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生态伦理思想研究综述

2022-02-08 07:08钟诗敏闫仕杰
经济师 2022年6期
关键词:伦理思想论语学者

●钟诗敏 闫仕杰

一、引言

近年来,生态问题逐渐凸显,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2021 年4 月22 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难,国际社会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动,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坚持绿色发展,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1]生态文明建设已是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共识和呼声,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我国学者纷纷将目光转移到了孔子身上,试图从他那里寻找一些智慧与答案。《论语》中体现着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其中关于生态伦理思想的研究不断升温,并出现了大批学术成果。基于上述背景,对《论语》生态伦理思想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呈现该思想的研究现状和价值生成,汲取顺应时代发展的生态伦理思想。

二、《论语》生态伦理思想的研究现状

学者们对《论语》生态伦理思想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仁”的思想、天命观即天人合一思想、俭用节欲的生态实践观等为研究重点,在这些内容研究方面,已有不少建树,为后人研究《论语》生态伦理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石,给予了启发。

1.核心——仁。在论述《论语》的生态伦理思想中,大多数学者认为生态伦理思想是以仁为核心,由爱己到爱人,再延伸至爱物。蒙培元先生在《从孔子思想看中国的生态文化》中从仁出发,以孝推仁,以此类推,仁爱万物、与动物平等,体现了非工具理性价值。[2]仁者爱亲,“孝弟”乃是“仁”之本,亦是为“人”之根本,而仁者爱人是“仁”由“爱亲”推及“爱人”,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再者仁者爱物是在孔子思想的深处,《论语》中记载马厩失火,孔子问人不问马,这是爱等有差的表现,仁爱之情是可以推及万物的。这也表明了部分学者对“孝”推衍到“仁”的逻辑思路基本是一致的,较少争议。那么实现“仁”的价值追求,人们需要通过自身的道德约束和外部礼法的规制,来维持和谐的社会关系。学者张锋在《孔孟生态伦理思想刍议》中从生态维度解读克己复礼为仁,“克己”是通过人对自己内心的一种磨练、控制,战胜自己多余的私欲,把人或人类对生态资源的私欲控制在一个合理有序的状态,而“礼”就是礼制法规,即人们的生态行为要符合环境礼制的相关规定,对人的自觉性起到强制性的监督作用。[3]很少学者会从生态角度去解读“克己复礼为仁”,这是较新的维度。总之,对“仁”的解读,更多地是从逻辑思路去研究,如何把道德“仁”扩展至生态领域,即将仁爱精神融入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有利于维护正常的生态环境。

2.“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已经被大部分学者认为是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研究的核心和基础,学者们在中国生态哲学史上首先研究的是天与人的关系问题,并在这方面有不少建树。蒙培元先生重点研究了《论语》中孔子的生态哲学思想,在《孔子天人之学的生态意义》指出仁与天的关系,在孔子那里“天”是既具有生命意义又具有伦理意义的自然界。他认为孔子所说的命或者天命具有客观必然性,但是孔子真正关心的是天人关系问题,更落实的是指人的问题。[4]学者任俊华认为,孔子是儒家学者中最早阐述生态伦理思想的人。孔子所具有的敬畏天地自然的态度,以及节约物质资源的行为,都是指导我们今天进行环境保护的重要精神资源。而乔清举先生在《儒家生态文化的思想与实践》中认为,儒家的“天人合一”具有四种意义——本体论、价值论、功夫论、境界论。[5]学者王尚君和赵春玲在《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及其在新时代的启示价值》中指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维度出发,来探寻人的存在方式和生存价值,目的是尽量减少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无能为力状态,实现生存的最高境界。[6]学者们研究“天”与“人”关系问题上都主张把二者结合起来,立于宇宙天地之间的人,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自然,协助自然生养万物。

总而言之,“天”论与“人”论是学者们研究最多的一个角度,认为这是研究《论语》生态伦理思想的起点。但是从2000 年以来的研究成果表明,对“天”的研究十分丰富,学者们对“天”“命”等概念做了详细的研究,而对“人”的研究比较缺乏。

3.俭用节欲。在俭用节欲的生态实践观方面,也是众多学者研究的一维度。学者们一般从三个层面去论述俭用节欲,分别是为政者角度、个人修养角度及人与自然关系角度。对于国家治理而言,为政者在治理国家时应开源节流,量入为出,节省民力,才能达到富国富民。任雪山在《论语生态思想阐释》一文中从生活角度、为政者角度论述节俭,并认为节俭是国家治理的关键,关乎国家经济和政治的平稳发展,主张“节用而爱人”(《论语·学而》)。[7]而从个人修养角度,节俭是精神上的富足,当然求富是人的正常欲望,关键在于求富是否取之有道,这也是君子与小人之分。高伟洁在《孔子生态智慧探微——以论语为核心的考察》一文从孔子的君子观阐发,认为君子应该过一种物质上简朴,精神上的富足的生活,在礼上则重视内容,反对奢华的物质形式,感情的表达未必通过夸张的形式为唯一途径,内心的虔诚才是最重要的。[8]而《论语·述而》篇的“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是被引用次数最多的,体现了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以及对生态资源应取之有度,表明了一种可持续发展观念。

4.乐山乐水。部分学者认为《论语》中“乐山乐水”是体现其生态伦理思想的重要维度之一,体现的是一种生态情怀,热爱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如学者杜学元和张忻所说:“孔子在几千年前概括了一句如今广为人知的以山水为内容的生态伦理名言:‘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9]那么“乐山乐水”作为一种生态情怀,是具有内涵与影响的,学者任雪山做出了简明的概括,认为乐山乐水是一种“生态情怀”“生态关怀”和“人生境界”,把乐作为最高追求,对任何事业和学问,喜爱它不如以它为乐。涂平荣在《孔子的生态伦理思想探微》一文通过对“逝者如斯夫!”“学《诗》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

三、《论语》生态伦理思想的价值研究

从《论语》生态伦理思想的研究中汲取智慧,学者们认为其产生的现代价值主要分为生态价值和对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价值研究,其一能够从中探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为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其二,将生态道德教育与人伦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生态人格。

1.关于生态的价值生成。《论语》生态伦理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智慧,对当时的生态环境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充分挖掘该思想的内涵,有助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在论述“天人合一”思想中对天命的敬畏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学者张楠楠认为在后疫情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更为凸显,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这就要求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把握客观事实,深层次体会“天人合一”的生态意识,同时也通过敬畏天命,对自然产生敬畏之心,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9]因此,在当前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正确认识自然,而不是盲目地征服它,因为天人合一,和谐世界是所有人的基本信条。而俭用节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仍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尤其在利用资源方面,对资源的获取有度是至关重要的。时至今日,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可直接利用的资源也逐渐增加,如果一味地过度获取和肆意挥霍,不坚持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消费观念,人类终究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学者唐贵明列举了当今资源浪费的现象,鲜明的数字直击人心,[10]因此从《论语》生态论语思想中汲取智慧,大兴节约之风,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努力。总之,《论语》生态伦理思想生发的生态价值中,学者们主要是看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迪作用,以古论今,为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神资源。

2.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生成。《论语》的生态伦理思想对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具有价值研究,学者赵静、侯佳、徐彦超在《儒家“天人合一”视阈下的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一文中指出,“天人合一”思想所蕴含的生态伦理价值,对促进和引导当代学生生态文明的建构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儒家“尊重自然”的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和谐的“发展观”,“仁爱万物”的思想有利于教育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生命观”,“崇尚节俭”的思想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节约观”。[11]何小玲在《论儒家思想与大学生生态人格的培养与塑造》中指出全球生态危机视域下加强大学生态教育的必要性,在培养学生生态人格的途径上,可在课程内容上用儒家万物平等的思想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的意识,以及增大传统文化课的分量,深化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学者王冰与李婷在《儒家生态道德观融入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认为任何教育都不能脱离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生态文明教育也有其传统的理论根基。儒家生态道德观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困境的解决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有利于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植根于传统的土壤,推陈出新,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发展的需要。

四、《论语》生态伦理思想的研究评述与展望

上文对《论语》生态伦理思想的研究进行梳理,表明学者们提高了对生态伦理问题的关注,对《论语》生态伦理思想的研究中提出很多独特的见解。虽然如今对《论语》生态伦理思想的研究成果颇多,但是还存在一定的进步和分析的空间。首先,在研究内容方面,研究的侧重点主要集中在上文提及的方面,对《论语》中的“人”论,即人的思想、“和谐中庸”的原则方法、“义利观”等等这些方面的内容研究缺乏,有待进一步挖掘,尤其是在构建《论语》生态伦理思想的路径方面的研究较少,例如学《诗》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人才观,即如何识人选人用人来建设生态人才队伍等等;其次,在研究视角方面,学者们更多地是对孔子本身作为研究对象,那么就不仅仅只是挖掘《论语》中的思想了,应将研究范围扩展到《孔子家语》《中庸》等原典中了。然而把《论语》作为文本研究时,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孔子所提倡的生态伦理思想,但是很多学者都会忽略其弟子所提及的生态伦理思想。这反映了当前研究的基本事实,但也正是这一事实为我们今后的研究提供思路和启示。一方面我们需要创新研究视角,基于文本研究,更能充分地、更深入地挖掘《论语》生态伦理思想,汲取有利于如今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另一方面,在研究内容上,运用比较的研究方法、系统归纳的方法多维度地挖掘《论语》生态伦理思想。

综上所述,学者们都对“天人合一”思想、仁爱万物、乐山乐水的生态情感、俭用节欲的生态实践观作了具体的研究,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和促进引导当代学生生态文明的建构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论语》一书中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是孔子及其弟子所提倡的,大部分学者忽略其弟子所提及的生态伦理思想,因此在研究《论语》的生态伦理思想应多角度多方位去解读,充分挖掘该书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孔子所提倡的。

猜你喜欢
伦理思想论语学者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如何读懂《论语》?
以儒为本与因时之变:颜之推的家庭社会伦理思想论
学者介绍
两方对特殊教育人文关怀的伦理思想
马克思伦理思想中的“道德”理念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