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元素的选择与应用
——以《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为例

2022-02-08 07:08
经济师 2022年6期
关键词:思政儿童职业

●王 楠

2020 年5 月28 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其中,明确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彻于人才培养体系,需全面推进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战略举措,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关于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才刚刚开始,如何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是每位一线教学人员都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本文结合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特征和培养目标,立足于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思政”定位,挖掘和剖析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对如何将思政元素嵌入课堂教学,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建议。

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思政的定位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将价值引导贯穿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始终,帮助学生塑造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既是人才培养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基于学前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的核心基础课,为学前教育学、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等课程的学习提供心理学依据,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它是一门旨在帮助幼教人掌握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及特点,引导教育者遵循儿童心理成长的规律进行科学教育,促进幼儿实现心理健康成长的课程。课程的培养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成为具有教育科学理论基础、现代教育素养和崇高职业道德的幼儿教师,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发展观。如何将理论知识、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融入课堂,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这是本门课程进行思政课程改革的核心主旨。

二、挖掘本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

作为学前专业基础课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资源。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深远影响。2017 年的红黄蓝幼儿园事件、携程亲子园事件,引爆全网,引发全社会对学前教育的关注以及对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讨论。由于面对群体的特殊性,这个职业本身就特别强调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未来工作中肩负着学前儿童启蒙教育的重任,影响幼儿的道德养成、行为习惯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所以,幼教人要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具有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职业操守、担当能力、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才能引领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一)理想信念

培养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热爱幼儿的幼儿教师,是学前教育专业首要任务。课程学习中,通过教学强调文化自信,培养学生为幼教事业奉献的理想信念,帮助学生树立“敬畏生命”“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等专业理念和价值观念,眼中有“人”,心中有“爱”,升华人性的美好,从“小我”走向“大我”、从“小爱”走向“大爱”。使学生们意识到,根据心理规律进行学前教育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对于国家民族发展的长远意义;明确岗位价值,激发学生爱岗敬业的责任感、追求卓越的使命感、勇于担当的荣誉感,为走向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二)道德品质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立德树人”是教师职业的根本要求。然而这些年里频频曝光的幼教机构虐童事件触目惊心,这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部分幼教人员职业道德的缺失。因此,通过学习这个年龄段学前儿童的行为能力、认知水平、情绪管理水平、社会性发展状况,教育学生理解幼儿行为的合理性,建立同理心,不可打骂体罚,真正做到关爱幼儿、理解幼儿。学生在知识领会的同时,提升自我的道德修养,树立“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信念,培养良好的师风师德。

(三)人文素养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从幼儿的视角讲述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体现的价值关怀,强调人的价值、感受、尊严,追求和谐美好,推崇人的情感,看重人的想象力和生活的多样化,让学生在理解个体心理成长的规律和特点、意识到年幼时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引导对于个体健全人格培养的重要性、掌握培养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策略与方法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珍爱生命,促使学生思考如何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调节情绪,接纳真实的自己,养成正确的职业认知和积极心态。

(四)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科学实现其社会文化职能的重要形式。《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一门揭示学前儿童心理成长规律的科学,它强调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重视定量与定性的分析,强调尊重科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成长,引导学生学会用适度、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促进幼儿成长,辩证地看待教育的各种理论的同时,培养科学素养,塑造认知方式和行为规范。

(五)法治意识

法治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创建的重要内容,在依法治国方略中明确将法治教育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由于幼儿的成长发育特点及认知能力有限,在教育关系中处于弱势群体,当遇到伤害性事件的时候,对幼儿影响深远,因此,在课程中结合相关内容,融入法治元素,针对一些社会影响大的幼儿在园受到伤害的典型案例,普及未成年人保护法、幼儿教育的法规与政策,在敲响警钟的同时,帮助学生成为依法治教的践行者、依法治园的监督者和依法治国的传播者。

(六)创新创业

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2021 中国婴幼早教市场现状与投资趋势价值分析报告》指出随着中国家庭收入与财富增长带来的教育消费升级和全面开放二胎对早教市场的影响,中国早教行业宏观环境利好。政府在相关政策法规中多次提及发展早教教育,社会对优质人才的需求以及国民早教意识的提高,使得国民在教育上的投资占比逐年提高。2020 年中国早教市场规模达3038 亿元,同比增长13.6%,预计2021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3276 亿元。学前教育市场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在早教市场中,无论是园内教育、园外教育,还是线上教育、线下教育,都需要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从业人员。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扩宽就业思路,不仅可以从事幼儿园教学,还可以从事教具、教材、益智玩具、图书、基础设备、音像制品等相关工作,激励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业,建立专业自信,用知识和技能武装自己,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三、紧扣课堂教学,探索思政元素的应用路径

课堂教学在整个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教书育人的主渠道,依据《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特点和独特性质,整合知识、能力和情感三大要素,改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载体、深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评估,潜移默化的将知识讲授和立德树人的双重目标融入课堂活动中,并以此延伸至学前教育基础理论课程群的课程思政改革。

(一)以教学目标为根本,引领课程思政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的教育理念是依据学前教育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中对工作人员的素养要求,培养精熟学科知识、教学技巧,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的高素质幼儿教师。教学内容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把课程育人目标、德育元素和思政点列入教学计划和课堂讲授的重点,进行教学新设计,使德育元素“进专业,融课程”。围绕“知识、能力、情感”三维教学目标体系,在知识上,引导学生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构建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知识框架,培养理论素养;在能力上,培养学生能够针对幼儿的心理行为进行分析,对发展状况、行为表现进行有效评估,能够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及方案;在情感上,启发学生从专业角度去了解、理解学前儿童,激发职业兴趣,培养职业信念,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能够爱岗敬业。

(二)以教学内容为依托,渗透课程思政

挖掘课程蕴含的德育元素和承载的育人功能,利用好课堂这块教育主阵地,根据课程属性,按照学前儿童年龄身心发展规律,梳理教学内容,从中找出“专业教育”与“思政元素”的切入点、融合点,创造动情点,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构建以“生命观、价值观教育”贯穿始终的教学体系,做到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以教学内容为契机,促进学生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和政治认同。第一,培养职业信念。通过视频影像、课外阅读资料,推送著名国内外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的相关故事,通过对优秀教育家、心理学家的盘点,既让学生对自我实现有生动的认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了解人类的心理成长的规律,使学生感悟到学前期受到引导与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幼教事业的热爱和追求。第二,强化职业道德。幼儿教师担负着学前儿童启蒙教育、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重任,强化学生对于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视,增强职业责任感,道德教育贯穿教学始终。通过名人案例,分析年幼教育对人生道路的影响,通过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代入感和向往之心,学生的职业理想信念有了落地生根的着力点,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第三,塑造职业价值观。在讲授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发展的章节,通过幼儿园中发生的实际案例、当下关注的幼儿园热点事件,引发学生思考该如何应对幼儿的情绪问题、该如何看待和处理幼儿之间的攻击性行为、教师该有怎样的立场和职业态度,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处理幼儿问题的方法,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于幼儿教师职业的思考,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以及职业意识与职业责任。此外,通过理论指导实践,求真求实,帮助学生解决人生困惑。针对学生的心理困扰,解答人生的重点和难点,比如通过分析潜意识体现在哪里、与原生家庭的关系、童年经历的影响、探讨怎么提升自我效能感、怎么看待焦虑和防御,促进个人成长。

(三)以教学方法为抓手,践行课程思政

在“互联网+”背景下,通过发挥互联网平台的应用优势,充分挖掘整合多元化的思政资源,重构教学形态,优化课程体系,激活思政教育活力,依托新媒体吸引学生,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融入学生喜欢的故事、话题中,使学生喜欢阅读、乐于接受、敢于讨论,达成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还可通过讨论或者主题辩论、演讲、心理剧、心理沙龙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感;通过小论文的方式促进学生反思;采用制作成长手册、小组教学、体验式活动、视频播放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加职业认同感;通过“1+X”证书制度提升学生技能与特长,增加学习自主感;通过成长分析报告,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完成对自己成长历程的回溯与追问,洞悉生命内涵,引导实现人生的价值,谱写个人职业发展脚本;通过“人—树—房”投射绘画、气质类型测验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自我;通过典型人物进行案例教学,强化学生对于早期教育重要性的认知。

(四)以教学评价为参照,优化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一方面体现在教师的授课质量,另一方面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效果上,有效的教育评价可以促进课程思政的不断完善,特别是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思想道德素养的评估。因此,鉴于价值观念和思想态度具有潜隐性、模糊性的特点,可以通过课堂参与、案例讨论、反思性论文、体验式活动设计、问卷调查进行思想考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需关注个人维度的发展性(可持续性)、全面性(脑体协调)、积极性(生命活力)、人际关系的和谐性、乐观性与进取性(自信自强),以及合作性、共享性、服务与奉献性等,正向引导,守住底线,抓住典型,带动全体。

四、紧抓专业教师,提高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

课程思政得以落实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没有德艺双馨的高水平师资,就没有高质量的课程思政。由于专业课教师缺乏马克思主义专业背景及相关专业的思政理论基础,因此,要想将思政元素、德育元素落实于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全方位地提升自我。

(一)提升思政素养

首先需立德明理,个人政治素质过硬,有正确的理想信念,品格高尚,富有涵养,能够理解思政内涵与德育要素,懂得做人做事;其次需关注时事热点,注重日常学习和收集,树立课程思政的教学新观念,提高思政敏感性,强化思政意识,夯实思政知识。积极参与党团活动,实时接受最新的政治理论熏陶。

(二)提高思政教学能力

专业课教学和思政教学还是有一定差异的,如何将思政沉浸式嵌入专业教学,需要教师提高思政教学能力,其中包括思政理论解读能力,思政理论联系实践、联系专业的能力,多学习、多思考、多练习。

(三)组建多维度、立体化的研讨团队

仅靠专业教师的单打独斗是很难将课程思政很好地落地,因此,要想实现专业知识和思政理论的有效融合,还需建立以专业课教师为主、辅导员参与、思政教师指导的教学团队,辅导员实时反馈学生需求,专业课教师谋划课堂设计,思政教师给予建议,形成教学闭环,最终实现协同育人。

猜你喜欢
思政儿童职业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