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普通高校二级院系就业工作对策探究

2022-02-09 03:06:27郭佳惠冯奕忠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38期
关键词:专干院系产学研

郭佳惠 冯奕忠 魏 宁

(西北大学 陕西西安 710069)

在国家开展的多轮教学评估中,就业去向落实率、就业质量等已经成为普通高等学校的硬性考察指标。在高校二级院系工作年度考核中,就业去向落实率等指标也纳入其中。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以二级院系为主体、学校指导服务的就业工作模式已经较为普遍。做好就业工作,不仅是国家稳就业政策下的重要举措,关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而且也对二级院系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目前,很多高校的二级院系就业工作却不十分理想。例如,就业工作多是由负责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主抓,由应届毕业生的辅导员承担,他们大多缺乏相关经验,并且是初次承担就业工作;就业工作多局限于学生工作范畴,与学院学科建设、校友合作等其他工作不衔接,仅仅是做好具体的招聘、签约和派遣工作,抓手不足,开展困难;很多教师、导师口头重视就业工作,却不参与其中;就业工作整体开展连续性不强,效果不好。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是西北大学首家全面深化改革单位。在改革之初,学院就将就业工作纳入了学院建设整体规划;近几年,学院更是坚决实行“一把手”工程,涤清工作边界障碍,每年统筹协调、全局安排就业工作;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引,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将就业工作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校友工作、成果转化和国内合作等,通盘考虑、共同促进,力争构建新形势下有效应对就业环境的新方法、新对策[1]。本文以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例,试对新形势下高校二级院系的就业工作对策进行探讨研究。

一、顶层设计与大平台建设

1.构建“就业专干-辅导员-就业服务部”三位一体就业保障模式

二级院系的就业工作多隶属于学生工作范畴,而学生工作往往庞杂繁多,头绪复杂,作为学生工作主体的辅导员们,在面对千头万绪的工作时,难免会感到左支右绌,捉襟见肘,若始终由毕业生辅导员承担就业工作,又时常因经验不足、缺乏连贯性等,导致不利于就业工作开展。在此背景下,实现就业工作专人专管,构建稳定高效的顶层设计和工作机制逐渐成了诸多二级院系青睐的工作模式。通过多年实践,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构建了“就业专干-辅导员-就业服务部(学生就业骨干)”三位一体的就业保障模式,实现科学化、现代化管理,指导性、监督性和服务性并行,横纵交错,效果良好[2]。

就业专干为专业外向型岗位,通过多年就业工作积累,对外交际性强,连续性好,对于企业情况、就业政策了解熟悉,工作重点在于对外联络企业、指导就业工作开展、服务学生完成签约派遣和帮扶就业困难学生等。毕业生辅导员熟悉学生,能将监督和督促作用发挥到极致,在专干的指导下,对内逐一跟踪,全程跟进。学生就业服务部重点着眼于数据统计、招聘会服务、招聘信息发布、组织就业指导活动等方面,在做好服务毕业生工作的同时,起到了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作用。三者相搭配、相配合、相互动,界限明晰,分工明确,达到了齐抓共管共促就业和学生自我服务的作用,可以较好地提升就业去向落实率与就业效果,并且通过以上措施,有效地避免了就业专干熟悉企业和就业政策但不熟悉学生,辅导员熟悉学生但不熟悉企业和就业政策的弊端。

2.搭建“就业-校友-企业-学院”四位一体协同工作平台

在深化改革工作中,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大胆尝试,统筹做好就业和对外工作,在做好就业工作的同时,二级学院对外合作工作也得到了相应延伸。将学院就业专干提升为国内合作与成果转化专干,同时对接就创中心、国内合作处、扶贫办、资产公司和科研处,将就业工作与学院对外合作、成果转化、校友工作整合在一起,设立国内合作与成果转化中心,搭建“就业-校友-企业-学院”四位一体的“产学研就”协同工作平台。此种做法,是在学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有效地发挥就业专干对外协调和对内资源整合优势,通过联合培养、成果转化、项目开发、校友合作、人才输送等,有效地提升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全面地促进学院融合式发展,促使毕业生良好就业[3]。

同时,以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发起单位和承办单位,联合陕西省内同层次高校生命学院与校友力量,形成就业联盟,积极搭建高校联合就业平台与企业平台;通过平台,可以便捷发布双选会邀请、定期举办生命科学类招聘专场、收集企业招聘信息、反馈毕业生工作效果和跟踪毕业生就业情况,以达到共享就业信息、共赢就业岗位的目的。截至目前,已经有近90家生物、医药及相关企业加入了线上企业联盟。大平台的建设,整合了陕西优质生命学科学生资源与生物医药企业资源,降低了招聘与应聘成本,提升了招聘与应聘的质量及效果。

二、点面结合与提质增效

1.就业专干与辅导员有机联动,实现就业指导点面结合

在实际的就业工作中,就业指导前期多针对每一位学生,后期则多针对某几类学生。这就需要就业专干与辅导员有机联动,分工协作,从而实现就业指导点面结合。

点,对应每一位学生,由辅导员负责实施,以引导全体同学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确立明确的就业目标。根据学院就业工作的顶层设计,发挥好辅导员的贯穿作用,由毕业生年级辅导员对学生逐一谈心谈话,并全程跟踪,结合升学和就业规律,将就业动员工作前置至大三甚至大二,逐一了解学生的想法,并给出针对性指导,帮助学生从一开始便树立早就业、就好业的意识,在就业方向上早早确立目标明确努力方向,从而达到点的突破。

面,指的是某几类学生,由就业专干统筹实施,以帮助毕业生熟练掌握切实有效的就业技能,真正解决好毕业生关心的问题与实际困难。结合“点”,通过毕业年级辅导员统计出的第一手基础数据,由就业专干负责分类整理,针对不同就业意愿将学生划分出多种类型,开出对应药方。例如,针对教师意向学生,举办教师资格证的培训讲座、试讲训练和教案撰写教学;针对考公意向学生,举办公务员考试的培训讲座,邀请往届优秀毕业生进行经验分享,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助管和大学生政府实习项目;针对专业企业意向学生,组织学生前往企业参观并考察实习,邀请业内知名企业负责人做客“名企讲坛”;针对其他企业意向学生,联系业内优质企业积极提供实习生岗位等,通过共性岗位的专业应对,达到整体就业面的稳定与提升[4]。

2.“人、职、专业、家庭、社会”五位一体,实现就业提质增效

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很多大学生表示希望可以和当前的学业、未来的职业紧密结合起来,真正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生涯发展之路。作为育人的主阵地,高校及二级院系也希望通过课堂讲授、咨询辅导、实习实践等环节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科学规划,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从“校园人”到“职场人”的人生转变。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是职业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既包括职业成长线,还包括个人成长线、家庭成长线。因此,若能帮助学生达到“人、职、专业、家庭、社会”五位一体的相统一,也就意味着我们的就业工作真正解决了学生和企业的实际需求,从而实现了提质增效。

达到“人、职、专业、家庭、社会”五位一体。对内,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对外,是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满足企业、社会的切实需求。二者互动,不闭门造车,才可以实现“提质增效”。一方面,要将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和素质发展教育结合起来。从目标角度看,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是实现职业目标与自我潜能、家庭期望、社会需求的统一,因此,要帮助学生掌握生涯建构的能力,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提升自我,学会正确处理好自我与家庭、社会的关系;另一方面,实现职业发展与社会相匹配,要善于“走出去”,即带领学生切实走进企业。其一,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收获体验,更高效达成双选意向;其二,虚心听取企业意见,了解最新的社会需求,并为学科评估和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参考数据和意见,及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从而精准输送更优、更强、更对口的综合应用型人才[5]。

三、长效性机制与一体化培养模式

1.持续完善“三全”促就业长效性机制

就业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系统工程,仅仅依靠单方力量远远不够,要通过“三全育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全员”“全方位”“全过程”齐头并进,精准切入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扩大学生覆盖面与受益面,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在“三全育人”的育人理念下,持续完善“三全”促就业长效性机制尤为关键。

就业工作队伍稳定、可持续,是构建长效性机制的前提。全员,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建立健全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院系党政联席会专题部署、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推进落实的“纵到底、横到边”工作体系;强化多方联动,建立健全学院领导、研究生导师、辅导员、班主任协同推进,学院教师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机制,即动员全体教职工共同促就业,适时出台政策将就业效果与研究生招生指标挂钩,与年底绩效挂钩,探索形成大就业工作格局。全过程,即进一步完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在学生在校期间的整体布局,分阶段、分层次、分目标地组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形势分析、职场面试礼仪、求职就业技巧、优秀校友谈等精品就业指导课程。全方位,一是将就业工作与学生综合发展有机融合,在推进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同时,做好素质教育与学业教育;二是把就业与人才培养、科研转化、学生工作、校企合作、学院发展等统筹进行;三是跟进形势,做好“云招聘”,实现“云就业”。2020年初,“云招聘”被推上了主流舞台,从中审视和发现,“云招聘”有诸多便利且是大势所趋。通过信息化建设,大多数岗位均可以实现线上投递、面试、笔试乃至签约,在节省时间与成本的同时,进一步简化和完善了招聘流程,提高了招聘效率,达到了最优招聘和精准对接。

2.探索形成“产学研就”一体化培养模式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发展产学研合作模式。产学研,一般指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从而有效地实现科研、教育、生产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及二级院系把“产学研”合作模式作为新时代创新工作的抓手,以从根本上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尽可能缩小学校和社会人才培养理念之间的差距,从而有机实现“产学研就”一体化。

以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例,通过近年来的持续探索,学院已逐渐形成了项目开发-联合培养-成果转化-人才输送的良性“产学研就”一体化培养模式,即主动与高端企业合作,输出学术理念及科研思路,引入主流标准、先进技术、高端资源形成优势互补;校企合作共同申报项目并搭建科创平台;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由学生在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下完成合作项目或课题,尽可能实现成果转化;毕业后直接输送至对口企业,发展成为企业科研业务骨干。此培养模式有效解决了学校培养与企业、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培养出了一批业务能力扎实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高效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实现了毕业生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

随着普通高等学校的持续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尤其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的大势下,可以预见就业工作的形势将会进一步严峻,就业工作也将继续成为高校发展的一项长期性、全员性、全局性工作。二级院系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直接推进者和实施者,更要与时俱进、持续更新,既要适应好就业形势与相关政策的变化,更要适应好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标准、新要求。持续完善顶层设计,加强构建工作平台,努力形成就业工作中可借鉴、可复制的工作模式与工作机制;作为育人主体,应在就业指导服务上下功夫,在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上动脑筋,实现就业指导点面结合,达到就业工作提质增效;紧跟时下育人理念,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在“三全育人”理念下,持续完善“三全”促就业长效性机制,在“产学研融合”视角下,探索形成“产学研就”一体化培养模式。总之,新形势下,要想做好就业工作,普通高校二级院系更要主动担当,力争有为,构建精细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工作模式,全员联动,帮助学生谋划美好将来。

猜你喜欢
专干院系产学研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老人,老屋
金山(2022年11期)2022-12-03 06:32:40
平陆县圣人涧镇:加减法,让党建专干强起来
支部建设(2019年13期)2019-11-19 07:45:40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中国公路(2017年18期)2018-01-23 03:00:32
高师音乐院系艺术实践周实效提升策略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60多名“专干”参加劳动争议调解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培训班
人事天地(2017年8期)2017-08-18 12:29:44
清华院系手机背景图
大学生(2016年7期)2016-04-29 10:12:06
关于高等院校院系党政关系的思考
《移动通信》2015年专题计划
移动通信(2015年2期)2015-07-11 09: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