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楠
(国家图书馆,北京 100081)
图书馆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传播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随着社会的发展,图书馆早已由功能单一的“藏书楼”演变为“没有围墙的大学”,成为公民终身学习的文化殿堂,肩负着“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而这一使命的实现则需要依托于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图书馆社会教育面向社会公众,涵盖了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机构、不同文化水平等不同群体的教育需求,可以贯穿公众学习的各个阶段,具有终身性和极强的社会属性。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不断丰富图书馆社会教育的内容及服务方式,面向不同服务对象提供专属的社会教育服务,从而进一步提升社会公众的文化素养,是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发挥的重要意义所在。
2021 年7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明确提出要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和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要坚持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1]。在“双减”政策出台前,校外培训机构是学校课外教育的重要补充,青少年的兴趣培训、课外辅导基本依赖于校外培训机构。“双减”政策既对校外培训机构具有规范治理功效,同时也为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发挥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此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如何将自身的社会教育职能与学校教育融合发展,拓宽服务边界,创新服务理念,丰富服务内容,积极辅助学校教育,不断变革服务模式,争取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是当下公共图书馆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2018 年1 月1 日颁布实施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明确规定:“国家支持公共图书馆加强与学校图书馆、科研机构图书馆以及其他类型图书馆的交流与合作,开展联合服务”[2]。《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规定,社会教育是指除课堂、家庭之外的一切教育活动和教育事业,包括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政府机构所组织的文化教育活动[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分别在1972 年、1994 年发布的《公共图书馆宣言》强调,公共图书馆要为学生所用,要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张久珍认为,图书馆的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社会教育比学校教育教育主体更加多样、教育形式更多样、教育对象更广泛、教育内容更丰富、教育时间更长,家庭教育、社区教育、成人教育等都可视为社会教育的一部分[4]。长期以来,公共图书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在辅助学校教育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实践尝试。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全民阅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重要意义。在给国家图书馆老专家回信中强调:“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服务方式,推动全民阅读,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再立新功”[5]。“全民阅读”自2014 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以来,已经连续9 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倡导全民阅读、大力推动全民阅读到2022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深入推进全民阅读”。作为公共图书馆,推动全民阅读是发挥其社会教育职能的重要体现。在长期的实践中,公共图书馆辅助学校教育、推动校园阅读推广领域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例如,国家图书馆与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学区开展阅读推广合作,为学区提供线下线上的阅读指导服务。从2021 年开始,连续两年向紫竹院学区内8 所小学的近万名高年级学生推出亲子及寒假阅读指导手册,推荐阅读书单,设计制作《读书笔记》,读写结合,更好地锻炼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组织举办紫竹院学区“阅文津品经典”学生线下阅读活动,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苏州图书馆与其馆舍附近的平直小学合作开展阅读活动,学校每周组织学生到苏州图书馆上一次阅读课,馆员担任阅读课指导老师,课程内容主要以课外阅读为主,深受学生欢迎。香港公共图书馆与香港教育署、香港教育城自2006 年联合推出香港“悦读学校”项目,针对学校在阅读环境、阅读材料和“从阅读中学习”各方面的需要,全面促进校园阅读推广,并开辟了“悦读学校”网上服务区,透过网络资源和资讯,分享阅读推广经验,促进阅读。该项目包括“阅读大使计划”“网上读书会”“阅读壁报板”“十本好书”“阅读约章”5个方面的内容[6]。这些典型的实践案例为“双减”政策背景下的公共图书馆为学校教育服务提供了借鉴。
近年来,各级公共图书馆与中小学合作建设分馆,为校园阅读推广服务,成为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完善职能的重要模式。例如,苏州图书馆开辟了公共图书馆与学校合作的新模式,一是建立苏州图书馆的学校分馆,目前已经建成胥江实验中学分馆。学校分馆的馆址直接设在胥江实验中学校内,分馆建设费用由学校出资,工作人员由苏州图书馆委派,学校分馆主要为本校的师生服务;二是建立教师分馆。教师分馆的规模比学校分馆的规模小,主要是针对苏州市全体教师建立的图书馆分馆,主要依托苏州图书馆的数字化资源开展服务。大连市少年儿童图书馆与教育主管部门以及中小学校合作,在远离图书馆的中小学及边远农村的中小学积极推行总分馆建设,实现了图书馆服务重心的下移,充分发挥了图书馆资源的潜能,创造了良好的服务效能,堪称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融合发展的典范。
多年来,我国各级公共图书馆在辅助学校教育领域一直在进行及探索与实践,但总体情况并不乐观。一是与学校合作的图书馆数量较少,活动频次较低。据统计,只有7.87%的图书馆与学校能够每年开展5次以上的合作[7]。二是合作形式较为单一,多数公共图书馆与学校的合作限于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未能得到深入发挥。三是公共图书馆与学校合作,双方态度存在一定的不一致性,图书馆较为积极,学校较为被动。公共图书馆与学校分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在二者合作方面不仅存在体制机制障碍,也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狭。
从顶层设计的角度看,我国学校和公共图书馆有着不同的隶属关系,学校隶属于教育系统,而公共图书馆隶属于文化和旅游系统。这是我国特殊的管理体制所形成的一道屏障。两大系统并没有因为“双减”政策的出台而建立相应跨领域、跨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也没有出台相应具体的“双减”配套改革措施,各地方虽然出台了一些具体政策,但并没有出台社会力量支持辅助学校教育的相关政策文件。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主动外求资源的积极性,也增加了公共图书馆与教育主管部门协调合作的难度。由于顶层设计的缺憾和协调机制的不完善,凝聚社会力量促进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融合发展存在难点。
虽然“双减”政策已经颁布实施,要求学校开展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但国家并没有给予学校配套的经费支持。公共图书馆为社会教育服务是其天职,但面对新的服务需求和新业务的拓展,在信息资源的组织与开发、特色活动的策划与开展过程中,都需要一定的经费保障。因缺乏必要的配套资金保障,即便学校对公共图书馆服务有着强烈的需求,也只会让融合发展流于形式或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
“双减”政策减的是作业负担和学科类校外培训,增的是优质高效的课后服务,主要目的是让教育摈弃应试模式,回归素质教育的初心本源。这就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课内教育,还要从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综合素质发展方面有更多的规划和研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除了学校自身教育职能的发挥,更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需要图书馆等社会教育机构发挥职能,形成科学合理的社会教育体系,辅助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公共图书馆发现了新的服务需求点,一些图书馆积极探索与学校合作的实践,寻求图书馆服务与学校教育融合发展的结合点,但在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很多中小学校仍以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教育的标准,缺少主动向外探求辅助学校教育资源的内在驱动力,对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和文化价值认识模糊,对图书馆可提供的资源与服务认识偏颇,对构建公共图书馆与学校共建教育体系、实践融合发展积极性不高。
图书馆是公民终身学习的场所,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公民终身学习包括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两种形式。目前,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服务主要面向到馆读者,以图书借阅、讲座、培训、展览、沙龙、参观、活动体验等为主要服务形式。长期以来,公共图书馆面向学校开展社会教育缺乏系统规划和深入研究,与学校合作的实践比较肤浅,主要集中在阅读推广领域,多为短期行为,服务方式单一,面向学校师生读者的缺乏针对性资源和服务模式。
“双减”政策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其方向是推动发展素质教育,构建新的学校教育体系,推动现有办学模式的变革。在这一过程中,学校需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引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协同发展。公共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专业化的馆员队伍、精准高效的社会教育实践能力,与学校合作,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短板,优化学校教育体系,提高素质教育水平。推动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融合发展,一方面需要国家从顶层设计方面做好制度安排,明确相关政策,加大扶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要抓住机遇,转变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模式,与学校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助推学校教育全面发展。
“双减”政策的实施,牵涉到整个教育体系的重构和优化。公共图书馆隶属于文化和旅游系统,学校隶属于教育系统,两者的融合发展,需要打破文旅系统和教育系统各自为政的壁垒,突破现有的管理格局,制定相应的指导性政策,建立专门的协调指导机构。笔者建议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等相关部委或者地方文化和旅游局、教委等部门组成“双减”工作联席会议,作为专门的协调指导机构,统筹相关部门,团结各方力量,广泛凝聚共识,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或合作方案,积极推进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融合发展。建议成立由文化和旅游部门、教育部门、公共图书馆、学校等各方负责人组成的理事会,作为联席会议的常设机构,专门负责推动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融合发展事宜。
建立专项资金保障机制,是实现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融合发展的关键。公共图书馆是由国家财政支持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也是由国家出资兴办的公益性事业,两者的性质决定了其合作需要争取专项资金保障。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资金投入,将馆校合作专项资金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并出台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确保专款专用。
公共图书馆是面向全体社会公众服务的公益性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其拥有多元化的馆藏资源、多元化的服务方式和多元化的服务对象。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公共图书馆在阅读推广领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社会公众对公共图书馆的认知程度仍十分有限。在“双减”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应面向社会公众进一步加强各种服务和政策的宣传,强化社会公众,特别是学生及其家长对公共图书馆定位和职能的认识。公共图书馆要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积极向学校宣传推广自身的资源和服务,让学校深入了解和认识图书馆的功能与价值,为两者的融合发展奠定基础。
4.4.1 整合馆藏资源,为学校教育提供资源支持
公共图书馆要重点调研学校学科教育的文献信息需求,整合馆藏资源,优化馆藏结构,建设辅助学校教育的资源支持系统。一是建立集检索、咨询、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学校学科教育资源服务平台,致力于服务学校师生教学;二是立足馆藏资源,研发优质的线上课后服务平台。平台设计以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导向,注重与学校课堂教学内容的互补性,强化思维拓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助力素质教育;三是公共图书馆立足馆藏资源,根据学校教学需求,建立特色资源库,面向师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支持服务。
4.4.2 面向师生普及信息素养教育
公共图书馆要依托合作平台,面向学校师生大力普及信息素养教育。公共图书馆要以知识信息获取和应用为切入点,在学校开展信息技术的使用及创新教育,普及报纸检索、论文检索、视听资料获取等检索技术,重点提高师生检索和查询有效信息的能力,提升其数字素养,培育师生将所掌握的知识运用于教学和学习生活的能力,提高师生面对未来数字时代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
4.4.3 定制学校阅读服务
公共图书馆可根据学校教育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积极推出定制阅读服务。一是辅助学校课堂教学,定期推出课外阅读书单,遴选优质图书作为学生课外读物;二是结合学校文化建设实际,可以在学校定制举办读书会、阅读大赛等阅读推广活动,建立课外阅读奖励机制,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三是与学校合作,制定校园阅读推广大使培育计划,选拔图书馆员、学校老师或优秀学生进行专业的阅读指导培训,发挥阅读推广大使的引领作用,全面推进校园阅读文化的发展。
4.4.4 辅助管理学校图书馆
学校图书馆是学生获取课外知识、开展自主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场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公共图书馆可与学校图书馆展开合作,指导学校图书馆科学运营,促进学校图书馆业务建设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公共图书馆也可与学校图书馆开展深度合作,如在学校图书馆建设分馆,共享公共图书馆业务管理系统,实现公共图书馆与学校图书馆通借通还等。
4.4.5 以项目为驱动,深化馆校合作
公共图书馆具有丰富的文化服务资源,包括展览、讲座、培训等多种形式。在“双减”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可以项目为抓手,以“展览进校园”“讲座进校园”“培训进校园”等项目为依托,建立起学校和图书馆的长期合作机制,将图书馆优质的文化资源送入学校,助推学校教育体系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双减”政策的实施,为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发挥提供新的发展契机。公共图书馆要抓住“双减”政策释放的红利,立足馆藏资源,创新服务理念,变革服务模式,面向义务阶段的中小学,推出定制服务,与学校建立长期合作机制,积极推动公共图书馆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融合发展,为提升国民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