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丽
随着新时期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高校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对专业理论知识进行讲授,还应该从理论延伸到实践应用,进一步培养学生在实践应用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经济管理类应用型本科教学开设的专业课程之一,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不断积极地探索《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在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是从20 世纪90 年代初开始起步的。如何确定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做好人力资源规划,如何招聘、留住、开发并激励企业需要的各类人才,如何正确分析职位、科学管理绩效、合理支付薪酬等问题,逐渐成为了企业最关心的问题,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重要性日趋凸显。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全球化步伐的加快、“90 后”甚至“00 后”大量涌入职场,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更高层次的挑战。
昌吉学院自2008 年设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开设《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并作为一门核心专业课程进行讲授。该课程主要围绕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详细介绍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岗位分析、招聘录用、培训开发、职业生涯管理、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关系管理等知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课程讲授,学生能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知识,理解并能够熟练开展人力资源管理的业务活动,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及其相关工作。基于此,该课程是在实践性和应用性上应该有较高的要求。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程度地推动了企业转型和变革,企业对人才的标准也随之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企业人才的重要输送端口,肩负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任务,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逐渐成为高校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必然要求。这就促使我们在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也需要给学生提供实践练习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实践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才能让学生毕业之后符合企业的需求,更快更好地走向社会。
昌吉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是经济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专业,旨在培养具有一定工商管理专业知识、职业素养、团队精神及沟通技能,能够在各类中小企业、事业单位、行政部门等组织从事各层级岗位的应用型人才。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工商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授课过程中,不单单要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讲授,同时还应使学生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流程,掌握必备的业务技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将来就业时能够有一张有效的“底牌”。然而当前,学院《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存在偏重理论知识讲授、缺乏实践教学等问题,不能有效发挥该课程的社会实用性,同时也不满足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应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要求,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进行改革。
目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采用传统授课形式,即总体上以教师讲授理论知识点为主,课堂上穿插案例分析和练习题。对很多本科生来说,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并不多,在这种授课形式下,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知识进行学习,就变成了“听老师讲、记笔记、背知识点”,几乎没有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机会,因此,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认识并不深刻,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业务流程和操作过程几乎没有掌握。这种单一的授课形式,重理论轻实践,不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人力资源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不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目前,该课程的总评成绩= 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平时成绩由授课教师综合学生课程学习的总体情况进行打分,主要考量学生的出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情况等方面。期末考试成绩取决于学期末学校统一组织安排的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期末考试试卷为笔试,一般包括名词解释、单选、多选、判断、简答、论述和案例分析等题型。而这种期末考试,一是侧重笔试成绩,侧重检验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而且更加侧重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记忆能力,大部分学生通过几天对知识点的强化记忆就能够通过考试甚至取得较高的分数,不利于锻炼和开发学生的分析能力,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二是通过一张试卷和学生平时的表现来判定学生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掌握程度,而忽视了对学生知识运用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的考量,容易造成学生“卷面分数高、动手能力低”的结果,也不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授课教师本身缺乏实践经验也是造成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的一个主要原因。很多教师前脚刚从高校毕业,后脚又踏入高校从事教学工作,今天还是学生,明天就要走上讲台成为教师,没有企业的工作经历,也没有从事过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工作。因此,授课教师实际上也存在“理论滔滔不绝、实践哑口无言”的现象,在授课过程中理论教学和实际脱节。例如,绩效考评、薪酬管理等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的重点和难点,涉及企业经营核心问题,如何统揽企业经营全局对员工进行绩效考评、设计员工薪酬体系等等,都不是简单讲授理论知识就能让学生理解的问题。
在教学设计中,打破传统的理论知识讲授,围绕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模块,选取8~12 个课时开展专项实践任务教学。实践任务教学中,需要结合课程理论知识,设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情景,由学生分组进行情景模拟,以项目任务驱动教学。具体可以包括:一是组织学生结合企业运营状况和社会发展情况,运用学习到的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预测方法对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制定人力资源规划;二是由学生搜集、整理资料,针对企业的工作岗位进行分析,编写岗位说明书;三是针对空缺岗位制定招聘计划,编制招聘简章,并进行简历筛选和模拟面试,让学生明确岗位职责和岗位任职资格,具备进行招聘广告拟定、发布媒体选择以及对应聘人员评价的能力;四是制定新员工培训方案并实施,培养学生进行员工培训需求分析的能力,并能针对不同层次员工的培训内容及方法进行选择与确定;五是制定绩效考核方案,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正确的考核工具进行考核;六是结合岗位分析结果,让学生运用要素计点法对岗位价值大小进行评定,进而制定合理的薪酬方案。
实践任务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首先要设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拟情景,具体包括企业背景、工作岗位、人员情况等;还要设计好实践任务表单,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岗位说明书》《招聘简章》《培训计划》《绩效考核方案》《薪酬方案》。
学生在实践项目的完成过程中,有了逼真的情景,能够真正地将课程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完成实际工作任务中去,能够充分感受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困难和矛盾,需要在有效的时间内做出决策,既能够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印象,还能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差距,主动摸索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在实践当中,切实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学生在小组内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能够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锻炼独立思考、沟通交流的能力,提高实践应用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课程考核中,改变以往“平时成绩×30%+ 期末考试成绩×70%= 期末总评”的考核方式,要将课程实践情况纳入考核,从单一的知识记忆考核转变为知识应用考核。具体建议为:期末总评= 平时成绩×30%+ 实践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40%。平时成绩仍然综合考量学生的出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课堂表现等;实践成绩则根据学生在上述实践教学任务中的表现进行评分,主要考量实践任务完成情况以及小组协作性等;期末考试成绩仍为期末考试笔试的卷面成绩。改革后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理解能力和知识运用水平都进行的比较全面的考量,使课程考核结果更加科学合理的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授课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对于教学效果要负首要责任。想要提高学生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实践应用能力,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一是学校可以联合本土企业,将授课教师派送到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充分的业务锻炼,既能够补充和巩固教师的理论知识,又能够很好地提高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二是邀请企业的人力资管理工作者进入课堂,可以是作为外聘教师独立承担《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讲授,也可以和校内原本的授课教师组成团队,共同对课程进行讲授,侧重对实践任务教学的指导。
此外,还可以在授课过程中讲解一些成熟的人力资源管理案例;给学生提供机会走出校园去了解人才市场的情况、走进企业去了解一下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状况,结合理论知识思考具体的人力资源工作应该如何开展,写一份调查报告;加强和企业的联系,在学生集中实习期间有机会走上人力资源工作岗位亲身体验等等。
在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下,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由于授课形式单一、考核方式僵化等问题,已经无法满足培养应用实践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实际需求,因此,必须积极探索相应的课程改革措施,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
基于此,本文提出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开设专项实践教学任务、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建议,希望能够在教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让学生毕业后更好地走向社会,适应岗位工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