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丁观鹏是清代雍正、乾隆时期著名的宫廷画家,在其诸多作品中,以佛家人物为题材的作品占多数。丁观鹏的佛教绘画大都体现出一种高贵、精致、典雅、庄严的美,使人肃然起敬。《宝相观音像》中典雅的千手观音,有着深刻的寓意、庄严的宝相,流露出普度众生的宏愿。
关键词:丁观鹏;宝相观音;道释画
丁观鹏(生于康熙晚期,约卒于1770年以后),为清代著名的宫廷画家。顺天(今北京)人。雍正四年(1726年)进入宫廷,为画院处行走,是雍正、乾隆时期画院的杰出人物,一等画画人,与唐岱、郎世宁、张宗苍、金廷标等画家齐名,在宫廷画院约五十年,为清代宫廷佛画创作了大量作品。他一生作品近二百件,绘画题材为道释、人物,对于仙佛、神像题材的创作尤为擅长,作品众多且为清宫收藏,代表作: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法界源流图》,此卷纵33 cm,横1 635 cm,场面恢宏,庄嚴秀丽,是佛教艺术的瑰宝,也是佛教人物绘画中的明珠,现藏于吉林省博物馆;乾隆十三年(1748年)所作《乞巧图》卷藏上海博物馆;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作《无量寿佛图》轴、《宝相观音像》轴,藏故宫博物院,均辑入《石渠宝笈》。他的画风工整秀丽、庄严典雅。丁观鹏追师宋人及明代丁云鹏的笔法,与自身的相融合,造诣深湛,有出蓝之誉,深受乾隆赏识。
《宝相观音像》绘制了千手宝相观音一尊,神态端详,宝相庄严,画面秀丽典雅,44只手臂代表了不同的寓意,旁有祥云花朵飘散,十尊小佛围绕。给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幅作品表现了什么?创作情况如何?艺术特点如何?表达的寓意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将在下文进行阐述。
一、《宝相观音像》创作背景
宝相观音像的款识、题跋等创作情况在《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简称《清档》)中可考。
(1)《宝相观音像》像一共落八款印章,分别为“乾隆御鉴之宝”“秘殿珠林”“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恭画”“宝蕴楼书画录”等。落款文字为“乾隆二十六年长至月丁观鹏奉敕恭绘”。
(2)《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卷二十六》“乾隆二十七年十一月(如意馆)”条著录:“十七日接得郎中达色员外郎安泰押帖一件,内开本月十一日首领董五经持来宝相观音像一轴、旧宣纸一张,胡世杰传,传旨:着丁观鹏仿画一张,钦此。”
从落款文字以及落款印章可以得知,丁观鹏奉乾隆皇帝的旨意于乾隆二十六年十一月绘制出《宝相观音像》。“恭绘”“恭画”表达对乾隆的尊敬之意,“奉敕”表明对皇帝旨意的尊奉。其次,乾隆印鉴以及“三希堂精鉴玺”(乾隆皇帝鉴赏的印章)、“宜子孙”(与三希堂印为一对)是乾隆皇帝在看到此画后给予的答复。乾隆皇帝喜欢在书画作品上盖章,以体现他的收藏,此印章似在表明乾隆对于这幅画的认可及赏识。“秘殿珠林”“宝蕴楼书画录”是作品的收录记录,《秘殿珠林·石渠宝笈》于清代乾隆、嘉庆时期编纂,用以收藏宫廷书画的著名书录,载有《宝相观音像》的收藏记录。宝蕴楼是中国近代建成的第一座专门用于文物保护和收藏的大型库房,落宝蕴楼印表明文物的入藏。
二、《宝相观音像》赏析
清丁观鹏《宝相观音像》,图轴,纸本,墨笔,纵148 cm,横80.8 cm,落款:丁观鹏奉乾隆旨意于乾隆二十六年十一月恭敬地绘制出《宝相观音像》奉上。钤有“乾隆御鉴之宝”“秘殿珠林”“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恭画”“宝蕴楼书画录”,现藏故宫博物院,画面完整统一和谐,设色典雅,形态柔美,视觉效果优美。画面绘制千手宝相观音一尊,宝相庄严典雅,“千手”共44臂,分别持宝剑、莲花、宝戟、净瓶、宝螺等法器或合十,代表了不同的寓意,座下四角莲台,底座庄严恢弘,莲台青蓝尽染,祥云环绕四周,场面庄重。上方祥云飘浮,云中托有10尊小佛,飘落19朵山玉兰花(优昙花),轻柔典雅,画面颜色秀丽,和谐统一。
此画重点绘制了一尊千手宝相观音。观音是佛教大乘菩萨之一,又称“观自在”,是我国民间百姓最崇奉的菩萨,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千手观音”全称“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是佛教六观音之一。千手观音是阿弥陀佛的左胁侍,与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的右胁侍)合称为“西方三圣”。她是大慈悲的象征,默默地保佑众生渡过各种难关,消除各种灾难病痛,保佑一生幸福、平安,是百姓心中虔诚的信仰,是观音部果德之尊。“千”的寓意为无量及圆满,“千手”表示慈悲的无量、广大,“千眼”代表智慧的圆满无碍,千手千眼即智慧与慈悲的无量与圆满。根据《陀罗尼经》,千手千眼观世音能使众生安乐,随众生之机,相应五部五种法,满足一切愿求。千手观音在世间的形象为两种,其一是塑造千只手,掌心中各一只眼,代表着普度众生,其形象如孔雀开屏。这幅画为44手的造像,除主体两只手合掌外,42只手代表千手,其中两条手臂持禅定印,寓意内心安定,左右各有20只手,每只手配佛门三界的“二十五有”(佛家认为的众生百态)代表25只,象征一千只手,掌心各有眼睛,分别执各种法器。这44只手代表了芸芸众生相,观音菩萨的宏愿即是普度众生,佛经上说此菩萨示现千种形象,能“救苦难众生”,形态多作女相,端庄典雅。
宝相指佛的庄严形象,在古代碑文及文献中均有记载。如南朝梁王《头陀寺碑文》:“金资宝相,永藉闲安。”佛家把宝相阐释为佛家的精神面貌或者庄重威严的形象,体现精神的一种外在表现。在此画像中,庄严的菩萨形象手执各种法器,座下四角莲台,青蓝尽染,出尘脱俗,莲台下碧浪波涛,寓意业海无量,功德圆满。莲座四方,蕴天地之正气,纹饰恢弘隆重,气势庄严。
画像中菩萨44只手臂所执的法器有宝剑、数珠、盾牌、金刚杵、白莲花、宝瓶、杨枝、宝经等,道众生相,寄托了世间的种种美好愿望,如降服鬼神、成就功德、辟除恶兽、家庭和富、祛除病难等。服饰华丽庄重,设色妍丽,纹饰精致严谨。祥云令画面轻柔祥和,似有愿望成真之意。《法华文句》载:“优昙花者,此言灵瑞。”山玉兰花(佛语:优昙花)为佛门圣洁之花,有祥瑞之兆。空中的十尊小佛似代表着佛家的十方世界、净土,佛像表情温柔祥和,从容端庄,似救苦救难的菩萨在佛家世界里为众生打造一片净土。
三、《宝相观音像》艺术成就的体现
(一)技法层面
该像采用了中西造型结合的方法,画家在人物神态的描绘和手足、服饰、器物的塑造上有着高超的技巧,以观音的面容和手臂作多层烘托,营造立体的质感,对于莲台、服饰、法器的刻画,脱离了传统平染的技法,加入了西洋绘画的明暗、透视等,局部的西画表现加上勾线、平涂的传统技法,使得层次丰富、画面精美、视觉效果独特。画家对菩萨的描绘并不是单纯刻画,而是表现了一种自然之美,将自己的理解与传统的菩萨形象融为一体,使菩萨形象庄严典雅,反映了丁观鹏对佛家信仰的认知,画面鲜活,达到了非凡的艺术高度。
(二)色彩层面
此画画面工整、细致、秀丽、一丝不苟,具有浓厚的清宫院画风格。菩萨面容端庄,神态安详,体态优美,服饰珠光宝气、设色艳丽。青蓝浸染的莲座、洁白的山玉兰花、色彩浓重的十尊佛像、大面积的赤金色与朱砂、石青、石绿形成了对比,表现出庄严的气氛。宫廷绘画秀丽的气息和色彩的处理,使画面呈现出非凡的效果。染色体现出丁观鹏高超的技艺水平,他绘制此画时,并不是整体通刷色彩,而是空出画面的局部进行掏染。在清宫之中,纸绢都由专业人员染制而成,而此画则由丁观鹏独立绘制。丁观鹏将细小的画面如莲台、服饰空出,使颜色既分布有致,又不染至其他部分,只有多次描绘、小心晕染,才能得到如此的效果。
(三)装饰层面
以赤金为底色的画像、浓重的服饰色彩、青蓝色的晕染等特征明显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有可能是受到色彩艳丽的唐卡绘画艺术形式的启发。丁观鹏曾仿建福宫吉云楼喇嘛绘制的《罗汉十六轴》,该作品即为唐卡的装饰风格,因有此推断。丁观鹏工整细致的描绘手法也受到著名宮廷画家郎世宁的影响,在《心写治平图》中,郎世宁对乾隆后妃的绘制也用了精致的纹饰、艳丽的色彩,使画面更加庄严、醒目。作为丁观鹏的老师,郎世宁对其必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四、结语
《宝相观音像》中蕴藏佛家的文化寓意,绘画的形式使人们对佛教绘画有了新的认知。“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千手观音,普度众生,和谐统一的画面给观者留下了深刻的体验。丁观鹏的佛教绘画给予观者与众不同的体验,他将自己的佛学感悟与绘画审美相融合,尊重传统,融合外来文化,表达对佛学的精准认知,也使作品得以升华,在清宫院画的佛教画家中独树一帜,成就了清代宫廷佛画的华美篇章。
作者简介
胡晋玺,1996年4月生,男,汉族,河南平顶山人,宁夏大学美术学院2019级美术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画。
参考文献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清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赵琰哲.怀抱观古今—乾隆朝仿古绘画风格及其与内府收藏的关系[J].中国国家博物馆刊,2017(1):96-106.
[3](清)张照.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合编[M].上海:上海书局,1988.
[4](清)胡敬.国朝院画录[M]//徐娟.中国历代书画艺术论著丛编(2).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5]吕建福.中国密教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6]杨伯达.清代院画[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