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民办高校贫困生心理资助工作创新模式探究*

2022-02-09 04:52李艳霞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36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贫困生民办高校

邹 琴 李艳霞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四川绵阳 621000)

高校贫困生群体作为较为特殊的大学生群体,在承受普通在校大学生学业压力的同时,还要承受经济、生活、交往等方面的压力。心理压力累积可能成为学生发展的内在隐患,加之学业生活的诱因事件,处理不当,往往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业与身心健康,并且对其今后的个人发展也带来诸多负面作用。民办高校学费高、发展环境差异大、学生群体家庭经济状况悬殊等原因,民办高校的贫困生承受着比普通高校贫困生更大的心理压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方法。这一理念为民办高校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指明了新思想和新方向。本研究针对民办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现状,以“三全育人”为基础,探索民办高校心理资助工作模式,体现民办高校对贫困生的帮扶工作应不仅应该体现在经济帮扶层面上,同时还应体现在学生的智育、心育等多维层面上。

一、民办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

国家资助政策的落实,实现了不让学生因贫困而失学的承诺,从不同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压力。但是民办高校贫困生群体面临着学校学业、同辈、家庭的外部压力与自身个人未来发展不确定的影响,加之民办高校贫困生的特殊身份,民办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状况也呈现多样性,具体表现如下。

(一)自卑心理影响个人学习生活

自卑心理在民办高校的贫困生群体中比较普遍,贫困生群体选择民办院校本就是无奈之举,与公办院校相比,学费高昂、学校现状极易加大他们的心理负担;同时周围同辈群体较好的家庭经济情况,也加深了贫困生的自卑心理。有研究者指出自卑心理表现为对自己缺乏一种正确的认识,会使他们丧失上进心、克服困难的勇气。[2]由此不难看出贫困生的自卑心理问题会对其自身的学习生活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其改善经济现状和克服困难的信心。

(二)攀比嫉妒心理表现明显

相较于公办院校的大学生而言,民办高校学生家庭经济情况悬殊,学生攀比心理的现状更加凸出。在民办学校中,学生追求高消费的现象会显得更加普遍,而部分贫困生自身经济实力与超前消费的想法不匹配,容易引发心理健康问题,更有甚者因为攀比嫉妒心理,引发行为层面越线。

(三)自我封闭心理影响人际交往

贫困生因自卑等不良心理,容易造成不良的情绪体验,不良的情绪更容易导致紧张的人际关系问题。这集中表现为往往会将自己封闭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常常回避社交接触;或者不愿与比自己家庭条件好的同学保持亲密的关系,反而更亲近与自己家庭条件相类似的同学。长期自我封闭,社交的主动缺乏,更严重的是主动社交的意识会逐渐淡化,人际交往沟通能力退化,同时在同辈交往中的合作学习、沟通协调能力的锻炼等都是十分缺乏的,这不仅影响自身的心理健康,也会错失许多成长学习的机会。

(四)内心目标缺失影响未来职业发展

大学相对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较差,自我封闭与自卑心理导致许多贫困生在学习生活中主动性缺失等,导致有部分贫困大学生面对困难时走向了自暴自弃、自我消沉。从入大学时的雄心壮志,到随年级增长学习积极性的退散,专业课程学习不断深入,学习信心会越显不足。经济上依赖被动救助,学习上缺乏进取精神,生活上缺乏斗志和信心,这种消沉状态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未来职业生涯的选择与个人发展的迷茫心理进一步凸显,影响未来职业规划与个人的发展。

(五)心理敏感脆弱,抗挫折能力不强

校园里贫困生因经济上的窘况,心理更加敏感多疑脆弱,对外界感知更加心思细腻,更在乎外界的评价和看法。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更多地选择压抑和封闭自我,闷在心里,其心理抗压、抗挫能力不足,生活中往往不自信、悲观,思考问题的方式容易偏激、武断,不能客观、正确地评价自己。因此贫困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应对负性事件的能力较差,表现在面对困难挫折时往往选择逃避。

需要注意[27]:(1)肾功能不全患者:①如肌酐清除率小于60 mL/min,不能选择TDF或调整TDF剂量;②肌酐清除率小于50 mL/min而大于30 mL/min,可考虑选择包含TAF+(FTC/3TC)的方案。TAF尚未批准应用于肾小球滤过率的估算值(eGFR)<30 mL/(min·1.73 m2)患者;③不能使用 TDF/TAF时,在HAART方案的基础上应加用恩替卡韦。(2)妊娠期妇女:如HIV/HBV合并感染者为妊娠期妇女,建议使用包含3TC(FTC)+TDF在内的用药方案,TAF尚未批准用于妊娠期妇女。

二、民办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经济压力与家庭教育方式

对于贫困生家庭,民办高校的学杂费用是较大经济压力和负担,尤其对于经济较差的偏远地区的学生家庭而言,学杂费用、生活费用压力更甚。对于这类学生除了经济压力,还需要面对家庭付出和培养的思想包袱和心理压力。

有研究者指出家庭是个体成长的第一环境,是个体心理状况和个性形成的基础,[3]而经济压力大的家庭,在疲于应对生活压力中很多时候忽视或者缺乏对子女心理的关怀。同时,父母教养方式会最早对个体心理品质的形成、心理健康水平产生重要影响,[4]经济困难家庭家长受教育层次相对更低,父母受教育程度有限,其自身的思维与行为习惯会受到父母的影响。

(二)学校学习生活压力因素

国家资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类学生的就学压力,但在校园生活中,民办高校学杂费用较高,贫困学生相比其他同学经济条件较差,生活压力仍然较大。校园同辈群体之间的学习生活,贫困生的劣势会逐步体现,尤其在与校园中优秀的大学生相比,考上大学的优势已经荡然无存,于是感到自惭形秽、悲观失望。同时贫困生群体在完成个人学业的同时要考虑家庭经济因素,尽量减轻家庭负担,个人时间精力上需要平衡;还要考虑毕业就业都是经济压力大的学生更在意的因素。

(三)个人成长与发展

大学生处于成年早期,经历的生活锻炼和磨炼还不丰富,知识储备和个人能力还未成长,羽翼尚未丰满,能够承担的压力还很有限。其综合素质不足影响心理层面的认知,在对经济困难、学习困境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遍较弱,在遇到负性事件时往往显得手足无措,逃避、自责、自暴自弃的心理表现明显,抵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三、基于“三全育人”理念心理资助育人基本内涵

在“三全育人”理念下开展心理助困工作,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成长和教书育人的三大规律,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融入心理资助助力经济困难生解困工作的全过程中,挖掘心理资助育人资源,形成资助育人合力。具体来讲,全员育人,学校、家庭、朋辈、社会、学生个人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到学生的资助育人的过程中,发挥各个主体之间的不同优势和职能担当,形成多维主体联动,将资助工作落实,做到学生心坎上;其次,全过程育人,遵循贫困生成长成才规律,根据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为他们量身定制全过程培育路径,统筹设计、分步推进,有侧重性地开展教育工作。最后,全方位育人,以提高贫困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为导向,统筹线上线下的育人资源,从多方面、多维度,深层次推动贫困生专业知识学习、综合能力培养、理想信念、价值观、心理健康、道德观念教育等的有机融合,实现贫困生的全面发展,做到全方位育人。

四、“三全育人”视域下民办高校贫困生心理资助工作创新模式

(一)创新“学校—家庭—朋辈—个人”育人模式,实行全员育人

首先,学校层面。完善心理资助育人工作顶层设计,协同多主体及部门职能担当。落实贫困生工作制度保障,落实资助政策,通过“奖、勤、贷、助、补、减”等途径来减轻贫困生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挖掘高校教师、辅导员、教辅人员及各职能部门资源,共同参与到学生资助育人工作中,落实职能担当,做好贫困生资助服务工作。

其次,家庭层面。共同参与,支持配合,做好家校沟通,做好育人工作;强化榜样示范和积极引导,提供力所能及的经济支持。重视家庭教育,强化家庭沟通,鼓励学生积极向上,做好学生精神后盾和情感支持。

再次,朋辈层面。充分发挥朋辈群体的正向引导和心理支持作用,引导学生助人自助。有研究指出朋辈教育具有双向互动性、榜样示范性和自我提升性等特点。[5]因此朋辈支持是对贫困生帮扶过程中的重要育人资源。通过营造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校园及班团文化,引导学生积极乐观向上。另外,加强贫困生朋辈互助,通过强化班委干部、班级成员、寝室成员等全员参与,增强贫困生人际支持力量,发挥同辈效能。通过同辈互助,让贫困生感受到支持力量的友爱和温情,减少贫困带来的消极影响。

最后,个人层面。一方面,个人应不断提升自我,学会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家庭,积极调整学习生活状态,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另一方面,加强个人学习,提升个人能力和综合素养,加强个人的全面发展和提升,积极改善个人及家庭经济状况。

(二)运用育人闭环理念,构建年级梯度教育引导体系,实行全过程育人

首先,提高低年级阶段心理资助帮扶的精准度。积极落实民办高校资助育人的政策保障,通过网络新媒体等媒介在线上进行宣传,提高资助工作宣传效果。强化贫困生工作心理资助双重支持,帮扶贫困生群体解决实际问题,加强贫困生心理关怀。将经济扶持与心理帮扶深度结合起来,在贫困生享受到经济层面帮助的同时保护贫困生的自尊心理,避免自尊与自卑等矛盾心理影响贫困生接受经济资助的意愿。

其次,开展中年级阶段职业生涯教育。注重贫困生生涯教育引导,发掘学生的潜力与个人优势,帮助学生明确未来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加强工作技能培训,将对贫困生的专业课程培养紧密贴合社会需求,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培养贫困生的劳动技能,提高综合素质,进而引导贫困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建立自信心。

第三,加强高年级阶段升学与就业指导。鼓励贫困生积极参与学校各类升学与就业指导互动,提升升学、就业竞争优势。针对性开展贫困生生涯咨询、就业指导咨询服务,积极推进贫困生资源支持倾斜,缓解贫困生就业焦虑。

(三)统筹育人资源,促进贫困生全面发展,实行全方位育人

强化贫困生群体主体性概念,统筹线上线下资源,强化贫困生专业知识技能学习、完善和提升综合能力素养,做到扶贫必扶智;厚植贫困生理想信念教育,育人育心,历练心智,做到扶贫先扶志,促进贫困生的全面发展,实行全方位育人。

一方面,运用新媒体,做好线上思想政治教育引领。互联网时代,要充分运用两微一端等校园新媒体平台,发挥教育宣传引导作用,评选学生代表“励志模范”,用鲜活的故事、感人的事迹影响教育引导贫困生;充分发挥万罗平台意见领袖、优质评论员代表发声,发挥积极影响,引导贫困生正确面对家庭贫困现状,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另一方面,强化线下培育。提升综合素质。以强化贫困生品德素养培育为基础,拓展校内外渠道,建立校内外勤工助学基地,将学生专业、兴趣与岗位匹配,强化贫困生能力素养培育,引领贫困生走入实践岗位,逐步提升贫困生的自我进步、自我发展的能力,逐步实现自我脱困。同时注重贫困生发展潜能培育。学生管理部门应着重关注就业困难贫困生,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帮扶计划,做好就业咨询、心理辅导、实习推荐、技能培训等帮扶工作,促进“双困生”的能力提升。

结语

总之,民办高校贫困生群体而言,心理资助帮扶工作任重道远。民办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以“三全育人”理念为基础,育人育心、智志双扶为民办高校贫困生心理资助工作指明了新方向,提供了新思路。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贫困生民办高校
民办高校教学论三个基本问题研究的反思
数学建模在民办高校推广的可行性分析
民办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关键因素指标体系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焦虑研究——基于社会支持视角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