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菊 门 彤
(山东现代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4)
心肺复苏是心脏骤停最重要的治疗手段,是护生必备的基本技能。心脏骤停是世界范围内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医护人员早期识别、实施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护生必须反复训练,直到自己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术。护生成功实施心肺复苏也离不开护生自身的态度[2]。因此,护生应具备心肺复苏牢固的知识和高水平自我效能感以及良好的态度,才能在紧急情况下实施心肺复苏以抢救患者的生命。目前单一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当前教学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混合式教学方法已越来越引起关注并逐步被应用到教学实践中[3]。就如何提高心肺复苏实践教学水平,也一直是临床教学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
混合式学习模式是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将线上学习和线下课堂教学有机融合的一种自我导向、迭代的新教学模式[4]。相关的研究表明,它在提高护理能力方面比传统的培训教育更有效[5]。在公共卫生事件时代背景下,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模式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然而,有研究表明,与传统的面对面教学相比,单独使用线上学习并没有产生明显的效果。虽然现在各种形式的在线教育得到广泛应用,但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模式在心肺复苏教学方面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心肺复苏教学进行研究,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本研究选取我校护理学院108名大一护生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以前没有参与过任何涉及心肺复苏相关理论与技能的培训项目;②自愿参与本次研究;③身体健康;纳入研究对象中8人因中途退出被剔除,最终确定研究对象100人,将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干预组50人和对照组50人。两组在一般特征上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具体见表1。
(1)教学模式
两组护生上课均由二名具有中级职称的老师进行授课,授课的内容参考2020年美国心脏学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教具选用高级心肺复苏模型人。观察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包括:①理论知识学习。集中对护生进行6个课时的课程教学,理论课2个课时,老师采用PPT教学以及人体模型演示,达到两组护生心肺复苏知识标准化以及心肺复苏知识教学大纲的要求。②实践操作技能学习。实践课采用4个课时,老师操作示范后,学生分组进行自主操作练习。
(2)干预组的教学模式
干预组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加上心肺复苏的混合式学习,心肺复苏混合式学习课程设计为四个阶段的课程。第一阶段,小组长进行项目基本介绍。第二阶段,学生们观看了一段名为“如何进行胸部按压和如何使用自动除颤器”的视频。该视频描述了心肺复苏(CPR)的定义,整体实施CPR的过程及步骤,胸部按压的基础知识,以及如何使用自动除颤器等。第三阶段,学生观看了《CPR标准教育基础课程》的视频。该视频包含了心脏骤停具体的病例、成功的心肺复苏病例、胸部按压过程、胸部按压训练、如何使用自动除颤器、使用除颤器的注意事项、如何使用紧急医疗信息应用程序、如何进行呼吸的救援。第四阶段,根据202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和心血管紧急治疗指南的关键内容,研究人员制作了一份心肺复苏的文件和指南,针对文件的内容举行专题讲座。
(3)评价方法
①心肺复苏知识问卷:本研究采用Byun编制的心肺复苏知识问卷[6]。该量表有20个项目包括检查意识(2个条目)、检查呼吸(2个条目)、胸部按压(7个条目)、维持气道和提供救援呼吸(4个条目)、使用除颤器(5个条目)。总分在0~20分之间,得分越高,说明知识掌握水平越高。②心肺复苏态度问卷:量表采用Cho研制的问卷。该问卷包括三个维度,分别是情绪态度(10个条目)、行为态度(3个条目)和认知态度(3个条目),总分0-94分,得分越高,说明护生对于实施心肺复苏的态度越好越积极。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③自我效能感量表,该量表使用PArk:研制的自我效能感量表,该量表包括12个条目,总分在0~120分之间,得分越高,说明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7]。
(4)统计学方法
数据收集完毕后,用SPSS24.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频数、百分比对计数资料进行描述、采用均数±标准差()对计量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两组护生心肺复苏的知识、态度、自我效能感,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来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护生的一般资料情况。
表1 干预组和对照组护生一般资料情况调查比较(n=100)
经过混合式学习模式为基础的心肺复苏培训后,干预组护生心肺复苏的知识、态度(情感、行为、认知)、自我效能感等维度高于培训前及对照组护生的培训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护生在知识、态度(情感、行为、认知)及自我效能感等维度相对于培训前有所提高,但不如干预组变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培训前后两组护生知识、态度、自我效能感得分情况比较()
表2 培训前后两组护生知识、态度、自我效能感得分情况比较()
注释:* P<0.01 **P<0.05
本研究结果显示,混合式学习后护生在心肺复苏知识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护生(P<0.01),表明混合式学习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护生心肺复苏知识获取水平,与其他作者的研究结果一致[8]。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混合式学习模式是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将线上网络自主学习和线下实体课堂有机融合在一起,线上学习尤其一些虚拟的仿真游戏可以促使护生高度集中的参与到心肺复苏培训中,通过线上学习、视频教育,梳理心肺复苏知识和技能,培养了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外通过搜集心肺复苏的案例、病例,模仿借鉴,设计思路,培养护生识别的能力、激发参与培训的热情,从一定程度上将护生心肺复苏的知识内化吸收。有研究指出,视频教育对学生的知识增长确实有一定的效果[9]。
本研究结果显示混合式学习后干预组护生心肺复苏的态度和自我效能感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混合式学习模式可以提高护生的态度(情感、行为、认知)及自我效能感。表明混合式学习可以提高护生心肺复苏的积极性和自我效能感,这与研究结果保持一致[10]。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本研究采取混合式学习中的线上学习和现场心脏骤停案例讲解,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发现案例中的问题,鼓励学生勇于发言和辩论,或针对心脏骤停的案例进行深入的讨论,培养护生早期识别危重症患者并进行初步急救的处置,早期识别并及时干预可能大大降低心脏疾病的发生率。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讨论及反馈,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吸收和拓展应用。在培训中护生随着专长技能水平的提高,原来对其而言困难的心肺复苏的操作流程变得简单了,获得了对训练的控制感,从而提高了护生学习的参与度、积极性及自信心。相关文献表明,护生之间的行为表现及行为认知、态度相互促进、相互作用都会影响群体效能的变化,从而影响群体自我效能感。
综上所述,混合式学习可以提高护生心肺复苏知识、态度、自我效能感,为以后护生心肺复苏技术培训提供了一套可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