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莹莹
近年来随着国地税合并和“金税工程”三期在全国推开应用及金税四期的快速推进,更强大的现代化税收征管系统将全面构建。在信息化和大数据的时代,如何培养具既有扎实的税收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步入工作岗位后,能迅速接手税收及相关实务工作,成为税收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一个重要目标。《税务管理》作为税收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操作性,如果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能把理论知识与现行的税收征管工作有效结合,充分利用动态发展的视角进行课堂教学,就会造成学生毕业后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欠缺,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专业培养目标就难以实现。笔者在教育部提出打造“金课”教学改革背景下,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对《税务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及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等进行全面升级,探讨项目学习理论框架下税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学术性”“职业性”和“实践性”是税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税务管理课程是税收学专业的必修课程,该课程更注重职业性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现实的税收征管正在从“以票管税”向“数字化管税”转变,因此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突出知识、能力和素养三个方面,使学生毕业后具备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税收征管中出现问题的能力。就知识方面而言,课堂基础知识和理论教学必需、够用为度。具体来讲,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要能够掌握税收征管的基本理论,明确征纳双方应承担的税收责任和享有的税收权利。掌握税源管理和纳税评估的基本流程。关于能力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全面收集税款征收、纳税评估、税收行政处罚及税务救济等案例资料,设计“贯穿式”案例为主的多类型案例。在税收征收管理流程教学过程中增加实验实践操作内容,突出课程学习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具备税务管理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够利用专业知识对于现实中的税收管理个案进行问题分析,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对当下税收征管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能够深入思考,在教师的引领下,提出拓展专题研究的思路。就素质提升而言,随着征管技术的不断升级,税务管理实践也在飞速发展,课堂教学中除了要不断充实新的理论、将最新税收改革前沿教授给学生以外,教师还要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总体能力,真正做到“授人以渔”。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平台、互动软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推广和应用,国内各大高校不断通过建设MOOC 和打造智慧教学云平台来改革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贯彻落实“以促进学生能力提升为目标”的教学改革理念。
“互联网+”助力的多模态教学工具的本质是将信息技术引入并融合到税务管理课程建设中,借助互联网技术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借助学校搭建的网络平台,搜索更为广泛的学习资源和最新的税务征管技术形成线上和线下相融合的教学模式。课前教师通过超星网络教学平台把课堂的教学任务点和需达成的学习效果推送到给学生,同时推送相关预习资料如引入讨论案例或网络小视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中通过设计兼顾基础知识性和研究性专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组实验或实训,借助网络查找资料等完成专题研讨。课后通过发布时长为8~12 分钟的“微课视频”向学生推送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实务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充分发挥线上数字化教学可记录、可重复的特征。通过教学平台布置线上作业及进行单元测试,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查缺补漏。同时通过微信群搭建师生互动平台,向学生推送案例资料,提供深入讨论的空间。最后课程的考核采取线上+线下的模式。这样整个课程教学过程就形成了以“互联网+ 项目化”线上和线下融合一体的闭环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课,不积极参与讨论,期末集中突击背书,考完基本忘完的状况,提高了学生上课的主动参与度,并真正做到了“干中学,学中做”,提升了教学效果。
1.依托网络教学平台,针对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学情优化教学内容。教育的目的是学以致用。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拓展和延伸。因此,教师为学生准备的学习资料及上课内容不能仅局限于教材。现行的税务管理教学内容主要涵盖宏观税收管理和微观税收管理。宏观税收管理主要包括基本理论的介绍如税务管理的内涵、税务管理体制、征纳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及税收经济分析和税收风险管理等。微观税务管理主要体现在税务管理的实际工作,实践性较强,如税源管理、征收管理、稽查管理、税务行政处罚和税收行政救济。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设计时可以把教学内容分成两大模块。按照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先安排宏观税务管理模块教学,然后再安排微观税务管理教学模块。
宏观税务管理模块的教学可以采取以教学项目为中心,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课前教师通过教学平台线上向学生推送学习资料,线下面对面教学时,尽量设计参与式、探究式学习活动。如在“税收征管模式”的教学时,教师通过线上平台推送我国税收征管模式的历史沿革;国家税务总局出台的一系列关于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文件及中共中央印发的《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的方案》。同时提出启发性思考题如:税务总局应如何推进“互联网+税务行动”;金税工程三期、四期的推行,对征纳双方有何影响;我国为什么要推行国地税合并。学生课前通过线上的自主学习和思考,对教学内容初步了解。课堂线下教学时,教师做适当讲解后,请学生自行分组就线上所提问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结果通过学习平台向全体师生展示,最后由教师和其他组同学分别进行打分并给出打分的理由。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又能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微观税务管理部分侧重于实务性,通过此部分的学习,学生应具备基本的税收征管实务操作能力。因此在教学内容设计时,要突出实践性,主要安排案例教学、增加实验和实践教学内容的占比。
2.以税务管理应用问题为中心,设计“贯穿式”案例为主的多类型案例。案例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税务管理》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中国裁判文书网、税屋网及新闻媒体中收集典型案例。案例的选取要从税务管理职业需求的角度出发,动态变更教学内容,要充分体现出案例内容的实效性,实时跟踪税务管理应用发展趋势,使税务管理理论与实务有机融合;减少传统的理论传授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针对性、启发性、实践性等特点。以专题作为项目任务点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协作、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深度学习模式,增强课程教学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如在“发票管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课前通过学校学习通网络教学平台向学生发布网络发票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令第30 号)、《关于组织开展电子发票及电子会计档案综合试点工作的通知》《电子发票怎么开、怎么用?》网络视频资料。同时向学生推送课堂需分组讨论的案例《京东电子发票的建设和应用》及《深圳区块链电子发票试点推进》。线下教学时先由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再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各小组推选代表进行总结发言,教师进行点评。通过“互联网+项目”混合教学模式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财税仿真实验室进行仿真实训操练。“互联网+项目”教学改革在实验环节设计成分角色、情景体验模式。税务管理实验教学内容的企业仿真综合实验部分将理论教学内容带入到各工作角色的实际操作环节,实验项目设计既要锻炼学生的实操能力,更要体现分析能力,实现教学目标与职业能力需求的一致性。在综合仿真实验过程中,通过仿真场景设计,使学生扮演仿真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政策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分别担任政策制定者、政策实施情况地调研和分析者、企业并购业务和集体业务的参与者、基层税务机关和微观实体的调研者。通过角色的选择和互换,完成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的无缝对接。
4.借助互联网交互平台推进校企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教学是税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最关键的教学环节,是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教育、提高其综合岗位能力的良好途经。高质量的校企实训基地是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的重要场所。以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的交互平台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匹配最优的校、企、政合作方。通过互联网平台匹配优质的校企实训基地,课程教学中可通过邀请相关实务部门专家参与税务专业的教学和指导,也可带领学生到校企实践基地通过税务管理相关专题的实践学习,使学生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接触,从而牢固树立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练就过硬的职业技能。
在评价机制上,应变传统的形成性评价为发展性评价,变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变模拟评价为真实评价,变内部评价为内外部结合评价。要真正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改进教学、提高质量的助推器。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预期的目标,《税务管理》课程组对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逐步减少期末闭卷考试的分值比重,由原来的80%降到50%,增加平时过程考核的成绩比重。过程考核主要包括课堂案例研讨、线上自主学习、线上单元测试、自主实验操作和校外实习,其中课堂案例研讨通过“学生之间互评和教师点评”的方式进行公平打分;实习成绩考核由实践单位指导教师和学生自评综合计分;线上自主学习成绩由学校学习通平台根据教师对每项任务的赋值及权重,可实现自动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