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捷
从书法艺术的专业角度评论王卫军者络绎不绝,现在,笔者更想从文学角度来观察这位年轻的书法家。
书家常常自嘲“抄书匠”—与文学家相比,书家确实述作不多,更致力于“练功”,用“书法之法”抄写古代文学名篇;书家书法技艺精进的过程,也离不开对碑帖的大量摹写。看上去,书法家们好像是在“照搬”名家名作,在当代几乎更成了书法家的创作日常。对此,我们不可持拘墟之见。从某种意义上讲,抄写名作的过程,也是汲取文学精华、向先贤致敬的过程,“抄写”可算是一种更精进的“阅读”。由于白话文的普及,今人创作的押韵合辙、体例工整的近古体诗文极其有限,显然不能满足书家书写的需求,即便是林散之这样兼具书家与诗人双重身份的大家,自作诗文也仅占其浩瀚书法作品之一粟。观察一位书家的品位,关键在于观察他们抄写什么、怎样抄写,又是如何借助名作的格调发掘自我创造的艺术空间、形而上地展现才情。
作为文友,笔者关注王卫军的创作已久。观其常书的名篇,笔者发现他尤喜宋人。
苏轼《灵璧张氏园亭记》作于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仁宗朝,张次立以殿中丞致仕,于安徽灵璧县筑园养老,此后五十年间张氏子孙在朝为官,辞朝则隐,对灵璧园林扩建完善,到苏轼来游,已是远近闻名。张氏子孙请苏轼赏玩园林并作游记,这位大文豪慨然应允。文章开头展张园山水亭林、奇花佳树之美,示果蔬鱼虾之富;主体述张氏筑园过程,称赞张氏“养生治性,行义求志”的人生理想;在文章结尾,苏轼表示他也想买田于“泗水之滨”,与张园相望,这可以说是苏轼厌倦仕途奔波,“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的理想陈述。然而,苏轼写这篇文章之时,未曾料想四个月后己身因“乌台诗案”系狱,被卷入起伏的政治波澜,“买田泗水”的美好愿望只能留在《灵璧张氏园亭记》中。当然这都是后话,只看这篇文章,当觉东坡笔下风景精致,谈仕说隐精辟有加,头、身、尾结构亭匀,字、句、篇生动鲜活。这样一篇散文佳作,王卫军以行书恰当展示其精妙之处:笔势舒展流丽,而能收于蕴藉;结体雅正寓奇,时有闲散溢出。大文豪简约厚郁的文风,蕴藉于王卫军简静而内秀的书风之中。不得不说,这是当代书家对古代文学家作品的一次精彩表达。
同为苏东坡名作的《三槐堂铭》,王卫军则以稳中求古、端庄致雅的书风来表现。“三槐堂”是北宋名臣王旦家祠,王家几世忠良,家风笃实勤俭,王旦更是接近儒家“完人”形象的北宋名相。苏轼带着崇敬的心情写下这篇铭文,勉励王氏后人效仿祖先的美好德行。机缘巧合,王卫军家族恰恰是三槐王氏的后族。三槐王氏英才辈出,不能忽略此传世佳文的劝勉之功。对先辈传家之经典,王卫军把握其神韵,极为用心,于文意更是反复揣摩,在多次书写中,极力发挥古雅俊丽的行书特点,于清逸中蕴高洁。笔者特别期待王氏一族能有一部特别的“家传”,使墨迹跨越千年仍能追古溯源,更使文脉绵延后世,成为中国“家文化”和“家艺术”融合的典范。
对苏东坡另一广为传颂的名篇《后赤壁赋》,王卫军的书写又有了微妙的变化。前、后《赤壁赋》均作于苏东坡仕途最黯淡的时期,此时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实际上相当于被朝廷管制,没有行动自由。苏轼向往着“羽化而登仙”的自由世界,实际上却像“孤鹤”一样只得“玄裳缟衣,戛然长鸣”,孤独寂寞跃然纸上。王卫军书写这篇至文,尽得东坡幽愤苍凉之感,却不违其端正豁达的高贵品格。王卫军的书写的确是对文章内蕴的精到品读,并与苏东坡有了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对于一位年轻的书法家而言,能在书法艺术中完美融入文学作品的意蕴,实在难能可贵。
王卫军写范仲淹《岳阳楼记》,则兼具行草的俊丽苍茫与作品本身的格调高昂、气势夺人。范仲淹创作此文时并非亲身游历,当时他因新政失败病居邓州,好朋友请他为新修岳阳楼作记,范仲淹观赏《洞庭晚秋图》后乃作此文。范仲淹是仁宗朝名臣,《岳阳楼记》彰显了他崇高的思想境界和伟岸的人格,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感,超越了古之士大夫所服膺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立身处世原则。在文学上,范仲淹更是北宋诗文革新的先驱,他反对宋初柔靡矫饰的文风,继承古代风雅比兴的传统,并作诗文倡导古文。如是而观《岳阳楼记》,其文之舒畅洞达、光明磊落,其人之皎皎不昧、伟岸高格,在王卫军的笔端化为洋洋洒洒的行草漫书,有忧思而无衰飒之气,慨然间呈现书家追摹古圣先贤的精神旨趣。
長期浸润宋文学名篇,王卫军的书法风貌显然深受影响。那么王卫军在书写过程中如何达到与宋文学精神相契合的艺术境界呢?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宋代文学承上启下,处于文学从高居庙堂的雅文学向传唱里巷的俗文学过渡期,在古典艺术的丰富性、全面性方面达到了高峰。中国古典诗、词、文在宋代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小说、戏曲等文学形式正在孕育下一阶段的辉煌。从文学发展来审视宋代文学作品,会发现这个阶段的主要文学形式—诗、词、文,对前代的文学特征兼收并蓄,包括汉文学的雅正,魏晋文学的俊逸,唐文学的轩昂,六朝文学的风流,同时又发展出清新可喜的平实文风。细观王卫军的书法创作,与宋文学的艺术特征高度契合。
如书写北宋王质《沁园春·闲居》一词:
二百年间,十二时中,悲欢往来。但盖头一把,容身方丈,无多缘饰,莫遣尘埃。屈曲成幽,萧条生净,野草闲花都妙哉。家无力,虽然咫尺,强作萦回。
竹斋。向背松斋。须次第、春兰秋菊开。在竹篱虚处,密栽甘橘,荆桥斜畔,疏种香梅。山芋毛羹,地黄酿粥,冬后春前皆可栽。门通水,荷汀蓼渚,足可徘徊。
王卫军以行草书写本篇,字形扁阔,横画和撇画延长,结体舒展,呈现出一种豁达开阔的风格。王质是王旦的侄子,家风清素,才学过人,甚为时论推重,位至天章阁待制。范仲淹因“朋党案”被吕夷简贬斥外放时,众人不敢送行,王质敢往。小人讥讽他,王质说:“希文贤者,得为朋党幸矣。”这样一位品格高尚的文人,他的精神追求在《沁园春·闲居》中被娓娓道来。这首词在北宋词中并非名篇,但它所体现的精神的高度自足,是宋代文学对魏晋风度和俊逸品格的继承。王卫军书写这篇词文,将文学作品潇洒自得与含蓄蕴藉的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
宋代诗文与唐代诗文相比,有一个公认的特点是宋代诗文更具理趣。如果把唐代文学比作一个热血男儿,那么宋代文学就是一位成熟的中年人。中年人的稳健、深思熟虑,在宋诗文中以“议论”的姿态表现出来。苏轼就擅长在诗文创作中加入独特的哲思,比如这首《木兰花令·次马中玉韵》:
知君仙骨无寒暑。千载相逢犹旦暮。故将别语恼佳人,要看梨花枝上雨。
落花已逐回风去。花本无心莺自诉。明朝归路下塘西,不见莺啼花落处。
这首词是苏轼杭州知州任满时与好友马中玉的临别赠答。垂泪、落花、啼莺、归路,渲染出一幅惆怅惜别的分离场景,诗人寓人生议论于其中。“落花已逐回风去”,身如飘蓬命不由己,这是古代文人戚戚于心的感喟。想必分离的情绪隐含了前路的忧思,这种细微的情绪被书家敏锐地捕捉到了。王卫军此篇书写与上篇不同,他纵笔行书,内蕴忧思,于是笔画勾连,竖画和撇画有意放开,结体稳定均衡,不失理性意趣。
宋文学以词闻名。宋词本出自酒肆歌楼,歌女执檀板浅吟低唱,是为宋词之源。尽管有苏辛豪放派大张词格,然而与诗赋相比,宋词为长短句,重音律,于是大量温婉、柔曼的婉约派宋词成为代表,俏立于古典文学之丛。宋代,特别是北宋,其作品往往给后世留下温雅从容的印象。偏爱书写宋代诗文的王卫军,作品中那股浓浓的书卷气,也就其来有自了。
有宋三百年间,中国古代文化达到巅峰,陈寅恪所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已是学界公认之论;而“宋学”的特征,在其巅峰时期所体现出来的精致、深邃、优雅、完备,在宋代诗词文书画各方面都有体现。宋代文学的繁荣,体现在宋诗的深邃、宋词的精致、宋文的平正敦和……王卫军耳濡目染,习字渐趋格调庄重、气韵端正。看他书写的李白《草书歌行》、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袁枚《随园诗话》等篇章,虽以草化行,但单字结体与谋篇布局,仍能使观者清晰地感受到那种洋洋洒洒的壮观气象。
宋代文学只有温文尔雅的面貌吗?当然不是。与唐朝相比,宋朝确乎文治发达,武功欠缺,但是宋人不缺铁血情怀。宋朝立国三百年,外部威胁始终巨大,于是乎宋代文学弥漫忧患意识,宋人亦有耿耿气节,关于抵御外辱,有太多的事迹和诗文,不能遍数。王卫军也曾身着戎装,他怀揣文学的梦想从军入伍,用文字表达心中的豪情。他创作的小说,登载于当时知名军事类文学期刊《昆仑》,书法作品也频频获奖。威武与温雅的交融,升华了这位年轻人的谦谦君子气质。他从此起步,虽以文雅见长,但也有意气风发、铁画银钩、筋骨峥嵘的一面。观摩他的几首诗词小作书法,如欧阳修《定风波·把酒花前欲问公》、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苏轼《木兰花令·次马中玉韵》、朱敦儒《踏莎行》、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几篇行草于涓涓自然的书写中,时露劲节有骨的笔势,逶迤而出的是张弛有度、静气藏锋。
中华五千年文明创造了璀璨的文化,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有着简约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是一门体现文人精神品质的艺术。书法艺术是书家内心情感、人格修养的表达,更是长期艺术训练的结果。书家选择了某种文学作品,赋予这些作品个人化的艺术呈现,同时也受这些作品的反哺,入于心灵,发于笔端。王卫军学古而不摹古,作品气格纯真、雅致朴实,令人耳目一新。他童稚学书,几十年的求索使他感悟到以简驭繁是书法的妙处所在:于寂静之处回归本我,才能更好地将书法艺术发扬光大。所谓“淡泊之士,必为浓艳者所疑;检饬之人,多为放肆者所忌。君子处此,固不可稍变其操履,亦不可露其锋芒”,其作品于技艺的炉火纯青处尽显沉稳大气:墨色的浓淡枯润处变化生动自然;线条动静结合、张弛有度;章法大开大合、返璞归真,满纸禅意扑面而来。古人云:“心正则字正。”大道行简,王卫军的作品大处落笔见气度,小心收拾见精妙,静气藏锋,乃得浑厚。透过其作品,看到的是他温润谦和的精神气质、难能可贵的文化坚守以及包容恢廓的人格魅力。王卫军能达到这样的艺术成就,绝离不开古代文学艺术的常年滋养。
王卫军,江苏泗阳人。第七届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行书委员会委员,第四届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南京大学艺术学硕士。曾为江苏省政协委员、共青团江苏省委委员、江苏省文联委员、江苏省青年联合会常委、文艺界别主任,第十次全国文代会代表。获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一等奖,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全国第三届正书展最高奖,全国第二届扇面展银奖,全国首届行书展三等奖。首届“中国书法院奖”书法作品入展首届全国书法“三名工程”书法展、“现状与理想—当前书法创作学术批评展”“翰墨传承—中国美术馆当代书法邀請展”“亥岁祯祥—中国国家博物馆新年迎春书画展”。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多家美术馆、博物馆收藏。