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静
经济新常态的具体表现为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下降,经济发展模式发生改变,传统工业开始向现代化工业发展。作为一种宏观经济判断,经济新常态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对企业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该阶段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开始发生变化,最后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产生了影响。高校应该肩负起自己的教育职责,积极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创新教育模式,在经济新常态视域下对就业指导模式进行分析。
随着教育系统的改革和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年年攀升,从2000 年的100 万,到如今近900 万的毕业生人数,在20 年的时间里翻了9 倍之多。而当前我国的经济建设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经济速度开始由高速转变为中高速增长,未来经济发展速度可能进一步放缓。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使新增的就业岗位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高校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经济新常态是一种稳步增长并调整经济结构的一种的经济模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体系的完善,当前市场产业逐渐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以及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而这导致两方面问题发生。一方面,传统制造行业以及一些低端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大大减少,用人需求发生严重萎缩,与此同时大量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服务行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另一方面,由于经济转型速度较快,高校的就业指导教育和市场的实际需求产生了脱节现象。市场产业转型升级催生出了大量的新技术和新科技行业,而当前高新技术人才数量满足不了这些岗位的用人需求,再加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导致人才结构发生失衡,人才供求出现矛盾[1]。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市场产业结构的转型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国家也在不断推出相关政策,努力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潮流。地方政府针对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推出了大量的优惠政策,再加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机会,有效降低了大学生的创业运营成本和信息数据处理传递成本。创新创业最终会成为高校大学生毕业就业的主流,为我国市场产业经济转型提供更多动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当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教育工作水平仍然处于较低的状态,本科和专科毕业生接受母校提供求优质服务最多的是大学组织的招聘会以及职业规划辅导等,其中参与招聘会的人数占比约为55%,70%的学生认为招聘会对自己的未来就业有指导作用。而参与职业规划辅导的人数占比大约为43%,其中有68%的学生认为其有效。除此之外,约有15%的毕业生表示没有参加过任何就业指导服务,这表明我国当前高校就业指导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我国高校普遍都配备了相关的就业指导人员,但是其专业化服务水平较低,大部分就业指导人员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习和专业的培训,而其中很多就业指导人员连就业指导资格证书都没有。在实际的就业指导教育中,除了组织就业招聘会和安排一些就业指导课程之外,指导人员还需要从事毕业生的就业管理工作,整个就业指导队伍缺少明确的分工。每当毕业季来临,就业指导人员还需要帮助办理毕业生协议书、寄发档案办理户口,同时还需要统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并处理相关数据和信息,繁琐的事务加上人数的不足导致就业指导人员很难对高校毕业生开展全方位全过程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大大下降[2]。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教育一般实施在大三大四学生群体中,其中重点指导阶段在大四。同时就业指导的内容仅仅停留在招聘会的组织以及对当前社会就业形势和国家就业政策的分析上,部分高校还会为学生讲解简单的就业技巧以及就业手续办理等方面的相关内容。但是这些都属于最基本的就业指导,高校的就业指导内容缺少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观念、就业价值取向等方面内容的分析和指导,使毕业生的就业判断能力,择业能力不强,就业心理得不到良好培养。而且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内容程式化现象过于严重,和学生以及社会的实际需求有很大的偏差,指导内容无法起到应用的指导作用。
我国很多高校对就业指导机构的建设重视程度较低,无论是规模设备还是人员经费投入等都不够完善,指导机构规模较小而且指导形式较为单一,甚至有的高校所谓的就业指导机构就是一两间办公室。而且高校缺少足够的就业指导人员,专职的就业指导人员和高校大学生人数比常年保持在1:1000 左右,难以满足指导专业化的需求。还有部分高校过分重视招生工作,忽视就业指导工作重要性,将招生和就业工作混合在一起,投入经费远远不够就业指导机构的硬件建设和软件更新,不利于就业指导机构发挥其本来的作用。
大学生拥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因此,在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时候,高校应该将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而不是手把手教学生怎样去创新。高校应该以创业为目的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如同点亮火焰一般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高校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中,需要积极主动为学生创造条件,通过开展各种创新创业活动让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高校可以增设系统性的创新创业课程,在课程中组织学生进行动手实践,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树立学生正确的创新创业理念,为学生日后的创新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3]。
高校应该将日常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对学生灌输正确的创业就业理念。除了理论教导之外,高校还应该积极运用实践指导培养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高校可以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智能技术等,结合视频播放、情景创设、案例分析、创业基地参观、企业锻炼等多种方式为大学生创造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大环境,使学生受到正确创业就业理念的熏陶,提升他们的创业就业能力。高校需要将就业指导教育贯穿到学生日常培养的全过程中,通过日常教育和创业就业指导教育的相辅相成,建立高校学生就业指导教育长效机制,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创业,提升就业质量。
高校应该打破以往只对大三大四学生开展就业指导的限制,在学生刚刚入学就对其开展相应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类型以及当前该专业的市场发展情况,对学生灌输该专业就业的相关知识,同时,高校还应该对该专业未来的就业前景进行一定的预测和规划,让学生能够对自己学习的专业就业前景有充分的认知和了解。同时,高校应该帮助学生从传统应试教育体系中走出来,打破学生单一机械式的学习模式,让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思考进行学习,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思考新模式。
很多学生在进入高中之前,经历了极为残酷的学习竞争,为了应对高考,无论是学生、教师还是家长都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这就导致绝大部分学生对就业创业的认知不够清晰,在进入大学之后下意识忽略就业形势以及对本专业就业前景分析的重要性,导致学生的就业理念出现问题。很多大学生直到大四临近毕业才开始认真研究自己学习专业的未来就业前景,准备时间不够充分,很容易对大学生造成一定给的心理压力,就业观念出现问题,不利于大学生今后的工作发展。高校需要积极帮助大学生弥补这些方面的缺陷,在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为学生灌输正确就业创业理念,并尽早开展就业指导教育,使大学生能够明白获得一份职业并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更是一种实现自我价值,满足自我精神需求的一种重要途径。
对于那些已经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并且对自己专业的未来就业前景有较为清晰认知的学生,高校需要着重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意识。如今企业看重的不仅仅是人才的专业能力和知识储备,还包括人才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素养,以及是否具备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等等。高校需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训实践机会。
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市场经济的转型,当前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很多大学生都会对自己的未来职业前景感到担忧,部分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很有可能出现就业观念问题。因此,高校需要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工作,帮助大学生应对企业招聘和创业就业。一方面,高校可以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开展模拟面试,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4]。
随着教育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当前大部分高校都设置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是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这些课程并没有发挥出预期的就业指导效果。因为很多高校并没有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导致就业指导效果大大下降。高校需要创新就业指导模式,采用指导教育、实践教育、职业教育和测评教育为一体的新型就业指导模式,提升指导效果。
首先是指导教育,指导教育主要是帮助大学生学会如何制作个人简历,将自己的优势特点以书面形式呈现出来,同时教导学生专业注意事项以及如何应对面试等等。实践教育则需要高校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一些招聘会和企业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在亲身体验过程中积累就业创业经验。职业教育的目的则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明确经济新常态是什么,加深学生对经济新常态的了解和认知,同时帮助学生怎样去应对经济新常态的到来。最后的测评教育则需要组织学生走进市场,让学生能够了解自己专业的市场需求情况,并在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通过指导使学生逐渐达到其专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标准。
通过创新就业指导教育模式,能够大大提升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并强化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让学生能够实现毕业即就业的目的,促进大学生未来工作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高校要贯彻指导就业理念,认识到就业指导教育并不是静态、一成不变的,高校需要定期对市场进行深入调研,并及时调整就业指导教育模式,提升学生就业能力[5]。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社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职业,职业种类的增加催生出了一个新职业出现,那就是职业咨询师。为了完善就业咨询机构部门,提升就业指导的效果,高校可以积极聘请社会上的专业职业咨询师来增强现有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能力,或是自己花费资源培养一些优秀的职业咨询师充实就业指导队伍。职业咨询师拥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并非是一般的就业指导人员能够代替,而且专业的职业咨询师能够结合学生的专业、个性特点、家庭情况和个人素质对其进行合理的就业规划,对提升学生就业率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同时,高校需要准备充足的空间作为就业咨询室,并加大咨询室的宣传力度,为学生提供就业建议的同时,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推荐诸如考研或者自主创业等多种出路。
综上所述,高校就业指导教育不仅关系着高校大学生的未来生活质量,同时还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发展,牵扯着众多家庭的幸福。在经济新常态视域下,高校需要积极迎接就业指导教育面临的挑战,以创业为目的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同时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完善就业指导机构部门建设,创新就业指导形式,在新形势下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强化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