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逃课”的原因及其与教学质量间的关系

2022-02-09 04:12赵军慧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43期
关键词:隐性教学质量评价

赵军慧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沈阳 110031)

引言

本科课程属于高等教育范畴内,是响应国家人才培养需要的最为重要的一种教育活动[1]。如今,本科课程教学质量质量高低有差,所以,提高课程质量是本科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实施了尽快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过渡,高校均扩大招生规模,但也正是由于这样的趋势,导致了生源质量的下降,因此,已引发了许多的问题。在本科教育中,学生“逃课”的现象十分普遍,发生因素有很多,其中,本科教学质量问题对该现象影响较大。本文讨论了二者的关联,同时提出了对于“逃课”问题的解决办法和思路。

一、研究意义

本科教育对于补充国家人才有着较高的地位、较多的需求,所以要保证高等教育能够发挥出更多的功效,具有更高的质量。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质人才,当前,在本科教育中我们能够发现很多的问题。其中,学生“逃课”问题较为显著。根据国内外学者的调查,以往人们均认为“逃课”问题其实是普遍存在于高校中的。学生的出勤会受到课堂教学质量等因素的影响,这也说明了教学质量对于造成“逃课”现象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因此,本文分析了“逃课”的发生与本科教学质量之间的关系[2]。

二、“逃课”问题与教学质量的关系

通过对本科教学质量和学生逃课相关文献的梳理,笔者发现学者们认为逃课现象因人群不同而有着不同层面的原因,其中包括课程设置问题、课程内容安排问题、教师教学问题、学校教学管理问题等。

本科课程包括课程目标与要求、课程内容与组织、课程教学与活动、课程环境与条件和课程效果评估五大因素。课程质量可以通过课程评价产生影响。现今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已经成为每个本科院校必须要直接面对并完善的重要因素。

本科教育中“逃课”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引人注目的,其中发生因素可包括课程质量问题、学校教学管理不严等。本文主要探讨课程质量对于“逃课”问题的影响。学界普遍认为,“逃课”可分为一般逃课和理性逃课这两种类型。但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逃课,接近半数的学生认为逃课对于成绩仅有很小的影响或者根本没有影响。显而易见,这表明了教学价值的缺失。而这与课程质量实际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这种问题,不仅需要加强对学生逃课的监管,而且也要注重提高教学和质量以及对于授课教师的管理,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措施可以从改进教学方法入手,这样就能够使得课堂教学吸引力也就随之增加,价值也随之增大[3]。

“逃课”问题还包含了“隐性逃课”,即学生按照规章制度前往教学场所上课,表面上看似正在认真听讲,实际上已神游在外,做与课程无关的事[4]。关于隐性逃课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课程质量、学生原因、教师原因、心理原因、社会原因。王静涛学者提出,有些学生认为教师水平不怎么样就对他的课不屑一顾。对于教师个体层面来说,教师的教学质量不高也助长了逃课的发生。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往往过于注重灌输知识,而缺乏了对教师个人魅力和课堂魅力的展示。除此之外,本科教师存在“不善于教课”的问题,这种问题是由于很多教师为了评职称等工作,不愿花费精力钻研教学,只是一心的搞科研,对于教学的态度,则认为只是一件学校赋予的任务。因此,这种态度让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缺乏责任感,久而久之就助长了逃课现象的发生。除了课程质量问题外,课程设置制度也对“逃课”有影响。首先,本科有很多大班教学课程,这样的课程会极大地削弱了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机会;其次,学校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失衡,课时分配不合理,教师本身及课程内容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力度不够,导致学生逃课或者在课堂上学习其他知识。同时,学校的对于授课教师和学生的考核制度不够完善,执行起来也不严格,不注重考察教师授课的质量和水平以及学生的平时表现。除此之外,很多高校在新生入学时期会进行敷衍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多数是在周末短暂的进行授课,学时少、内容简略,忽略学生的课堂吸收情况以及课后的反馈,学生自然会受到影响。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理性逃课影响因素中,半数以上的学生认为老师上课精彩的内容能够减少逃课行为,可见,课程质量对于逃课的影响颇高。

三、高校课程质量评价的问题

课程质量的保证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经过调查,高校的课程质量评价仍然存在问题,且对于持续改进课程质量的效果也不高,仍需进一步完善和改进[5]。

1.课程质量评价主体与管理主体职责不清

课程质量评价的主体和管理主体之间需要职责界限清晰,因为教育评价活动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主体需要做出客观公正的判断,所以它的前提必须是评价主体对评价不存在任何额外的价值情感预设,管理者也有相应的责任,比如要求评价者不受任何利益影响,保持纯粹,独立进行评价活动。目前,现实中的课程质量评价存在评价主体和管理主体之间的职责重叠,界限并不清晰。这将会导致课程评价活动目标被严重模糊,使得课程难以持续改进。

2.课程评价之中客体的忽略

现实中的高校课程评价常将课程质量评价粗略地理解为教师的评价或教师教学的评价,从而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对课程评价的权利。一种“课堂教学质量完全在于教师教得好不好”的潜意识较大程度地影响着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活动的制度设计。另外,课程质量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师生双方所产生的结果,需要进行有效的评价措施。因此,如果评价的结果是由教师单方面进行承担,那么,教师产生的抵触情绪将会让评价工作得不到应有的效果,从而难以进行。

3.课程质量评价标准分类不清

无论是本科阶段,还是研究生阶段,不同类型的课程往往呈现出不同的质量特性。但根据赵春鱼学者的调查,参与调查的院校中,仅三分之一的学校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质量进行了评价分类。其中,约80%的院校是为了“方便管理”,所以过于注重管理工作,而忽略了课程特性是其中的问题所在。

以上对于课程质量评价的问题列举,说明了课程质量改进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与阻碍,所以,对于改进教学质量的任务中,课程质量评价的制度改善也需要引起重视。

四、隐性逃课的分析

1.问题的提出

随着近几年部分高校管理的加强,“显性逃课”现象已有了部分改善,但也突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即隐性逃课。显性逃课意指学生在不进行请假的前提下,所进行的旷课行为[6]。上文已经叙述过该问题对学生本人和学校管理以及国家培养的影响,虽然该现象已经得到部分改善,但隐性逃课的现象也很普遍,单指学生不参与课堂教学,表面参与课程,实际做与教学无关的事[7]。有学者把隐性逃课分为三类:无聊型(比如上课玩手机、发呆、溜号)、娱乐型(比如聊天、玩游戏)与学习型(比如课上学习其他与本堂课无关的科目)[8]。这种逃课行为严重影响了教师的上课积极性,如果不去解决这些问题,那么课程质量就难以得到提升。研究调查发现,有隐性逃课行为的学生中,选择玩手机的人40.97%~49.40%,其他依次为看书、睡觉、发呆等。因此,探讨心理影响因素对隐性逃课的原因能够找到学生为何会产生无聊感的原因,进而探讨隐性逃课与课程质量的关系。

2.课堂产生的无聊感

由于刚刚从学业繁重的高中生活中脱离,自学生进入大学以来,由于自我可支配的时间大幅度提升,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仍然大量存在“人手一台手机”的场面。不仅在课堂上,许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通过高频率玩手机来逃避现实。之所以会产生课上玩手机的现象,课程吸引力的缺失是重要因素。有研究认为,教师在教学任务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在隐性逃课原因分析中,授课教师素质的原因占比最高[9]。有些教师专业知识掌握不够,以及长此以往的“照本宣科”都是缺乏教学能力的表现,并且教师缺乏与学生的互动等多种原因,导致大学本科课程质量的参差不齐。课堂如果过于乏味,那么这将是导致学生产生逃课心里和逃课行为的主要原因。

段海丹学者认为,无聊感与隐性逃课呈正相关关系,且无聊感的增加能显著预测隐性逃课行为,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这说明课堂本身的乏味或无聊是导致学生产生隐性逃课行为的主要原因。具体来说,无聊的情绪体验决定了逃课行为的产生,无论是内部因素还是外部因素,都给学生带来了无聊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隐性逃课行为。换句话说,学生在课堂中如果有了无聊感,那么就会借助手机来降低无聊感。在干预隐性逃课行为时,对手机进行的干预似乎能够很大程度上改善隐性逃课的行为。很多高校在教室门口设置了按照学号排列分布的口袋,学生进教室就要上交手机,但直接干预手机的使用存在一刀切的弊端,还容易激发学生的抵触心理,并且如果仅解决了课上玩手机的情况,还存在睡觉发呆等多种情况。所以,提高课程质量,加强课程吸引力和互动性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

3.课程时间设置的不合理性

目前很多高校以“大课”为主,单次课程设置时间过长,中途每次的平均休息时间不足10分钟。这样的课程不仅会使得学生产生疲惫感,而且也对授课教师产生很大教学压力,导致“大课”后期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效率大大下降。有些学生在“大课”的前期学习热情很足,但是却因为久坐和长时间的知识灌输,不仅身体上产生了明显的疲惫感,而且也对摄取知识产生了麻木感,所以在这类课程的后期,学生们便开始了隐性逃课。这时候的隐性逃课并不只是自主地,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过度疲惫而产生的不自主发呆和思维滞缓。

对于这种情况,高校应当改善课程时间设置制度。当这类课程太过于普遍,那么课程质量就会明显降低,因此,把课时量大的课程零散分布在不同时间可以有效解决这种疲惫问题,也就能降低隐性逃课的发生率。

五、显性逃课的分析

1.问题的提出

显性逃课意指学生因各种原因在不请假的前提下无故不来课堂参与听课,即旷课。在搜索引擎中,“大学生逃课”关键词可检索出400多万个结果,说明逃课已经成为公众关注的重要问题。

2.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逃课大致可分为“有偿化”“公开化”“选课性”和“年级性”四个显著特点。其中,“有偿化”是指高校中存在的代签到、代课群体,他们通过代替他人出席课堂,帮助他人逃课来获得报酬,甚至于形成一条利益链,建立微信群来形成逃课网的利益关系,当一个同学从代课中获利,其他同学自然会受到影响,时间久了,便习惯了这层利益网所带来的好处。“公开化”是指有些学生逃课已经从原本的“偷偷摸摸”转为“明目张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以自己逃课为耻,反而以能够躲过教师等人的注意为荣,甚至将此大肆宣传。这种行为不知不觉地就助长了“逃课一族”风气的形成,成了一种“新时尚”受到很多学生的追捧。“选课性”意味着学生选择性地逃课,我们也可以发现,很多选修课则过于走形式,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改善选修课课程质量来缓解这种问题。

3.被动型逃课

被动性逃课的学生,一般被认为是主观上缺乏学习的欲望,其主要原因是课程内容晦涩难懂、教师授课枯燥乏味或者教师对于课程质量管理属于监管等,这就回到了关于课程质量对逃课现象的影响问题。

就教师的层面而言,除了上文讨论过的授课教师过于注重科研外,近10年来,由于高校的扩招,为了应对更加繁重的教学需求和教学任务,高校的教师队伍不得不迅速地壮大。这就导致了整体上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包括不注重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也就导致了课程质量上的良莠不齐。许多高校也摒弃了新教师必须先助教的做法,让年轻教师匆忙上台。这也直接导致了教学经验不足的他们,教学效果就差强人意,课程质量也就不高,导致学生厌学逃课。以上这些都说明了教学质量对于学生逃课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

六、逃课的应对措施

根据上述客观分析,想要改善逃课现象,需要从提高教学质量上着手。总体来说,就是重视教学内容的设置、课程的安排,强化课程教学管理,完善课程设定规章制度,引导学生回归课堂,激励教师潜心研究教学,提高自身教学能力水平,提高课堂教学吸引力。

1.现行的各种措施

各高校应该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不同的可行性方案。部分高校使用“人脸识别”签到和使用指纹进行签到,还有许多高校使用手机APP上课考勤签到,签到方式新颖多样,更有一些老师会想一些与众不同的签到手势。除了借助科技进行签到外,多所大学出台规章制度明确了授课教师的职责。这种规章制度的出台,意味着授课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规范将会被明文规定,能够很大程度上规范双方的行为。除此之外,很多学校还通过各级教学督导组进行随机听课,分为教师督导组和学生督导组,教师相互听课进行教学评比,对逃课行为进行监督和奖惩。学期末由学生对于本学期进行的所有课程的教师进行评教,显性逃课现象能够因为上述的行动得到改善。

2.教学质量上的提升

根据云美厚学者进行的问卷调查研究显示,约80%的学生不希望任课教师实施极端消极的课堂管理。一方面表明了,学生将课堂管理压力都给了教师,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学生对教师的管理充满希望,因为高自由度的大学生活,会让很多大学生变得无所适从,不知道应该如何规划自己的学习,从而迷失自己,所以,较为适度的课堂管理也是一种提升教学质量的方法,并且这种方法对于顺利展开教学和提升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同时,根据该问卷调查,我们能够发现,对于“如何减少逃课行为的发生”,将近60%的学生希望任课教师应该改善课堂教学方式,最重要的是提高课堂上的吸引力和教学上的感染力。如果想让大学生真正告别逃课,那么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才是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的最为本质的方法。也就是说,只有充满活跃氛围的生动课堂才能从根本上留住学生,否则就算通过规章制度等方法的去干预,使显性逃课率降低,那么也无法避免隐性逃课率的存在甚至增加。一些示范性的高校开设的课程就能抓住学生的吸引力,这些授课教师会将专业知识转化成更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的知识,把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国内的部分院校为了提升课程质量以及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水平,制定了一系列的激励措施,并且开展教学竞赛、示范教学、学生评价、成立教学督导组,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师整体教学能力水平的提升和完善。除此之外,课程的时间安排一次性不宜过长,以减少学生和教师双方的不适感和疲惫感,可以减少课程不必要的课时,若是仍然需要一定数目的课时,那么可以把课程分散安排在相隔不长不短的不同时间,不仅能够保持课程新鲜感,而且还能够让学生和教师摆脱长时间的疲惫麻木。尽管大学生逃课必然不能够完全排除教育机制目前存在的缺点,但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思想导致教师对自己教学水平要求不高才是逃课现象泛滥的直接原因。

根据谢泽银学者的研究,那些满意度较高的本科课程,课程内容非常新颖多样,教师有着强大的且贴合学生心理的人格魅力,上课认真负责,形式多样,课堂和谐融洽,懂得如何跟学生们交流和互动,学生则能够更积极地投入到课程中,并且高满意度的课程考试难度适中,一般是更加注重课堂表现,包括和老师的互动、小组讨论发言以及课堂展示这样的过程,结果则是满载而归的[10]。

除此之外,课程时间的安排上不宜过长,保持课程新鲜度和积极性。同时,规章制度具有不可行性,因为如果只凭规章制度或电子签到的方式进行遏制逃课现象,虽然显性逃课一定会得到显著改善,但是隐性逃课不会因为规章制度等的影响有任何改善,甚至会因为这些措施不知不觉地提高隐性逃课率,两种逃课必须全部被解决才是对逃课现象的真正解决。

综上所述,只有重视大学生“逃课”现象,强化课堂教学,加强教师教学水平,优化课程质量,才能遏制显性和隐性逃课,将学生留在教室,才有望彻底解决显性逃课问题,降低隐性逃课率,也就是通过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来实现大学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结语

本文从“逃课”问题现象开始分析,讨论了其与本科教学质量之间的必然关联,通过整理收集相关文献,发现了充足的证据支撑了教学质量是促使逃课现象发生的直接原因。其中,教学质量可以包含多方面,主要是课程质量、课程吸引力、凝聚力、教师教学水平等。根据以上要素,本文还提出了国内现行的一些解决逃课问题的案例,同时也从中发现,多数学校以改善课程质量为主,这也支撑了本文的论点。

猜你喜欢
隐性教学质量评价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