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域下初中生音乐素养教育途径探究
——以中国民歌为例

2022-02-09 02:31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临平第一中学
亚太教育 2022年23期
关键词:哈萨克族山歌民歌

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临平第一中学 应 倩

一首歌就是一把钥匙,开启潜藏在每个国人心灵深处的文化默契,激起血液中的文化共鸣和审美愉悦,学会用更迭与发展的眼光看待古老的民歌,追求审美体验与人文认知相融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直在强调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我们是中华儿女,要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秉承中华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落实到一线音乐教师层面,即要牢牢把握每一节音乐课,切实履行一个音乐教师的使命。对92名七年级学生进行的传统音乐文化现状调查结果显示:97%的同学能认识到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紧迫性和必要性;92%的同学对此充满信心;79%的同学对生活中流行的传统文化因素,如中国风歌舞、汉服等有兴趣;30%的同学愿意参加学校开设的有关传统音乐的拓展课程;68%的同学的体验是“可以接受,独特的韵味”;30%的同学“谈不上喜欢或不喜欢”;2%的同学不能接受。综上所述,多数学生并不抵触传统音乐文化,甚至完全理解传承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但学生的选择在一定程度映射出他们在音乐课堂中并未充分感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美感和内涵。人音版初中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五大区块——蒙古族地区、藏族地区、新疆地区、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以及三大体系——号子、山歌、小调,共计28首传统民歌作品、10首极富中国传统民族风味的声乐作品。本文以民歌版块为例,探寻文化视域下的民歌教学途径和策略,旨在交流与共勉。

一、解析民歌旋律,理解民族性格

(一)音乐审美与民族特性的逻辑概念培养

作为音乐现象来讲,旋法是受不同地域文化和社会习俗影响而形成的不同音乐风格,是一种社会自发性产生的音乐创作形式和审美形态。作为作曲技法来说,其是音乐旋律创作的方法和规律。每一个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习惯运用的旋律进行方式,受地理环境、生活习惯、人文性格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在该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也让音乐作品具有极强辨识度。课堂中,教师为学生提供线索,引导学生觅得其中千丝万缕的联结,逐步养成立体的审美思维和逻辑概念。

案例1:哈萨克族民歌《我的金色阿勒泰》

在欣赏哈萨克族民歌《我的金色阿勒泰》时,教师首先介绍哈萨克族:这是一个游牧民族,主要生活在北疆的伊犁河谷,随着季节变化,牧民不断迁徙,转换牧场;作为牧民,户与户居住密度疏散,人与人的交流与城镇不同;哈萨克族人常常对牛、羊、马高声吆喝。其次,教师问:“这种生活方式会让哈萨克族人形成怎样的性格?他们的音乐会带有怎样的特点?”学生答:“勤劳淳朴、豪爽、奔放、热情。音乐带有拉长、高亢、呼唤的音调。”接着通过聆听歌曲、模唱部分旋律,深入挖掘音乐特征,引领学生思考:歌曲哪一句尤其具有呼喊吆喝的特征?它的音高、音长、音强三特征分别如何?它出现在歌曲的前部、中部还是尾部?带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学生通过一系列学习活动能感受歌曲从前部就采用一种高亢、上扬、呼唤的辽阔音调,以非常富有动力的方式冲向高音,并且做长时间的停留,就像骑马奔上山坡,在坡顶呼喊,气势十足,极富哈萨克族人豪爽、热情、奔放的特质。通过这一课时,学生认识了民歌审美表现特征与民族性格、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关联,也为学生今后的音乐欣赏提供了值得参考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案例2:维吾尔族民间歌舞曲《赛乃姆》

在欣赏维吾尔族民间歌舞曲《赛乃姆》时,学生通过前期的学习尝试将民族性格、生活方式与音乐审美表现特征相联系,找出共同点,深层剖析作品。

课前学生通过自学了解维吾尔族文化形成的历史渊源、宗教信仰,搜集维吾尔族建筑、服饰、纹饰等图片,在课堂中进行交流汇总。教师将学生搜集的维吾尔族的清真寺、服饰、纹饰等图片一一呈现,同时请学生聆听《赛乃姆》,并谈谈音乐这种无形的建筑与实体建筑、装饰纹样的共同点。学生可以准确捕捉到它们皆显得较为细腻、密集、华丽、缠绕、回环、曲折等特征。在这种模糊印象的指引下,复听歌曲,设定3 5 i 三个音的高度为纵向轴,用手指随音乐描画旋律线,从旋律进行的方式上体味音乐特征与民族文化的关系,解析旋律进行特征与民族文化的联系。学生会发现每一个乐句以细密级进的方式环绕上行后,继而环绕下落到主音3,如此回环反复多次,原来维吾尔族人的生命观无不体现在流淌的音符之中。最后,再从单元视角对比同单元内哈萨克族歌曲旋律,感受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由于性格不同在旋律进行方式上的差异:前者多跳进,显得奔放;后者多级进,显得细腻。

欣赏民歌,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属性的个性美,更应该让他们去探寻音乐中独特的文化基因。音乐个性往往源于音乐之外,恰恰是这份音乐外的东西才是一个民族最富有辨识度和魅力的根源。

(二)音乐审美与集体人格的一致性认知探究

民歌是老百姓重要的精神食粮,它的影响力之广、生命力之强,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有言:欢乐的时候要唱歌,苦恼的时候要唱歌,思念的时候要唱很多很多歌。民歌与人们的生活、情感息息相关,人们用歌声表达喜怒哀乐,倾诉内心感受。教师要引领学生探究其间关联,学习透过音乐认识音乐的主体——人。

案例3:青海花儿《上去高山望平川》

在欣赏民歌之前,学生通过教师的PPT了解青海的地理环境、人们的生活习惯,预判歌曲特征。接着,通过初听作品印证预判,证明一个地区的民歌受到当地地理环境和人们生活习惯的直接影响,民歌就是生活的艺术化展现。再进一步解析作品,细读歌词内容作用于旋律的具体呈现:画出歌曲旋律线,直观呈现三起三落、起伏跌宕的特征如同高山平川之间起起落落。结合歌词内容,旋律三起三落之间除了表达地势起伏,还承载着青年爱慕姑娘却求而不得、忐忑又渴望的心情。最后请学生结合东方民族的情感表达特征思考:为什么这首情歌的表达方式不是高亢直上、满怀热情,而是相思情苦、辗转反侧?这是典型的东方民族内向的情感表达。

二、体味民歌节奏,体味民族气质

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拥有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塑造了不同族群的性格和审美,产生了与各自环境相适应的民歌体裁。高原山地唱山歌,平原市镇爱小调,辽阔草原起牧歌,江河湖海生渔歌,劳动协作喊号子……音乐气质与地理样态,两者高度统一、惟妙惟肖。正因为有着如此丰富的音乐味道,学生在判断音乐体裁时难免会混淆迷茫。

(一)抓节奏特征,辨体裁形式

号子、山歌、小调三种体裁中,山歌和小调相对容易混淆,这两者最鲜明的特征在于节奏,抓住歌曲节奏特征,基本可以识别该民歌体裁。但是也有一些民歌具有双重特征,带领学生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对于掌握民歌体裁知识、扩充认知大有裨益。

案例4:《沂蒙山小调》

在初听歌曲阶段,学生对于该歌曲体裁的判断具有不确定的两重性。为此,将学生分为两大阵营——小调派与山歌派,并且通过学唱歌曲,分析作品的音乐要素,各自找出歌曲中小调特征和山歌风格的具体表现。小调派同学发现歌曲的结构为起承转合四句的分节歌形式,创作手法为鱼咬尾,歌曲大部分旋律为级进和平稳进行,显得细腻婉转,每句句尾以结束音为中心做二度回返拖腔,较为曲折环绕,这些都是小调的典型特征。山歌派同学提出歌曲整体气质舒展奔放,衬词加入形成衬腔,频繁拖腔,歌唱性强,一二乐句开头四度跳进,拉高音调和情绪,先扬后抑,这些却属于山歌特征。

在两大阵营胜负未明阶段,教师抛出问题:为什么这首民歌这么双重性格?带领学生从临沂地理环境、当地民歌体裁倾向和人文性格三方面共同寻找原因。临沂位于鲁东南,既有山地豪爽气质,也有鱼米之乡韵味,加之与江苏北部贴近,两地文化融会贯通,生活习俗上多有近似。在山东,流传更广、影响更大、数量最多的民歌主体就是小调音乐。山东作为孔孟之乡,深受儒家文化浸染,讲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克制情感表达。同时,山东人豪放、不拘小节的大度性格,山东语言豪放、粗犷的特性,造就了该歌曲体裁的两重性,使其成为山东民歌风格的典型代表,是一首具有山歌风格的小调作品。

案例5: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

《太阳出来喜洋洋》作为一首耳熟能详的四川民歌,在教学中教师事先告知学生这是一首山歌,请学生聆听歌曲,提出疑问。学生疑惑:为什么歌曲不具备山歌自由舒展延长的典型特征,反而显得热烈高亢、节奏明快、爽朗亲切、朗朗上口?

从学生的疑惑入手,从歌曲内容、四川地理环境和山歌种类几个层面引导学生探求原因。歌曲描述孩子上山砍柴,表达了孩子们对劳动和生活的积极与热爱,让歌曲充满活泼爽朗的趣味。由于四川盆地群山环绕,空气潮湿,水汽不易散开,所以阴雨天气特别多,有“蜀犬吠日”之说。这样的气候环境使得四川人尤其喜欢太阳、爱歌唱太阳,人们坦然接受大自然的给予,也锻就了坚韧、乐观的性情,所以他们见到太阳如此“喜洋洋”。山歌按照歌唱方法和风格可分高腔、平腔、矮腔,这首属于音域较窄、节奏规整、无拖腔、风格接近小调的矮腔山歌。通过一系列教学实践体验,学生认识到中国民歌绝非单一固定的模式,它充满了丰富的不确定性,是一个值得我们探究的宝库。

(二)循节奏韵律,品民歌情致

山歌的音乐节奏通常比较接近自然语言的节律,目的是直接、清楚地表情达意。在句子停顿处常出现自由延长音,由演唱者随情绪和客观条件自主掌控,抒发情感。尤其在高音上持续的延长音,气势辽阔、高远,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也是山歌区别于其他体裁的一个重要特征。

案例6: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

请学生聆听歌曲,理解歌词,说说这首短小的民歌所描述的情节,体会民歌的精巧表达:一个初恋的姑娘,满怀着爱情,在山上的一棵槐树下等待情郎哥,这个甜美的小秘密,可不能让妈妈知道了。

请学生讨论并思考如何根据人物心理有节奏地念读歌词,并请同学角色扮演娘和女儿,用四川话对话:“高高山上——一树槐——,手把栏杆——望郎来——,娘问女儿呀:你望啥——子哟?哎——我望槐花——几时开哟——。”

一个微型情景剧,里面有姑娘盼望情郎哥的思念,有妈妈对女儿的关心、猜疑以及可以想象的女儿的慌张和渐渐冷静,最后用一个小谎言掩饰内心,表现出少女的情态。通过情景剧的设计与表演,学生切身体验到民歌中情感表达需要对于节奏的直接作用。根据方言线条和情感所需,疏密长短变化有致,呈现出了字密腔急、字疏腔缓的特征,使得歌曲情感更自然地流淌。一个怀春少女形象灵动可爱,短短一首四句民歌,构思淳朴巧妙,充满生活性和戏剧冲突,实为民歌精品。

因为情感表达的需要决定民歌节奏的案例课本中还有很多,如课后“学习与评价”版块出现的河北民歌《小白菜》与广东民歌《落水天》就有着同样的节奏特性。这两首歌每一句的节奏都呈现一个前短后长的态势,带来一种叹息感,符合歌曲所要表达的愁苦悲戚的气氛,反映了特定年代底层百姓的生活状态。

三、理解民歌调式,品读民族色彩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七年级学生“能辨别民族五声调式和大调式、小调式的音乐”。其中“调式”概念对于初中生而言相对比较抽象,而调式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深深烙上一个民族、地区的独特色彩和艺术个性。如何让学生在音乐中自然习得不显艰涩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毕竟音乐学科的理论体系对于初中生而言更倾向于审美教育而不是工具学科。教材中的中国民歌大多属于民族调式,但也有充满异域风情、融汇了世界三种音乐体系的新疆地区民歌。

(一)经民族调式体悟千年传承的华夏色彩

案例7:湖北民歌《嗺咚嗺》

在本课教学中,通过欣赏和视唱,学生发现歌曲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音是do-mi-sol,这就是湖北当地富有特色的“三声腔”旋法,顾名思义,歌曲基本由三个音构成。接着笔者依次递进抛出问题:歌曲简单却不枯燥的原因是什么?歌曲属于什么调式?找一找歌曲1-6、7-20以及末尾3小节轴心音分别是什么?学生可以发现的因素有:节奏的变化、装饰音、衬词衬腔、方言等。看落音判断歌曲为五声宫调式,do为主音。歌曲的轴心音从do到sol再回到do。师生共同小结:轴心音就像一个门轴,其他音围绕它运动,歌曲的轴心音从do转换为sol,最后歌曲结束落到主音do,所以虽然它只以三个音为主,但并不会觉得单调,甚至会因为这种运动方式的变化带来一种清新感。这就是“三声腔”的独特魅力和音乐奥秘,也是老百姓巧妙智慧的体现。

类似课例,比如湖北民歌《龙船调》,歌曲节奏特别活泼俏丽,运用许多富有动感的节奏型,如切分节奏、附点节奏、十六分音符,刻画了一个活泼欢喜的女孩形象。到此,我们也可以试着在调式层面略微深入——歌曲最后落在了sol,判断是一个徵调式。但是歌曲大部分的乐句都没有落在主音sol上,而是比较多地落在主音sol的上方二度音la上,为什么?这样做的效果是什么?通过演唱和对比,引导学生认识:落在主音的乐句会产生较强的稳定性,但落在la上则会让音乐保持一种不断向前推进的活力,造成期待解决到主音的动能,这也是歌曲特别活泼明快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妨对作品稍做扩展,从这些民歌创作的技巧中感受老百姓的心思和巧思,摒除偏见,领略民间音乐文化的传统和深邃。

(二)由大小调式认知抹不去的交融印记

新疆地区由于其地域的特殊性和历史渊源,各个民族音乐各美其美,异彩纷呈。教材“天山之音”单元囊括了波斯—阿拉伯乐系和欧洲乐系两种体系,涵盖五个少数民族的六首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其中,如今哈萨克族民歌主要采用欧洲音乐体系,尤其广泛运用自然大调式,但同时与中原文化的交流融合也让哈萨克族民歌带有中原音乐文化的印记,构成独一无二的哈萨克族风味。

例如,哈萨克族民歌《我的金色阿勒泰》,歌曲的最高音“♭7”独具色彩,这个色彩音的出现是偶然为之还是有其必然性?

哈萨克族起源于敦煌、祁连之间,与陕、甘的汉族生活在同一地域,历史上与中原历朝历代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中国古代宫廷的燕乐音阶(宫、商、角、清角、徵、羽、闰、宫)和陕甘一带民歌、戏曲,尤其是秦腔中流行的“苦音”特色被融入哈萨克族民歌中,形成一种特殊的形态现象。族群的融合促使文化影响交融,催生出新的文化现象,由此,哈萨克族民歌中“♭7”大量存在,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色。

秋雨先生说:“中国文化是一条奔涌不息的大江,而不是江边的枯藤、老树、昏鸦。”音乐学家黄翔鹏先生也说过:“传统是一条河流。”河水川流不息,然而,河床中日积月累沉淀下来的泥沙却保存着这条河流的历史基因,通过新的艺术形式代代相传,从未消失。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一定具备顽强的生命力,中国民歌在千百年历史流转中,一直都是从更新中获得重生,继而发展成熟成为经典,循环往复。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内容适度加深扩充解读,引领学生从知其然深化至知其所以然。无论是从音乐的各项指征感受不同音乐特征及表达,到了解其文化根源,抑或是从该地区的非音乐特征入手来预判作品,都可以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二者之间的脉络关系,学习理性且立体地看待传统音乐,加强对民族文化与民族身份的认同。真正做到对于传统音乐的守护和发扬,文化自信才拥有坚定的底气。

猜你喜欢
哈萨克族山歌民歌
山歌还要妹起头
山歌
苗山歌
藤县水上民歌
苗山歌
民国时期哈萨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动述论
哈萨克族谚语在数学分析课程教学中应用及实践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56个民族56枝花 哈萨克族
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民俗文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