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策略

2022-02-09 02:16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第三小学邹瑜梅
亚太教育 2022年24期
关键词:班规责任意识法治

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第三小学 邹瑜梅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学科之一,深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是为了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集体、更有效地适应社会,需要教师引起足够的重视。当前,大多数小学生缺乏一定的责任意识,他们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往往会呈现出自私、利己的倾向,这不但不利于其个人身心健康成长,同时也会对他人造成一定影响。因此,教师要积极寻求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有效策略,通过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责任观念,促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同时做到不轻易放弃自我、牢记历史发展使命、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等,以此来不断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就在于“立德树人”,其中“树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文化知识的学习影响着学生的知识储备,责任意识的培养则影响着学生的性格、人格、道德等方面。责任意识作为一种优秀品德,不但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同时也是影响其未来成人、成功、成才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不但可以使其从小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还可以帮助他们在无形中形成为他人着想、心胸宽阔、助人为乐、积极友善等优良品质,从而推动学生个人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

(二)有利于形成和睦的家庭氛围

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还能够使学生养成孝敬父母、体谅父母的意识,进而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部分家长对孩子存在溺爱等行为,使得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而不懂得感恩和孝敬父母。同时,部分学生内心还存在一定的攀比心理,他们花钱大手大脚,根本没有体会父母的辛劳。而通过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可以使学生在内心深处形成体谅父母、对父母和家庭负责的情感,做到遇事先与父母沟通,并养成尊老爱幼等品德,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在有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责任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在开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最显著的就是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使得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较低。目前,教师仍旧采用传统单一、古板的授课式教育手段,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极其不利。除此之外,部分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教学方式也已经固定化,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新,这样不但不能够让学生快速记忆知识点,还直接导致学生将课堂上所接触的知识淡忘。当然,单一化教学也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无法获得有价值的知识,从而严重阻碍他们思维框架的建立。

(二)课程设置认同度低

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重要课程,将责任教育渗透其中,可以有效提高德、智、体、美、劳的教育效果。但是就实际情况来看,由于课程设置认同度较低,难以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如下:(1)部分家长对课程认同度较低,使得教育工作难以顺利开展,家长的思想观念受到传统理念的影响,他们认为学生只要学习好主要科目即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对学生的成长来说意义不大,从而影响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最大限度地发挥实效性;(2)在日常生活中,家长缺少与教师的有效配合,仍旧用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去教育孩子,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难以实现培养其责任意识的目标;(3)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没有积极与家长进行交流,使得他们的参与度较低,难以实现高效教学的目的。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策略

(一)落实生本理念,激活责任意识

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和结构的编写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再加上本课程教学内容取材于生活并回归于生活,教材中汇编了众多生活化的案例,素材多样、情节直观、内容生动,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教师就要基于教学实际,结合新课改的最新要求,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人翁作用,有效引导学生,使其充分发挥想象力和探索欲,帮助学生在思考和分析的过程中激活责任意识。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我们的班规我们订”时,在上课开始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走到哪儿都会有规则的约束,如在医院禁止大声喧哗、在商场禁止吸烟等,那谁知道我们班级中制订的班规有什么作用呢?”以此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在思考片刻后,有的学生会回答“为了使我们好好学习”“为了我们更好地交朋友”等。通过问题驱动,可以使学生对班规的作用形成初步认知。然后,教师就可以列举一些事例,如“今天上课之前,我看到××同学在教室里奔跑撞到了其他同学,把别人的胳膊都撞红了,但是××同学并没有道歉,你们有什么看法?”在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中,他们就会逐渐明白班规的重要性,意识到只要规定了禁止在班级内奔跑打闹,就能够有效避免此类问题的出现。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组组内制订出一至两条班规,再由教师进行汇总,然后让学生举手投票,超过三分之二学生同意的“班规”就可以被列入正式班规中。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可以使学生明白“只要制订了符合实际需求的班规,我们就要遵守”的道理,还可以使其在自己制订的班规下,主动履行每一条班规,敢于担当,从而自觉树立起责任意识。

(二)创设多元教学情境,树立责任观念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部分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低年级的学生往往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学辅助手段才能够更好地理解责任意识的内涵和其中蕴含的意义,进而以良好的责任意识约束自己、要求自己。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立足于教学内容,灵活使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充实教学内容和形式,通过创设多元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帮助学生在生动的、具体的情境中逐渐树立起责任观念。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我们不乱扔”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起责任意识,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动画这一载体,制作出熊猫、猴子、小象和老鼠等形象,同时绘制出一个脏乱差的教室环境,然后将其组合起来,向学生播放小动物们在教室乱涂乱画、乱扔垃圾、不爱惜课本等现象,创设一个反面课堂情境。在观看结束之后,教师可以提出“它们的行为带给你们哪些感受?”“如果我们的教室是这样的,你们还愿意学习吗?”等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在激烈的讨论中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处的学习环境必须干净、整洁,并形成“我们要保持教室的清洁,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把课本放在书包或者抽屉里”等观念。这样一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正确理解了责任感、认同责任感并逐渐树立起责任感。

(三)结合社会热点话题,培养责任意识

就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理论教学固然重要,思考实践也不容忽视。因此,为了减轻理论学习带来的乏味感,有效培养起学生的责任意识,教师还可以基于教材内容,适当引入社会热点话题,以学生身边最近发生的事件为素材,或者以当地的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为载体,不断丰富并充实课本内容。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中培养其责任担当意识,远比单纯的理论讲解和背诵记忆印象更深刻,也更具效果。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当冲突发生”时,教师通过分析教学内容,可以发现本节课就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合理素材。为了有效培养起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教师在讲解课本内容之外,还可以通过视频或图片等形式向学生展示最近的社会热点视频或新闻报道等资料。如“街道有人遛狗时不拴绳,吓坏了过路的小朋友”“有小孩在高铁上乱喊乱叫,别人好心劝说却被家长骂了一顿”等事件,并将网友的不同观点展示给学生,将其作为讨论任务,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这些行为对不对?你有何看法?”“如果是你,你怎么化解这些冲突?”等问题。在交流讨论和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就会逐渐意识到自身的公民意识,认识到在公共场合自己要及时站出来指出这些不文明现象。此外,学生在反复思考和实践过程中也能够激发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四)基于教材系统教学,深化责任认知

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理解教材中的基础知识点比较容易,而要通过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以深化责任认知,则需要教师开展系统化的教学活动。教师要通过问题设计、案例展示、案例分析和联系生活实际等多个环节的引导,以层层递进的螺旋上升式教学,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教学内容,促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责任意识的内涵和价值。因此,教师要基于教材内容,向学生系统讲解责任意识的内容,并加以适当的延伸和拓展,以此不断深化学生的责任认知。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时,首先,教师要以“你们认为家庭意味着什么?”“我们可以从家庭中获得什么?”“你又能为家庭带来什么?”等问题驱动学生进行思考。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可以正确理解家庭责任的内涵,正确认识到责任是双向的而非单向的。其次,教师通过具体典型案例的展示和剖析,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责任意识的外延,使学生在分析和思考案例的过程中正确理解“责任与付出”和“责任与回报”之间的关系。最后,教师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如“说好帮妈妈扔一个月垃圾,结果一周都坚持不了”“爸爸给了你一周零花钱,结果你一天就花完了”等现象,让学生明白承担责任的重要性,意识到生活中的责任担当无处不在。同时,这也进一步升华了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其懂得如何将责任意识灵活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五)强化师生互动交流,增强责任意识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师生之间紧密配合和互相协作。为了实现高效教学的目标,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教师应通过展开实践教学促进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交流,帮助学生培养责任意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一般的户外实践活动等媒介,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通过切身参与来感悟责任意识,这也有助于提高其责任道德品质。

以班级小组过马路为例,教师把每个班的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由一位教师带队过马路。在出发前,每个教师必须清点好小组人数,采取手拉手排长队的形式准时出发。每个教师在划定的区域进行活动,过马路时进行红绿灯等交通知识讲解,包括红灯闪烁时需要在候车线内等待、十字路口发生拥堵等复杂情况时要怎么解决、斑马线种类的识别等。在教师第一轮带队过完马路之后,再分别由各个学生轮流带队,带领大家过马路。教师看到错误的动作必须及时指出,并教授学生碰到交警叔叔需要主动打招呼等基本礼仪。过完马路后,师生可以去其他场所进行适当放松。教师对表现良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对不服从管理的学生进行适当的批评教育,并进行正确指导。整个过程让全体学生充分意识到行人的责任所在,即遵守交通规则不仅仅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也是对他人的生命负责。总而言之,这场户外活动的重要意义就是把学生培养成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富有责任心的时代好少年。

综上所述,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教师就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在学生内心深处播下敢于担当和责任意识的种子。同时,教师还要与时俱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积极优化和创新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和方法,使学生增强责任意识,真正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优秀少年。

猜你喜欢
班规责任意识法治
Create Rules For Your Classroom
东台市精准约谈 强化企业责任意识
如何有效地落实班规?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班规要科学合理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不断强化责任意识 着力提高办理实效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强化责任意识 树立担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