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开玲
在艺术上,强调“融通”有着悠久的理论渊源。《周易》中说“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也”,《论语》中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南北朝时文献资料中已出现“融通”字样,宋朱熹在《朱子全书》中说“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强调把多领域多方面的知识和内容进行渗透融合,能够更加全面透彻地得以理解。这说明“融通”是教师必备的能力和素养。在教育上,对“融通”的领会与驾驭,显示出一个学校的治校能力和治学方略。近几年来我校在切实抓好书法教育的基础上,将书法艺术融通于校园教育教学生态,为学校立德树人和构建育人体系开辟了新路径。
新的课程改革除了强化学科教育的开放性、生成性、科学性等内容外,进一步强化了学科教育的融通性和系统性。在课程体系结构呈现和功能特点上,强调课程要素融通搭配,形成一个有机的组合架构。在学科模块上同时强化融通,将知识点相近的内容组合成模块来组织教学,可以将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课程改革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教育教学的纲领性要求。因此,推进学科融通,是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刚性体现。
没有一种艺术能完全独立发展的,艺术总是相融通相交流相碰撞,这是艺术发展的生命所在。书法教育作为我校发展特色,同样具有与其他教学生态相融通的内质与条件。书法创作的内容本身就是语文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书法教育过程中所体现的对学生品德、意志与情感的培养,惠及所有的学科教育教学,惠及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惠及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
2009年起,盐城市教育局开展“有效教学”五年行动计划,其后明确提出构建以“让学引思”为教学主张,“学思融通”为课堂形态的学科育人生态体系建设。所有这些策略,都将“融通”摆上教研的重要地位来强化推进。因此,我校积极将书法教育融通于学校的教学生态,渗透到其他学科及环境区域中。
基于“融通”的角度,书法育人融通所有场域,在课程中融通所有学科,在方式上融通传统与现代,实现多维度推进。
多年来,学校以“建设依四时而生长的学习环境”为目标,不断改良环境,融通墨香元素,期待用一种精心设计的墨香氛围,去唤醒、滋养儿童的心灵,让儿童在耳濡目染中,主动而积极地进入一种预设的成长状态。我校校名、校训、三风、场馆都由名家书写,在环境的整体架构上,深度挖掘校名中“日”“月”二字内涵,赋予环境以生命灵动气息,布局书法育人文化磁场。学校将校园分成“日月如梭”“日新月异”“日积月累”“日省月修”四个以书法教育为内容的文化板块来建构。“日月如梭”书法历史发展长廊,将书法的变迁潜移默化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指向“学其书,品其德”;“日新月异”书法名家碑帖,培养师生文化艺术审美能力,指向“学书悟美”;“日积月累”即鹅池、墨池、伞景,以三景为基础创建王羲之研究小组,以笔法研究、勤学精神、作品赏析三板块为切入点诠释书家,指向“学书明志”;“日省月修”即“明”字魔方,通过字体演变的方式和光影结合的变化,激发学生了解汉字文化的热情,指向“学书激情”。在建设理念上,学校前瞻性地引入虚实相生的创意,如建设兰亭序“伞景”“鹅池”“砚池”“明字魔方”等景观。在重点区域上,开设“一轩二堂四斋”书法专用教育场域,以及富含墨香书韵的日常学习场域,着力构建唯美书法教育氛围,构成全方位、立体式育人环境,实现以景寓教、以景促书、以景育人。踏进校园,师生的优秀书法作品装饰着校园的廊柱、墙壁和边角,浓浓墨香氤氲校园,学生浸润其中、涵养其中。
书法之美引导做人之德。因为美,所以美。墨香校园之美触发美的学习和向往。学校从校园之景入手,与课程融合,创设一系列德育课程。从书家故事切入,创建书史明志课程;从字体演变、笔法研究切入,创建书体创美课程;从作品赏析、审美鉴赏切入,创建书美修心课程。形成融通性课程网,建构学生成长阶梯,以书抒情,以书促画、以书入印,一通百通,全面提升学生素养。书如其人,书为心画,书法与德育同时修炼、同时精进。学生在“学其书”的同时,自然会“闻其言”“习其行”“慕其人”。课堂把技能练习与审美教育有机融合,以课程活动修心,从而完善自身品格修养,提升人生境界追求,逐步形成美的性情。
书法之美融入其他学科,一通百通。比如在语文学科中融入书法文化,学生了解书法名人,学习中国的书法史和文化史,讲述书法学习心路历程等;在美术学科中,融合书法的笔墨用法创作书画,或者从书法的欣赏角度去赏析美术作品等;在综合实践学科中,学生可以探索笔墨纸砚的发展史以及这些书写工具的制作等;在体育学科中融入书法元素,创作书法操,学生在集体练习和展示中强身健体、生发自信……这样的融合,实现了交流互通,丰富了学校书法教育的内涵。
语文课堂保证十分钟左右的书写,学生不仅仅要把字写规范,更重要的是增进了对汉字文化的了解,对汉字之美的领悟。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根,语文课堂上,我们让学生在汉字抑扬顿挫的读音中来滋润耳朵,在汉字的线条结构中滋养眼睛,在汉字的丰富意象中润泽心灵,达到鲁迅先生说的汉字音美、形美、意美之“三美”之境。每天的硬笔书写指导课,教师不仅重技法练习,更重要的是在进阶式的练习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比如“正确的书写姿势”“三步读帖再动笔”“比对中改进”等,学生在书写中逐渐养成细心观察、沉心思考、耐心书写等好习惯。每周的软笔书法课堂,重视“趣”,如故事激趣、欣赏激趣、物象激趣、字史激趣等;重视“读”,如读形态、读位置、读关系、读整体等;重视“评”,如自评、互评、师评等;重视“悟”,如悟差异,悟审美、悟文化等。
丰富多彩的校内特色活动,为学生学习、展示搭建了舞台。“讲、赛、展、赏”多种形式丰盈了书法特色教育的文化内涵。知名书法家到校内给学生带来特色讲座,让学生感悟书法文化之美,感受知名书家人格力量;学校的“旭日讲堂”,请学校“小小书法家”讲述习字的故事和收获,树立榜样,激发更多的学生参与书法练习乃至更多的学习活动;书法临摹创作比赛、书法情景剧展示、书法名作鉴赏、小小书法家个人书法展、个人优秀作品集等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向学生展示了书法之美,增强了学生的学书自信,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书写活动。在丰富多彩的书法活动中,师生挥毫泼墨,切磋技艺,成就美,创造美,营造了浓厚的墨香育美氛围。
我校融通校外资源,打通“校内+校外”资源利用通道,让校外资源、校外活动为学生成长赋能。如“送春联,进社区”活动,学生在社区进行现场书写,受到社区居民的热烈欢迎和啧啧赞叹;组织学生到盐城市社会福利院,为老人们送上春联和祝福;在社区活动中,书法情景剧《书墨沉香》展现书法之美,获得一致好评。每年的江苏省“七彩语文杯”书写大赛,我校多名学生取得特等奖和一等奖的佳绩。在盐城市美术馆的系列活动中,我校学生的作品惊艳亮相,学生与参观者亲密互动、交流,展现良好的精神风貌,学校的社会美誉度也由此得以不断提升。
传统的书法教学评价更多的时候只是教师对学生书写的作品给出一个等级,进行一个整体的评价,然后再对具备典型意义的字进行评析。这样的评价聚焦于字形,主题比较单一,内容比较狭隘,形式比较生硬。为了唤醒评价的激励、诊断功能,我们尝试升级传统评价:在评价的主体上更加多元,除了教师的评价,还融入了学生自评、互评,甚至让家长参与,综合各个不同的意见,给出相对客观的评价;在评价的形式上也不断丰富,除了日常的评价,对一部分书法有进步的学生,实施“盖章奖励+兑换奖品”的激励方法,学生凭所得奖励印章可以兑换毛笔、墨汁、作品纸等相应奖品。对书写特别优秀的学生,奖励其在学校翰墨轩举办个人书展,由学校免费为其制作个人书法作品集,甚至在全校进行宣讲,让更多的学生受到鼓舞;在评价的内容上,打破“只看字”的局限,更加关注学书的过程,注重评价其在学书过程中是否学会观察、欣赏、思考,是否养成良好书写习惯,是否具备了持之以恒的书法学习与训练精神,是否学会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学书感受,是否更加热爱我们中国的汉字文化形式丰富、角度多元的评价打破了传统单一评价的局限性,让学生方向更明晰,自信心、兴趣度、持久力等都得到了提升。
信息技术时代,需要我们打通传统与现代的壁垒,巧用现代科学技术,融入传统的书法学习。学校引进现有的书法教学系统、测评软件,不但实现了对学生单个字的书写即时反馈,得出具体数据,形成学习、书写、测评、纠正的学习路径,而且利用书法教学系统,解决了大班书法教学“教与学、练与评”的过程中“面对面”的问题。在对学生的整幅作品评价这个领域,学校在注重传统评价的同时,依托现有书法成果,依托人工智能技术,通过采集大量学生书写的有效样本,建立专用机器学习数据集,进行深度学习训练,形成无限接近于人工评价的相对公平的科学评价标准,实现对小学生书法作品自动评价、精准测评,同时给出详尽报告,形成全面的书法智能评价系统,为提升教学效率、实现自主学习提供数据支持。依托这样的书法智能评价系统,学生根据分值和给出的诊断评语,可以自主安排学习进度与节奏,自主矫正,审美鉴赏和能力不断提升,在过关、达标、升级的闭环学习中,实现自我调节学习,激发自身不断超越,从面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书法教育“融通”育人的实践探索中,我们不断挖掘书法教育的育人功能,全方位、多视域地融入学校教学,推进“融通”实践,形成教育整体合力。以书载道,以文化人,培养学生的感知,陶冶美的性情,激发美的创造,让美延展到 对“真”“善”的感知与创造,打造人人、时时、处 处育人共同体,让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品格逐 步养成,让追寻优秀品质成为自觉,让追寻幸福 人生成为应然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