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爱华
刘铁芳在他的《古典传统的回归与教养性教育的重建》一书中说:“从古至今,教育的基本类型大致为两种基本倾向:一是教养性的教育,一是职业性或生存性的教育,前者重在个人生命人格的完满,后者重在个体现实生存的适应。”他还说:“倡导教育人文,不仅为提升日常教育生活的品质,也在谋求整体教育实践精神的生长生成;甚至,从更深远的意义而言,乃在于谋求国民人格精神旨趣的提升与超越。”笔者认为,中小学书法教育,既是一种“教养性教育”,也是一种“教育人文”。因为,书法教育中的文化濡染和对经典的亲近与研习,必然陶冶与养育学生的气质、情怀、良好习惯与人格,同时也在赓续民族的精神底蕴。所以,书法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有着独特而又丰富的价值意蕴。
书法教育的基础性价值就是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基本要求、基本目标的落实与达成,它是以《中小学书法指导纲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相关表述为准绳和依据的,有着奠基性、全面性等特征。笔者以为,书法教育的基础性价值至少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要认识到,提笔写字就是一种书法教育;写好汉字是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字是一个人的第二张面孔,它是一个人伴随终身的素养。学校要开齐、上足、教好书法课,并与语文课程中的写字教学要求协同互促,扎扎实实让写字、书法教育落实、落细,既要保证学生“写”的时间,又要注重教师“教”的研究。要关切面向全体学生的写字指导,采用多样举措激发和呵护学生的写字兴趣,以求大面积提高写字教学质量。
汉字本身起源于图画,那方块形的字体本身就是天地山川等自然万物抽象的再现,也是中国人思维方式和创造能力的体现。一个汉字,可能就代表一种观念、表达一种情感、诉说一个故事。因此,汉字中蕴含着博大的文化和精神内涵。无疑,书法教育不能是纯粹的笔画训练,有了文化的接续,书法教育才有了趣味,才有了根基,也才有了血脉传承。
书法教育中的汉字文化渗透还体现在对字形构造的观察、发现和体悟上。“一个汉字就是一个完整的构造范例,在汉字构造的图谱里,几种形态各异的笔画按照一定的组合原则,或穿插,或并列,或错置,或呼应,或向背,或聚合,或避让,形成一个和谐的视觉整体,变化丰富,秩序井然。”汉字部件的组合原则基本上也是汉字书写的结体技巧和笔顺规则,这当中实际上也蕴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价值观,比如秩序、担当、谦让、团结互助等。学生在书法学习中,这些美好的德性文化元素是必须要融合其中的。
蒋勋在《汉字书法之美》中说,写字“是呼吸,是养身,是身体的运动,是性情的表达,是做人处事的学习,是安定保佑的力量”,最终成为“与自己相处最真实的一种仪式”。在小学阶段,无论是硬笔还是软笔书写,都要观照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引导学生凝神静气、专注专一,并养成“提笔即是练字时”的良好习惯,在书法实践中领悟“意在笔先”“趣在法外”“字居心后”等书法文化的深意。
学校书法教育的发展性价值,指向的是借助书法教育平台推动学校精神层面的提升。它是对书法教育中技能型学习的一种超越,也可以说是学校书法教育由“术”向“道”的超拔。
学校在长期开展书法(写字)教育的过程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并对育人目标、办学特色有了基于书法教育的整合性的思考,从经验中提取理念,并对办学方向做顶层设计与系统架构。这就形成了书法教育特色学校的基本框架。
如南京市江宁区秣陵中心小学,早在20世纪90年代,该校就以“练好汉字”为特色建设主题,从描红和仿影入手,训练学生基本的写字技巧,培养学生专注的写字习惯,并成为南京市农村小学写字教学的试点校。进入21世纪后,在几任校长的接力打造下,学校以“锻铸特色,提升品位”为目标,以写字教学的“常态化落实、研究中提质”为抓手,并通过学生硬笔书法等级考试和写字教学课题研究等活动的开展,将学校建设为江宁区特色学校和江苏省写字特色学校。目前,学校正围绕“书志”校园的顶层设计,坚持走以“书”立志、以“书”砺志、以“书”向学、以“书”生慧的品牌建设之路。
书法教育中的立德树人,首先是引导和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树立文化自信;其次,要充分运用浩瀚历史星空中群星闪耀的杰出书家的动人事迹,激励学生成才、成人。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杰出书家的嘉言懿行不胜枚举。比如,凡习书,须持守专一、勤奋刻苦,历史则贡献了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智永习书“退笔成冢”、怀素练字“盘板皆穿”等励志掌故;再比如,书法上有“人书合一”之说,意指书家的性情、思想、人生观、价值观等内在特征,能够通过其书法作品外在呈现,而王羲之的旷达萧散、颜真卿的浑厚刚正、苏轼的大气天真则是其典型代表;更不用说,历史上诸多名垂青史的大书法家,像苏轼、黄庭坚、郑燮等,都是诗、书、画(乃至音乐)俱佳的顶级文化高手……这些文化星空中的闪亮星辰,彪炳史册,为后世所膜拜和景仰,应该成为儿童学习书法过程中的人格示范和楷模。
唐太宗李世民说:“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李世民欣赏王羲之的书法,“玩之不觉为倦,揽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显然,李世民以王羲之书法的尽善尽美而尊其为“书圣”,与孔子以《韶》乐的尽善尽美而奉它为“至乐”一样,都根源于儒学对美与善高度统一的追求。也因此,蒋勋在谈到中国书法美学的时候,就罗列了他的理解与体悟:“即兴与自在:王羲之《兰亭序》”“厚重与飘逸:碑与帖”“平正与险绝:行草到狂草”“法度与庄严:唐楷”“意境与个性:宋代书法”……此外,如欧阳询书法的“纤浓得体、刚劲不挠”,颜真卿楷书的雄稳饱满、力扛九鼎,张旭草书的“挥毫落纸如云烟”,文征明行书的清俊遒媚,王铎书法笔划的“铁铸漆浇”……这些不同字体、不同风格的汉字书法,气象万千,美轮美奂,是提升学生书法艺术审美素养的绝佳素材,教师应在不同的书法课型中有机渗透、着意引领。
在当下的学校中,除极少数的专职书法教师外,语文教师客观上担当着书法教育的重任。另一方面,就语文课程而言,写字教学也是课程结构的重要板块。因此,语文教师的书法素养对提高写字和书法教学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书法教育的发展性价值必然包含对教师书法专业水平的促进和擢升,要尽可能地引导教师开展有关书法艺术及其价值、意义(尤其是文化传承、美学意蕴)的文献阅读(包括读帖、临帖);要研精覃思,开展书法课堂教学的深入研究;要整合校外资源(如各级书法家协会、高校书法学者与教授、艺术场馆等)开展书法专业培训和艺术实践交流,从多个渠道涵育教师的书法艺术素养、书法教学技能和审美能力。
所谓“拓展性价值”,形同书法教育价值的“外溢”与“增值”,指的是在开展书法教育的过程中,推动和促进着学校其他领域或整体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笔者曾在一所书法特色学校提出过构建“书韵课堂”的建议。书法艺术是审美的、动态的(外静内动)、留白的、疏密有致的、手脑并用的,这些书法艺术的特征其实与普遍意义上优秀课堂的标准相当类似。好的课堂不正是要带给学生美的感受,激发学生内在的生命活力,同时预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展示的舞台,节奏鲜明地精讲精练吗?当然,这可能是最高的标准和原则,课堂教学的演绎和实施还需要实用、可视、操作性强的具体设计。
因为书法的独特性,它跟经史子集等其他中华传统文化、学校德育课程有着紧密的内在逻辑关联,如此,学校的德育体系建构就可顺势而为。如南京市百家湖小学就将书法文化、古代诗歌等传统文化以及“学做小君子”(儒雅、谦逊、专注、弘毅、守正、创新等品质养成)的活动三者打通,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成效和社会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