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高考“素养为本”的高中化学教学实施探讨

2022-02-09 04:44李卫红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47期
关键词:素养为本高中化学化学

李卫红

(新疆霍城县江苏中学 新疆伊犁 835200)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新高考的改革也在稳步前行。在此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师应对新高考的改革情况有一个新的认知,联系高考改革的实际,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调整,提升教学质量。本文分析了存在于当前教学设计中的不和谐因素,在此基础上又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具体化的教学策略[1]。

一、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

1.迷信题海战术

部分教师对题海战术存在一种盲从心理,觉得只要让学生完成足够多的练习,学生的解题能力就可以得到发展。而这一想法是存在问题的,题海战术固然可以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但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学习负担,学生的学习动力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并且过多的习题工作也会使学生疲于解题,不会对自己已经完成的习题进行总结归纳,使其缺乏解题反思[2]。

2.教学方法陈旧

部分教师仍将理论讲授法作为教学的主要方法,这样的教学设计显示出教师没有认识到新高考对学生能力发展的特别考查要求,致使教师的教学难以真正做到切实有效,学生的能力发展也受到了阻碍。在复习教学中同样是如此,很多教师仍然在采用理论讲授法主导复习教学,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得不到体现[3]。

3.忽略实验复习

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总是会忽视实验的复习,即使对其进行复习,也只是对一些实验操作的复述,并不能在真正意义上让学生达到实验的有效复习,学生已经遗忘一些实验的具体操作方法,这不符合高考的考查要求。因此,教师需要能调整自己的实验复习策略。

二、基于新高考“素养为本”的高中化学教学实施策略

1.联系高考要求,调整教学重心

当前,高考改革的进行不但带来了教学内容的转变,也带来了教学形式的转变,教师的教学从传统的大班教学,转换为当前的走班制教学。在此背景下,任课教师需要能承担一部分过去班主任的教学职责,维护好教学的秩序。除此之外,新高考的考查方向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愈发强调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与其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为了契合高考的要求,教师除了要强化基础知识的教学外,还应该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培养上。例如,在进行“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就要进行调整。在过去,由于教师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实现知识掌握,教师在进行这一课的教学时大多会围绕相关的知识进行教学,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发展。而在当前,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则强化学生的学习思考能力,设置问题悬疑,让学生围绕“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或“影响化学反应限度的因素有哪些”两点设计实验,展开探究。

2.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

高中化学中有一些概念比较晦涩难懂,以学生当前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无法清楚透彻地理解,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用多媒体技术将复杂的结构具象化,让学生能够在直观具体的图像中认识与理解化学物质的本质,具象的实体比抽象的理解更加具有生动性和易理解性。例如,在学习到“铁的吸氧腐蚀”这一节时,教师想要让学生能够直观地观察到实验现象,但是因为铁的吸氧腐蚀过程可能耗时很久,很难在短时间内观察到结果,应该怎么办呢?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这个复杂缓慢的过程做成动画的形式,展示具体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学生在看到动画后能够产生一个直观的认识和理解,在未来复习的过程中,一看到吸氧腐蚀就能够联想起这个过程,有助于学生的记忆。教师可以结合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与学生生活联系较紧密的化学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自主思考与探索,以此激发起他们对化学知识的探索兴趣,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以往传统课堂枯燥呆板的授课方式,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

3.借助化学实践,培育核心素养

对于化学这一探索物质规律的学科来说,实验显然是检验知识的最佳途径。教材中设置了化学平衡、物质结构等相关内容,微观结构的剖析,仅借助黑板是枯燥且难理解的,这时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发挥了用途。例如,在进行“物质结构版块”内容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借助教具模型,来向学生介绍真实的水分子是怎样存在于自然界的。当介绍到两个氢原子与一个氧原子紧密结合时,教师可以提出卡通角色“米老鼠”,吸引学生注意力,也能帮助学生加强记忆,提升课堂效率。而对“能量和化学平衡”部分的解说,可以直接用实验来直观展示,使学生理解物质变化与能量变化的关系。值得关注的是,化学是探究规律的学科,尽早建立起系统知识框架对化学的学习也十分有帮助。教师可以在每章之前抛出框架,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补全框架涵盖的知识点。在这样多元化的课堂学习中,学生对知识有了更为直观的理解,从实际操作入手也能极大地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操作中涉及的其他部分知识,也可以顺便普及,显然,这比起传统课堂中教师单纯讲述、学生奋笔疾书做笔记效率高得多,从被动变为主动,学习效果有了显著提升。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让学生理解核心素养指导下教学活动的特色,使学生接受这样的教学模式,主动探索掌握知识,在实验中激发学习兴趣,发现更多的物质规律。

4.引进生活化现象

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事实、案例引进到课堂上,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分析掌握和理解,结合常见的现象,学生会自然而然地体会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体现,感知到化学知识的神奇魅力所在,发自内心地爱上化学学习活动,消除厌倦、枯燥的学习情绪。教师应有目的性地增强学生生活和化学知识之间的关联,以高中化学“铁及其化合物”这一节的教学为例,该节内容是铁金属材料这一章节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铁锈案例,引出铁及其化合物的相关知识。例如,在潮湿空气中形成的铁锈通常是红棕色的,学生通过对生活中铁锈现象的分析、讨论,了解铁锈生成的真正原因,对铁的化学反应的相关知识、方程式书写等进行分析、了解,对氧化铁的特点形成一定的认知,掌握了解铁锈的成分。用生活化的场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关注,教师应将生活化的元素作为化学现象的“引子”,导入课堂,吸引学生的关注,集中课堂精神和注意力,激活化学思维,灵活地运用化学思想,思考生活中的问题,带着问题和生活中的现象去探索知识[4]。

5.重视小组合作,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课堂组织形式,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在小组当中,学生的主动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进而提高学习效率。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合作能力,我们应该放开手合理构建学习小组,给予学生更多的权利。在小组中进行合作学习,学生们能够进行辩论、思考,可以合作探究有价值的化学问题,优化实验方案等,进而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学生们也可以互相质疑,互相批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我们要进行学习小组的合理安排,结合学生近期的化学测试成绩、课堂表现等,完成小组人员的分配,把不同性格、不同能力、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到一个小组,保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在学习特定的内容,或者进行复杂的化学实验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比如,在“硫和氮的氧化物”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设置以下学习任务:通过实验探究,掌握二氧化硫的主要性质和了解二氧化硫的作用。在二氧化硫性质的探究过程中,学会通过观察、对比、分析、推理、归纳等获取新知识的方法,提高科学分析的能力,培养宏微结合、分类表征、实验探究、证据推理、创新意识等化学核心素养。通过对二氧化硫在日常生活、生产的应用的利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讨论,激发学习兴趣,形成科学风险认知。借助微课的引导,学生通过交流与讨论从对二氧硫的化学性质做出推测,并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化学性质的学习。

6.鼓励学生在实验中创新,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模块,在传统教学实践中,处于安全角度考虑,或者受陈旧思想观念的约束,教师通常指导学生对已知结论进行验证,即验证型实验,这样的化学实验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从理论上来说,要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究。换句话说,实验结果对高中生来说固然重要,但是让他们在实验操作和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更加重要。因此,在指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将验证型实验转变为探究型实验。或者鼓励学生大胆创新,通过改变实验步骤、实验材料等方式观察新的实验结果,再将其与书本上特定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以此提升他们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二氧化硫的漂白性与还原性实验中,课本上使用的实验材料中包含了二氧化硫,装置比较复杂,所用药品试剂非常多,笔者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改进与优化。基于这样的任务驱动,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对实验过程、材料等进行创新。比如,有的学生用螺丝状铜丝穿过橡胶塞与浓硫酸在加热状态下的反应代替二氧化硫的制备,这样可以通过抽动铜丝更好地控制反应;有的学生采取碘水与品红等试剂进行实验。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化学知识以及生活经验去创新、改进,不仅获得成就感,而且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培养与提升[5]。

7.采用趣味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将兴趣教学应用到高中化学教学中,可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在教学中,要充分采用趣味教学,如开放实验室、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等,培养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我们可以创设情境导入,提前准备好影片资料,引导学生观看将深色装满“酒”的瓶子,分别倒入五个无色透明的小空杯中,结果出现了不同的颜色现象:像橙红色的“橙汁”、绿色的“果茶”、褐色的“咖啡”、蓝色的“墨水”以及冒着气泡的黄色“啤酒”。在学生啧啧称奇兴奋不已时,带领学生进入氧化还原反应的世界。

8.分层构建教学,助力学生发展

分层化教学可以更好地照顾发展层次不同的学生,提供有效的发展目标,进而使其得到合适的能力发展。为了达成分层教学的实施,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就需要能对学生的发展阶段进行研究,尝试着对学生进行能力分级。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结合学生的具体发展情况,设置与之发展相契合的教学要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A、B、C三个等级,其中A代表发展较好的学生,B代表发展一般的学生,C则代表发展情况较差的学生。对A的学生,教师要能拔高教学要求,尝试着帮助其进一步提升自己;对B的学生,教师则要能关注课标的教学要求,重点培养其知识运用能力,帮助其达成知识的融会贯通;对C的学生,教师只需要将掌握基础作为其目标。例如,在进行“化学能与电能”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结合本课的内容构建分层化教学。其中,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级,再进行具体的设计分层。教师在进行分级设计时,要能秉持着基础掌握、能力发展、发散创新三个层次构建不同的要求,以达到与学生发展层级的契合。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地为学生布置差异化和分层化作业任务,如设置包含基础概念学习、提高内容学习和拓展内容学习的作业任务,同时积极地采用差异化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这样一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就可以朝着对应的目标努力,达成相关任务的目标,自然可以充分兼顾学生差异,让每个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有所收获,并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提升。

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高考的背景之下,高中化学教师应深入学习和理解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内涵,不时联系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情景,分层构建教学,助力学生发展,对教材深入分析、充分挖掘有关核心素养的内容并应用于课堂教学设计中,发挥化学课堂这一主要阵地的作用,从而促进教学回归课堂教材,夯实学生成长的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学探究意识和创新思维,从而达到“素养为本”的教育目标。

猜你喜欢
素养为本高中化学化学
对比实验控制变量法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化学微型实验教学策略探讨
守恒法在高中化学解题中的应用探析
分类法在高中化学中的应用
“素养为本”的化学教学设计研究
“素养为本”课程的思考与实践
基于化学学科“素养为本”的教学实践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基于“素养为本”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尝试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