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朝虎
(攀枝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攀枝花 617000)
高校公共历史课是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主要载体的大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整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其教育教学成效直接关系着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有效度。然而,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大学生至少在历史基础知识的认知面有不断弱化的趋势,此为当代高校公共历史教学的内在逻辑性探索,提出了新的严峻课题。
历史图式就是人们关于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社会群体的认知结构。它不仅涉及社会群体的历史知识本身的历史性,而且也涉及人们在获取历史知识在时间上的阶段性,更是深刻影响到高校历史教学的有效开展。
梳理中学历史课程(本文均以人教版统编教材为例)对青少年的国家、民族的集体记忆与民族认同的影响性至关重要。如果说,小学阶段是人们历史图式的萌芽时期,大学阶段是成熟时期,那么,中学阶段则是初步形成时期。中学阶段属于人的一生中的黄金成长期,不仅涉及身体机能与心理特质的形成与发展的问题,更是社会基础知识的奠定期这一时期的历史教育深刻影响高校公共历史教学的成效。
认知图式的构建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在逻辑。就目前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来看,初中历史主要涉及中国历史的基本面,重点从时空和史料两个维度来全面诠释我国历史的整体性认知;高中历史主要涉及中外历史的基本面,重点也是从时空和史料两个维度来诠释人类文明的整体性认知[1]。由此可知,高中历史中国部分是对初中历史的知识性提升,主要涉及认知层次和认知类化的问题。但是,对于诸如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理解与评价,囿于中学生本身的知识储备、人生阅历和思维逻辑的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自主性地形成一种深刻的或者稳定的历史性价值观,更不要说应试教育、文理分科等对学习历史知识的负面影响了。中学历史的理论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化,必须遵循中学生的成长规律的研究,值得深化。至于高中历史外国史必修部分,则是在初中历史基础上的国际性拓展,有助于学生从“国际视野”来宏观地、辩证地看待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体系中的定位。而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理解和评价,同样缺乏坚实的自主性基础。但是,高校的公共历史课程或者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并没有专门的外国史部分的教材内容。所以,高中历史外国史部分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来讲,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基础性的历史图式。然而,因为诸多原因,相当部分大学生在此历史图式方面,存在知识性以及结构性的缺陷。由此可见,中国历史教学的内在逻辑,主要体现在事实上的基础认知结构的教育教学上,应试教育的边缘化上,其替代性描述可能就是所谓的人的成长规律和学校的教育规律了。
当然,中学历史教材也存在大量的选修部分,对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深化历史认知有着积极的作用,虽然这很大程度上只是停留在理论层次。如今的中学生,课业还是相当繁重的,如果必修课程都不能很好地解决历史图式问题,那么诸如选修等课外历史内容又能激发出学生多少自觉能动性地获取额外的知识。因此,从本质上看,历史图式的全员覆盖度应该是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问题,而不是学生个体的自主能动性问题。
目前,在我国高校实行的公共历史教材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2]。课程的性质和目的就决定了其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不可能是具体的史实,而是在具体的基础史实的基础上抽象出来的政治理论形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所涉及的史实主要是我国近现代的历史图式。从国家最新的统编教材(202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来看,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和世界的相关历史知识,只是做了极为简略的概述因此,在大学阶段,学生在课堂上所形成的历史图式,主要是我国近现代史而非我国古代史和外国史。这就造成一一种事实,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没有系统的世界史图式。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实际教学体系限制了历史图式的完整性。任何一门课程都涉及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再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辩证过程,最后才是学生实际的获得并内化的知识量和思维质。从目前各高校的实际教学来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时差异较大,范围在二十八到五十多学时的都存在,还有一些思想政治课内外实践的教学课时安排。教师以此学时要完成内容复杂、涉及面广、争议较多的三十四万字的教学任务,实在是一件不易之事。因此,在一些高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有关改革开放等部分内容被有意无意地简化或略去,并归之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所授内容中。由此可见,历史图式的非完整性,必然也会给“概论”课程的教学有效性产生较大影响。
从理论的完美程度来看,大学之前的历史图式,只有高中“文科生”是较为完整的,这就为大学公共历史教学及至整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效性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我们必须创新性地探索高校公共历史教学的内在规律性。
我国高校多为综合性大学,传统的事实上的文理科学生是“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由于各种复杂多样的原因,相当多的高校并没有按照有关部门的相关规定实行中班教学,而是大班教学,有些班级甚至高达二百余人。因此,在安排教学班级之时,首先,应该考虑文理科学生在历史图式方面的差异性,尽量文理分开排班。如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针对不同的班级开展不同的教学方式,以期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收益。其次,应该考虑到同一文理类别学生的历史图式的差异性。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艺术类学生明显区别于其他类别的学生,因此,在排课时应该考虑此类情形。第三,应该注意教学行政主管部门本身的行为方式。例如,在教学大班的排课时,是学生任选老师,还是按照统一的行政专业班级来实施的问题。若是任意交错杂排,不仅会给课堂教学本身带来诸多新问题,而且还会给课程结业考试的评阅标准、公平合理性等方面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第四,还应考虑到外籍学生和少数族群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安排具体的教学授课形式。
高校特色班级的创新安排。目前,不少高校,除了按照既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育教学工作之外,还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现实诉求,开展了一些创新性的班级教学。2021年开始,攀枝花学院实施了“方毅·钛班”和“方毅·红班”的新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方毅系列实验班是学校回应社会现实诉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造“自律攀大人”品牌的重要举措。作为学校探索人才培养“过程一流”的实现模式和重要途径,在教育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方面都有不少创新性探索和实践。对于此类特色班级,应该根据现实需要,不拘于既有形式和套路,创新性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在历史纵深视野和国际大格局背景下,加强社会比较学意义上的理论探索与问题思辨式教学。
中学到大学的历史教材安排体系主要是依照时空顺序,分门别类地进行编排的。这种安排有助于迎合多数人的具体思维,对于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是非常有益的,符合大多数人的认知习惯,但并不适合高校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要求。当然,高校历史公共课教材如此编排也有它的理论上的科学性和知识上的逻辑性。但是,大学传授公共历史课,主要目的不在于记忆基础历史知识,而是提升抽象历史理论,否则,大学历史公共课就成了中学历史课的简单重复,即使是中学历史课的完整内容与残缺教学之间有很大差异。例如,历史教学中的经济部分,土地问题历来都是一个核心问题,而且分散于每本教材的各个章节之中,横跨整个中学和大学的历史教学内容中。若是以“中国近代以来土地制度的变迁”作为问题来整合,就可以把中学和大学中有关土地问题的相关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涉及古代传统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天朝田亩制度、孙中山的平均地权、土地法大纲、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新时代的土地集约化生产等,如此,学生就有从大历史观维度,整体性、辩证地深刻把握土地问题在中国是如何最终解决的,是如何为稳定中国社会经济而作出卓越贡献的。在文化领域,以科举制度为代表的人才选拔制度在我国传统社会的治理中具有重要地位。如何来诠释科举制度在晚清时期的废除,并言及当代中国以高考、考研、公招等为代表的人才教育与选拔制度呢,这就需要把中国历史上的人才选拔制度作一个历史性的回顾与整合,从周朝的吏士合一,到秦汉的郎吏制度、举孝廉制度,魏晋南北朝的士族门阀制度,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度等,从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入手,让学生明白任何制度都只是为了解决当时那个社会的现实问题而存在,社会历史在持续发展,社会制度也必须与时俱进。只有如此,才能使大学公共历史课与中学历史课的出现创新性的重大区别,才能符合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更高要求,也就更能提高学生的成长诉求。网络信息化时代,学生所能自主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和效率,都比以前任何时代都要多样化、深刻化。如何以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与学生开展理性探讨,是当代历史教育者所面临的重大创新课题。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耕读结合的人才成长传统,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任何教育模式都离不开的路径。我国高校教育都有见习或实习的教学环节,这多是专业课程的必修课。高校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因学生总是生活实践在社会现实中,也可以说他们一直在实习,但更客观地讲是属于毕业之后的滞后体验,与耕读相长的传统,即理论与实践即时融合、相互促进的人才理想培养模式是不相匹配的。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难点之处,每一个个体或群体,都可以根据现实变迁、利益诉求或外部环境的逼迫而重新解读历史,定位立场和刷新价值观念,主流历史价值观要实现社会化的重任,实在是一件不易之事。实践才是检验高校公共历史理论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一直是一个难点。历史是永远不可能亲临其境的,但可以切身感受即将成为历史的现实。历史事件、战争场景、历史现象、考古遗址和文献遗传等都是学生感受历史的绝佳史料。近年来,不少高校都在探索思政课程的有效实践模式,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社区服务等,无论是个体模式,还是群体模式,都是较好的创新性形式,只是在实践过程中,须以微视频、调查报告、多媒体课件、接收单位认证等创新形式,辅之充分的时间保障、资金支撑、社会支持和后勤供给等,才可能实现有效监督,提升实践质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都有着紧密的逻辑联系。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三门课程,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尤其紧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讲授我国近现代政治历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讲授哲学原理;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则是在前两门课程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分析解决中国近现代以来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在实践中创新和发展出来的中国化的思想政治理论。由此可见,传授“具体实际”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诠释“基本原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都是为最终确立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学而服务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教学论证是中国历史图式的重要体现。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由国家掌控关键行业和领域是历史常态。从先秦的管仲变法、商鞅变法到汉代的桑弘羊“盐铁酒三榷国家专营”制度,乃至于宋代王安石变法,晚清洋务运动和民国官僚资本,无不是国家宏观掌控关系国计民生行业的重要体现或者时代变相。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抉择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思想相结合的创新性产物,即使没有西方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中国未来的社会制度中也必然有“国家专营”的重要地位。如此,以上三门课程所体现的中国实际、唯物史观和中国化理论之间就紧密地融为一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