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佳丽
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从Web1.0单向信息传播到Web2.0互动信息传播,再到Web3.0元宇宙,基于5G云网融合的人工智能理念与技术渗透人类文明,数字化时代,重塑着社会形态与经济结构。重构着传媒的运行方式和行业格局。传媒高校思政教育助力人才培养,因时而进拥抱时代浪潮,在错综复杂、纷繁喧嚣的形势中,不忘初心,坚持立德树人,变通新思路、开启新视野、研究新方法、运用新技术,创新传媒人才思政教育的理念、模式、策略,顺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求,培养出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文化自信、技艺扎实、本领过硬、深耕民族精神与情怀的新时代传媒人。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颠覆性地改变着现有传播格局、交互方式、影响着传媒业态环境及场域,加速着媒介多平台、多渠道、多面向、多受众的转型,重构着更开放、更灵活、更智能、更数字、更时效的新传播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1]据2018年《中国传媒人才能力需求报告》显示:“我国传媒行业的人才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尤其是抵达智媒时代,如何培养出智能融合又符合市场需求的传媒人才,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传媒艺术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和专业属性,在数字化时代新语境下面临内外夹击,数字化技术的迭代重构了信息接收的新格局。催生了“人人皆媒”的媒介泛在新可能,自媒体风起云涌良莠不齐,打破了圈层界限、突破了专业壁垒,大众接受媒体信息的形式与输入更频繁、更紧密,媒体对大众的信息覆盖和影响更深入、更私密,对大众传播“去专业性”的同时,又对传媒人才“专业性”向“融合性”“全面性”跨界革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数字技术对视听传播的介入,进一步推进了媒介升级在人才培养中的功能与价值,为影视及新媒体创作制作,学生在新技术环境下开展专业实践带来全新的体验和教学范式。“虚拟制片”“数字智能放映实验室”“数字化剧场实验空间”“VR技术舞台空间认知体验”等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成为新教育场景接口,“知识世界与现实工作世界的融合,促进学生在认知、技能、品格、元学习能力上融合发展。”[2]传媒人才的培养被重新定义,数字化不仅是技术,更是思维,需要从培养目标、体系、模式、结构、内容进行解构与重组。新时代传媒艺术人才需要掌握迭代更新的技术手段、多元的知识结构、全面的专业素养,开放的思维架构和开拓的创新精神。而领先于这些要素之上的,也是教育立德树人之根本的,是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民族精神和国际视野。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新时代背景下,传媒艺术人才培养中,把思想政治工作传统方式与新技术新媒体深度融合,解锁新模式,打造新矩阵。
随着5G技术进入商用领域,进入无人不网、无时不网、无处不网的数字化时代,根据2020年12月CNNIC发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大9.89亿,其中受过大学专科及以上教育的网民群体占比18.8%[3],高校大学生依然成为新时代中国网民群体结构的重要组成单元和中坚力量。可以想象,高校学生群体对于知识信息的接收、多元文化的思考批判,媒介的认识和应用方式也发生急速变化。媒介功能和形式不断升级,媒体叙事的渠道平台不断拓展,内容交互圈层交融,联动与连接,结构与重构都在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输入着更多的复合性、技术性、前沿性的内容和思想。相对迅猛而来的数字化改革,高校传统的单线条、集中式、自上而下的思政教育模式难以为继。如何顺应时代发展、技术革新、媒介转型,如何助力高校传媒艺术人才培养,向社会输出顺应和引领行业发展的卓越传媒人才,是给高校思政教育的时代问卷,思政教育的转型势在必行。
格伯纳的培养理论指出,大众传播媒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受众的世界观。“数字化改革已在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全面开展,大众传播已经成为扩大文化影响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更是展现民族精神、塑造国际形象的重要桥梁。”[4]高校学生群体作为互联网的重度使用者,其主流价值观也更容易受大众传播的影响,而传媒类高校的学生因专业属性使其同时具有大众传播的双向性。一方面,因为传媒学科背景,对大众传播的知识内涵有着更专业、更技术、更精密的学习和掌握,作为专业型消费群体主流价值观更容易被接受和覆盖。另一方面,传媒学生又是大众传播的内容生产者,是传媒行业的储备人才,他们从各种传播途径及媒介接收来的信息,生成的价值观会通过他们的作品隐现,成为他们文化表达和叙事的主题、基调,这些作品也又将通过多种渠道和平台流向社会大众,成为大众传播的内容,培养和引导受众的世界观。互联网的多元化,必然带着对中心化的消解,更需要大众媒体对主流价值观的多内容多形式多渠道输出。作为培养“传媒人才的摇篮”的高校,在对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上,必须坚持和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学生的主流价值观,用数字化时代赋予大众传播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弘扬民族文化,传播华夏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系统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5]思政教育是高校工作的生命线,为党和国家培养新时代传媒接班人就是高校“大思政”育人理念的根本。身处互联网爆发的前夜,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教学场域的空间转换,后疫情时代催生的生活工作数字化的迁徙,都在迫使教学模式向云端化、技术化、即时化、个性化、定制化发展更新。这需要从课程体系上顶层设计,也需要从教学团队上补给力量。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各种线上教学方式和平台的使用丰富了课程的形式,“思政+专业” 模式向 “思政+专业+智能化”升级,学生需要在数字化时代的新语境下,开放思想,正确认识人工智能、数字化改革在内容、生产、管理、消费等方面对社会政治经济、行业领域、业界动态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内容倒逼模式,思政教学应从单一思政教师团队转型建构一支具备思政、专业、行业、技术相应知识、有建设性、有创新性,有跨界性,敢于破圈交叉共生的师资团队,包括思政教师、学工辅导员、专业教师和行业导师。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媒体阵地建设越来越呈现出专业化、精细化、社会化和个性化,通过学校官微、官博、官抖、官网,以及各部门、学院的自主APP,师生朋友圈,层层融合内外传播,激活了校园文化的互联互通,与社会的资源共享和协作育人功能。在信息多元化、流量化、技术化的趋势下,作为新媒体核心力量的“内容为王”仍然是聚焦注意力资源的关键。目前高校媒体平台传播的内容仍然以学校新闻、理论传播、校园日常、师生动态、专业信息为主流,学生作为各宣传渠道的主体工作者及受众,一方面在内容生产上自主性、多元性、时代性有所提升,另一方面对高校思政教育在内涵辐射上的前沿性、 学术性、专题性和引领性等高质量特色有所消解,应适当在内容中增强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指向性,捕捉传媒学生在媒介养成习惯中的特殊性、差异性,在深度传播和碎片化传播的融媒体方式上创新和交融,增强传媒高校思政工作的媒介赋能力,同时在主流价值观的传播上增强平台的公信力和引导力。
新时代传媒人,要在新媒体交叉融合的专业教育模式中提升对思政教育的认知,在深耕传统思政教育课程内涵的核心基础上,探索新发力点,进一步增强“大思政”教育的活力。
辅导员是高校思政教育团队的主要力量,高校“辅导员工作室”陆续开展,成为助力人才培养和思政教育的新支点。工作室以辅导员团队和学生团队“双团队建设”是为目标体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专业孵化”为内涵,以“品牌文化”为理念、以“实践育人”为核心,在管理模式,突破学生团队管理的常规模式,构建“双导师”+“项目化”的灵活培养机制。“双导师”:由专任老师与辅导员共同任负责,“项目化”:在稳定学生团队骨干的基础上按照项目内容定期招募,既能以梯队式孵化拔尖人才,又能带给工作室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成为思政教育润物无声的平台,实现搭建实践平台、培育品牌文化、形成社会效应、推出优秀人才的预期,让工作室成为学生创新创业创作的沃土,学院服务校园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窗口,成为产学研用结合和教学成果转化的落脚点。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挑战杯”等学术竞赛每年均有赛道,这些竞赛贯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创造“前置”在校园阶段,让学生有对创新创业乃至就业有更多样化的尝试和考量。在创新创业类竞赛中时代性、科技性、前沿性和应用性、市场性都是重要指标,除了要将理论知识转化技能,更要与社会与市场接轨。传媒类院校的文创产品与其他科技类院校相比略显薄弱,但是随着数字化时代催生媒介转型,3D、4K,数字特效、虚拟制片、电竞实验室、虚拟演播室等技术被广泛运用到创作与制作,继而也成为了相关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的内容。以赛促建的模式,促进了专业与行业的对接耦合,促进高校体验业界的理念交融,也锻炼了学生思考研究,创造创新的重要能力。
思政教育是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面向全体学生,具有最广泛的人才培养基础。无论工作室项目合作,还是竞赛共建,都是专业与产业科研创新、 产学融合的深度合作。行业精英企业为高校背书,“前置人才培养”;高校为企业赋能新力量,“造血输送人才”,双方合力协同进化,从内容、技术、作品、人才等方面优势互补,圈层交融、相互助力,实现双赢,升级创新传媒艺术人才培养格局。
2021年是元宇宙的元年,这不是一个概念炒作,而是一次伟大的时代进程。数字化变革在社会各个领域将继续扩大,深入重塑我们的生活、经济与文化,以及的人的思想、思维、思考。传媒人才培养必将经历和感受新兴技术带来媒介转型后认知的重构、 创造的涌现和联想的爆发,以及由此带来的数字之美。未来已来,我们将并行不悖地生活在现实与数字之间,同时也应看到元宇宙不是一场技术秀,人文感知与人文情怀同样是数字化时代不可动摇的价值内涵。我们相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传媒教育会紧跟时代,突出特色,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培养出政治坚定、能力复合、素质全面的卓越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