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助力东营市海洋产业发展研究

2022-02-08 07:08李承玉孙启峰雒宁宁
经济师 2022年6期
关键词:东营市海洋金融

●李承玉 王 芳 孙启峰 雒宁宁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海洋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海洋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对于海洋经济的发展,发挥好海洋经济对整体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具有重要引领和推动作用。2021 年,东营市全市实现海洋生产总值约630 亿元,同比增长20%,占全市GDP 比重达到17.7%,海洋经济已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充分发挥东营市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必须重视海洋产业的发展,对传统海洋产业进行改造升级、不断培育壮大新兴海洋产业、持续推进海洋服务业的发展。

金融是经济的总枢纽。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习近平总书记概括了金融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东营市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绿色金融是解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也是充分进行社会资源调配的市场手段。绿色金融可以有效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外部性问题,弥补绿色财政政策对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带动不足[1]。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东营重要指示要求,推动东营市海洋产业发展,必须发挥好绿色金融在海洋产业发展中资金融通作用,促进海洋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如何发挥绿色金融对于东营市海洋产业的保障、促进、导向作用,是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概念界定

了解国内外对于绿色金融及海洋经济、海洋产业的发展研究经验,明确相关研究概念的内涵,对于探求绿色金融对于海洋产业发展的相关机制,辨识绿色金融对海洋产业的影响因素具有基础性作用。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绿色金融与海洋产业研究的文献主要集中在商业金融领域、绿色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金融与海洋经济发展关系研究、绿色金融发展的测度研究等领域。绿色金融通常由政策性金融和商业金融两大主要的资金融通方式构成,当前的主要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商业金融,而对政策性金融对海洋产业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较少,“海洋金融”“蓝色金融”等概念尚不明确[2]。在绿色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山东半岛的青岛[3-5]、烟台[3,4,6]、日照[7-9],福建的厦门[10]、石狮[11-12]等地的实证研究。绿色金融的研究测度[13-16]研究较多地从建立金融对于实体经济研究的评价指标体系方面入手,进行绿色金融的影响因素、绿色金融与科技创新等方面的耦合关系等具体研究。国外对于绿色金融与海洋产业的发展研究方向与国内研究大致相同,其主要差异在于国外研究者更加侧重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讨论[17]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融资方案探讨[18]。

(二)文献述评

由于绿色金融及海洋产业、海洋经济等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且受限于金融行业本身营利性与海洋产业投资金额大、回收周期长且风险较大的矛盾,绿色金融对于海洋产业的相关研究较多停留在实践层面,从实证角度提出绿色金融的工具创新及支持区域发展路径。绿色金融对区域海洋产业发展的机制探讨较少,因而结合区域海洋产业发展情况、绿色金融对区域海洋产业支持现状提出整体性优化方案较少,提出方案的可操作性有待提升。

鉴于上述分析,本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在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首先探讨绿色金融促进海洋产业发展机制和一般路径。以此为基础,结合东营市海洋产业、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及绿色金融对于海洋产业发展中的待提升分析,提出绿色金融助力东营市海洋产业发展的建议,以期为政策制定及海洋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三)概念界定

对于绿色金融,泛指在金融业经营活动中要体现绿色环保可持续的观念,但理论界并未形成统一的概念。我国较早的研究者之一是兰州大学的惠东旭在2000 年提出绿色金融来源于绿色文明,从绿色金融应关注金融与环境关系、金融与产业关系两个方面分析,进而将绿色金融的活动划分为生态绿色融资和产业绿色融资[19]。该研究对于绿色金融的后续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本文采用此概念。海洋产业的概念,本文采用《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GB/T 20794—2006)中的定义,即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所进行的生产和服务活动,包括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等主要海洋产业,以及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

三、绿色金融促进海洋产业发展机制

(一)绿色金融对海洋产业影响主要因素辨识

辨识绿色金融对海洋产业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分析绿色金融对海洋产业发展影响机制的基础。绿色金融对海洋产业的主要影响因素可以从资金供应量、利率水平、产品创新、风险管理四个主要方面分析:

绿色金融对海洋产业的主要影响在于资金供应。金融本身对于某一产业的影响,尤其是产业发展速度及产业发展水平的主要影响在于资金的供应量。某一行业内经营主体能够及时得到日常运营或扩大生产所需的资金,就能够维持正常生产或扩大生产。反之则仅能靠股东的初始资本进行日常运营,靠自有资本的积累进行产业扩张。绿色金融与传统金融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对于发展的可持续性的关注,在资金的投放过程中带有明显“绿色”的倾向性。同样规模的海水养殖企业,哪一家对于环境更加关注(例如循环水技术的使用),那么他就有更多的机会获得资金支持。

利率水平是绿色金融对海洋产业影响的另一核心因素。海洋产业的发展不仅仅需要充足的资金供应,还需要较低的资金成本。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资产的预期收益与资产的风险要匹配。海洋产业通常具有初始投资金额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企业生产经营不确定性较大。基于上述产业运营特性,即使是优势的涉海经营主体得到了金融市场的资金支持,也因为融资成本的高企而压缩了利润空间。

金融产品的创新水平是影响资金融通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海洋产业向海而生,具有悠久的历史,但近年来随着人类对海洋的认识的不断深入,海洋产业也呈现了新的特点:一是传统的产业不断转型升级,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及油气业等呈现出数字化等新发展趋势;二是海洋新兴产业不断壮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业及海水利用业等发展迅速;三是海洋服务业发展迅猛,带动整体海洋产业结构调整。随着海洋产业新特点新形势,就要求在海域使用权抵押、资产证券化等方面进行金融产品的创新以补足现有金融产品对海洋产业支持“短板”。

风险管理是金融业的重要业务防线,也是绿色金融促进海洋产业发展的“底线”。不管是融资规模的扩大还是融资成本的降低,或者是金融产品的创新,必须以坚实的风险管理作为基础支撑。对商业银行来说,表外业务既包含了传统的中间业务,又包含了金融产品创新业务,是风险管理部门关注的重点。忽视风险管理会导致损失的发生,过度地关注风险会阻碍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因此,要协调风险管理与金融创新的关系。金融监管机构也要把握好金融市场中创新与风险的尺度,确保系统性风险在可控范围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

上述四个因素并非是独立的,而是在金融市场实践中紧密相连。根据凯恩学派的流动性偏好理论[20],货币的投机需求受到利率水平的影响,也就是说利率水平的高低与货币的供应量是紧密联系的。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够满足特殊的资金需求,降低企业融资需求。金融风险管理是贯穿金融全流程的基础。要结合区域海洋产业及金融市场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协调发挥好供应、利率、创新与风险管理四个主要因素的作用,同时关注国家货币政策、国际金融形势等因素,发挥好绿色金融对海洋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绿色金融促进海洋产业发展机制

在辨识和分析绿色金融促进海洋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我们可将绿色金融促进海洋产业发展的机制进行如下概括。

绿色金融可为海洋产业发展提供低成本的融资渠道,缓解企业融资困境。绿色金融可为海洋产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供给,同时,通过金融产品创新还能够降低海洋产业经营主体的融资成本。政策性的金融机构通过专项贷款、利率优惠、政策贴息等方式进行资源的配置,能够解决处于行业生命周期早期行业及有重大资金需求企业的融资问题,降低海洋产业发展中的负外部性。同时,政策性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中能够起到风向标的作用,其资源配置的倾斜有助于带动和引导商业金融机构。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够满足海洋产业发展特殊融资需求。金融机构还可以通过股权投资、战略合作等方式深度介入企业生产经营,确保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绿色、可持续。总之,绿色金融能够为海洋产业提供融资渠道,多种形式解决融资问题。

绿色金融可促进海洋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金融对产业结构的优化作用是通过资源配置的过程实现的。金融机构是天然的经营数据中心和关键节点,它能够通过“供应链金融”产品等获取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多维度、全面、真实经营数据。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金融机构可以从行业自身、上下游企业等不同角度刻画企业经营的“画像”,进而构建起海洋经济的全景运行图。基于上述画像,金融机构从盈利性和绿色发展的角度出发可以将资本配置到绿色、高效的经营主体。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淘汰落后产能,进而可以实现海洋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的目标。政策性金融机构对海洋产业的调整作用主要体现在带动和引导其他金融机构方面。

绿色金融可发挥科技创新在海洋经济中的作用。科技创新是海洋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对于提升海洋生产效率,提高生产要素的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发展海洋产业必须重视海洋科技创新。当前海洋科技创新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主要依靠的是国家财政资源支持,而解决产业发展中应用型问题的研究则主要依靠企业完成。企业的科技研发投资需要平台建设、人才集聚及技术积累,面向市场、经济效益高,同时也有研发周期长、资金来源单一等缺点,因而企业的技术创新缺乏主动性。而绿色金融倡导的绿色发展理念可以基于ESG 框架对融资主体给予资金支持、利率优惠,增强企业和其他科研主体的科技创新内生动力。

绿色金融可协调海陆经济,实现统筹发展。金融具有开放性特征,绿色金融平台可以实现资本跨行业、跨地区的流动。在跨行业方面,绿色金融的主要作用体现在通过对于行业数据分析,促进相关行业的融合发展。海洋产业的发展必须有海洋工程、物流、机械等行业配套,尤其是海洋工程等资金需求较大的行业,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陆海统筹方面,中西部地区可以利用绿色金融平台将本地区、本行业过剩的资本投入到沿海地区海洋牧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新兴战略行业中。金融平台一方面实现了资本的流动,发挥了信用中介作用;另一方面,绿色金融平台的专业性及对相关行业的掌握和了解能够引导资本流向高ROE 行业,实现了陆海统筹发展。

四、东营市绿色金融及海洋产业发展现状

(一)东营市海洋产业发展现状

1.海洋产业发展基础条件。(1)自然条件优越,海洋资源丰富,海岸线全长413 公里,负15 米等深线以内浅海面积4800平方公里,滩涂面积1200 平方公里,后备土地资源丰富。海洋生物种类丰富,还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2)区位优势明显,陆海空交通便利,东营市具有依河傍海的区位条件,位于黄河入海口,地处渤海西南岸,处于连接中原经济区与东北经济区、京津唐经济区与胶东半岛经济区的枢纽位置。海陆空综合交通体系初步形成。(3)经济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增强。2021 年全市累计实现GDP 为3441.72 亿元, 较2020 年GDP 增加了460.53 亿元,经济增量情况良好。实现同比增速8.50%,高出全国同期平均同比增速水平0.40%,增速相对较快。与中科院海洋大科学中心合作建设黄河三角洲海洋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院等科研机构,有力提升了海洋创新能力。

2.总体情况。东营市领导高度重视海洋强市的战略,把全面提升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建设现代海洋产业、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和绿色循环能源石化产业示范区、发展海洋文化等写入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经过多年努力,东营市已经初步形成现代化的海洋产业结构,海洋产业一二三结构合理,围绕海洋渔业优势特色、海洋产业发展、海洋文化培育、陆海河海统筹等方面,加快转型步伐,走出了新旧动能转换工作的一大步。

3.重点行业发展情况(1)现代海洋渔业成效显著。以打造环渤海现代特色渔业强市为目标,聚焦渔业提质增效,进一步拉长、补强产业链条,建设黄河三角洲生态渔业基地,加速现代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据测算,2021 年1 月至7 月份全市实现水产品总产量23.3 万吨、总产值34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5%和14.5%,增速居全省前列。突破水产种业、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2)海洋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依托石油装备制造业优势,深入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丰富产品体系,拓展市场渠道,打造品种多样、特色鲜明、技术高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海洋装备研发制造基地。一是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市政府出台重点产业“链长制”实施方案,将海洋石油装备作为15 条主要的产业链条之一进行重点推进。聚力推动海洋工程装备、智能装备研发制造等产业向高端化、现代化发展。二是提高海洋装备研发能力。依托海洋装备制造骨干企业,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威飞、中车永济电机公司、恒信集团、万邦石油公司等取得了优异研发成绩。三是提升海洋装备产品市场竞争力。全市规模以上海洋装备企业发展到97 家,参与3 项行业标准制定。3 家海洋装备企业被认定为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海洋装备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3)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逐步起势。充分发挥东营市海洋生物资源禀赋,引导本地医药企业“转身向海”,建设“蓝色药库”,打造“蓝色引擎”。陆海蓝圣、道一等相关海洋医药项目进展顺利。(4)海洋特色港口建设加速推进。坚持发挥优势、错位发展,积极争取山东高速集团、渤海湾港口集团支持,加快重点水运项目建设,完善集、疏运体系,打造油品及液体化工品的特色港口。东营港建设项目顺利推进,被定位为国家能源战略重要支撑配套项目。积极推进广利港区海河联运枢纽工程。智慧港口建设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

(二)东营市绿色金融发展情况

东营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果显著。2020 年末,全市本外币各项存款、贷款余额分别较“十二五”末增长11.9%、10%,存贷比达到80.86%。保险保障作用进一步发挥,保险深度、密度较“十二五”末分别提高1.46%、33%;全市保险资金运用实现“零”突破。引导企业积极对接资本市场,“十三五”期间,新增境外上市公司1 家,1 家企业报证监会审核、10 家企业报山东证监局辅导备案;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20 家、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企业197 家。地方金融组织补充作用进一步增强,2020 年末融资性担保公司在保余额、涉及资金融通类地方金融组织贷款(投资)余额,分别较“十二五”末增加46%、64%,有效支持小微型企业和三农发展。

把绿色金融纳入“四减四增”产业结构调整方面重点工作。由市人行引导督促全市银行机构贯彻落实《关于推动全市绿色信贷业务发展的意见》,加强改进绿色金融服务,加大绿色信贷有效投入,大力发展绿色债券。认真落实《绿色贷款专项统计制度》,持续按季度督导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报送绿色信贷相关报表,建立健全绿色信贷监测体系。2018 年底,全市绿色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25.46 亿元,增长85.21%。

在金融产品创新方面,东营市开展黄河口大闸蟹气象指数保险试点工作,纳入2021 年省财政对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以奖代补名单,成为东营市开办的首个地方特色水产品保险品种,累计投保面积10354 亩,风险保障金总额达1035 万元。

(三)绿色金融促进东营市海洋产业发展分析

绿色金融有力地促进了东营市经济的发展,但从调查研究结果来看,仍存在以下待提升点:

1.资金的有效供给不足。虽然出台了相关的扶持政策,但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部分小微型企业及农户在融资环节仍面临较大困难,资金供给出现结构性不足。

2.缺少专业绿色金融服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等第三方的专业机构力量不足、服务水平有待提升,不能满足海洋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等融资方式仍高度依赖北京、上海等服务机构。

3.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有待健全,部分商业银行设立了绿色金融业务部门,但对于绿色金融的实际推进有待提升。通过走访调查,多数的银行从业人员对于绿色金融或者涉海金融了解比较少,缺乏对绿色金融的宣传与推广。

4.绿色金融与海洋产业融合不足,产品有待创新。海洋产业的融资需求多数通过传统的商业贷款解决,资金提供方缺少专业人员,对海洋产业经营涉入不足。

5.绿色金融对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有待增强。面向海洋产业急需的应用技术需求未得到有效满足,企业对技术研究的投入比重有待提高。

五、绿色金融助力东营市海洋产业发展建议

(一)充实资金供给

积极协调政策性银行及东营银行等地方性商业支持海洋产业发展,提倡设立海洋产业专项贷款,在市场化运作的基础上给予贴息或优惠利率;推动证券等投资机构在东营开展相关业务,丰富企业融资渠道;设立海洋发展专项基金,出台政策支持涉海小微型企业及农户贷款。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协同推进,为海洋产业发展提供充足资金。

(二)培育绿色金融服务机构

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探索设立绿色金融专业银行或产业基金。通过市级人才引进计划等引进专业金融人才,充实绿色金融服务队伍;引进和培育一批会计师、律师、资产评估等中介机构做大做强,服务资本市场。

(三)健全绿色金融服务体系

积极引导金融服务机构设立绿色金融部门,并充实绿色金融监管、服务队伍,加大对商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的考核力度,对支持海洋产业发展的机构给予适当表彰与奖励;大力宣传绿色金融理念,开展金融从业人员绿色金融基础知识教育。建立完善灵活的金融监管体系,将金融风险的防控与有效金融供给相结合。

(四)增强绿色金融与海洋产业的融合发展,稳妥推进涉海金融产品创新

通过政府基金引导及政策性银行的示范,提升商业性金融机构对海洋产业的重视力度;开展绿色金融与海洋产业融合发展软课题研究,推动股权投资、私募基金、海域使用权抵押等融资方式的落地与推广;与财经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在审慎的原则下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

(五)支持研究创新

通过政府设立科技专项基金、引导政策性银行及商业银行设立技术创新专项贷款等方式,推动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开展海洋产业应用技术研究;通过市社会科学联合会、海洋经济发展研究院等设立海洋金融理论研究课题,探索海洋产业发展规律,支持绿色金融实践;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安全高效、规范统一的海洋产业投融资信息服务平台。

猜你喜欢
东营市海洋金融
东营市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
东营市禾成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东营市禾成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东营市禾成化学科技有限公司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P2P金融解读
金融扶贫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