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静
张树声祖系溯源
《合肥张靖达公墓志铭》曰:“公讳树声,字振轩,其先世祖有讳鳌公者,明时自江西饶州府迁居庐州,遂世为合肥人,七传至公之曾祖,讳世科,国学生,生公之祖讳杰,杰生公之父,府学生,讳荫谷,三代皆以公贵。”是谓合肥张氏始迁祖为张鳌,明末自江西饶州(今江西省鄱阳县)迁徙至安徽合肥南乡。
钱鼎铭《合肥张公行状》载:“始祖鳌。明时由江西迁庐州,数传至公高祖从周,始居周公山。曾祖讳世科,太学生,曾祖妣杨氏、章氏。祖讳杰,祖妣李氏。父讳荫谷,郡庠生,妣孙氏,继妣鲁氏、李氏。”《赠光禄大夫张公墓志铭并序》载:“公讳荫谷,字蓝畦,先世居江西,自明时有鳌公者始迁庐州府合肥县,至公之曾祖从周卜居于西乡周公山下殷家畈,山介大潜、紫蓬两山之间,绵亘,人遂称为周公山张氏。”
《新建宗祠记》载:“吾族以鳌公为肥西始迁祖,鳌公之长子为梅公,梅公生启会公,启会公生得爵公,均属长子,应为吾族大宗。乃得爵公三传至汉,而长房绝,则吾族始迁大宗之亡久矣。”可知,鳌公为合肥张氏家族之始迁祖,其世系传承为:鳌公(一世)—梅公(二世)—启会公(三世)—得爵公(四世)—?(五世)—?(六世)—汉(七世)。因张氏一族嫡系一脉于汉之时断绝,遂张树声与张树槐、张树屏等于光绪年间修建宗祠与谱牒时,依《朱子家礼·大宗图》将启会公五世孙锦堂公奉为大宗。《新建宗祠记》载:“以我曾祖诰赠文武一品封秩太学生锦堂公为始封祖,子孙以次入祔,循典礼,遵朝命也。由曾祖而上推之,则奉我始迁祖及我高祖振暹公神主于享堂正中之上龛。……锦堂公之长子为吾祖冠群公,于礼亦应为大宗。冠群公长子为吾父蓝畦公,蓝畦公长子为不肖。”是谓自七世汉之后,以始封祖锦堂公继为大宗,奉入祠堂,则自锦堂公至靖达公一脉的传承为:锦堂公—冠群公—蓝畦公—靖达公。
据墓志及《宗祠记》等资料可知,合肥张氏家族自一世至十一世嫡系的传承为:鳌(一世)—梅(二世)—启会(三世)—得爵(四世)—?(五世)—?(六世)—汉(七世)—锦堂(八世)—冠群(九世)—蓝畦(十世)—靖达(十一世)。
张氏家族早期人物记载史料较少,兹从八世锦堂起为之系以人物小传。
八世:锦堂公张世科,太学生,赠光禄大夫。妻杨氏、张氏。锦堂公为晚清张氏家族在科举方面最早有所成就之人,但成就不高,仅为监生。
九世:冠群公张杰,监生,赠光禄大夫,妻李氏。因张树声的显贵而获赠光禄大夫。
十世:蓝畦公张荫谷(1803—1860),字蓝畦,府学生,赠光禄大夫。妻孙氏、鲁氏、李氏。
张荫谷道光九年(1829年)考入府学,此后三次秋闱均未中。又因为家中上有高堂,下有幼子,家庭负担日重,遂于道光十三年(1833年)放弃举业,专心经营家业,奉养长辈,教导树声等人。
咸丰年间,世道渐乱,在张荫谷及其子张树声、张树珊等人的带领之下,肥西承受着太平军与捻军的双重夹击之下而屹立不倒七八年之久,进而形成连锁效应,周围地区皆相继筑堡,进行团练事宜,肥西“蕞尔一隅,屹然无恙。”
张荫谷“子九人,树声以县学廪膳生积功至江苏淮徐兵备道,天子稔其贤,擢至漕运总督,署两江总督,调任今官(江苏巡抚)。树珊以记名提督广西右江镇总兵死事湖北应城县,尔荩盐运使衔山东补用道,树棠五品衔候选中书,树屏记名提督,树玉四品衔候选员外郎,树培其二殇。孙十人。”可知,张荫谷的前七个儿子按年龄大小排列为:张树声、张树珊、张树槐、张树棠、张树屏、张树培、张树玉。另有两子为张树琼、张树,难以确定排行先后。
张树声(1824—1884),字振轩,安徽合肥人,廪生。咸丰三年(1853年),在籍办团练。同治元年(1862年),随李鸿章入沪,与刘铭传分领淮军。三年(1864年),统六营驻镇江。四年(1865年),署江苏徐海道。同年,升直隶按察使。后历官至署理两江总督兼办理通商事务大臣、两广总督、署理直隶总督,加太子少保衔。光绪九年(1883年),署北洋通商大臣。十年(1884年),卒于广州。谥靖达。著有《张靖达公奏议》《张靖达公杂著》,编有《庐阳三贤集》等。
张树声初于家乡办团练中崭露头角,后受到曾国藩、李鸿章的赏识,屡受提拔。曾国藩曾言:“独立江北,真祖生也!”赞其有东晋名将祖逖的风范。同治元年(1862年),他应李鸿章之召,在李鸿章与刘铭传、潘鼎新、周盛传等人的联络中发挥着穿针引线之用,推动了淮军的初创。“(李鸿章)令树声募勇,从树声言,刘铭传及周氏兄弟才武,左提右挈,各建旗鼓,淮军之兴实树声为之倡也。”此言足以说明张树声于整合合肥当地团练,助力李鸿章建立淮军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促进淮军的产生,仅是张树声三十余年政治生涯的贡献之一,亦是其显露于晚清政坛的起点。同治四年(1865年),张树声署理江苏徐海道,离开淮军,自武职转入文职,对内整顿吏治民生,对外援越抗法,平定朝鲜内乱,在整顿吏治、关心民生、发展经济、改革军事、治理海疆、兴办学堂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张树声在地方任职期间,在整顿吏治、治理民生、筹办海防及发展教育事业等方面成果显著,“于吏治、营伍、驭远、筹防诸务均能实心规画”。其任两广总督期间,十分重视对广东海防的建设,认为:“中国海防全局,自以天津为首要,江苏次之,闽粤又次之。”曾多次巡查、整修广东沿海地区的炮台,屡次请求朝廷允准购买洋枪、洋炮、鱼雷艇等设备,极大提高了广东水师的实力,为之后的抗法战争中的广东防务奠定了一定基础。他任两广总督时,还十分重视官场风气,上任之初就曾颁布《整饬官常示》:“本部堂莅任之初,即经张示客座,深恶躁进钻营、自谋自炫之徒。告以无论何处书函,何人说项,一概拒绝弗受。”显示了他对躁进钻营官吏的厌恶及力图整顿粤东官场不良风气的决心。《近代名人小传》载曰:“皖人当官,取予类不可问,独树声自起行间,及任兼圻,未尝鬻差缺,通贿赂。虽不能如沈葆桢、丁宝桢之弊绝风清,而在皖江南北间,可为曙星硕果矣。”张树声担任两广总督,时间虽短,但在其治下,广东社会风气得到一定程度肃清,吴汝纶称赞其治下的广东“摘猾励廉,风改化渐”。
张树声兄弟九人,张树声成就最为显著,张树珊、张树屏次之,张树槐又次之。声、珊、屏、槐四人,仅张树声曾于科举一途获秀才功名。四人皆以在籍办团而受上级赏识,后张树声、张树珊带领张家团练响应李鸿章的号召,加入淮军,建“树”字营,于安庆训练两月后,开赴上海,与太平军交战。此后,声、珊、屏三人于前方与太平军、捻军交战,槐则于后方调配粮草器械,保障后勤补给。
二弟张树珊(1826—1866),字海柯,官至广西右江镇总兵,卒赠太子少保。《清史稿》《清史列传》等有传。关于张树珊的妻儿,其墓志载:“娶吴氏,先卒,赠一品夫人;继娶黄氏,封一品夫人;妾王氏。子一云逵,袭职,聘刘氏刘君铭传女;女一字定远方某。”《张树珊列传》曰:“子云逵,浙江候补道兼袭世职,孙曼龄、顼龄、望龄。”
三弟张树槐,字尔荩。光绪《续修庐州府志·武功传三》载:“咸丰三年,随其兄……团练乡兵,捍御闾里。同治纪元,树声、树珊募建树军,赴沪剿贼,军中应需一切皆尔荩购运接济。自转战江浙以至鄂豫直东等省,恃以无乏,累保花翎运使衔山东知府。九年,其弟今太原镇树屏由里募树字新军赴晋防河,军装储峙,尔荩复为料理。旋于山西河防案内叙功,以道员留东补用。在籍病卒。”长子云路,次子云锦。
四弟张树棠,字沛南,五品衔候选中书。子张云森。
五弟张树屏(1839—1891),字建侯。咸丰六年(1856年),投效庐州大营。八年(1858年),保把总。后历升至副将、记名提督、总兵。有一子,张云官。
六弟张树培,早夭。
七弟张树玉,附贡生,四品衔候选员外郎。子张云翔。
张树声共有三子一女。《张靖达公神道碑》亦曰:“公前娶陆夫人,生二子,曰华奎,己丑科进士,四川川东道;曰云霖,县学生员。女一,适刘某。继娶吴夫人,生一子,曰云鹄。”是谓张树声三子为张华奎、张云霖、张云鹄。
据《合肥张靖达公墓志铭》载:“公娶陆氏,先公二十二年卒;继娶吴氏,皆封夫人。陆夫人生二子,长即华奎,己丑科进士,四川建昌兵备道;次云霖,县学生员;生一女,适四川总督刘公秉璋子某。吴夫人生一子,名云鹄,女孙一人。”与《张靖达公神道碑》所载相同。
长子张华奎(1849—1896),即张云瑞,字蔼青,又字霭卿。光绪八年(1882年),由员外郎应顺天乡试,中举人。十五年(1889年),中进士,发四川以道员补用。十九年(1893年),署四川按察使。二十一年(1895年),授川东道。二十二年(1896年),卒于任。
次子张云霖(1862—1911),原名华轸,又名煜林,字次青,县学生。光绪间湖北候补道。年五十卒于武昌。
三子张云鹄,又名华斗,字笠(立)青,著有《席月山房诗存》。
晚清社会动荡,出现大批以军功起家的封疆大吏,其家族自此崛起,成为当地望族,合肥张树声家族就是其中之一。张树声作为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同时的封疆大吏,发迹于淮军,历任南北疆寄,在整顿吏治、关心民生、发展经济、改革军事、治理海疆、兴办学堂、兴修铁路、抵御外侮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长期以来,学界对其认识尚不够充分,研究目光多侧重于治粤思想与策略、洋务思想以及军事等方面,研究有待深度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