发展需求,构建特色鲜明、交叉支撑、以工为主、协调发展的特色学科布局,形成“龙头学科+优势学科+支撑学科+特色学科+交叉学科”的合理学科生态体系。超越传统学科限制,以学科的交叉融合推进创新。以产业为导向,充分依托“协同创新中心”等29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以重大项目为牵引,打造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的特色学科群,布局基于龙头、优势学科与数字化和人工智能等交叉学科建设新方向,探索城市更新、文化遗产保护等新兴交叉学科。强化以成果为导向的学科资源配置模式,实施学科动态调整机制,调整、设置紧密对接地方特色主导产业,促进学科专业布局与产业体系协同耦合。

5.构建基于多重螺旋的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格局

随着大学与外部环境关系的不断重塑,大学的组织边界也逐渐模糊。大学逐步与社会构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形成“大学—产业—政府—公民社会”相互交叠、相互作用的“四重螺旋”体系,[7]与此同时,新知识生产模式将知识生产场域从大学内部向外延展到政府、产业和社会等各个层面,演化为多方利益相关者围绕社会需求与工程问题而构建知识集群和创新网络的交互行动。北京建筑大学主动顺应科技创新与建筑行业互动融合的现实需求,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产生一批具有原创性的基础研究成果,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研究成果。[8]聚焦首都实际需求,瞄准“卡脖子”问题,探索揭榜挂帅新机制,与政府、企业形成创新链条,回应社会需求。走出“象牙塔”,共建联合创新平台,形成产学研贯通的校企合作新模式,推进落实城市科技园和未来建筑技术产业园空间布局和平台建设,高水平建设未来城市亦庄实验室、副中心实验室、石景山实验室、功能核心区实验室和长城实验室等,重塑协同创新新格局。依托协同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两大平台开展多领域、多维度的系列化校企合作,打造开放的“产学研用”平台,共同面对行业和社会挑战。立足城市更新和未来建筑技术两个突破点,推动校区、社区、城区深度融合,聚焦首都需求,与在京8个区及近30家大型企事业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等领域深入开展合作,奋力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

6.构筑与区域发展深度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需求逻辑主导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已不再囿于“象牙塔”内闭门造车,建立政、企、校育人责任共同体势在必行。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对高校培养实践型人才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出了新思路。北京建筑大学紧跟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学校专业建设特点和优势,构建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形成了从知识传授到卓越能力培养、从单一学科体系到跨学科交融培养、从产教分离到多方协同的政产学研企利益相关者的高效互动与合作育人体系。依托新型实验室,研究以项目为纽带,组建“导师+研究生+本科生”的多主体研究团队,将科研项目融入实践教学环节,创新基于“实验室+基地”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实践创新能力。探索“理论+实践”的校企联合培养“三师”人才新模式。推进学校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广泛开展多样化的产教协同育人,聘请行业企业校外导师参与研究生培养,充分利用产学研基地合作单位的行业与研究优势,面向建筑领域关键问题,合作研究、协同育人,努力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

结论与启示

1.战略互嵌是地方高水平特色型大学赋能区域发展的着力点

北京建筑大学始终将区域与行业发展战略充分嵌入到学校发展战略中,作为培养未来规划师、设计师、建筑师的摇篮,将中央关于北京城市总规、北京城市副中心控规、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的批复精神作为服务首都规划建设的根本遵循,以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国际化发展研究院、文化发展研究院等新型机构为创新引擎,推动两校区功能与首都功能战略互嵌。积极推动西城校区城市科技园建设,立足西城校区及周边一流的建筑、规划、设计创新生态,融入金科新区发展,助力“未来城市科技园”建设,构建“校区—园区—城区”融合发展新格局,转型为服务首都核心功能。推动大兴校区的功能规划及品质提升,全面服务首都北京城市战略定位。与区域和行业的战略互嵌是高水平特色型大学赋能区域发展的根基。

2.价值互融是地方高水平特色型大学赋能区域发展的驱动力

共同价值理念是地方高水平特色型大学赋能区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构建与区域和行业形成价值共融、利益共生、发展共赢的协同共同体是关键。政府遵循权力逻辑,大学遵循的是学术逻辑,产业遵循的是市场逻辑,形成共同的价值逻辑是三者融合的前提和基础。地方高校的最大特点是地方性,其价值定位在于立足地方、依托地方,全方位为地方服务。“扎根京华大地、贡献城乡规划与建筑事业”是北京建筑大学社会服务的价值逻辑,学校发展离不开北京和建筑行业的支持,首都社会的需求也是学校发展的目标和动力。与地方建立共同的价值逻辑是高水平特色型大学赋能区域发展的根本动力。

3.结构互耦是地方高水平特色型大学赋能区域发展的支撑力

北京建筑大学积极融入首都经济事业发展,充分发挥在科研创新中的源头活水作用和高层次人才优势,将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引入校园,共建更多具有示范意义的协同创新中心,产出更多服务首都核心功能的成果,共同为北京市城市发展贡献力量。学校多次带队赴各区县调研,汇聚双方资源,通过共同建设实验室等形式,形成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合力。在供需与发展之间找到适切路径,打开围墙,面向全社会汇聚资源。校地携手探索老城保护更新,精准服务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落地的重要举措,紧紧围绕首都开展城市更新行动的重大战略需求,成立“北京城市保护与更新研究院”,在服务城市更新和美丽乡村项目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贯通的工作特色,贡献“北建大方案”。与区域发展结构耦合是高水平特色型大学赋能区域发展的“稳定剂”。

猜你喜欢
高水平特色大学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留白”是个大学问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特色种植促增收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