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少年汉服文化热的审视

2022-02-09 01:19白碧莹
传媒论坛 2022年6期
关键词:汉服群体青少年

白碧莹

近年来,在各种公共场合身穿汉服的人越来越多,原本小众的汉服文化不断升温,传承汉服之美逐渐成为一种潮流。艾媒网数据显示:中国汉服市场销售额在2015-2020年短短5年时间内,从1.9亿元大幅提升至63.6亿元。[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2]汉服文化作为大众文化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众爱好到潮流文化的形成,热衷新鲜事物的青少年群体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一些问题也随之产生。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因此,引导青少年汉服文化健康发展,不仅有助于青少年自身成长,更有益于国家的文化建设和全民的文化自信。

一、青少年汉服文化热的原因

(一)文化认同提升,汉服运动兴起

“全球化表面上看似不同国家可以自由地进行经济与文化交流,但其本质更多的是属于文化强势者即文化霸权者对处于经济文化低势位者的单向度的文化渗透与传播。”[3]虽然是全球化时代,但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特征及传统文化都被很好地保留了下来,反观拥有众多人口的汉民族,其包括服饰、饮食、建筑等在内的诸多优秀传统文化却呈现淡化的趋势。

施拉姆曾说:“服装能说话。”2002年,《失落的文明——汉族民族服饰》一帖问世,集中介绍了历代汉族民族服饰,生动直观地展示了华夏文化的独特魅力。该帖被多次点击并转载至海内外多家网站,影响巨大,一定程度激发了国人对民族身份的思考。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2003年,郑州市民王乐天身穿汉服走上街头,中断了三百余年的汉服重回公众视野。此事件后经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吸引了大量国内外媒体的目光。至此,汉服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兴起。谈及汉服运动,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顾晓鸣曾说:“服装是人的第二皮肤,人类通过服装系统来提升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以及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和自信。”[4]如今,国人的文化自信逐步回归,随之而来的是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认同的提升。以此为契机,汉服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壮大。

(二)媒体助力破圈,吸引年轻群体

借助网络媒体的开放性、自由性,汉服活动可以突破时空局限,从小众文化活动逐渐转变为全民参与的大众文化活动。新媒体加快了汉服文化在网络中的传播速度,使之不断突破原有小众圈层限制,走向大众化。汉服爱好者和商家在抖音、快手、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上,通过图文、视频、直播等多种形式充分展现汉服魅力。在汉服消费者中,近六成人群表示,社交媒体已成为他们获取汉服相关信息的主要来源。而在19-25岁的青少年汉服消费者中,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来接触和了解汉服的人数更是超过七成。以汉尚华莲汉服抖音官方号为例,其粉丝量已突破两百万,获赞总量超过三千万,单个视频点赞量在一万以上的超过百条。不仅如此,2018年4月,第一个由中央认证的汉服节日——“中国华服日”,借助B站这一拥有众多年轻用户的新媒体平台,以网络线上投稿和媒体线下宣传相结合的方式,成功举办了华服日国风音乐盛典、中国华服秀、华服文化研讨会等活动,实现了新媒体与传统文化的“新旧”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年轻人对包括汉服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

(三)国风节目盛行,公众人物参与

近年来,主打传统文化的高质量国风类节目不断涌现,深受年轻人的喜爱。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B站累计播放量已突破千万。文博探索类综艺《国家宝藏》三季在B站均获9.7分以上高分评价。此外,古装剧也使传统服饰得到了更多展示空间。以《琅琊榜》《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长安十二时辰》《清平乐》为代表的众多制作精良的古装影视剧集中推出,让人目不暇接。《知否》更是以其火热的收视率吸引了品牌汉服与之合作推出联名汉服,销量在短时间内轻松实现百万突破。

与此同时,公众人物身穿汉服出席各种活动也进一步宣传了汉服文化。在央视频推出的主播新媒体才艺秀《央young之夏》中,李梓萌、李思思、王冰冰等多位央视主持人身穿汉服亮相,让人耳目一新。2021年央视中秋晚会,刘诗诗和井柏然身穿考究的宋制汉服演唱《明月几时有》的视频走红网络,引起热议。在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2》中,张馨予、董洁、宣璐身穿不同朝代的服饰带来了一场名为《礼仪之邦》的视觉盛宴,尽显华夏民族深厚的历史底蕴。这些现象反映出的是大众精神需求的提升,也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汉服文化热的内在原因。

(四)设计与时俱进,适应现代生活

如今汉服的设计并非对古代服饰的复刻,而是从当代审美和实用性出发,再现和突出中国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得益彰。

汉元素又称汉风时装,旨在将汉文化元素融入现代时装设计,宣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精髓。而现代汉服对这一文化的继承程度则高于汉元素,其属于汉服的范畴(即形制正确),只是在布料、设计等方面与传统汉服有所不同。在设计过程中,现代汉服博采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之所长,从现代审美的视角出发,有选择性地进行吸纳和运用,赋予汉服更具时代感的生命力。对于设计者而言,这些理念不仅可以降低汉服设计的还原难度,还可以将现代与传统相结合,拓展创新思路。对于使用者而言,基于此制作出来的汉服能够满足多种场合需要,提升汉服的穿着频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汉服因断代而错过的“现代演化的可能历程”。汉服的传承不应因过度强调形制而流失喜爱它的人们,而是应在关注传统的同时,实现汉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共存,助力汉服产业的长远发展。

二、青少年在汉服文化热中出现的问题

(一)盲目从众、攀比心理的驱使

青少年群体相较于其他年龄群体,在思想上更为活跃,热衷于接触新鲜事物,主张个性,厌恶束缚。但受制于年龄,青少年群体身心尚未成熟,在面对新鲜事物时常出现缺乏正确自我认知的情况。面对如此火热的汉服文化,青少年在短时间内很难真正了解、认同并热爱这一文化,容易误解穿着汉服与追求个性的关系,本应满足穿着需要和兴趣爱好的汉服变成了束缚青少年自身的因素,青少年之间正常的社会交往也因此演变成了盲目从众和互相攀比。在这些不良心理的驱使下,部分青少年开始迎合所谓的时尚潮流,借由汉服的名义标新立异,将身着高价汉服视为自我实现与满足的标志,只关注汉服的亮丽外表而忽视内在文化,标榜自己懂得民族大义。认为自己审美品位高洁,进而沉醉其中、孤芳自赏。这些心理,表面上看似乎是青少年对个性的追求,实际上却是一种自我物化的行为,即试图通过物质的装点来表现自我。长此以往,不利于青少年价值观的正确树立。追捧汉服,不应满足于“扮其形”,更需“知其神”。

(二)非理性消费与畸形消费突出

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2020汉服消费趋势洞察报告》 显示:“汉服消费者的年度消费金额集中于200-500元和500-1000元两个区间,其中‘95后’对以上区间的偏好相对更高。此外更值得关注的是,在10000元以上区间中,‘95后’占比远超其他群体。”[5]“95后”群体汉服消费人数和金额连年攀升,低龄化现象加剧。这说明青少年群体的消费观念发生了改变,与其他年龄群体有显著差异,即消费远超自身经济承受能力。在这种消费观念的作用下,青少年的消费金额大幅提升,呈现出与年龄阶段不符的现象。大部分青少年尚未经济独立,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父母,“汉服热”中出现的这种“头脑热”现象使青少年冲动消费、超前消费的情况屡见不鲜,更有甚者为购买高价汉服不惜与家长反目,为满足自己不断膨胀的欲望而误入歧途。如此种种不仅无益于汉服文化的发展,更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严重负面影响,对家庭和睦及社会和谐造成威胁。

(三)对山寨汉服抵制程度不足

汉服文化自重新兴起至今已二十年,从最初的重回汉唐、明华堂、织羽集等几家汉服商店,扩大为如今遍布购物网站的汉服商家。有些相同款式的汉服会同时出现在多家店铺,但价格却存在几百到上千元不等的差别。这反映出一些不法商家通过抄袭原创汉服设计或使用廉价布料粗制滥造“同款”汉服,以低价优势抢占市场的现象。但调查显示,三成左右汉服消费者在购买时出于价格低、工时短等原因常会偏向于选择山寨汉服。在购买欲望和经济承受能力存在较大差距的青少年群体中,这种情况则更为常见。在山寨汉服冲击下,原创设计积极性严重受挫,长此以往甚至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早在2009年,时任政协委员的倪萍就曾指出:“山寨文化”对现在的年轻一代影响巨大,年轻人分不清真善美和假恶丑,缺乏这方面的教育。然而时至今日,消费者仍缺乏对山寨品的抵制,亟须原创和版权意识的培养。如果放任青少年对山寨汉服的习以为常,将对山寨汉服的泛滥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严重影响青少年的求真务实和科学理性精神。

(四)群体极化与对立现象加剧

随着汉服爱好者群体规模的扩大,一些让人始料未及的现象伴随汉服文化热的升温而产生,“汉服警察”的出现就是其中之一。“汉服警察” 是指代那些态度较极端的汉服爱好者,他们“以话语主导者、规则维护者、行为规训者的社会形象存在于网络和现实中,站在道德和文化知识的制高点,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运用攻击性词语公开嘲讽、管制、指控甚至辱骂着装不符‘规则’的陌生‘同袍’”[6]。汉服爱好者群体原本是因喜爱汉服而聚集起来的不受其他因素制约的趣缘群体,但是自“汉服警察”频繁“出警”以来,平价汉服受到嘲讽,汉服形制遭到严苛把控,部分商家趁机大肆鼓吹汉服形制,抬高汉服价格,引发群体对立。以上种种均背离汉服文化初衷,将汉服爱好者群体再次进行了阶层划分,汉服也不再是简单的爱好,而是成为了身份和等级的象征。由此,汉服的准入门槛被强行抬高,大量汉服文化爱好者被拒之门外。汉服这一刚刚“破圈而出”、从小众走向大众的文化再次逐渐退化为极度排外的小圈子,使人敬而远之,甚至产生厌恶,严重阻碍了汉服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三、青少年汉服文化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学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青少年主要在学校中接受教育,因此学校应当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通过主题活动、 班会课等形式,推动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融入学校日常教学工作,加深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从而发自内心地拥护汉服文化。

日本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对我国学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汉服的历史相似,和服也曾销声匿迹,但后来出于人们对传统服饰的热爱,以及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引导,和服逐步适应了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再次回归了民众的生活。日本设立了专门的和服学校和学科专业,在教育过程中将国外文化的有益成果与本民族精神相结合,从而更好弘发扬本国传统文化。对于我国而言,学校同样需要尽可能地拓宽青少年接触传统文化的渠道,例如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汉服文化体验活动、 开展汉服文化相关课程等。我们要使青少年直观地领略到汉服在图案、造型、意境等方面的美,进而通过对汉服的喜爱,发自内心地愿意深入了解、认同并热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养成坚定的文化意识,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唯有坚定的文化意识,才能促使学生产生文化认同、形成文化责任,进而在长期的生活中一以贯之地践行。”[7]

(二)引导正确消费观念

青少年正确消费观的树立需要家庭、 学校以及青少年自身的共同引导。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必须认识到自身消费观念和行为对青少年的示范作用,以身作则,自觉秉持健康的消费观,使青少年在家庭氛围熏陶下树立正确消费观念。在面对青少年错误消费观念和行为时,父母要及时制止,并给予正确教育,避免青少年陷入一切皆可商品化的误区。鼓励青少年与父母共同参与家庭、社区劳动,通过劳动让青少年领悟到金钱财富来之不易,引导其形成勤俭朴素的观念。

此外,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场所,学校对青少年的消费观教育同样十分必要。学校教育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最高目标,文化教育与素质教育缺一不可。各类学校可以将青少年消费观念教育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与日常教学活动相结合。在课堂上,学校教师应积极汲取教育新理念,整合相关教学资源,围绕新内容、新方法对青少年开展消费观教育,帮助青少年及时发现并改正自身存在的错误消费倾向,自觉做到抵制错误消费观念的侵蚀。学校还应重视校园文化活动建设,通过开展主题班会、辩论赛等,将青少年的日常消费心理、行为进行放大,让青少年剖析其危害,使正确的消费观念深入青少年内心,从而达到提高社会责任感,实现人格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三)规范汉服产业市场

在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当下,大众购买汉服的意愿较为强烈,并衍生出汉服租赁、汉服体验馆等一系列具有广阔潜在市场的相关产业,这不仅是经济层面的发展,更是文化自信提升的表现。因此,汉服市场更需要政府和商家共同规范和维护。

政府应采取有力措施,出台相关政策,规范汉服行业标准,严厉惩处盗版商家,保护设计者的原创积极性。通过调整市场机制,为正规汉服商家提供政策帮助和支持,促进市场优胜劣汰,使汉服价格为消费者尤其是青少年消费者所接受,解决消费者因价贵而选择山寨汉服的问题。此外,还可以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政策进行汉服文化宣传,助力汉服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世界领略汉服之美,以此增强国人的民族自信心。

商家需要根据市场状况不断完善产业链,实现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同步提升。商家首先需要积极沟通,与厂家和客户形成稳定关系,为后续工作提供保障;其次需要不断革新生产技术,提高效率,缩短周期,合理把控制衣数量,避免积压,从而达到控制成本、压低价格的目的;最后,商家还需要增强服务意识,设立更能满足顾客需求的售后制度,提升顾客满意度及忠诚度。同时,商家还应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宣传力度。在推广汉服时,更多地依托传统文化,从积淀文化自信的层面,通过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线上媒体和中国华服日、 西塘汉服文化周等线下活动,进行多渠道内容营销,弘扬服饰文化,提高品牌知名度。

(四)媒体和公众人物要强化责任导向意识

“新媒体社会责任与传统媒体社会责任一脉相承,是媒体社会责任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与延伸,同时又被赋予了新媒体时代特有的崭新内涵与全新评判维度。”[8]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以及公众人物的引导作用更加强大,其宣传的观念能够快速地形成舆论氛围,波及各个年龄群体,不同程度地影响其思想和行动。青少年是网络中最为活跃的群体,热衷于通过新媒体平台获取和传播信息,但其鉴别信息的能力和意识相对薄弱,更易为舆论左右。

媒体首先应自觉担负起责任,积极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强化信息内容审核,及时过滤和处理不良信息及落后文化,为青少年营造绿色的信息环境,使之在健康的文化氛围中成长;其次还应强化媒体队伍素质建设,这是其树立较高责任意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同时,高素质的媒体队伍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其舆论影响力。媒体积极的舆论宣传和完善的监督教育不仅有助于舆论环境的改善,还有助于推进公众人物的道德责任建设。公众人物的言行备受瞩目,影响社会风气及青少年价值观。因此公众人物身上肩负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更应树立责任意识,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加强道德自律,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四、结语

热起来的汉服,要等沉下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着装的一部分,才是真正内化融入,才是文化传承,才能变成中华民族的符号和印记,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 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积极推动文化建设和文艺繁荣发展。”[9]随着文化建设深入推进,人们的民族荣誉感、自豪感、使命感日益增加,人们对传统文化重视程度的提升也使汉服成为了展现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青少年群体中掀起的汉服文化热将带动更多人发自内心地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汉服群体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汉服新“江湖”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上台说汉服
汉服有礼
汉服有礼第一篇: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