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音乐课堂开展深度学习的策略

2022-02-09 02:31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龙华中心小学梁素梅
亚太教育 2022年23期
关键词:乐理音乐作品音乐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龙华中心小学 梁素梅

在小学阶段开展音乐教学不仅能从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品质,也能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缓和心情,能显著调整学生的状态。但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部分课堂的教学形式仍旧采用传统的知识输出模式,在课堂上以说唱的方式给学生授课,导致课堂教学气氛相对低落,缺乏灵性,也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因此教师要不断改进自身教学方法,结合现代化教学技术深化课堂内容,真正实现音乐教学目标,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核心素养下小学音乐课堂走向深度学习的意义

(一)小学音乐教学的问题

在我国新课改的背景下,音乐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即要注重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学习音乐文化、提升学生的审美品质等,给课堂的教与学增添了新的内容。但在实际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应试教育的影响还未完全褪去,学校整体对音乐课堂的重视程度不够,也缺乏一些音乐教学器材,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够新颖,在上课时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这导致学生在学习音乐时大多敷衍了事,缺乏积极性,整个课堂的学习气氛不浓厚,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也不明确,从而促使教学方向发生了较大的转变,极大影响了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学习,不满足核心素养教学理念要求。

(二)小学音乐教学深度学习的意义

从音乐知识的本质来看,音乐作品是一种作者的内在表达,好的音乐作品不仅能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其形成家国情怀和爱国之情,也能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受到感染。同时音乐作品本身具备很高的艺术性和审美性,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内在气质和审美能力,使学生能从音乐作品的表达中获取精神力量,在压力较大和心情不好的时候进行自我调节,避免产生心理问题。因此,音乐教学在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品德的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核心素养下小学音乐课堂走向深度学习的策略

(一)依据主体原则,培养学生热爱音乐的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原则是教师应当一直遵循并且落实的主要教学原则,即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教学原则。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学习地位,结合音乐作品引领学生感受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文化和情感,促使其在心理上与作者或者更多的听众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渴望了解音乐知识的欲望,在提升课堂音乐效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音乐的情感。

例如,《小春笋》是一首属于春天的、轻快欢乐的歌曲,能帮助学生缓解压力、释放心情。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可设置一些教学情境,结合辅助教学工具引导学生具体感知,切合学生实际情况激发其对音乐作品的兴趣。在上课时,教师可先结合学生对春笋的了解引导学生进行简单讨论,并侧重阐述春笋的成长应当是怎样一种“音乐的感觉”,这时学生会纷纷给出自己的看法,如,春笋在刚冒出头的时候有一种“冒泡的声音”、成长的过程则如同小溪欢快的歌唱等。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在多媒体设备上播放《小春笋》,并配上春笋成长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春天的美好,将欢快的歌曲与视频里的景物结合起来,对音乐作品形成更加深刻的印象。在学生观看完成后,教师也可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沟通,互相讨论春笋的成长以及在春天里发生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让学生自由地讨论交流,并以相互启发的形式提升学习体验。最后教师再和学生一起合唱,结合之前观看的视频、讨论的内容,促使学生充分感受春天的美好,从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促进其情感升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据主体原则展开授课,能在较大程度上提升课堂的学习效率。

(二)教授乐理知识,提高学生音乐基础能力

对音乐作品的深度学习决不能仅限于表面的认识,而是要了解一些乐理基础知识,由此深化到对作品文化和内在情感的挖掘,以真正理解音乐作品。对此教师也要注重结合教学大纲和小学阶段音乐教学目标,给学生输出合理的乐理知识,提高学生的音乐基础能力,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

例如,在教学《唱起来、跳起来》一课时,教师要在课前做好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从学生对音乐认知的角度设计相关课堂内容,如大部分学生的音乐乐理知识相对匮乏,针对唱跳合在一起的作品往往不容易跟上节奏。因此教师要由简及难地给学生导入课堂内容,如在刚上课时教师可将背景音乐和相关视频播放给学生,然后从视频里人物的舞步与音乐节奏的拍子对比,让学生逐步了解音乐的规律,在高潮阶段,视频里人物的跳舞节奏明显加快,同时乐器弹奏也非常紧凑,可逐步过渡到对乐器、节奏以及音乐意境的学习和了解。为让学生更加充分地学习,教师也可给学生播放演奏的过程,一般演奏者在演奏时都会跟着自己的理解或者节奏走,这能让学生直观了解这首曲子的节奏是如何演奏出来的,并和视频里的舞步形成强烈合拍,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从而加深对乐理知识的认识和学习。在课末教师也要就这部作品的乐理知识给学生做一个总结,并过渡到对其思想和内在文化的学习,给学生做好音乐学习的导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教授乐理知识,能较大程度提高学生的音乐基础能力。

(三)坚持审美原则,引导学生感受音乐魅力

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好的音乐作品能显著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观和价值观。但在当下,受到网络大环境的渲染,一些口水歌的爆红使部分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发生偏差。因此教师在音乐课堂上要始终坚持一贯的审美原则,可结合一些经典作品引导学生深度剖析,使其感受音乐的文化魅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有利于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品质。

如今,很多网络红人会翻唱各种音乐作品,甚至将其改得面目全非,这会对学生的音乐认知造成一定影响。因此,教师应当在课堂上重点给学生渗透音乐的审美原则,即以积极向上、乐观自信为美,以低俗卖弄为丑等,先让学生产生一定的音乐审美观念,然后再开展教学。例如,在《蜗牛与黄鹂鸟》一课教学时,教师可给学生播放《蜗牛与黄鹂鸟》歌曲,让学生的思想和感觉徜徉在欢快的节奏中,让学生享受这种音乐带来的美。然后,教师再给学生播放一些网络人士对此类作品的翻唱,引领学生进行对比,促使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明确哪一种风格的唱法更为积极向上。

为进一步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审美能力,教师也可从一些音乐作品的节奏、歌词、想要表达的情感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解读和对比,让学生了解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故事文化,并通过对音乐作品的解析深刻感受经典音乐的魅力。如《青花瓷》和《学猫叫》,教师可播放两首音乐作品,然后结合歌词和节奏让学生讨论哪首歌曲更加好听、蕴含的文化更有魅力等,对学生展开积极的引导,使其真切感受音乐的魅力,同时提升其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审美原则,引导学生对比学习和感受音乐,能在较大程度上使其感受到经典音乐的魅力。

(四)挖掘音乐内涵,领悟音乐内在文化

基于核心素养教学背景,音乐教学还应该凸显一些思想文化,包括作者创作音乐的故事、里面蕴含的情感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等,侧重从思想方面展开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深刻体会音乐文化。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要设计合理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全面分析和解读作品信息,并逐步为其导入思想内容,以展开思想教育。

如在《牧羊女》一课教学时,教师可先给学生讲述一些有关牧羊的内容,采用图片、视频的形式让学生先对牧羊时的情景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在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给学生播放《牧羊女》,结合之前的图片和视频,学生会在听音乐的过程中感觉到身为牧羊女会面临的场景。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就这首音乐作品的作者、创作历程以及作者想在作品中向世人传达什么思想,向学生做全面介绍,如《牧羊女》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悠闲自然的生活状态,同时也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感觉等。教师可将作者的思想传达给学生,让学生细细品味。同时,为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也可播放其他人创作的好的歌曲引导学生欣赏学习,如曹元德先生创作的歌曲等,通过广泛的接触和学习进一步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认识和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向学生全面教授音乐知识,还要引导其挖掘其中的音乐文化,有效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五)开展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表达自己

在当前的音乐教学中,为实现学生全方面发展,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必要的音乐实践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对此教师也要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举办相应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结合音乐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将音乐的自由度放开,可不局限于课堂上的音乐作品,也可跨学科表达,帮助学生充分释放压力,增强课堂音乐教学的感染力。

如在《洋娃娃和小熊跳舞》一课教学时,教师要先根据学生的近期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可适当增加一些音乐活动。在上课时教师可先就本节课音乐知识给学生做具体的讲解,并引导学生学习和欣赏相关音乐作品,如《节奏记号》《跳动的舞步》等。由于每个学生的心态不同,近期的心理压力、存在的心理问题以及心情等都有所区别,因此针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心态也不一样。对此教师可留出时间举办音乐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借助音乐作品释放自己,表演自己喜欢的作品,内容不限于课堂内容,也可以是流行音乐、自己喜欢的音乐作品等;可以小声哼唱,也可以组队合唱等。在这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学生会感到十分有趣,也会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这时教师可创设合适的环境,播放相关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尽情释放自己。但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在学生表演完成后,要从表达的角度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如音乐作品本身具有怎样的力量、自己在表演前后有怎样的情感或者态度变化等,可和学生以讨论的形式对作品进行解读,增进学生的音乐认知,拓展学习空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适的音乐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借助音乐作品表达自己,能有效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六)创新教学形式,增强学生艺术体验

核心素养教育理念要求在艺术类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艺术体验,增强学生对艺术的认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创新自身教学形式,可结合音乐乐理知识、乐器、作品特点以及创作过程给学生整体解读,让学生了解艺术作品创作的不易,增强其对艺术的认识。

如在《小乌龟飞上天》一课教学时,作品内容有着较大的跳跃感,可以带给学生无限的遐想,因此教师要改变教学形式,采用逐步导入的形式给学生渗透作品内容。在上课时,教师可先给学生播放一些有关动物的视频,如动物王国开大会的视频,配合《小乌龟飞上天》的背景音乐给学生播放,这对学生来讲有很强的渲染力,其思想会不自禁地与视频和音乐内容联系起来,也会对背景音乐感到向往和喜爱。这时教师再逐步给学生呈现有关背景音乐《小乌龟飞上天》的创作过程,如这部音乐作品主要是运用钢琴演奏,节奏飞扬轻快,表达了小乌龟对天空的向往,寓意人们要向往美好的理想等,让学生从乐理基础知识到乐器演奏等全面理解音乐作品。在学生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后,教师可给学生播放之前的视频素材,然后鼓励学生以合唱的形式演唱《小乌龟飞上天》,并要求其带着自身情感唱歌。学生了解了这部作品的内在情感,清楚了创作过程,就能够自然而然地唱出对美好的向往之情,并结合之前的学习和视频内容增强音乐体验。教师创新自身教学形式,将音乐基础知识、乐器演奏以及情感等内容有机地融合起来给学生授课,不仅能完善学生的知识框架,还能提高音乐的艺术魅力。

(七)开展生活教学,拉近课堂教学距离

小学阶段的音乐课程人文性较强,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课堂体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从目前的教材内容来看,小学阶段的音乐教材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之间关联密切,所以教师可以开展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活动,拉近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切实促进学生的个体全面发展。尤其是在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进程中,教师必须要着重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用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例如,教师在讲解《咏鹅》这节课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对《咏鹅》这首古诗以及搭配的音乐形成更加直观的印象,教师可以先将学生生活中能够见到的鹅的形象展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近距离观察鹅的模样。《咏鹅》这首作品用轻柔的民族音乐演绎了古诗中鹅的自然体态,教师在讲解的时候自然也应该着重引导学生感受诗词中的情感。所以,教师应该先通过音频或者视频的方式展示出鹅在实际生活中的状态,让学生能够直观看到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在观看视频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提问,如“你观察到了鹅的什么外观特点?你觉得《咏鹅》这首歌曲写出了鹅的什么形象?”在听着这首歌曲、看着大屏幕上展示出来的鹅的形态时,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悠闲自在”之类的词语,这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把握歌曲的内在情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背景下,教师更应该关注学生个人的音乐发展,侧重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对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基于学生的角度设计合理的教学计划,结合音乐特点引领学生深度学习乐理基础知识、乐器、音乐作品内在的文化与情感等,并遵循主体原则切实有效展开课堂教学工作,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在促进音乐课堂教与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个人教学艺术的不断提高。

猜你喜欢
乐理音乐作品音乐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高校乐理与视唱练耳整合课程的多样化教学
雷晓伟音乐作品选登
对《标准乐理教科书》的介绍与评价
辨其体、感其韵、品其意——基于“曲式”的音乐作品阅读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