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芸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扎实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不断拓展,为发展书法事业、振兴书法教育、赓续书法传统提供了政策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因此,在书写新时代的光荣梦想中,学校书法教育必有可为、大有作为,书法教育工作者要胸怀“国之大者”,以培养时代新人为己任,进一步革新书法教育观念、创新书法教学模式、探新书法课程建设,在书法教育改革的实践进路中凝聚价值共识、增强行动力量。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新发展阶段,学校书法教育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学习、深化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等系列教育改革政策,把书法教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进一步强化学校书法教育的美育功能与德育功用,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广大书法教育工作者要坚定地形成“书法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有效途径”的自觉与信念,在守正创新、推陈出新中擦亮学校书法教育的精神底色。[1]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独有的艺术符号,承载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价值表达,是坚定文化自信、滋养民族气质、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思想资源。学校书法教育要勇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全面深化教学改革中重新强调和审视中国书法的文化价值——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充分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当代书法教育工作者要以书法弘扬文化自信为自觉追求,结合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接受心理和习惯,引导学生通过中国汉字一笔一画的训练,进行自省、自律、自查,不断修炼人格、完善自我、提升境界,唤起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与审美的认同。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代表了从以知识、技能为本位转向以能力、素养为本位的课程改革取向。林崇德教授认为:“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需要与本民族文化相融合。”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书法教育课程建设,既要注重语文教学的学科基础,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掌握正确的书写能力;更要强化书法艺术的实践导向,提升书法内蕴的生命及道德教育,在经典书法作品、优秀书家故事、书写创作实践中修身育德、涵养气质。中小学阶段的书法教育要更加强调文化融入、生活体验与情趣激发,注重学习情境构建,与不同学科相互融合,通过日常生活之中的书写技能训练、书法常识体悟,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推动学校书法教育走向全面性、系统化、科学化是一场教育变革。相关部门尽管出台了系列与书法教育相关的政策文件,比如《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但是这些政策工具往往局限于倡导性或者建议性表达,导致关于书法教育中各相关主体的权责划分、考核评价机制、基础资源保障等实质性、具体性内容的缺失。为此,学校书法教育发展应基于前期的实践探索、经验积累与推广的基础上,强化顶层设计与实施,推动实现更高层级的发展样态。如各级相关部门在编制、资金、场地、监督、评价等方面提供支持与保障;中小学校要有实施的动力,在课程、师资、教学等方面做细做实;师范院校要加强对师范生的书法审美、书法技能、书法教学等能力的培养;出版社、博物馆、培训机构、社会团体等共同参与,为中小学书法教育提供教材、培训、展览、传播等便利条件,共同形成书法教育的社会合力。
2022年3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语文课程标准中针对每个学段都制定了汉字书写、毛笔书体、临摹赏析等方面的学习内容和目标;而在艺术课程标准中则更加强调书法、篆刻的欣赏、理解与创作。可以说,书法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既具备艺术课程特质,又在语文课程范畴内,既要遵循艺术教育特点与规律,又要紧扣语文课程标准,这给基础教育阶段书法教育的教学实施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中小学书法教育本应属于公共教育的人文教育”[2],书法教育要善于融合相近或相关学科的课程知识,在“审美居先,教学主导”中加强与美术、音乐、舞蹈、道德等课程的关联交叉,坚持实用与审美相辅、技能与文化并重,在教学层级上要体现汉字书写在“启蒙、入门、基础、提升”四个阶段的定位与标准,在教学内容中要突出汉字审美在“笔画线条、间架结构、章法布白、名家经典”四个方面的人文性与趣味性,将中国文化浸润在书法教学课堂。
振兴书法教育离不开地方的支持和引导,一定要充分发扬基层首创精神,鼓励学校将书法教育作为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载体,创建墨香校园,把书法教育融入学校的校本课程和校园文化建设。在师资建设方面,要加强示范引领,把教师书法水平提升纳入教学基本功培训与考核范畴,举办书法教学现场推进会和专题研讨会,观摩骨干教师示范课,邀请校外书法专家进校园开展讲座,促进教师书法素养提升。在教学评价方面,除了加强目标评价、过程评价,还要突出各学科学业检测“卷面分”的含金量,形成“以小撬大”的杠杆效应,结合中小学生才艺大赛、校园文化艺术节,将书法作为重要单元,开展校级、班级“书法之星”等评选活动。在合作推广方面,既要针对书法指导课、欣赏课、创作课等课程,研制书法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向各校推广,也要鼓励开展中小学书法教育特色与示范学校创建和评选活动,推动优秀经验的共享与传播。同时,也要鼓励和支持开展中小学校书法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指导。
江苏省常州市作为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之一,以“书法教育百千万”工程2.0版为抓手,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进一步发挥书法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书法百千万”工程包括行政推动、师资培训、专家引领等多个方面的具体做法。其中,培养一支通教育、兼书法的教师队伍是深入推进“书法百千万工程”的关键所在。
常州市已经形成了四个维度的专业师资培训体系——行政组织培训、名师工作室引领、书法名家传帮带和教育书协拓展。行政组织培训,自2008年起,每年组织120人左右、为期一年的书法教师培训班,通过集中面授、分散函授和导师引领,系统研习篆、隶、楷、行等书体。名师工作室引领,成立中小学书法名教师工作室,在书法艺术研讨、书法教学研究、书写水平提高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书协名家传帮带,积极促进学校聘请市书法家协会业务素质好、表达能力强的会员担任兼职教师,与青年教师结成师徒,引领他们成为合格的书法教师。教师书协拓展,成立教师书法家协会,定期开展研讨、交流、展览等活动,加深教师对书法艺术的理解。
近年来,常州市在“书法百千万”工程取得良好成绩的基础上,又兴起了书法教育示范区创建工作。书法教育示范区从整体推进区域书法教育工作,实现书法教育从特色到普及,所有小学、初中全覆盖。其中,常州市钟楼区作为首批书法教育示范区,该区不仅各校校级书法社团按计划有序开展活动,整个辖区还在2018年打破校际界限,共享优质书法资源,开拓性地创设了区级书法社团“钟楼书法社”,为全区范围内书法兴趣浓厚、书法水平突出的学生搭建进一步学习发展的平台。截至目前,该区已有江苏省中小学书法特色学校2所、常州市书法特色示范学校3所、常州市书法特色学校11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