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 诣
(保险职业学院 湖南长沙 410114)
为确保“一带一路”倡议能够有序推进,在相关建设工作中应当有足够的人才储备,我国教育部颁布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等多个文件,旨在通过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人力、智力支持[1]。“一带一路”倡议涉及内容广泛,包括了多项产业领域的合作,加之沿线覆盖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在经济等各方面的差异较大,为了便于开展深层次、高水平的合作,对于国际化人才能力的需求必定是多元的。
理解国际化人才的定义,需要由个体和组织两个层面分别进行说明。个体层面即人才应拥有国际化意识和国际化业务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其能力决定了能在国际化竞争中采取主动行动来把握机会。组织层面则是有国际化人才可以发挥其自身价值的环境。个体和组织层面均得到保障才能为国家化人才的培养建立环境并形成与之相关的培养机制。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上升空间巨大,各国、各区域有其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能够进行经济互补,拥有广阔的合作空间。目前,国内很多国有、大型企业已经在海外形成业务布局,在这些企业中有58%将“一带一路”倡议和海外拓展上升至企业发展战略中为核心的内容之一。
国际化人才的开发和培养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不同的行业领域、国家或地区对国际化人才所具备的能力要求各不相同。另外,跨文化认知差异等均会对国家化人才的开发、培养造成重大的影响。根据国际化人才能力素质模型(见下图1)对人才是否具备相关能力进行深入分析并借助该素质模型中将国际化人才的能力划分为三个方面:
图1 国际化人才能力素质模型
包括语言技能、国际动力和家庭支持度三个方面,其中需要倾注精力培养的是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一带一路”倡议涉及多达65个国家,使用各种语言近200种。在双方或多方合作、工作岗位中使用外语进行专业流域的沟通和解决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带一路”倡议涉及国际中多种类型的国家,同时也是多民族的集聚区,所以必定面临一系列来自文化、政策、法律、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差异。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开展经济活动时,如承接建设项目、生产制造或贸易往来等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在当地雇佣员工,或面对当地政府、商家及客户,因此,只有拥有国际化能力,包括国际适应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国际化运作能力方面的人才才能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情况[2]。
由于国际化的快速推进,除了要求人才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一定的管理技能,还应当对该领域的国际发展趋势和当前情况有深入的了解,便于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价值。
面对国际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大量、复杂的政策问题,需要在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过程中,保持与时俱进的思维,使人才培养能够顺应“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背景和具体项目涉及的相关层面。因此,国内高等院校在考量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时,需要尊重人才的个体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科学的培养方式。在此过程中,需要进行政策沟通的人必须拥有国际化的视野,能够就区域合作进行详细规划、对项目进行管理、开拓海外市场等。这就需要此类专业人才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拥有求同存异的胸襟和气魄[3]。因此,国内高校和企业在培养国际化人才时,应充分重视对其政策沟通能力的培养力度。
在国际化推进过程中,我国与“一带一路”相关沿线国家开展广泛的合作,内容涉及能源、交通、通信互联互通等领域中的多层次合作。在业务合作中,尤其是重点合作项目当中需要依靠专业领域内技术过硬、善于创新、擅长运营管理的工程、技术国际化人才。“一带一路”中部分沿线国家基础设施欠缺,合作的项目中有大量有关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如交通、输气管道、通讯光缆等有利于民生改善的基础设施项目。因为各国发展目标不同,在工程项目管理的具体环节和水平差异较大,且适用于不同的法律、法规或行业规则,所以在这部分当中容易出现诸多问题,为了保障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质量过关,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并通晓国际规则的人才能够在互相的交流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4]。处在该领域当中的国际化人才应深入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内容和意义,牢固掌握工作中有可能使用的国际规则,这样才能够在国际化的竞争中充分发挥其能力,这一类人才能够在国际交流中进行谈判、沟通和协调,是项目得以有序开展的必要保证,为提高项目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奠定坚实的基础。
开展多种形式、互惠互利的经贸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经贸洽谈、协商会议中,需要依靠熟知行业经贸合作、懂得经营管理,并具备一定跨国公司或项目经历的国际化人才来进行谈判、沟通。能够顺畅无碍的交流是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前提,双方在理解对方意图的情况下,才能就彼此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和看法。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很多国家都使用小语种作为官方语言,或作为日常使用语言,精通小语种并有一定经贸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无疑是深受欢迎的[5]。
资金是确保“一带一路”建设能够持续、稳定开展的重要资源,在资金融通方面开展的一系列合作,如建设亚投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促进双边货币兑换、稳定货币市场等,均离不开金融领域的国际化人才。近年来,我国对沿线国家的投资数额巨大,如下图2所示。需要明确的是,开展“一带一路”金融合作,其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确保我国金融业能够适应并主动融入国际金融规则当中,保证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持续发展,这一问题事关国家全局性战略,需要有创新理念、了解国际金融市场规则的人才作为智力支持,在面对复杂的资金链、开放金融市场等问题时,能够提供有创新性的解决思维[6]。
图2 2016-2020年中国对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流量情况
致力于实现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各国的民意所向,也是众多国家、区域能够开展文化交流的根基所在。所谓民心相通,是指虽然立足于不同的国家,并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人文风俗、经济水平,但依然能够从各种差异甚至矛盾中寻找到彼此的共同点,以此为中心逐渐增加理解并互相包容,在相处过程中消除过去的误解、误判,争取获得对方的支持,为开展长期、稳定的合作夯实基础[7]。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则需要通过增加文化交流的方式,加深学术合作、学术往来、人才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当前,相关工作进展较大的有教育、文化、旅游等行业。例如,我国高等院校和国外高校开展教育合作,各自挑选符合条件的留学生作为国际交换生在彼此国家进行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彼此的联系,属于一种深层次的交流。很多留学生由于受到求学生涯的影响,致力于从事促进两国文化、经济往来的事业当中[8]。确保实现民心想通,需要国际化人才不仅具备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还需要从内心对跨文化的深度沟通保持认同,能够具备跨文化交流的同理心,同时端正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面对人才培养中的需求和挑战,我们应当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研究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积极更新观念、完善机制,有效落实新形势下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崇高使命。
国内部分院校在开展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并未真正意识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价值,与国外院校的合作多停留在保持浅层次交流的层面上。部分院校在培养国际化人才时,依旧局限在传统教育的理念中,将教育、培养的中心工作放在理论知识和专业应用中,将教育内容锁定在行业内部或区域相关知识、信息中。由于近年来经济全球化趋势愈加明显,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呼声逐渐高涨,在国内教育事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高等院校应重新审视自身教育理念是否契合时代发展,拓宽教学改革思路,在教学工作中将“如何培养人才”和“培养怎样的人才”这些关键的问题落实在细处,更加主动地参与、服务“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培养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9]。
国际化人才培养应与当下“一带一路”倡议的实际进展、发展趋势相吻合,有针对性地培养出业内擅长小语种、国际事务处理的人才。这部分目标已经获得国家层面的重视,亦有其对应的举措,但就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工作来讲,不但要求人才具备专业性知识和技能、顺畅沟通的能力,还应当能够进行跨文化理解,使这部分人才在“走出去”开展经济业务、项目建设的同时,也能够主动传播我国优秀文化。倘若国际化人才仅仅掌握专业知识、外语技能,对于跨文化理解能力的提升不予重视,则很容易在开展工作时遭遇不必要的壁垒,也无法体现高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效果。除此以外,高校在培养国际化人才时应当以促进对外方文化理解能力为初衷,对学生的文化理解、沟通能力进行提升,以此作为培养国家化人才全面发展的基础。在设置人才培养具体的目标和要求时,高校方面应对有培养目标进行优化,以契合各领域、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对人才培养方案当中与现实情况不符的部分做出改动。对培养方案的调整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且涉及内容较多,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但这项工作对于高校的长期发展意义重大,虽困难重重亦不能撼动改革的决心。比如,东北林业大学近年来先后两次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方案中体现了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的目标,同时对外语的修读模式进行了较大的改革。该大学将原来的总学分180学分改为150学分,对于通识教育内容进行了强化,从最初的3个模块增加至8个模块,由之前的106门课程增加为248门课程;在此过程中,东北林业大学全面贯彻OBE教学理念,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进一步强化专业的准入标准和准出标准,确保学有所得;将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有机融合。在“大刀阔斧”的修订之后,人才培养方案的灵活性、开放性更强[10]。
面对“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产生的海量国际化人才缺口,高等学校应当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继续加强与国外教育领域的合作,另一方面培养适合国际化的人才。首先,高等院校应注意培养与其他教育主体、用人企业的长效合作机制。学校与用人企业应当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核心任务,从而在招生环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师资队伍、学校专业建设、专业实训设置、人才教育质量评价等诸多环节实现高校与企业专家的互相聘用、互相兼职,即实现师资共建共享。在此期间,为了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需要签订合作协议进行详细说明,避免出现互相推脱的问题。高等院校与用人企业成为联合培养人才的主体,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尝试与其他海外高校或教育机构进行强强联合,从而便于引入优质的境外教育资源和技术资源,对该工作进行高质量的管理,从而确保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水平。作为培养的主要责任方,高等院校需要整合内部各个职能部门,从而统筹协调各项资源,形成“整体一盘棋”,将培养人才的工作落实到位。
其次,高等院校应调整策略,对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教学工作予以重视,充分贯彻以人才为中心的“三全育人”培养理念,通过各种手段、多元化的课程将人才在这一内容中的学习潜力激发出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在开展跨文化交流内容学习之前,学生已经掌握各国、各区域经济、法律等情况,对产业国际化发展与国际产能合作有所了解,能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个人发展规划进行调整,激发学生对国际化发展的热情。在此基础上,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改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场景,如在我国和沿线国家的对接过程中,组织学生参与国际化交流活动,获得学习、观摩的机会[11]。学校方面需要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主动学习相关内容,利用国际化培养资源和环境早日形成国际化思维,对他国的文化及发展理念能够辩证的看待,为将来自信的走向国际化发展道理夯实基础。
另外,学校应针对“一带一路”倡议涉及的行业领域,如通信、基建、环保、金融、科技、交通等培养大批具备专业能力的人才,搭建引导人才进入海外高校学习的桥梁,可以与沿线国家、国内外优质企业开展合作,汇聚各方专业优势培养学科领域内的优秀人才。另外,高校应加强对外语类特别是小语种人才的培养,“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需要依靠各种外语进行与沿线国家的对接,涉及到的语言种类非常丰富,我国对沿线国家开展大规模投资、运营需要运用各国官方语言沟通和交流,与沿线国家的留学人员与相关人才进行联系、互动,有助于显著提升对国际化人才的语言培养效果。进行人才培养时,高校要积极创造机会和已经“走出去”并获得一定成果的国内企业开展合作,利用校企联合的形式共同培养人才[12]。例如,很多在海外拓展中表现卓越的大型企业,如华为、中国电力、中国石油已率先达到国际化的发展水平并已经实现其预期建设目标,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高校可充分考虑自身办学特色,和专业相关的企业间保持紧密互动,也可以尝试设置联合公司创新培养人才,建立健全跨国产教融合的办学制度,以服务更高水平的开放合作。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较多,涉及投资、建设、贸易等领域,因此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和针对性。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无法一蹴而就,需要各方长期不懈的努力。中国高等院校应竭尽所能,坚守育人使命,在人才培养的工作中持续创新、探索,对现有教学体系和内容进行改革,系统研究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高水平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问题,利用教学实践、合作办学等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