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沧州位于燕赵大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沧州博物馆作为馆藏资源丰富的地市级文博单位,是展示沧州历史的平台,是当地集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功能于一体的中心和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更是研究地域文化特色和中国社会历史文化的宝库,因此,要使馆藏文物“活”起来,激活历史文物的生命力,推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赓续文物蕴含的宝贵精神。本文根据笔者的工作经验,赏析几件沧州博物馆的馆藏文物,阐述如何让博物馆里的文物“转”起来、“智”起来、“动”起来。
关键词:沧州;博物馆;文物精品;赏析
沧州市博物馆坐落于河北省沧州市运河区新城区,馆藏资源丰富,展示和收藏了新石器时代到民国年间出土、征集的各类藏品、文物、标本,还保存富有地域特色的渤海湾、大运河文化中的武术、杂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座集文物考古、科学研究、文物收藏、宣传教育、文物展示为一体的区域性综合博物馆。据此,文章选取了几件文物进行赏析,感知滄州博物馆的文化魅力,让文物“活”起来,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凝聚发展力量。
一、青釉堆贴花龙柄壶
作为沧州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件青釉堆贴花龙柄壶造型精美,纹饰独特,做工精致,端庄优雅,是难得一见的珍品(图一)[1]。该壶为国家一级文物,壶口径为9.5 cm、腹围55 cm、底径为10.2 cm、高39.5 cm。青釉堆贴花龙柄壶是20世纪80年代在沧州市第一砖厂取土时被发现的,经过专家考究,该壶是南北朝瓷器。“青”主要指“釉色”,壶的胎体被施以含金属元素的釉水,经过高温烤制,呈现出青绿色。
从纹饰方面来说,龙柄壶华缛精美,堂皇庄重,充分彰显了中国古代的工艺水准,壶身雕工精美,堆贴着18层不同的纹饰,间隔纹饰有10层,主纹饰有8层,每层的纹饰均以联珠纹饰和弦纹间隔,从下向上的纹饰图案顺序依次为覆莲、双弦纹、仰莲、双弦纹、宝相花、双弦纹、火珠、葡萄及垂叶、串珠(上下饰单弦纹)、狮面(各围以串珠)、双弦纹、串珠(上下饰单弦纹)、仰莲、串珠。沧州东依渤海,怀拥大运河,是四方商业、文化的交流枢纽,因此有“燕齐都会”的美誉。连珠纹随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是当时波斯的流行纹饰;龙作为华夏民族的图腾,历史悠久;忍冬纹、连珠纹这些都是外来纹饰,中西方纹饰的结合,一方面充分说明了工匠的高超技艺,精益求精,另一方面体现了古代沧州中外文化交流之盛。
器型方面,青釉堆贴花龙柄壶一侧足部向上,攀附一条四足龙作柄;龙尾图腾围绕整个壶的足部,龙身满布鳞纹随壶腹起伏;龙颈高出壶口沿,而后向下弯曲,龙嘴衔壶口沿作吸状;龙炳栩栩如生,富有灵气。在我国文物中,很少有将一整条龙作为提梁的青瓷器,因而这件龙柄壶充分彰显了工匠的高超技艺[2]。
二、西汉错金豹镇
馆藏西汉错金豹镇(图二),为国家一级文物,这件文物于1968年被一名放羊村民捡到并上交国家。错金豹镇由铜打造而成,底座直径为7 cm,底座高0.7 cm,通高6 cm,金豹卧于圆座上,体态呈“S”形,四肢弯曲,头微抬,两眼前视,两耳竖立,给人一种严肃感。虽然经历了数千年的岁月洗礼,但是仍可以看出其全身纹饰皆为错金镶嵌,周身饰错金卷草花纹,圆座饰错金锯齿纹。在古代的金属装饰技法中,错金是非常关键的一种,这种技法通过雕刻、嵌入、捶打、压实、磨平等一系列步骤,让整个作品表面明亮光滑、纹饰愈发清晰。西汉错金豹镇铜豹身上的装饰就是采用金片和金丝,制作奢华精致,整个造型栩栩如生、生动逼真,充分说明了墓主人的高贵身份。关于墓主人西汉贯公其人,真实姓名已难考证,但是据《经典释文序录》中记载:“贯公将《左传》授其少子贯长卿,卿传解延年(阿武县令)。”在当时,用以诠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大行其道、难分伯仲,然而,经由贯公父子的“传经”活动,《左传》愈发得到当时学人的认可,研究队伍也越来越壮大,最终跃居《公羊传》《谷梁传》前,成为倍受尊崇的儒家经典。由此可见西汉贯公墓主人的地位和影响力之大[3]。
根据专家研究,在西汉时期,这件错金豹镇被作为席镇使用。西汉没有椅子,古人都是席地而坐,为防止席子卷曲,通常都会在席子的四个角放置席镇。席镇的常用材料有石头、金属、青铜,其中青铜镇最常见,完整的席镇皆为一套四枚,但这枚豹镇其余的三个“孪生兄妹”不知所踪。被收藏在沧州历史文化陈列展厅中的错金豹镇,它双眼前视,似乎欲穿过千年的迷雾,看到与亲人团聚的那一日。
三、三彩刻宝相花纹盘
馆藏三彩刻宝相花纹盘(图三),于1993年经国家文物专家鉴定组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盛烧于唐代,“三”是虚词,这种低温釉陶器主要以赭、蓝、绿为主,但是不局限于三种颜色[4]。其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在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唐代,蓝釉首次出现,唐三彩器上挂蓝,就有“三彩挂蓝,价值连城”的说法。
陶盘口径为25.5 cm,底径为19.8 cm,高6.2 cm,直口,方唇,浅腹,平底。唇至内壁底为蓝釉白斑,周围为赭黄釉白斑,外壁施赭黄釉,不及底。三彩刻宝相花纹盘底中央刻有蓝色宝相花,通过肉眼可以清晰地看到花枝、花叶的脉络,在蓝色宝相花的周围有象征珠宝的小圆圈。在三彩釉色的衬托下,尽显华丽、高贵。在万国来朝的唐代,宝相花非常流行,宝相是佛教徒对佛像的尊称,宝相花形则是圣洁、端庄、美观的理想花形,是佛教在唐代盛行的象征,因此,有学者把宝相花称为“大唐之花”,这是对宝相花纹的高度评价,宝相花纹也成为独具民族特色、应用范围广泛的吉祥纹样。三彩刻宝相花纹盘造型华丽、多姿,颜色浪漫、丰富,闪耀着盛唐时期的艺术风韵,彰显了大唐文化的雄浑博大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四、粉彩轧道开光山水纹碗
馆藏粉彩轧道开光山水纹碗(图四),足底印有“大清嘉庆年制”青花六字篆书款,是一件清代官窑瓷器,乍看之下,给人一种花团锦簇、造型精巧、雍容华贵的感觉,尽显繁复之美。碗的外壁采用皇家專用的明黄色,内饰“长寿如意”红彩如意云头团花与工艺复杂的轧道底纹构成的华美的锦地,上面装饰有花卉图案,蕴含着“锦上添花”的吉祥寓意。在碗四面的圆形开光内描绘奇花异卉、锦禽彩翎,可谓“穷春夏秋冬之嬗变,图川流峰岳之精神”,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国画技法,开光外,国色天香的缠枝牡丹分布四周,娇艳欲滴,薄雾浓云争妍斗艳,含有富贵吉祥、民族团结、国家兴旺、生生不息之意。
这件官窑器不仅装饰华丽,轧道工艺也非常精谌。轧道又称“扒花”,工艺复杂,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工匠先在白瓷胎上均匀地上釉,再用绣花针等工具在釉面上刻画细小凹纹,如卷草纹、凤尾纹等,形成华丽的“锦地”,在“锦地”上勾绘出花卉图案,“锦上添花”。这种制作工艺因是用针状工具刻划,因此“锦地”又有“雕地”之称。在康乾盛世,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贵族阶层崇尚奢靡,对繁缛精巧的装饰风格情有独钟,所以雕纹繁复的粉彩轧道瓷风行一时,深受喜爱。
五、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已经成了社会大众了解文化知识、提升文化素养、获取文化资源的重要场所。本文仅举数例,说明博物馆要让文物“活”起来,发挥文物的作用,让博物馆成为人们新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杨雅魁.沧州市博物馆馆藏唐三彩研究[J].大众文艺,2014(2):68.
[2]马思远.简练朴拙意趣盎然—沧州博物馆汉代彩绘砖赏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7):32-33.
[3]李媛媛.馆藏文物活起来中国故事讲起来—大连现代博物馆藏辽绣简述[J].中国民族博览,2018(12):231-232.
[4]杨晓莉.新时期博物馆的文物保护策略探究[J].工程与管理科学,2020(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